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孝道

王承磊

    王有德是个孝子,村里人都这么说。可王有德不觉得自己是个孝子,是因为他的老婆。

    王有德的媳妇彩凤不是个省油的灯,结婚三个月,就嚷嚷着让公爹自己一个人做饭吃。王有德用手捂了捂彩凤的嘴,使了个眼神。彩凤掰开他的手,眼一瞪,大着嗓门吼:“怎么!不让人说话了?”

    王有德那苦瓜似的脸上紧蹙的纹路蠕动了几下,声音压到小得不能再小并和着一种乞求和沙哑的语调说:“你能不能小点声!让外人听了笑话!再说,爹一个人,吃饭不就是多双筷子多个碗吗!”“那还得我做呢!”彩凤瞥了眼王有德,“你不做饭不知道做饭的累,夏天那个热,冬天那个……”

    “得、得、得。”王有德摆摆手,打断彩凤的话,“难道让爹做饭给你吃?你也太那个了吧。”“太哪个了?啊!你说呀!”彩凤也是得理不饶人的样子。王有德气得把脚一跺,摔门去了学校。他是个老师,此刻却深感自责。

    东屋里,爹独自盘腿坐在炕上,眼圈红红的,烟袋“滋滋”地胃着青烟。刚才的话,他都听到了,儿子腹背两面夹攻,难为他了。只怪自己老了,不中用了。他想起了村前那处老屋。

    那晚,是全家人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王有德和爹的眼眶里一直闪烁着晶莹剔透的东西,像要溢出,却始终没有掉了。

    第二天。早饭。彩凤早早做了饭,给王有德盛了一碗菜。王有德问:“哪碗是爹的?一彩凤说:“他又不在这儿吃,没做他的。”“哪碗是我的?”王有德云淡风轻地问。“那碗肉多的就是你的。”彩凤朝桌上一指。王有德默默端起自己的那碗菜,随手拿了个馒头,转身朝门外走去。“哎!你去哪儿?”彩凤在后面吆喝他。“我不吃了,给爹送去!”王有德扔下这一句,头也不回。彩凤哼了一声:“不吃算了,饿死你个贱骨头。”

    中午。午饭。王有德回家看着桌上的饭,又问:“哪一碗是我的?”彩凤丢了句:“爱吃哪碗吃哪碗。”王有德端了一碗,拿了馒头,一声不吭往外走。彩凤大声喊:“有种自己煮吃。”王有德真没在家吃饭,他给爹送去,说是媳妇让端过去的。自己径直去了学校。

    晚上。晚饭。彩凤蒸的包子。王有德照例问了句,“哪碗是我的?”然后端了自己那碗,给爹送去。彩凤心想,可能他去和爹一起吃吧或是去外边吃了。于是,她偷偷跟在王有德后面。王有德进屋后,彩凤听见他说:“爹!媳妇包的包子,让我给您送来。”爹说:“那就一起在这儿吃吧。”“不了,不了,爹,我回去吃。”王有德说完就走了。

    彩凤还是跟在他后面,见他并没回家,而是去了学校,躺在办公室的躺椅上看书。那晚,王有德没有回家睡。躺在家里床上的彩凤心面上多多少少泛起一阵波纹。夜里,蛙鸣声一刻也没停。

    连续三天,王有德只是吃饭时回家给爹送饭,然后再回学校。

    第四天,有人告诉彩凤,王有德在上课时晕倒在讲台上,现在被送去了医院……彩凤马上去了医院。医生告诉他,病人身体虚弱,体力严重透支,需要休息。那一刻,彩凤怠然明白了什么。

    那天中午,彩凤包了饺子,一份送给了爹,一份送到了医院。王有德醒来时,看见媳妇端来的饺子,强撑着要起床。“要去哪?你得休息。”彩凤问。“我把我这份给爹送去。”王有德说这话时,彩凤的眼里有晶莹的泪,那是真正的泪。她说:“你快吃吧,我刚送过去。”王有德不信,坚持要起来。这时候,爹来了,他端着彩凤送去的饺子,送给儿子……

    王有德出院时,彩凤亲自把公爹从老屋接回了家。那天,小院里恢复了爷俩曾经和睦的声音。媳妇彩凤双手端着第一碗饺子恭恭敬敬地送到爹的面前。

(1)、请从王有德的角度来补充完整小小说的情节,每处不得多于四个字。

被迫分家————累倒住院——

(2)、文中王有德对父亲的“孝道”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请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王有德那苦瓜似的脸上紧蹙的纹路蠕动了几下,声音压到小得不能再小并和着一种乞求和沙哑的语调说:“你能不能小点声!让外人听了笑话!再说,爹一个人,吃饭不就是多双筷子多个碗吗!”

