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中学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张贵勇

    ①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国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全周不再“黄金”。

    ②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③许多家长常告诚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转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和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④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⑤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懂“科学”的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

    ⑥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孩子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文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⑦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也该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选自2017年10月9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有何作用?
(3)、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这种想法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 B、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C、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D、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5)、现实中,超前教育不再局限于中、高考竞争,已发展到从早教识字背诗,再到双语幼儿园、“小升初”选拔学生。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么看待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除夕情怀

①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最后一个夜晚,是一岁中剩余的一点短暂的时光。古人不是说过:“黄金易得,韶光难留”吗?所以在这一年最后的夜晚,要用“守岁”——也就是不睡觉,眼巴巴守着它,来对上天恩赐的岁月时光以及眼前这段珍贵的生命时间表示深切的留恋。
②除夕是中国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所以此时此刻一定要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团聚一起。首先是生养自己的父母。陪伴老人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再有便是和同-血缘的一家人枝叶相拥,温习往昔,尽享亲情。腊月里到火车站或机场去看看声势浩大的春运吧。世界上哪个国家会有一亿人同时返乡,不都要在除夕那天赶到家去?他们到底为了吃年夜饭还是为了团圆?
③此刻,我想起关于年夜饭的一段往事——
④一年除夕,家里筹备年夜饭,妻子忽说:“哎哟,还没有酒呢。”我说:“我忙得都是什么呀,怎么把最要紧的东西忘了!”
⑤酒是餐桌上的仙液。这一年一度的人间的盛宴哪能没有酒的助兴、没有醉意?我忙披上棉衣,国土围巾,蹬上自行车去买酒。家里人平时都不喝酒,一瓶葡 酒——哪怕是果酒也行。
车行街上,天完全黑了'街两旁高高低低的窗子都亮着灯。一些人家开始年夜饭了,性急的孩子已经辟辟啪啪点响鞭炮。但是商店全上了门板,无处买到酒,战却不死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顿年夜饭没有酒。车子一路骑下去,一直骑到百货大后边那条小街上,忽见道边一扇小窗亮着灯,里边花花绿绿,分明是个家庭式的小杂货锗。我忙跳下车,过去扒窗一瞧,里边的小货架上天赐一般摆着一瓶红红的果酒,大概是玫瑰酒吧。踏破铁鞋终於找到它了!我赶紧敲窗玻璃,里边出现一张胖胖的老汉的脸,他不开窗,只朝我摇手;我继续敲窗,他隔窗朝我叫道:“不卖了,过年了。”我一急,对他大叫:“我就差一瓶酒了。”谁料他听罢,怔了一下,刷地拉开小小的窗子,里边热呼呼混着炒菜味道的热气扑面而来,跟着一瓶美丽的红酒梦幻般地摆在我的面前。
⑦我付了钱,对他千恩万谢之后,把酒揣在怀里贴身的地方。我怕把酒摔了,然后飞快地一口气骑车到家。刚才把酒揣进怀里时酒瓶很凉,现在将酒从怀间抽出时,光溜溜的酒瓶竟被身体捂得很温暖。
⑧当晚这瓶廉价的果酒把一家人扰得热乎乎,我却还在感受着刚才硎位老汉把酒“啪”地放在我面前的感觉。他怎么知道我那时为年夜饭缺一瓶酒时急切的心情?很简单——因为那是人们共有的年的情怀。
⑨于是我又想起,一年的年根在火车站上。车厢里人满为患,连走道上也人贴着人地站着。从车门根本挤不上去,有人就从车窗往里爬。我看一个年轻人,半个身子已经爬进车窗,车里的熟人往里拉他,站台上工作人员往外拽他。双方都在使劲,这年轻人拼命地往车里挣扎。就在这时候,忽然站台上的人不拉了,反倒笑嘻嘻把他推上去。我想,要是在平时,站台的工作人员决不会把他推上去,但此时此刻为什么这样做?为了帮他回家过年。
⑩年,真的是太美好的节日、太好的文化了。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人无需沟通,彼此心灵相应。正为此,除夕之夜千家万户燃起的烟花,才在寒冷的夜空中交相辉映,呈现出普天同庆的人间奇观。也正为此,那风中飘飞的吊钱,大门上斗大的福字,晶莹的饺子,感恩于天地与先人的香烛,风雪沙沙吹打的灯笼和人人从心中外化出来的笑容,才是这除夕之夜最深切的记忆。
(作者:冯骥才。有删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为什么不伸出援助之手

