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非关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非洲各国之间的对外合作关系。中国和非洲有着浓厚的传统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受住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

    2015年12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开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的致辞,中方愿在未来3年内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

    2018年7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开启“非洲之行”,出访塞内加尔、卢旺达、南非、毛里求斯四个非洲国家。

    中国帮助非洲建设了一批公路、铁路、机场、港口……2017年5月31日通车的蒙内铁路是落实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的重要成果,也是中非“三网一化”和产能合作的标志性工程。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在视察蒙内铁路建设时说:“蒙内铁路将带领肯尼亚开启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转型。”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过去20多年间,中非经贸额不断飙升,1990年只有9亿多美元,2000年达到100亿美元,2010年超过100亿美元,2017年高达1700亿美元。专家认为,未来5到10年间,中非之间的贸易额会有两位数的增长。这不光是量的增长,还意味着越来越高的“含金量”。在非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谋求更高层次发展之际,中国将毫无保留地同非洲分享技术、经验与市场,以开放台作促互利共赢。这是中非合作最美的前景。

    中国在南苏丹、马里等地有约2500名维和驻军,占中国全球维和人员80%以上。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会议期间宣布,中国五年内将提供1亿美元支持非盟常备军建设,并建设8000人的联合国维和待命部队。

    事实证明,在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之后,非洲的发展呈现出了更大的活力。无论是非洲“2063年愿景”,还是非洲国家具体制定的相应发展战略,都与“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在双方共同意愿之下,“中国梦”与“非洲梦”不断共鸣,中非发展机遇渐紧密融合。

(摘编自《经济论坛》)

材料三:

    报北京8月22日电(记者杜尚泽、白阳)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9月3日至4日举行。这是中非友好大家庭的又一次大团圆,也是中国今年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众多非洲国家领导人和非盟委员会主席将率国与会,联合国秘书长作为特邀嘉实、27个国际和非洲地区观察员也出席了峰会有关活动。

    9月3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非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会暨第六届中非企业家大会开幕式并致辞。下午,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式。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主旨讲话,全面阐述中国加强对非关系的新理念新主张,宣布中国对非务实合作的新行动新举措。会议通过《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一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

    在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主旨讲话,提出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并提出下一阶段中非务实合作的“八大行动”。

    《苏丹视野报》经济版负责人阿布达拉说,北京峰会吸引了全球商界和媒体注意。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合作可以创造全球经济发展新的繁荣阶段,有助于解决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平等问题。

    布隆迪《新生报》姆伯尼汉库耶说,中非合作给非洲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八大行动”囊括了设施联通、能力建设、健康卫生多个方面,完全符合非洲人民对中非合作各方面的期待。通过“八大行动”,未来非洲会有更多大型项目和计划得到落实。

    中非媒体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加强交流:加强务实合作,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传“正能量”;疑聚媒体力量,为增强中非国际传播力发出“好声音”;鼓励青年交流,为讲好中非友好故事注入“新动力”。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非合作论坛把中非关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的“十大合作计划”和2018年北京峰会提出的“八大行动”都给非洲带来实惠。 B、蒙内铁路的开通是落实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的重要成果。在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看来,蒙内铁路通车能开启肯尼亚工业化的进程,实现经济转型。 C、经历了时间和国际风云考验的中非合作,在近20年来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中非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的倡议推动下,“中国梦”和“非洲梦”不断共鸣。 D、中非贸易额从1990年至2017年增长速度逐年加快。未来5到10年间,中非之间的贸易额,专家认为仍将有两位数的增长,而且会增加“含金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对非洲提供了建设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援助,中国的维和部队也有力地维护了非洲的和平稳定,而“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和非洲国家制定的相应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B、中非合作的最美前景是在非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前提下,中国和非洲分享技术、经验和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C、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提出的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和深化合作的“八大行动”,吸引了非洲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参与峰会的相关活动。 D、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的北京峰会,引起了全球媒体和商界的高度关注,一些非洲媒体对北京峰会的成果也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峰会已成为中非关系的润滑剂。
(3)、结合材料,谈谈怎样才能使中非合作关系行稳致远。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笑谈大先生(节选)