②请说说“王有德说这话时,彩凤的眼里有晶莹的泪,那是真正的泪”句中“真正的泪”的含义。

(4)、“躺在家里床上的彩凤心面上多多少少泛起一阵波纹。”请用彩凤的口吻,写写她此时的心理活动。
举一反三
阅读《说与做》(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雪地上的画

孟祥菊

    ①那是我生命中最寒冷的一个冬天。由于工作失误,我给单位造成了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做出适度赔偿之后,只好引咎辞职。这期间,与我相恋了整整两年的男友,也打着去外省读研的借口,与我分道扬镳。为了平复心情,我只身回到遥远的东北老家去疗伤。

    ②赋闲的日子,我每天除了读书就是看电视,再就是百无聊赖地睡大觉。看着我日渐消沉的瘦弱模样,上了年岁的父母虽然心疼,却不敢多说什么,只怕为我增忧伤。

    ③一个晴朗的冬日,我照例睡到自然醒。睁眼一看,外面竟然是白茫茫的一片。下雪了。我胡乱吃了几口饭,静静地走到户外去散心。乡村的雪景很美,整个山村都被一层纯净的银白色覆盖着,变得素雅而清爽。道路两侧落光了叶子的洋槐树上零星地挂着一些小雪球,风儿一吹,便有细碎的小花瓣簌簌地落下来,俏皮地钻进路人脖领。

    ④拐过那条熟悉的老街口,我来到村子中央处一块狭长的开阔地。记忆中,这里是一片无人管辖的荒甸子,一年四季,臭气冲天。近几年,村支书带领村民,逐步将其开发成一个小型游乐场,供人们茶余饭后健身之用。

    ⑤大概是天冷的缘故,偌大的游乐场里只有几个孩子在热热闹闹地滚雪球,时高时低的笑声震落了树上的片片积雪。忽然,我被东南角处的两个人影吸引了去。那显然是一对母子,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红色的,像燃烧在雪地里的两团火。走到近前,我看到年轻的女人蹲在地上,正耐心地教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子用树枝作画。纤尘不染的雪地上,清晰地映着男孩子做的画,那是一座有门窗的小房子,旁边还有一棵枝大粗壮的大树。男孩正在女人的指点下,哆嗦着右手在大树顶端涂着什么……

    ⑥女人见我走近,礼貌地站了起来。我也微笑着与她打了招呼,并连夸男孩的画画得好。男孩听到声音,抬头望了望我,露出一脸的木然,随后低头继续作画,一边画一边用不大清晰的口吻自言自语着:“小房子——我和妈妈——的家……”年轻的母亲对男孩的表达竖起大拇指,并俯身在男孩的额前轻轻地亲了一下,露出一脸的骄傲。

    ⑦趁着男孩画画的空当,我和女人攀谈起来。女人告诉我,她的儿子患有先天性脑瘤,吐字不清,走路不稳。医生预言,儿子最多活不过三年。讲到这里,女人看了看儿子,略带欣喜地继续说道:医生的话不能全信!今天就是我儿子五周岁的生日!你看他各种生命体征基本完好,不仅能用简单的语言与成人对话,还会独立走路,更主要的是他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已经能够按照大人的指点,画出内容丰富的画来……女人一直在陶醉地讲述着,堆满细纹的脸上露出憧憬的模样。过了一会儿,男孩的画画完了,我终于认出,他胡乱涂抹的是一轮残缺的太阳,参差的边缘处居然透着浅浅的光芒……

    ⑧女人提醒男孩该回家吃药了,男孩机械地站起身来,露出一脸的痴笑。我忙说了句“祝你生日快乐”,并随手将左手腕部的一串平安珠送给了他。男孩囫囵着说了一句“谢——谢——”,然后乖巧地牵着母亲的手,簸着右脚,奋力朝着家的方向挪去。

    ⑨望着男孩残留在雪地上的画,我的内心猛地一颤。其实,男孩本身就是一轮不曾圆满的太阳,他却以微弱之光驱走了年轻母亲心中的阴霾,并唤起一家人坦然面对生活的勇气。于是,属于他们的每个日子,才会在一种有望的等待中变得愈发有了奔头……

    ⑩第二天一早,我欣然辞别父母,径直回到我跌倒过的城市去打拼。多年后,我终于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完成了自身职业生涯的“三级跳”,并径直做到了总经理助理的位置。

    ⑪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而今,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我的眼前总会映出脑瘤男孩在雪地上留下的那轮残日。它虽不完满,也不耀眼,但发出的光和热已足够将我前行的路照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张音

    “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 》2018年5月17日,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