    1963年,纽约,基蒂·吉诺维斯从她经营的曼哈顿酒吧回家。她的公寓位于皇后大街的一个安静的中产阶层居住区内。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的时候,一个持刀男人向她走来,刺了她很多刀。基蒂大声呼喊救命,一个邻居在窗口大声警告那男人:“放开这个女孩!”歹徒正欲逃跑,但他发现没有一个人出来干预,于是又从车里走出来,将基蒂击倒在地,继续刺杀她。这个不幸的女孩继续呼救直到最后有人报了警。警察接到报警后两分钟便赶到了现场,但这时基蒂·吉诺维斯已经死亡,歹徒也不知去向。

    警察在调查这一事件时发现,该袭击行为总共持续了35分钟,公寓周围共有38个人目睹了这一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了警。为什么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向基蒂·吉诺维斯伸出援手?皇后大街的居民们难道真的毫无同情心吗?难道只是因为公众道德的丧失吗?

    在感慨现代人日渐冷漠的同时,社会学家们想运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探究类似事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美国,社会学家拉特纳和助手达利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当面临危机情境,需要出手援助时,现场的人数越多,出手相助者反而会越少,甚至没有人介入。

    其中一个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实验员向公众发布一个“招聘启事”,从应征者中甄选出各方面条件相似的人员参加一次“面试”。

    当不知内情的“应聘者”来到“面试”现场时,一位女士(实验员假扮的)安排他们在一间小办公室填写问卷,告诉他们先稍微等一会儿,自己要去拿一份文件,随即掀开门帘走进隔壁的办公室里。这时候,实验才正式开始,实验员在这间办公室里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

    于是,正在隔壁等候的“应聘者”先是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拿东西的声音,紧接着是她的尖叫、椅子摔倒的声音。随后,又传来女士痛苦的呻吟声:“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拉特纳和达利想了解,在这种危机情境中,“应聘者”独自一人会作出什么反应;如果还有其他人在场,又会作出什么反应。他们记录了每组“应聘者”实施救助行为的百分率和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如果“应聘者”在听到录音后四分钟内不作反应,实验就停止。

    与“人多力量大”等观点的预测正好相反,实验的结果是:当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马上离开座位,试图以不同的方式提供帮助;当两个“应聘者”在场时,离开座位的时间就要长得多,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陡然下降到40%;而如果旁边有人无动于衷(由研究人员假扮),则仅有7%的“应聘者”尝试着提供帮助。他人的袖手旁观,对见义勇为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了人们积极伸出援手的可能。

    通过分析,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是拉特纳和达利提出的“责任扩散效应”。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即在某种紧急事情发生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帮助他人的责任被无形地“扩散”到其他人身上,每个人帮助他人的责任就相应地减少了。

    打个比方,假定在紧急情境下,救助的责任是100%的话,当一个人独自面临这种情境,由于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的责任就是这完完整整的100%,他是否采取援助行为将直接影响整个事件的发展结果。

    相反,如果同时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救者的责任,以及见死不救所产生的罪恶感与羞耻感被扩散到在场的每一个人身上,于是每个人都理所应当地认为:“就算我这个小小的1%不管,其他的99%总会发挥作用的。”因此,提供帮助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似乎都成了别人的事,总觉得自己不去援助,还会有别人去做,事情总是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责任扩散效应”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了本文开篇提到的那幕惨剧。正是因为在场的每个人头脑里“除了自己之外会有很多人去帮助受害者”的想法,抑制了围观者的帮助意识,造成了实际上没有人伸出援手,不幸的受害者得不到及时援助的局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是当下最流行的一句话,又被称“马年第一问”。乍一问,很多人都会语塞:“哎妈呀,我也不知道呀!”