陈丹青

①我问自己:为什么我这样子喜欢鲁迅呢?我来试着以一种私人的方式,谈论鲁迅先生。

②我喜欢看他的照片,他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

③文革中间我弄到一本日记本,里面每隔几页就印着一位中国五四以来大作家的照片,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的样子,各有各的性情与份量。近二十多年,胡适之、梁实秋、沈从文、张爱玲的照片,也公开发布了,也都各有各的可圈可点,尤其胡适同志,真是相貌堂堂。

④五四那一两代人,模样就摆在那里。前些日子,我在三联买到两册抗战照片集,发布了陈公博、林伯生、丁墨村、诸民谊押赴公堂,负罪临刑的照片,即便在丧尽颜面的时刻,他们一个个都还是书生文人的本色。他们丢了民族的脸,照片上却是没有丢书生相貌的脸。我斗胆以画家的立场对自己说:不论有罪无罪,一个人的相貌是无辜的。

⑤这时我就想到鲁迅先生。老先生这张脸非常不卖帐,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

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付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肖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那把长胡子,或者象沈君儒那样光脑袋,古风是有了,毕竟还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地“五四”;非常地“ 中国”,又其实非常地摩登……西洋人因为西洋的强大,固然在模样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见优异的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炼,脱略虚空,那种被彼得·卢齐准确形容为“高贵的消极”的气质,实在是西方人所不及。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⑦我这不是以貌取人么?是的,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但以上说法只是我对老先生的一厢情愿,单相思,并不能证得大家同意的。好在私人意见不必征得同意,不过是自己说说而已。

⑧我喜欢鲁迅,还因为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⑨“好玩”这个词,说来有点轻佻,这是现在小青年随口说的话,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了这个词。

⑩老先生去世,到明年整七十年了。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是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

课外阅读

    这一天,他和那条船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三英里;第二天,又缩短了两英里——因为现在他是跟比尔先前一样地在爬;到了第五天末尾,他发现那条船离开他仍然有七英里,而他每天连一英里也爬不到了。晚秋的晴天气仍然继续,他于是继续爬,继续晕,辗转不停地爬;而那头狼也始终跟在他后面,不断地咳嗽和喘气。他的膝盖已经和他的脚一样鲜血淋漓,尽管他撕下了身上的衬衫来垫膝盖,他背后的苔藓和岩石上仍然留下了一路血迹。有一次,他回头看见病狼正饿得发慌地舐着他的血迹,他不由得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可能遭到的结局——除非——除非他干掉这只狼。于是,一幕从来没有演出过的残酷的求生悲剧就开始了——病人一路爬着,病狼一路跛着,两个生灵就这样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驱壳,相互猎取着对方的生命。

    如果这是一条健康的狼,那么,他觉得倒也没有多大关系;可是,一想到自己要喂到这么一只令人作呕、只剩下一口气的狼的胃里,他就觉得非常厌恶。他就是这样吹毛求疵。现在,他脑子里又开始胡思乱想,又给幻像弄得迷迷糊糊,而神智清楚的时候也愈来愈少,愈来愈短。

    有一次,他从昏迷中给一个贴着他耳朵喘气的声音惊醒了。只见那只狼一跛一跛地往回跳,它因为身体虚弱,一失足摔了一跤。样子可笑极了,可是他一点也不觉得有趣。他甚至也不害怕。他已经虚弱到了极点,无力害怕了。不过,这一会,他的头脑却很清醒,于是他躺在那儿,细细地想。那条船离他不过四英里路,他把眼睛擦净之后,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同时,他还看见一条在光辉的大海里破浪前进的小船的白帆。可是,无论如何他也爬不完这四英里路。这一点,他是知道的,而且知道以后,他还非常镇静。他知道他连半英里路也爬不了。不过,他仍然要活下去。在经过了千辛万苦之后,他居然会死掉,那未免太不合理了。命运对他实在太苛刻了。然而,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也许,这种想法完全是发疯,不过,就是到了死神的铁掌里,他仍然要反抗它,不肯死。

