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四次模拟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友

阿成

    鹤岗的梧桐也有我的文友。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人家裤兜子里的家伙都是玉的,我们怎么能比?

    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从哈尔滨到鹤岗的那趟火车,有一个乘警是我的小学同学,这样,不仅车票钱省了,还白吃了一顿他们的“工作餐”。

    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还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我能让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

    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了,是不是?肯定的。

    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写得挺客观吧?

    我说,写得好!

    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看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这里既有“我”对文友所说的他的家事感到吃惊,又有怕自己没有住处的担心。 B、文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在老房子中展开,它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抗日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者。 C、通过对话,文章再现了赵尚志为国牺牲的光辉形象,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 D、“我”被赵尚志的人生感动,因而斟满酒祭奠他;面对少人问津、略显破败的老房子,“我”又不免倍感寒心和凄凉。
(2)、作为业余作者,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3)、作者在记叙中插入有关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看社戏》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个什么《老包坐监》。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早出“五服”了。看来这又是当地人的别出心裁,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如此编下去,包老爷不仅可以坐监,且能逃狱,乃至东山再起,挂帅讨征哩……

    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候极深,成熟到家。惜乎的是那些配角,不是唱得跟不上锣鼓眼儿,便是手脚动作不配套。好在这些小小的瑕疵,并不能打退台下看客的热情。豫剧毕竟姓豫。

    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它不像京剧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上。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不分调名,亦无板眼,乃“郑声之最”。有人统计,单就《朝阳沟》一出戏,便有越调、曲剧、道情和河南坠子等数种。无怪乎当地有俗谚:“一清二黄三越调,梆子戏是胡乱套。”可别小觑轻贱了这胡乱套,它不仅是豫剧的一大特点,还是迎合自己的“衣食父母”——掏农民腰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目前戏剧日渐式微的情形下,似乎还独有这个胡乱套的豫剧,未见衰败蔫垮,不靠官办俸禄,活得有滋有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俗世奇人》)

【注】①赛:天津地方土语,有“好像”或“似”之意。②各色:方言,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是帝国末日

英国王储查尔斯有关他参加香港1997年移交仪式时所写日记的内容,最近被英国传媒公开。他在日记中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

香港《太阳报》报道了查尔斯日记的内容:一架英航747包机将大批官方代表由希思罗机场载往香港。我发现自己和助手们身处只属商务客舱的上层,我要定一定神才意识到这并非头等舱,虽然我早已疑惑为何坐得这样不舒服。后来我发现连首相希思、前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新任外交大臣罗宾·库克以及麦理浩、卫奕信等前任港督,都舒适地安坐在我们下面的头等舱。我唯有独自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

告别仪式于傍晚时分在皇家游艇旁的“添马舰”上展开。彭定康离开港督府与随员告别后,在下午茶时偕家人登上游艇。他们黯然神伤,若有所失。彭定康抱着港督府的英国国旗上船,那面国旗是送别他的礼物……

他们喝了茶定过神后,我们出发到体育馆,在雨中参加豪华的仪式。毛毛细雨徐徐落下,所有东西都湿透了。我坐在讲台上,脚下的红地毯变成湿淋淋一团糟,吱吱作响。我们耐着性子看完不同仪式及表演,聆听彭定康令人动容的演说。我喉咙哽咽,听罢随即奏起的《义勇军进行曲》,更加激动哀伤。

在仪式进行中,我预感到当自己站起身讲话时,滂沱大雨就会倾盆而下。正如我所料,当我走到演讲桌前的一刻,大雨随即猛降。我看着手上湿淋淋、黏作一团的数页讲稿,尝试辨认纸上的内容。我生平从未试过在“水中”发表演说,这是首次。事实上,没有人听到我说了些什么,因为大雨打在雨伞上的声音太吵了。

经过一轮情绪起伏后,全身湿透的我第一时间返回游艇,在出发参加4 000人的晚宴前先洗个澡。一如我所料,当我浸在浴缸中时,烟花表演随即开始,在我整装待发时,表演亦已结束。盛大的晚宴上,我坐在中国外交部部长的身旁。在经过多轮祝酒后,我们离开宴会厅,等待与中国国家主席的会面,盘算着如何令双方不失面子。

在移交仪式每个细节的安排上,中国人也要争执一番。他们坚持要我走到一个房间拜会国家主席,英方上下对之强烈反对。最后我们同意折中方案,由我们分别从两边进入一个房间,在中间碰头。

中国国家主席和他的亲信与我们(即外交大臣、国防参谋长与我)面对面而坐,宣读预先拟定的声明。我知道无可避免一定要回应,懊恼地左思右想,思量着说什么好,而又不会引发外交事件。我说了几句有关莎士比亚的轻松趣语,一行人就走向会展中心新翼的主礼堂——又一次长征,从我们的位置出发,可真是长路漫漫。

为了移交仪式,这个会场被改成类似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模样。我们发表演说后,中国国家主席走到演讲台前发表讲话。此后,我们还要观看中国士兵上台,把英国国旗降下,升上中国国旗。在典礼结束时,我们合影留念,互相握手,然后从不同门口离去。我们就此离开。

码头上聚集了专程来送别的民众、彭定康的友人及前同僚。我紧随彭定康登上游艇,与他的几个女儿碰面,她们均非常激动及疲惫。“不列颠尼亚”号游轮徐徐驶离港口。我站在甲板上,一边眺望着缓缓远去的香港地平线上的景观,一边告诉自己,在同一年告别这一切以及我心爱的游艇,是好事。可能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月的阳光(节选)【注】

周洁夫

①宽大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长长的会议桌边排列着两溜椅子,房门的正上方挂口壁钟。