       时间去哪儿了,也是科学家永远追崇的课题,很多科研团队发现了时间的奥秘。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心理学家用实验告诉大家:支配所有人的时间,从未有人触碰过的时间,就在那儿。

       “您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纽约城市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加来道雄做过一个实验。他请街上不同年龄段的志愿者们,随机做了一个测试:用自己的方式,预测1分钟时间,再跟实验人员的码表核对。结果是年轻人算的时间比较快,通常还没有到1分钟,他们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年长的人,他们通常过了1分钟后,才觉得这是1分钟的容量。对年长的人来讲,时间就这么“漏”掉了。

       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感受:上了年纪之后,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科学家证明,人体内有一只计时器,即便你脱离时钟,仍然能感觉到时间在走。

       心理学家大卫•伊格尔曼博士,进行了一项冒险实验。一个叫杰西的成为实验志愿者。科学家们制作了一个感知计时器,电子屏幕上,数字在有规律地、非常快地“闪”,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大脑没法确定这上面的数字。杰西站在平地上的时候看,“它快得无法辨认”。然后,杰西从33米高处自由落体,他的胸前绑着大卫的计时器,屏幕上的数字一直在跳动。杰西坠落到弹力网上后,告诉大卫,他看到了计时器上的数字,是56,事实上数字是50,已经非常接近正确答案。

       大卫的推测是:只有杰西的时间变慢了,杰西才能准确辨别出计时器上快速闪动的数字。

       为了证实杰西的时间真的变慢了,大卫建议杰西再来一跳。这一次读到的是96,事实上计时器上的数字是98,这说明,杰西的时间,已经慢到可以几乎正确地看到数字。

       大卫的这个实验,首次证实了有些人的大脑能够加速,并且在经历某些刺激(例如兴奋、恐惧、紧张等)时,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就能比较慢速地看这个世界。也就是说,对这些人而言,他们的时间的确会“慢”下来。

(选自《科海故事博览》2014年第4期,有删改)

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秃鹤(节选)

    会操表演中秃鹤以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后,换得的是众人的冷淡。

    这天,秃鹤独自一人走在上学的路上,被一条野狗狠咬了一口。他坐在地上,歪着嘴,忍着疼痛,从路边掐了一枚麻叶,轻轻地贴在伤口上。然后,找了一根木棍拄着,一瘸一拐地往学校走。等快走到学校时,他把一瘸一拐的动作做得很大。他要夸张夸张。但他看到,并没有人来注意他。他又不能变回到应有的动作上,就把这种夸大了的动作一直坚持着做到教室。终于,有一个女生问他:“你怎么啦?”他大声地说:“我被狗咬了。”于是,他也不等那个女生是否想听这个被狗咬的故事,就绘声绘色地说起来:“那么一条大狗,我从没有见到的一条大狗,有那么的长,好家伙!我心里正想着事呢,它悄悄地、悄悄地就过来了,刷地一大口,就咬在了我的后腿肚上……”他坐了下来,翘起那条伤腿,将麻叶剥去了:“你们来看看这伤口……”真是个不小的伤口,还清晰地显出狗的牙印。此刻,他把那伤口看成一朵迷人的花。有几个人过来看了看,转身就走了。他还在硬着头皮说这个故事,但,并没有太多的人理会他。

    又是一个新学年。春节来临前,油麻地小学接到上头通知:春节期间,将举行全乡四十三所中小学的文艺汇演。剧本选好后,秃鹤主动争取了伪军连长这个角色。

    秃鹤从未演过戏。但秃鹤决心演好这个戏。他用出人意料的速度,就将所有台词背得滚瓜烂熟。

    秃鹤要把戏演得更好。他把这个角色要用的服装与道具全都带回家中。晚上,他把自己打扮成那个伪军连长,到院子里,借着月光,反反复复地练着

    他将大盖帽提在手里,露着光头,就当纸月在场,驴拉磨似地旋转着,数着板。那个连长出现时,是在夏日。秃鹤就是按夏日来打扮自己的。但眼下却是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秃鹤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

    到灯光明亮的大舞台演出那天,秃鹤已胸有成竹。《屠桥》从演出一开始,就得到了台下的掌声,接下来,掌声不断。当秃鹤将大盖帽甩给他的勤务兵,秃头在灯光下锃光瓦亮时,评委们就已经感觉到,桑乔又要夺得一个好名次了。