他闭上眼睛,极其小心地让自己镇静下去。疲倦像涨潮一样。从他身体的各处涌上来,但是他刚强地打起精神,绝不让这种令人窒息的疲倦把他淹没。这种要命的疲倦,很像一片大海,一涨再涨,一点一点地淹没他的意识。有时候,他几乎完全给淹没了,他只能用无力的双手划着,漂游过那黑茫茫的一片;可是,有时候,他又会凭着一种奇怪的心灵作用,另外找到一丝毅力,比较坚强地划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的题。

    炫 车

     盐 夫

    我曾在4S店做过汽车销售员。

草原上老牧民巴音的越野车就是那时买的。从前草原上沙尘暴多,现在退耕还林、以经济林拉动治沙工程,生态与植被得到好转,出现了大片沙柳、沙棘林与草场,沙尘暴已不多见了。即便这样,老牧民巴音还是要选择一个阳光更灿烂、风儿像丝绸一样轻柔的好日子,与老伴高娃坐上马车一起来到城里。

那一日,天气的确很好,但老牧民巴音的运气一点也不好,进了城就被警察罚了款,内心很窝火。他一路上嘀咕不休——啥时撞红灯了?红灯在电杆顶上,跳起来还差好几米远呢!有人听到巴音的嘀咕就噗噗笑,巴音就更生气了,啪,甩了一响鞭,马就得得跑开了。巴音与马车到达4S店时,已是后晌的事了。他把马儿系在店旗杆上,从车厢里甩下一只旧麻袋。巴音的马儿不习惯城里的生活方式,笼头套子还没卸下,尿液就哗啦啦湿了一片地。保安哈尔巴拉挥着电棍上来了,吼叫着把马儿牵走。草原上牧民都是硬汉子,狼群都不怕,还怕什么电棍,巴音与哈尔巴拉就他一言你一语斗起嘴来了。

我从没见过胡须花白的巴音,但一眼就知道巴音不同一般的牧民,巴音的麻袋里一定不是地瓜或者收来的旧酒瓶。我出来了,先给保安哈尔巴拉敬烟,谎称巴音是远房表叔,然后把水泥地面拖洗得干干净净。这样,我就取得了巴音的信任,巴音指指麻袋说,就买你店里车子。麻袋里,果然都是人民币。老牧民巴音的生意可是个大生意,他一次就买下两辆越野车。巴音买车也不讲究,就是要动力强,前后驱动,适合在草原上开的那种车就行,但有一个附加条件,4S店得有人把车送到草原上——骑马、打猎、放牧,巴音是好把式,种沙柳、沙棘也是能手,但不懂驾驶,他的两个儿子会开车却又都不在草原。

巴音的蒙古包在草原深处。草原上的落日很迟,到了他家时,天边一丝晚霞也没有了,我与司机忙着要回鄂尔多斯,但好客的巴音与他老伴死活不让走,杀了羊,还请来三个好邻居一起喝酒,酒一直喝到月亮西斜,次日太阳升老高了,这才摇晃着离开巴音的蒙古包。之后,巴音一直没再与我联系。但我还是与巴音通了一次电话,询问一些车况方面的问题。巴音似乎对两辆车相当满意,在电话那一头,一个劲夸说,好着呢,好着呢!

