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丽水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伤疤微疼

    ①去朋友家做客,发现他的书桌上有一个小记事本,封面上写着“让伤疤微疼”。不觉好奇,朋友让我打开看。

    ②只见他的本子上写着:某年某月某天,做了个小手术,虽然不是大毛病,但要记得,是该储蓄健康了,伤疤好了,别忘了疼。还有,某年某月某天,工作失误,第一次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主要原因是马虎,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某年某月某天,母亲突然晕倒,到医院检查是血压高,多关注老人的身体,千万不能忽略了,爱可能会来不及。诸如此类,都是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醒自己一定要警醒,所以他说“让伤疤微疼”。

    ③我不由被朋友的良苦用心打动了。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太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一个远方的表舅,事业蒸蒸日上,他也是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加班划线是常有的事。没想到他突然间脑出血,在医院接受治疗时,他叹着气说:“人呐,真没必要拼死拼活地干。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身体和健康是自己的。”大家也都劝他,把工作放放,少挣点没关系。他点头答应。

    ④刚出院的时候,表舅的手脚还不利落,在家休养。他养花种菜,过得也很开心,大家都以为他想开了。没过多久,他的手脚完全恢复了,虽然每天都吃药,但他感觉没事了。正好有一笔大生意来了,他不顾家人劝阻,接了下来。他以为身体没事,可工作起来费心劳神,他很快就挺不住了。突然有一天,一头栽倒,再也没有起来。大家都说,表舅吃了“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亏。

    ⑤其实,复杂多变的生活和工作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问题的出现,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好的提醒。有时还有一些让你很受伤的事,刺痛你,但我们习惯了时过境迁,把伤痛忘得一干二净。

    ⑥让伤疤微疼,是一种智慧。把经历的伤痛默默记在心上,时时提醒自己,伤疤虽然结痂,但要让自己微疼。过去的一切,都是宝贵的经验,失败和伤痛更是一种难得的财富,要懂得利用。

    ⑦让伤疤微疼,也需要勇气。有了伤疤,有些人千方百计选择各种“疤痕灵”消除伤疤,说是忘记伤痛,重新开始。其实最明智的做法是,在伤疤上纹上一朵淡淡的花,提醒自己,曾经伤过。人要有直面伤疤的勇气,要留有疼痛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少受伤害。

    ⑧让伤疤微疼,不是在伤痕的历史中停滞不前,作茧自缚,让阴影永远笼罩。让伤疤微疼,类似涅槃后的精神重生,是痛苦之后的大彻大悟

    ⑨每个人都有大大小小的伤疤,身体、工作、情感、生活等等。有让伤疤微疼的能力,就有了获得智慧人生和幸福人生的能力。

(1)、文章开头写作者朋友的小记事本有什么作用?
(2)、第⑥—⑧段用“让伤疤微疼”形成排比段,这样组织段落有什么好处?
(3)、“让伤疤微疼”有什么含义?在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伤疤吗?读了本文给你什么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空难“见证人”——黑匣子
       ①空难事故发生后,飞机往往解体,甚至被烈火烧毁。人们到现场救援的时候,总是会寻找一个东西,它的名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对了,这就是被誉为空难“见证人”的黑匣子。它可以给调查人员提供证据,帮组他们了解事故的真相。
       ②实际上,黑匣子并不是黑色的,而是色调较亮的“国际橘”。这种明亮显眼的颜色,以及记录仪外部的反射条带,使事故调查员在飞机失事后很快找到它。
       ③媒体很喜欢用“黑匣子”这个名称,但大多数专业人士不这样叫。航空专家通常把黑匣子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
       ④黑匣子由两个设备构成:飞行数据记录仪和舱声录音器。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黑匣子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这样在飞机失事时,它们才更容易被保存下来。数据记录仪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舱声录音器记录驾驶舱内的各种声音,包括通话声、发动机声、爆炸声等。黑匣子记录的飞行数据、驾驶舱的各种声音能帮助人们分析事故原因。
       ⑤黑匣子是由澳大利亚人戴维·沃伦博士发明的。戴维·沃伦博士的父亲死于1934年的巴斯海峡飞机失事,当时戴维只有9岁。20世纪50年代初,沃伦博士萌生了一个念头:制作一个能记录飞行数据和驾驶室对话的装置,用于帮助分析人士了解飞机失事原因。他为墨尔本航空研究中心写了一篇名为《帮助飞机失事调查的设备》的备忘录,并于1956年发明了名为“ARL飞行记忆装置”的飞行记录仪。直到5年后,他的发明才得到广泛关注,该设备最终在英国和美国投产。
       ⑥黑匣子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其感应器接触到水,就开始发射脉冲信号,每秒发射一次,共发射30天,然后会因电池电量耗尽而停止发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给搜寻带来巨大困难。法航447航班失事坠入大西洋后,搜索人员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并打捞起黑匣子。
       ⑦黑匣子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包含记忆板的关键部分可承受带有钢钉的227公斤的物体从3米的高度砸到它上面。研究人员尝试在1100摄氏度的火中摧毁它,把它放进有压力的盐水罐中或浸入航空燃料中,但黑匣子都安然无恙,所以黑匣子实际上是无法毁灭的。但黑匣子的功能并不像你的手机那样强大。马航MH370事件之后,专家表示,可能是时候为搜集航空数据的手段升级了。当前飞机上的数据记录仪不能与外界进行实时沟通,还没有从大型飞机上传输大量数据的能力。
                                                                                                                   (选自《读者》2014年第10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尘埃深处是繁花