    秃鹤脚蹬大皮靴,一只脚在凳子上,从桌上起一把茶壶,喝得水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 , 眼珠子得鼓鼓的:“我杨大秃瓢,走马到屠桥……”

    在与纸月周旋时,一个凶恶,一个善良;一个丑陋,一个美丽,对比得十分强烈。可以说,秃鹤把那个角色演绝了。

    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只管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当他们忽然想到秃鹤时,秃鹤早已不见了。

    问谁,谁也不知道秃鹤的去向。

    “大家立即分头去找。”桑乔说。

    是桑桑第一个找到了秃鹤。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的水码头的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

    桑桑一直走到他跟前,在他身边蹲下:“我是来找你的,大家都在找你。”

    桑桑听到了秃鹤的啜泣声。

    油麻地小学的许多师生都找来了。他们沿着石阶走了下来,对秃鹤说:“我们回家吧。”

    桑乔拍了拍他的肩:“走,回家了。”

    秃鹤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克制不住地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号啕大哭。

    纸月哭了,许多孩子也都哭了。

    纯静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节选自《草房子》,有删改。

阅读现代文,回答问题。

无人机,有前途

    ①在旅游景区、影视拍摄基地,或是重大新闻现场,我们经常能看到无人机在空中忙碌地穿梭。那么到底什么是无人机呢?

    ②“无人机”英文缩写为“UAV”,是“无人驾驶飞机”的简称,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程序控制装置操纵,或有车载计算机完全和间歇地自主操作的不载人飞机。我们熟悉的无人机,通常指的是携带载荷飞行的无人机机身。完全意义上的无人机,指的是有无人机平台、任务载荷、起降系统、测控与信息传输系统、操作手等组成的“无人机系统”。

    ③常见的无人机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固定翼,顾名思义就是翅膀形状固定,靠通过机翼的风提供升力;第二种是直升机,特点是靠一个或两个主旋翼提供升力;第三种是多旋翼,就是具有四个或者更多多旋翼的直升机。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具有不同的优势。固定翼机飞行速度快、高度高,飞行覆盖面积大,抗风能力强,比较适合全管段巡航、通讯巡航、航拍等工作。直升机飞行高度低、速度慢,比较适合短距离巡航、高清摄影和对地目标监控与跟踪,还可以定点悬停,在各种情况下均可起降。

    ④无人机具有成本低、零伤亡、生存能力强、机动性能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可以代替传统的有人驾驶飞机执行“3D”的任务——即“Dull”(枯燥)、“Dirty”(脏)、“Dangerous”(危险)的任务。无人机用途广泛,被业界宠爱有加。军事上,可用于侦察监视、对地攻击、通讯中继、靶标模拟等,是“得力好伙伴”;民用上,可用于科学研究、气象观测、货物配送、娱乐体验等,是“百变小能手”。

    ⑤无人机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我国约有150家无人机生产企业,产品达1000多种,基于预测的国际数据以及对我国市场的乐观预判,到2020年,美国小型无人机总销量将从2016年的250万架飙升到700万架,其中消费级无人机有430万架,另有270万架用于商业目的。2025年,我国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元,其中军用无人机市场约占7%,民用无人机市场约占93%。

    ⑥无人机毕竟是机器,其可靠性还取决于系统复杂程度和外部使用环境,无人机系统中任意设备的故障都将影响任务执行,无人机使用的任意环节出现差错都将影响飞行安全,这需要制造商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两个男人

谢大立

    ①刚忙完江总的后事,从墓地回来,就有人给汪旭捎话,下一步耿总可能有大动作。领导上台都有大动作,这是规律。只是这次这个姓耿的大动作会不会拿他汪旭开头刀?汪旭禁不住在心里喊,老江你死的也太不是时候了,你死了一了百了,我手头的事怎么办?汪旭手头的事,是那个他正在准备的发动机缸体科研项目。

    ②汪旭是那种心里不舒服就要扯着嗓子喊几下的工程技术人员,就像今天一样。江总是公司的一把手,也是能容忍他叫喊的领导。他也就把江总当做自己的知己,也把自己当成江总的人。江总流露出对副手老耿的不满意,他也就明里暗里说些不拿老耿当回事的话。耿总这上台的大动作,还能漏得了他……

    ③与其让人当筋头把脑剔,还不如自己主动走人,体面些。于是他坐在办公室把一包烟抽完后,猛地站起来,两手往裤兜里一插,高昂起头,朝总经理办公室走去,用脚拨开虚掩着的总经理室,冲一脸惊诧的耿总说,直说吧!你打算怎么处置我?