三个月后车辆保养期到了,我又去了一趟草原。

在草原上,远远地,看到有两匹马拉着一辆越野车在慢慢行进。赶到前面一看,牵马的正是老牧民巴音。我停下车与巴音打招呼,出故障了?巴音摇摇头。没故障咋用马拉啊?我又问。巴音不吭声,依然牵马前行。一个看热闹的大孩子笑开了,他说出了一个秘密。越野车买回来之后,巴音从没有把车开出去一次,早晨太阳出来时,他会把车从车库里推出来,晚上太阳落山时,他与老伴又会把车推进车库,天天如此,一天不落。就在前半晌,从来没发生过的事情发生了,越野车被巴音推着启动了,呼地冲出了车库,在草地上飞驰而去。巴音忙跨上马背,在后面紧紧追赶,手里甩着套马绳,套了好几次也没套中,最后车轮陷在沙坑里,这才熄火停下来……听到这里,我笑了,巴音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有车为什么不开呢?我问巴音。巴音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在蒙古包里,他一边喝着马奶茶,一边讲述草原上的故事。从前的草原没有现在这样翠绿、富裕,草地沙化,风暴三天两头刮,治沙、恶化、再治沙、再恶化,最多一年沙尘暴就刮了七十多次,死了大批牲畜。就是那一年,很多牧民都离开草原出外谋生了。老牧民巴音不走,他坚定地留下来了,但他的两个儿子却都离开草原了,这一去就是六年多。临走时,父子还吵了一架,两个儿子发誓再也不回草原上了。巴音喝一口马奶茶继续说,草原是有灵性的,你对她好,她也会对你好的,草原其实满地都是黄金。他的两个儿子至今没回来,但巴音十二分相信,他们一定会回来的,越来越美丽的大草原还引不回这两只小雏鹰?

蒙古包外,有摩托车的马达声,由远及近。不一会工夫,蒙古包里进来了两条汉子——巴音的大儿子博日格德与二儿子哈日查盖。

巴音向门外瞟了一眼破旧的摩托车,回来了?回来了!不走了?不走了!

这么多年你们过得还好么?

两个蒙古汉子不吭声了。

巴音沉默了一刻,突然又哈哈大笑起来,好了,不提从前的事了,但一定要记住,草原的天,才是雄鹰飞翔的天!

老牧民巴音走出蒙古包。外面的阳光很灿烂,蓝天很开阔。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20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三十夜的爆竹

    这些年,年三十夜几乎每年都是回乡下陪父母过。按乡下的说法,叫花子都有个年三十夜,这普天同庆的日子,无论你贫穷、富有,生活在城市、乡村,是在自己的出生地,或是流浪在异乡,在年三十夜,哪怕是远隔千万里的游子,都要不辞辛劳,奔赴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们聚在一起,团团圆圆,开开心心过个热闹的年!

    在我们那儿乡下,年三十夜吃年夜饭前先要祭祖,家家户户,堂屋香火前八仙桌上摆上酒菜,焚香、化纸钱,对着祖宗牌位三叩九拜,然后放爆竹,但听得满村的爆竹声在群山回响,此起彼伏,经久不息。更为热闹的时刻则是凌晨“开财门”。我们那儿的习俗,年三十夜,吃过晚饭,点钟左右,每家每户都要大门紧闭,亲友串门只能从侧门进出,称之为“封门”;到了凌晨一至三点,在堂屋里点上红烛,斟上美酒,焚香,击磬,随着悠扬的磬声,化纸钱,祭拜天地,然后打开大门(即为“开财门”),燃放爆竹烟火,迎春纳福,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谁家的爆竹声响得久、烟火放得多,喻意这户人家兴旺发达。一时间,爆竹声铺天盖地在群山回响,绵延不绝;黑暗的天空被焰火点亮,璀璨夺目,把年三十夜推向高潮!