七夕草

    ①她叫乔,认识她,是在去年夏天。

    ②那天交完班,我刚从一间病房走出来,就看见候诊区坐着一位白皙如莲的女子,姣好的面容,优雅得体的举止,她正在回答医生的问话。我走过去的时候,再次被她的美吸引,于是,我多看了一眼,正好她也回过头看我,她的双眸澄澈纯净,如一汪清泉。

    ③做了相关检查,她住院了,VIP病房,她说常常失眠,有时候头晕,天旋地转。医生下了医嘱,输液体的时候,她已经躺在病床上,一边撒娇,一边和母亲说笑。

    ④中午时分,液体还没有输完,有人送饭来,是她的父亲,一家人在病房里共进午餐,吃穿用度尽显阔绰。

    ⑤因为病房里的很多病人,都是面色苍白,一副病怏怏的神态,而她却不同,除了输液体的时候睡着,但凡醒的时候,神清气爽,神采奕奕,妆容精致。

    ⑥爱咬舌根的同事说,她命好,人长得漂亮,家世背景又好,语气里带着羡慕和嫉妒,谁说不是呢,她的确是个公主。

    ⑦再后来,知道了她的隐私,在某艺术学校当钢琴老师,收入丰厚,单身贵族。科里的护士姐妹们越发羡慕嫉妒恨,而我也是其中一个。每逢进病房看见她,内心除了被她身上散发的气质吸引外,更多的是嫉妒,她有姣好的面容,婀娜多姿,有很好的工作,有富裕的家庭,爱她的父母,一个女孩子该有的她都有了,而我,除了自食其力,勉强养活自己的工作,在单亲家庭长大,有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再无其他。

    ⑧攀比得越多,越自卑,那些日子,科室里的小姐妹们总是格外关注她。

    ⑨有一天,我上夜班,夜间巡视病房,大概12点了,她的病房里还亮着灯,我推门进去,我看见的场面,让我大吃一惊。

    ⑩乔没有睡,她正坐在床沿上,手里拿着一条假肢,正往墙角放,我看见她的右膝盖之下是空的,看见我一脸的震惊,她下意识地用被子盖住自己,一脸歉意地笑笑,而我,尴尬至极,不知道说什么好,竟呆呆地站在那里好几秒。

    ⑪还是乔先说话,打破了僵局,“吓着你了吧,平时我请假回家,除了主管医生,没人知道我的秘密,明天要做一项检查,我怕来不及,就住在医院里,被你看见了。”她说完,还是笑着,反而是我,像做错事的孩子。

    ⑫我胡乱说了几句,赶紧出来,内心汹涌澎湃,怎么会这样呢,她明明是个完美无瑕的公主?