②开会的人们陆续来到,围着会议桌坐下,纳闷地望着坐在主席位置上的丁力胜师长和韦清泉政委。往常,开会以前,他俩总要抓紧时间,跟干部们打几局扑克。这一回,他俩坐在一块儿,神情严肃,胳膊肘搁在桌上,不言不语,不时抬头观看壁钟,像在等待什么贵客。

③“我没有来晚吧?”随着声音,叶逢春走进会议室,四周张望了一下,见沙浩身边还有个空位子,大走了几步,在他身边坐下。

④这时候,韦清泉站起来,用庄严的声调宣布说:“今天开个重要会议。会议开始以前,先请你们听一听好消息。”说罢返身走到红木桌几跟前,打开收音机。

⑤一支豪壮的歌曲奔泻出来,歌声结束,壁钟当当地敲了十下,人们立刻听到一个亲切的声音,毛主席的声音!宽阔的大厅里,别的声音一下子静寂下来,只有毛主席的声音在激荡流漾,深深地打进每个人的心头,激动每个人的灵魂。

⑥这是毛主席在天安门上讲话的录音。毛主席以庄严热烈的声调,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布了劳动人民当了国家的主人!宣布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踏上了世界舞台!

⑦仿佛有谁发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人都霍地站起,互相拥抱,互相握手,互相把眼泪擦在别人的肩膀上。沙浩紧抱住叶逢春,差点使他透不过气来。丁力胜和韦清泉虽然早在军部里得到消息,仍旧止不住流下激动的眼泪。韦清泉想竭力止住它们,可是没有成功;丁力胜却含着笑,任它们畅流。在他俩心里涌起的感情,只有其他经过长征的干部理解得最深。

⑧今天早晨,就在他们急行军扑奔敌人期间,新中国诞生了!从此,创造社会财富的工人和农民,再不是被压迫的奴隶,他们获得了应有的权利,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监狱和刑场再不是革命者和爱国人士的威胁,而是用来对付反革命、对付人民敌人的工具了。几千年来摧残劳动人民身心的忧愁、痛苦、屈辱和贫困将一扫而光,代之以欢快和幸福的生活。在战斗中倒下的战友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成了培育新中国植根抽芽的露滴。眼前这些战友们又是多么好,多么可爱啊!他们跟自己共同斗争过,还要共同继续斗争,使新中国一天天成长壮大。

⑨怀着激奋的心情,这些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人们血液燃烧起来,沸腾起来。泪花未干的眼睛里射出强烈的光辉,泄露出内心的要求:渴望行动,渴望战斗!他们没有坐下,没有说话,只有一对对眼睛在闪烁,从别人的眼睛里照出自己的心情。

⑩“我们马上要去作战!”丁力胜说出第一句话,打破了激动的沉寂。所有闪光的眼睛都落在师长的身上,人们回归各自的位置,静悄悄地坐下来。

⑪丁力胜炯炯有神的眼光在干部们的脸上扫了一转,停顿了一忽,庄严地说出第二句话:“我们师的任务是插到敌人的心腹中去。”

⑫丁力胜的眼光又扫了一转,他看到了兴奋和欢欣,也看到了疑惑和忧虑。但所有的眼光都表示出一个意思:希望他赶快往下说。

⑬“根据情报,敌人准备全线撤退……野战军总部的计划是尽量拖住敌人,不让它安全撤退。敌人好占小便宜,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这个师要单独插进去,插进敌人的腹心,作为钓饵,吸引他们……”

⑭大家的情绪逐渐紧张,开始明白今后的处境不简单:并非到敌阵中去大冲大杀,而是去挨敌人的冲杀,甚至欢迎敌人对他们冲杀。

⑮韦清泉站起身来,一只手扶住桌沿。他的眼光检阅似的在每个干部的脸上审视了一过:“打大仗,你们思想上有准备。插进敌人的心腹,到敌人内线去作战,你们都没有准备。你们要认识清楚它的意义,首先建立起坚强的信心。你们有了信心,贯彻下去,全师指战员才能万众一心,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⑯韦清泉的语调平静缓慢,坚定有力,说到这里,他抬起那只按在桌上的手,在空中做了个急快的手势。

⑰“我们一定要完成任务!要是完不成,让敌人顺利撤退,保存住实力,那么,上万万人民还要多过些痛苦的日子,将来我们还要花更大的力气,牺牲更多同志的生命。同志们,我们一定要让还没有解放的人民赶快看到太阳,在新中国的政权下生活。任务再艰苦也要完成,党和毛主席在期待我们。”

⑱叶逢春不禁冲口说:“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韦清泉望了望叶逢春,继续用激动的声调说:“深入敌区作战,我们更要遵守群众纪律。不管环境多么困难,不能侵犯人民的一丝一毫利益。我们可能挨饿,可能受冻,可能得不到休息。为了胜利,为了人民的幸福,我们应该忍受一切艰苦。环境越困难,越要注意纪律。”

⑲“你们回去后马上召集连营干部开会,”韦清泉边说边站起来,提高了嗓音,深凹的眼窝里射出两道闪光,“我们要用胜利来庆贺新中国的诞生!”

⑳壁钟的长针接近十二点,新中国的第一天快要过去。丁力胜把满怀兴奋的干部们送到门外,没有马上回去,望着满天星斗,他陷入了沉思。

㉑秋夜的天空特别高爽,繁星闪烁着眼睛,从头顶上向他窥视。十月的夜风吹拂着他。他静静地站在门口,思想却像流水一样活跃。丁力胜仰望着北方。

㉒当夜,部队出发了。

㉓丁力胜骑在马上,不时回头仰望繁星闪烁的北方。

【注】《十月的阳光》描写了东北人民解放军在参加了解放东北、华北的战斗后向南方进军的光辉历程,节选部分所处时间为1949年10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