    这几年回乡过年,有时我一个人回去,有时是带着妻儿回去;弟弟也偶尔带着弟媳回去;父亲长年病着,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家里有个病人,气氛难免有些压抑,年夜饭常吃得寡淡无味。斟上酒祭祀,遇弟弟也回去过春节的时候,为了烘托节日气氛,兄弟俩也喝上三两杯,浅尝辄止,索然无味。隔壁的其敏表哥每年年夜饭吃得早,这几年常叫我去陪他喝酒,说与几个儿子喝不起兴,有我这个省城去的“客”,才能喝得尽兴。表哥礼数繁多,先是与他喝几杯,再安排三个儿子、媳妇,甚至于孙子分头向我敬酒,最后他还要作“总结”,几巡下来,常是一二十来杯酒下肚,让我醉意朦胧。这边还没喝完,屋下的其兵表哥又来邀了,说年三十夜,我这个贵客不能只光顾一家,他家那儿怎么也得去喝杯新年酒。又跟随着去,同样的礼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喝得昏天黑地,不知身在东西南北矣!

    饭罢哪里还守得了夜,开得了“财门”,连有些串门来想见见我的寨邻都无暇顾及,早早地就去见周公,任凌晨“开财门”铺天盖地的爆竹炸响,我昏沉沉地,一觉即到天明。

    家父自2007年摔伤致残,行动多有不便,故土难离,不愿外出,母亲守着他;每年回去,想到父母不辞辛劳把我们兄弟三人养大,到了老年,妹妹远嫁他方,我们兄弟又在贵阳生活,家中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留守,唯有寂寞相伴,心底未免郁郁于怀;前年秋,家父因病去世,春节回去陪母亲,百年老屋,只剩下母亲一人,人去屋空,触目伤怀,叫人情难自禁,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

    母亲去年已到贵阳与我一起生活,快要过年的时候说是要回乡料理些事,还吩咐我别回去过年,她在乡下过完年即回来。因此,猴年的除夕,我没有回乡去,留在贵阳过。年三十夜,与岳父母,还有岳父弟弟一家及襟兄等,一大家子人,满满的两桌席,酒也喝了不少,幸而未醉。妻带着女儿在国外旅游,回到自己家里,我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听那窗外新年的爆竹声阵阵炸响。

    我是一只倦飞的鸟,此刻,故乡远隔千山万水之外,感知不到故乡年三十夜的欢腾。城里人的爆竹是图个喜庆,也没个讲究,常是没来由地有一挞没一挞地乱放。

    于是,在年三十夜,我一个人,听了城市半宿七零八落的爆竹声。

(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娘患病死了。

    自从后娘进门,红霞在家里话就少,即便说上三言两语,也是一些非说不可的话。从前爹老嫌红霞整天像不安生的麻雀似的叽叽喳噎,吵得人脑瓜疼,现在红霞沉静下来,反倒不习惯了。爹总是没话找话跟红霞说,红霞有时哼一声,有时白爹一眼,不搭腔。红霞在家里憋久了,就一个人跑到娘的坟地,跪在坟前哭着说着,流干了眼泪。

    凭良心说,后娘对红霞不错。后娘进门那年,红霞14岁,还在念初中。家里虽不宽裕,但是红霞夏有单,冬有棉,衣食无虞。红霞后来辍学了,是她自己没考上高中,怨不得后娘。后娘对她所做的一切,红霞心里明白着呢,但她和后娘永远就是两张皮,从未黏合到一起。当然,红霞也未跟后娘争过吵过,甚至没顶过一句嘴,就像两个毫不相干的人一样和平地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既近在眼前,又远隔千里。

    转眼间红霞长大了。真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红霞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红霞外出打工,结识了邻村的一个小伙子,说话间两人就要结婚了。红霞的嫁妆置办停当了,可是爹还是犯难。黄泥湾有哭嫁的风俗,新娘离家要和娘家女眷抱头痛哭一场,表示和亲人难舍难分。红霞和后娘的关系仿佛一直处在隆冬时节,她们是一块冰对着另一块冰,难道会有春天的暖流瞬间融化这两块坚冰吗?