    ⑬过了半个小时,竟不知不觉又来到她的病房,她还没睡,她说,睡前看了会儿书,睡不着了,她居然问我,能不能陪她聊一会儿。

    ⑭于是,坐在床前。与其说是聊天,不如说,是她为我刚才的震惊,做一些解释。她说,很少有人知道,有关假肢的秘密,而我是很少人里的一个。

    ⑮她从小学跳舞,梦想长大做一位舞蹈家。可是,上初中后,在一次意外触电后,一条腿被截肢,那年才十三岁的她,遭受了这么大的打击,别说是梦想,好几次,她都想自杀。

    ⑯那是最后一次,她喝了家里的杀虫药,被父母送到医院,洗胃,住院,出院后,经常手抖。她的母亲多方打听到一位老中医医术高明,于是,带她去看,说明病史后,老中医什么都没说,只是揭开自己的白大褂,她看见,他只有一条腿。

    ⑰他说,人活着,不是靠双腿,靠的是一颗完整的心,我只有一条腿,活得好好的,你还比我多半条腿呢,怕什么?

    ⑱从那以后,她常常去老中医那里,不是看病,而是疗心。

    ⑲再后来,父母给她装了假肢,搬了家,学了钢琴,当了钢琴老师,成了现在的自己。

    ⑳说完,她淡淡地笑,而我,似乎看见另外一个不一样的她,在我眼前,诉说别人的故事。

    是啊,如果不是偶然看见,在我心里,在我眼里,她依旧是那个只会撒娇、娇弱漂亮的公主,而此刻,我似乎看见,那些她曾经受过的伤害和遭遇,凝聚成一股钢铁般的力量,让她坚强。

    再后来,她睡了。

    我走在走廊的尽头,心绪难平。

    我看见天边有一颗星星,异常耀眼,它像天空的眼睛,注视着大地,带给深沉无助的黑夜,一方光亮,也给黑夜里迷路的人们,一抹希望。

    慢慢地,我看见天边泛着鱼肚白,黎明来了。

    那一刻,内心的迷茫,似乎慢慢退却,一点点被一束光照亮,所有难以启齿的磨难和曾经以为的绝望,慢慢变成了希冀。

    是的,繁华尽头有悲凉,尘埃深处是繁花。

(2017年5月9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信任的距离最短

樊富庄

    ①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带我去看马戏,看见那些在高空中飞来飞去的人抓住对方送过来的秋千,万无一失,我真是佩服极了。“他们不害怕吗?”我问父亲,“他们不害怕,因为他们知道对方靠得住。”最疼爱我的父亲转过头来轻声说。

    ②是的,生命中不容出错,彼此都必须顾及对方的安全。我们生活也是如此。人活在世上需要信任别人,犹如需要空气和水。我们如果不信任别人,对人便无法诚恳;我们如果戴着面具,不能真诚对人,试想那会有多么拘束和难受。一天到晚都提防着别人,会害得我们心神疲惫。要想受人尊敬和爱戴,你就得先信任别人。有了信任,才会有爱。信任是爱的前提。

    ③心理学家说:我们不但可以防护别人,而且在许多方面也会影响别人。信任或防范,能铸就别人的性格。如果和信任我们的人相处,我们会放心自在。

    ④记得有个故事,英国南部有一监狱,狱长的太太差不多每天都到监狱里去。犯人活动的时候,她的孩子往往和他们一起玩,她也和犯人交谈。别人总是提醒她提防点儿,她说她并不怕,也不担心。

    ⑤因为她信任那些犯人,她所表现出的一切言行都是真诚而又善意的,犯人们喜欢她,他们可以与她平等地交谈、说笑,心与心是畅通的,没有什么隔膜,他们相处得很好。当有一天她突然病故后,消息立即传遍了监狱,犯人们都聚集在大门口表示哀悼。看守长看见那些犯人默默无语难过的样子,便把狱门敞开。从早到晚,犯人们都排着长队到停放遗体的地方去向她作最后的告别。他们的四周并无高墙、电网,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逃跑或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告别之后,他们都回到了监狱里。这就是犯人们对这位老太太表示出的敬爱,因为她在世时曾经信任他们。时至今日想起这个故事,我依然被这个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信任的力量,也是信任的魅力所在。

