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容易

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不知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诗歌。①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②不同的国度,拔动人们的心弦。她如绝美的天籁,拂去尘世的喧嚣,③她似闪烁的星辰,照亮暗淡的夜空。徘徊在其间,我们的情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我们的思想将在孜孜以求中变得深邃。三岁读《静夜思》和16岁读《静夜思》④感触是那么不同。

(1)、文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当,下列词语可以替换的是(    )
A、迂回 B、徜徉 C、彷徨 D、踌躇
(2)、文段中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

尹晓东

①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长久以来,中国戏曲艺术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才培养独特而宝贵的经验智慧。这些经验智慧是戏曲教育的优良传统,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中国戏曲教育就是在传统的教授下发展吗?并不是这样,中国戏曲教育在秉承传统的教授下,还强调因材施教。认为在表演技能上要根据学生的自然禀赋,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化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提倡的尊重学生个性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比如在传统戏曲的科班教学中,根据学生条件禀赋划分行当,依照不同行当所需表演技能,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剧目和角色,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培养。目前,中国戏曲学院依然遵循传统戏曲专业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根据不同学段分层教学,在人尽其才的同时,注重优秀学生的选拔和培养,特聘资深艺术家组成专家组授课,形成一对一乃至多对一的培养机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③传统戏曲教育在表演技能上讲究师徒相承、口传心授,这一传统延续至今。与此同时,现代艺术教育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因此,戏曲专业学生既学习表演技能,又要加强理论学习和通识教育。学好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表演技能和艺术审美能力。中国戏曲学院在理论学习和通识教育上采用大小班结合的方式,理论学习和通识教育以大班教学为主,而小班只教授专业课和创作课。小班教学强调口传心授,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艺术创造力。而大班学习就需要学生分析戏曲语言、技巧等理论基础、实施策略及其在戏曲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等。努力实现戏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支撑,进而逐步实现优质戏曲教育。随着现代技术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也被广泛运用到戏曲艺术教育中,为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有益补充。

④传统科班讲究学演结合,重视舞台实践。不断加强舞台实践,才能全方位提高学生心理素养。舞台实践是艺术培养的目的,也是检验艺术传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戏班或专设教戏先生,对学员进行严格技能训练,或让戏班里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演员带领学生进行高密度演出实践,实现学演互促。以负有盛名的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为例,学生们仅日场演戏时间就有数个小时。一直以来,中国戏曲学院也注重“学练看演”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戏后再到舞台上展示,逐渐学会应对不同场地、配合不同对手戏演员,提高舞台适应能力,体会如何塑造人物、增强角色的艺术感染力。

⑤坚持守正创新,弘扬优良传统,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当前,在系统总结戏曲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新时代的艺术实践予以转化创新。未来,我们将继续遵循戏曲艺术的培养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戏曲艺术的培养模式,为培育新时代中国戏曲人才、为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贡献力量。新时代的青年人,将会以自己的方式创新戏曲艺术形式,为戏曲艺术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班级正在制作短视频《我爱我家》,以下是部分旁白,请你阅读后完成问题。

【家·母爱】大凡美好的文章,都需要将心绪沉淀,慢慢欣赏。泡一杯香茗,煮一杯咖啡,

品一品《秋天的怀念》,感受史铁生母亲在病入膏育憔悴之极时,还 ____ 地照顾瘫痪的儿子

的那份伟大母爱;读一读《散步》,感受作者在家人意见出现分 qí (            )时的选择中蕴藏的温情。

【家· 港湾】家,一个充满温馨、幸福的地方,默默承载着我们的一切。当我们感到劳累时, 家是我们温暖的避风港 , 在那里,我们得到身心的舒展;当我们遭受挫折时,家是我们力量的源  泉,在那里,我们得到振作的勇气;当我们经历失败时,家就像软软的抱枕,在那里,我们得到 心灵的慰藉。家是什么?是人生的来处,是难舍的亲情。

【家· 家书】家书是亲人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情感载体,写家书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家训方法 和家教形式。

最早的文字家书出现于秦末汉初,被称为“简”或“牍”。秦汉以后,“尺素书”大量涌现, 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是家书出现升级版的最好印证。在  这一历史时期,经济优裕的家庭已经用锦帛写作并传递家书。东汉后期,随着造纸术的问世,使  家书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鱼传尺素”“鸿雁传书”,代代相传,世世相袭,逐渐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 的独特民族文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