    ④他想,也和他一样炮筒子一个的耿总,会跟他拍桌子,甚至会对他大声吼叫——你给我滚出去!他要的就是这效果,他就好也跟他拍桌子,吼出比他更大的声音,让整个办公大楼的人都听到,都来看热闹……然后,他当着大家的面,宣布自己不跟他姓耿的干了,回办公室收拾东西拍屁股走人。

    ⑤没想到,耿总一阵惊诧之后,竟咧开嘴对他笑了,随后起身拿茶杯,往杯子里加茶叶,倒水,双手递到他的面前说,你知道我为什么笑吗?猜不着吧,那我就告诉你吧,这是因为我们俩的德行太像了,你是来逗我拍桌子、发火的吧?如果我拍着桌子对你吼,你给我滚出去,那不是中了你的套了……

    ⑥汪旭茫然。

    ⑦耿总把茶杯放到茶几上,率先在沙发上坐下,对汪旭说,坐吧!汪旭犹豫一下,在另一边沙发上坐下了。耿总把茶杯朝他推推,喝杯茶吧!汪旭不动。耿总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即便我们要分手了,也不至于连杯茶也不赏脸吧?汪旭的手就只好朝茶杯伸去。

    ⑧耿总一叹说,良心话,你所谓的处置我真还没有想好,这样吧,我们分两步走你看行不行?两天内我给你答复,然后我们各给对方二十天的时间,这二十天里,你可以考验我,我也要考验你,让我们进一步把对方看个透,让你看看我老耿是不是你心里想的那样——不是个东西。

    ⑨话说到这个份上,汪旭只好不吭不哈地从总经理办公室出来。

    ⑩两天后,厂长办公会的决议出来了,汪旭负责发动机缸体科研项目,正式成为一个部,汪旭任部长。成立部,江总在时还只是对他承诺,得天时地利人和皆具备。二十天后,又传来消息,汪旭部长享受副老总待遇,出席办公会。汪旭一下子被弄得糊涂了,一下子觉得耿总这个人有点水深不可测。

    ⑪汪旭就和厂办公室主任坐在了一个办公室。

    ⑫一天闲下来没事,翻阅柜子里的文件,两个秘密让他一下子看清了耿总这潭水——让他出来负责发动机缸体铸造的科研,两年前就是由耿总在厂办公会上提出的;这次破格让他享受副老总的待遇,还是耿总亲手打的报告……汪旭在改变对耿总看法的同时,对已故的江总就有了看法,那个总让人感到有些鬼的老头儿,是这么对他说的,决定抽他出来搞缸体科研这桩事,有些人是不赞成的。这个有些人,首先使他想到的就是耿总。他们都是搞技术的,专业还都是发动机,同行是冤家啊!

    ⑬汪旭觉得自己再没有任何理由不向耿总敞开自己的心怀了,在一个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场合,他对耿总说,这辈子我这一百多斤就交给你了。耿总说,别别,我哪承受得了,你还是交给国家说得通些。汪旭说,别跟我打官腔了好不好,我汪旭不是不知好歹的人,我用这一辈子报答你,难道还不够?

    ⑭耿总还是说,告诉你改为国家,要报答报答国家吧!如果你认为国家这两个字仍是官腔,就改为发动机好了,你我都是学这个专业的,在这个厂几十年,攻的也是这个,要不是冲这,那天你那样对我,凭你我这种臭德性,要不打起来才怪……

    ⑮汪旭的脸一下子红了,耿总却哈哈大笑起来,说,这样吧,咱哥俩一起,把我们这加起来的两百多斤,一起交给发动机的科研吧!汪旭伸出掌说,君子一言。耿总也伸出掌,说,驷马难追!随着“叭”的一声脆响,两个人爽朗地笑起来。

(选自《天池》2018年14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