    ⑥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的信任,而彼此相处得融洽与否,全靠信任的程度。老师要是能使落后的学生相信他对他们满怀好意,那么,他的教育就成功了。精神病专家往往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劝导精神错乱的病人信任他们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动手治疗。人对人必须怀有好感,彼此信任,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才不至于过得缺少生机和快乐。信任是快乐的源泉。

    ⑦那么。我们为什么这样难以互相信任呢?这是因为我们害怕,害怕上当受骗、害怕遭到别人的拒绝或嘲笑,于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在交往中戴着面具,虚假的亲热、用心的设防、无缘的猜疑、盲目的算计、糊涂的封闭。

    ⑧信任别人的人,日常待人接物是与众不同的。有一次我听到一个人形容他所认识的一个女人:“她见到人便伸出两只手来迎接,仿佛是在说:‘我从内心深处信任你!和你在一起,我就觉得非常高兴!’而当你离开她的时候,也会感到心里非常愉快,甚至有种依依不舍的感觉。”

    ⑨不相信别人,就很难做成大事。你发出了怎样的信息,就得到怎样的回报。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人——真情付出,心灵交会。所以,心与心之间最短的距离就是信任。换言之,心与心之间最大的距离就是不信任。

阅读《父亲告诫我的“大”与“小”》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父亲告诫我的“大”与“小”

    ①至今还记得高三复读的日子,那时候,到处租房子,为的是能给自己“复读生”这样一个尴尬的身份找一个容身之处。人人都说“穷学生”,那时候哪有什么钱呢,我经过为期三天的校园附近“排查”,在一处老夫妇家里找到了一间屋子。

    ②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租金,我找到的那间屋子确实很小,小到只能容下一张1.2米的床铺,外加一张桌子,还要紧挨着床放。房子租好了,定金也交了,让父亲去看我租的房子时,父亲赶忙赔了老夫妇2倍的定金,当即就领着我从那家老夫妇家里出来了,说,这房子,我们不租了。

    ③出了老夫妇家的门,我问父亲,不是好好的吗,怎么不租了?父亲斩钉截铁地说,这么小的屋子,憋也能憋出病来,即使憋不出病来,长期住下去,你的心胸也会受到影响,显得日趋狭隘了,何谈考大学?

    ④就这样,屈从于父亲严威的我带着很大的疑问换了一间近20平米的大单间。高考那年,我顺利考上一所重点院校。

    ⑤我拿着大红的录取通知书,买了一张卧铺票坐上南去的列车,买的是张上铺的票。那晚,我一夜没睡着,不是因为赶赴大学生活的新奇,而是因为,上铺车顶的压抑感,让我感觉脑袋都要炸掉了。所以,那一夜,我都在卧铺车厢的过道里坐着,直到列车到站。那一晚,我也突然明白了父亲不让我租住小房子的原因。

    ⑥大学是在城市的城乡结合部,课外闲下来的时光,我经常坐公交车去市里购书,当然了,更多的是闲逛。

    ⑦父亲不会发短信,常常是三两个星期给我写一次信,信中,每一次都嘱咐我:我们来自小城市,凡事不要逞能,不要夜郎自大。我读到父亲写给我的信,再想想高三复读时竭力要给我租住大房子的父亲,感觉父亲前后判若两人。人人都说,大学是表现自我的时候,父亲却让我“偃旗息鼓”,甚至是“忍气吞声”,我很不能理解。

    ⑧我有一次带着很大的疑问给父亲回了信,把我对父亲思想的反抗写了整整两页纸。那次,父亲没有回信,一直没有。后来,父亲很少再给我写信,只是邮寄了一本著名作家米沃什的回忆录给我。我当时正在忙着恋爱,哪有工夫看思想那么深邃的书,只是随手丢在床头。

    ⑨就这样,一晃6年过去了,米沃什的那本书一直立在书橱的那一角,我未曾碰过它。直到前不久,家里的宽带突然断了,我从书房里拿出来读,读到米沃什写的这样一句话时,我突然想起大学时候,瞒着父亲,和室友做起贩卖自来水笔的生意,结果被骗近两千元一事,瞬间热泪盈眶——不是心疼,而是明白了父亲在我上大学时的良苦用心,我为自己当时的乖戾感到深深的不安……