    其实,黄泥湾当今的姑娘们大都闯过天下,见过世面,对家乡古老的风俗不以为然。结婚是人生大喜,有好哭的?哭嫁这种风俗便如吊在树上风干了的昆虫,外形栩栩如生,却只剩下了空皮囊。人们虽还能偶然看到个别新娘感情充沛,将哭嫁演绎得格外逼真,哭得肝肠寸断,死去活来,但一出村口,就会很快擦干眼泪。

    然而,这样的场面十分罕见。多数新娘都是干打雷不下雨,或者雷声大雨点小,即便下了雨也是大晴天的毛毛雨,日头亮晃晃地挂在天上,零星的雨点很快被和风吹散,连地皮都打不湿。

    别的新娘无论怎么哭嫁都没什么,没有人挑理,红霞就不同了。紅霞的娘是后娘,出嫁时如果不抱着后娘大哭一场,邻居就该议论了,这母女俩怎么不懂事呢,到底是母不慈还是女不孝?这不明摆着让人笑话吗?

    红霞出嫁那天,天空睛朗,仿佛有人劈手浇了一桶蓝靛染过一样,太阳在天上肆无忌惮地爬行。越爬越高的太阳照在红霞家房前的几棵大树上,浓密的树影将房子遮蔽得严严实实,房里顿显阴沉红霞慢吞吞地挪着碎步,正要迈过门槛,跟在旁边的后娘突然贴过来,左手扶着她的后背,右手高扬,一道绿光便游龙似的从后娘的手心钻进她高挽的发髻里。红霞站住了,摸了摸发髻,拔出一根通体晶莹剔透的碧玉簪,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盯着后娘。

    这根碧玉簪是红霞家祖上留传下来的传家宝,不知沿袭了多少代,一向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小时候她看见娘逢年过节时戴过,后来又看见后娘逢年过节时戴上。听爹说,奶奶和几个妯娌为了这根簪子大打出手,差点惊官动府,奶奶作为长门长媳,以嘴皮和武力捍卫了这根簪子,却深深得罪了其他几个奶奶。她们生视奶奶为寇仇,与奶奶老死不相往来。爹曾经将这根簪子拿给行家鉴定,行家断言,这根簪子久经人体滋养,已成活玉,价格不菲。有人愿出两万元收藏,爹没有出手,放言要代代流传下去。按照常规,嫁出门的女,泼出门的水,红霞是没有理由继承这根簪子的,它只能由爹和后娘的儿子、红霞的弟弟继承,今后要戴在弟媳头上的。

    娘,我不要,留给弟弟吧。红霞将簪子递给后娘,轻轻地说。

    后娘接过簪子,又替红霞别上,拍了拍红霞的肩膀。后娘哽咽地说,妮子,你虽然不是我亲生的,但是娘没把你看外,娘没啥好东西给你做陪嫁,就这根簪子了,让这根簪子代替娘陪陪你吧。

    红霞的眼眶湿了,她再次拔出簪子,递给后娘,低下头说,娘的心意女儿领了,以前都是女儿不懂事,对不起娘。

    后娘抹一把泪说,乖妮子,啥也别说了,娘知道你心里有娘。

    后娘还想替红霞別上簪予,红霞赶紧避让,推挡之间,碧玉簪叭地一声脆响,摔在地上,碎了。

    后娘愣了,红霞愣了,所有在场的人都愣了。一群人塑像似的戳了一地。

    还是后娘最先缓过神来,连声说,没事儿没事儿,碎了好碎了好,岁岁平安。

    红霞心里好像开了个油盐酱醋铺,而油盐酱醋在刹那间统统被打翻了,汩汩流淌出来,弥漫在铺里铺外,什么滋味都有。她猛地伏在后娘肩头,偎着后娘号啕大哭起来,哭得肝肠寸断,死去活来。

(《四川文学》2007年2期,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