    ⑩米沃什在回忆录写的那句话是:“我到过许多城市,许多国家,但没有养成世界主义的习惯,相反,我保持着一个小地方人的谨慎。”

(选自《不出鞘的心灵》,李丹崖)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件珍贵的大衣

①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中,数千件文物让人流连忘返,而让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莫过于这件珍贵的大衣了。它被陈列在展厅里,无声地诉说着背后的沧桑往事。

②那是1939年1月,李先念奉命南下信阳四望山开展敌后抗战。隆冬腊月,正值年关,四望山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本应是团圆的祥和安宁,突然被爆炸声撕碎 , 火光瞬间照亮了整个村子。炮火声惊醒了沉睡中的李先念,他猛地翻身下床,对着门外的警卫员韩清源大声喊道:“集合部队,掩护村民!”万般紧急之时,韩清源突然发现一个小女孩在大声哭喊,眼看一架敌机从空中俯冲而下,说时迟那时快,韩清源一下子扑了过去将孩子紧紧护在身下,后背却被弹片炸得皮开肉绽、鲜血崩流,可他硬是咬着牙抱起小女孩,艰难地向村口跑去。几百米的小路变得格外漫长,爆炸声、惨叫声不绝于耳,他牢牢抱紧孩子,一刻也未曾松手。终于到了村头,韩清源见到了正在指挥作战的李先念,他将孩子塞到李先念手中,两眼一黑,昏了过去。看见战友那触目惊心的伤口和毫无血色的脸庞,李先念的心紧紧地揪在了一起,他大喊着:“卫生员,救人、救人!”可因战事紧急,他甚至没能多看一眼便匆匆赶赴战场。

③韩清源醒来时发现一件厚厚的大衣盖在自己身上,一股暖流瞬间涌上心头,他一眼就认出这是首长的,无声的关怀使他泪流满面。之后他的背伤严重(无法痊愈),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再也无法担任警卫工作了。在接到调令的第二天,韩清源一大早便怀揣着大衣来到李先念的房前,谁料首长有要事在外。韩清源捧着大衣走过来、走过去,时不时地向村口望去,期待着能望见那熟悉的身影。也不知徘徊了多久,天色渐渐黑了下来,韩清源深知军令如山,临行之际耽误不得,他将大衣叠放在李先念的床头,忍着后背的疼痛,敬了一个挺拔的军礼,把一声“再见”默默地埋在了心底。

④1989年4月,李先念回到信阳视察,下榻浉河宾馆。听闻这个消息后,年过七旬的韩清源激动不已,迫不及待地从桐柏赶赴信阳,探望老首长。远远地,一行人阔步走来,李先念一眼就认出了当年的老部下,阔别了半个世纪的两双手终于再次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原来首长此时穿着的还是那件大衣,脚下的土地正是当年那片挥洒热血的疆场____纵有千言万语,韩老却如鲠在喉。

⑤早春的夜晚依旧清冷,李先念察觉韩清源双手冰凉、越发颤抖,赶忙脱下大衣披在了他的身上,深情地说:“清源同志,你受过伤,一定要保重身体啊……”韩清源攥着大衣,眼里浸满了泪花,他再三推阻,也敌不过老首长的真挚。当问起现在老区人民的生活时,韩老感慨万分地说:“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老百姓都发自肺腑地赞叹‘共产党是永远想着俺们、念着俺们的’。”李先念听后欣慰地笑了,他告诉身边的干部,一定要做到脚踏实地、一心为民。

⑥韩清源对这件两度温暖了自己的大衣视若珍宝,每每看到它,就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南征北战的岁月。如今,大衣被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珍藏,2018年2月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⑦这件大衣从血与火的峥嵘岁月中一路走来,见证的不仅是两位老人感人肺腑的战友情谊,更承载着革命军人舍生忘死、保卫人民的大义大爱,彰显了老一辈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也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怀揣初心为人民,在新时代的中原大地上奋勇前行、再创辉煌!

(选自《营口日报》,原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双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

关玉梅

①在我家,买得最多的:一是客厅书柜上的万册图书,再就是阳台鞋柜上摆放着不同时期的百余双鞋。

②我读书累了,便会走向阳台,欣赏我的鞋。

③鞋柜上,农鞋、橡胶鞋、塑料凉鞋、革质鞋、皮质鞋等,它们形色各异:系带的、高跟的、平底的、一应俱全;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不包。尤为一提的是摆放在鞋柜正中央的一双补了又补的农鞋,与其他鞋子格格不入,两块黑色的补丁,像两个黑黑的眼球,我时常从黑黑的眼球里看到儿时的父亲的模样。

④这是一双夏天穿的农鞋。鞋的前脸和鞋底是橡胶做的,鞋帮是黄色的帆布,鞋面正上方有10个穿鞋带的孔,孔内的金属环早已脱落,只剩下十个窟窿。

⑤我把鞋摆放在鞋柜的最显眼处,每次走到它跟前,我都会驻足凝望。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刚好穿透鞋的里层,父亲的温暖便又传到了我的身上,那双会说话的黑眼睛,时时提醒着我,该回客厅看书了。

⑥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的农村,日子普遍穷,我们家五个孩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吃上顿没下顿的。

⑦父亲当了八年兵,体弱多病,在农村,算是有文化之人,他始终秉承着一种信念:知识改变命运。他期待着他的五个孩子念好书,有出息,无论多穷、多困难,也要供我们读书,走出贫穷的小山村。

⑧年少的我,感觉不到生活的艰辛和读书的意义,有时候因为父亲严厉的管教而耍脾气。也常常背着父亲,把借来的小说或小人书压在课本的下面。有一次被父亲发现了,他破天荒没有对我发火,而是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会像爸爸一样过穷日子呢!”

⑨那一次,我认真地端详着父亲:他的头发半灰半白,皮肤暗淡没有光泽,上身一件蓝色的衣服早已洗褪了色,下身黄色裤子的两个膝盖处,补着作业本样大的补丁,脚上趿拉着一双补了又补的农鞋。透过烟雾,父亲佝偻着坐在那里,像墙上挂着的一把弯刀,但已然没有了锋芒。

⑩1979年冬天,我明年就要报考中专,学校来了一套考试资料,我对父亲说想买一套,父亲问多少钱?我说16元。父亲“嗯”了一声,不一会儿起身出门,很晚才见他回来。

⑪借着昏暗的煤油灯,我看到父亲的脸阴沉着,他一句话也没说,坐在炕沿上,卷着细长的烟,一口吸着。烟圈在父亲的眼前飘散着。为给我买一套资料书,父亲不知道去村子里借了多少家、碰了多少次钉子,终是没有借到钱,我发誓一定要考上中专。

⑫第二天早上我起床时没有看到父亲。午间放学时,同学说外面有人找我。

⑬走出教室,远远地,看到父亲双手使劲地搓着耳朵,脸冻得通红,一双脚不停地在地上跺着,他一定是冻坏了!

⑭我心疼地攥着父亲冰冷的手,低头的一瞬间,我看到:从父亲的那双农鞋里,竟冒出了无数个细细的玉米叶子,“爸,你怎么不穿棉鞋啊!”

⑮原来,为了省钱供我们五个孩子念书,父亲一年四季就一双鞋,冬天实在太冷了,就用铁梳子把玉米叶子梳理成柔软的丝状,垫在鞋里用来御寒。我的心一阵阵抽搐,鼻子刹那间酸了。

⑯父亲看到我,急急忙忙从裤兜里掏出一把皱皱巴巴的零碎的纸币递过来,说:“借了一大早才借到,没耽误买书吧?”看着父亲递给我的那些零零散散的钱,看着父亲那双补了又补的鞋,我的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

⑰父亲一大早,饭也没吃,到处借钱,赶了10多公里路,就为了能给我买上一套书。

⑱我的父亲,他不伟大,可以说卑微得如一粒尘埃,但父亲用无私的爱,激励了我求学进取,也正是因为父亲对知识的崇拜,养成了我后来在生活中爱书、爱阅读的好习惯。

⑲1980年9月,十五岁的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父亲的脸上第一次有了笑容,而且笑得那么灿烂!

⑳多少年过去了,那套16元买来的学习资料早已泛黄,但依旧摆放在我的床头;父亲那双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也依旧摆放在我家阳台鞋柜上的最显眼处。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