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锁定)七年级上册第十章 文言文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冬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           数月 B、去后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 C、相委去           人不知不愠 D、陈太丘友期行     君家期日中
(2)、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太丘友期行    儿女讲论文义 B、过中至          尊君在 C、元方年七岁      学而习之 D、下车引          知者不如好之者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用“无信”“无礼”作为全篇核心。 B、文章表现了元方聪明善辩,懂得为人的道理,也启示人们做人要讲诚信,有礼仪,否则会失去很多。 C、古人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常常使用一些对别人表示尊敬、对自己表示谦逊的称谓,比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称别人的母亲为令堂,称别人的儿子为令郎,称别人的女儿为令爱。 D、友人“下车引之”表明友人一意孤行,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几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远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阅读《怀念臧克家先生》,完成小题。

怀念臧克家先生

吕家乡

①解放前我在徐州上高中的时候,就听语文老师说过臧克家是和艾青齐名的新诗大

家,但没有读过他的作品。1949年秋,我考入大学,入校不久,就在《人民日报》读到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篇《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浅显又深刻的警句,广为传诵。这时我还听说臧克家也曾是山东大学的学生、闻一多先生的得意门徒,于是到图书馆借到了他的诗集反复诵读揣摩。那一句句苦吟而得的佳句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②1981年,我在田仲济先生的指导下从事新诗教研工作。通过田先生介绍,我给臧克家写信,借阅他的几本早已绝版的诗集,他很快寄来。我研读了几个月,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评论文章,还书时一并寄给他,请他指教,暗暗地巴望着能够得到他的首肯,甚至推荐发表。他很快回信,除了肯定我“研读认真”之外,也中肯地指出了文章的缺点:对几本诗集平均用力,没有重点,也没有深度。他希望我找出代表性诗篇,深入钻研,形成自己的见解;至于写论文,则要以问题为中心,有理有据地展开论述。这封信不亚于一瓢浇头的冷水。我冷静下来,逐渐从来信中获得了研读和评论诗歌的启蒙,并体会到了这位诗坛前辈的严格和热诚。继续用功之后,我于1983年写出了《臧克家抒情诗的形象构成》和《臧克家诗歌语言和体式的演变》两篇文章。发表后,田先生说:“臧老看了你的两篇文章,很满意,觉得你写出了自己的新意。”我听后半天说不出话来。

③1986年,臧克家诗歌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八十多岁高龄的臧老亲自到会。我提交了一篇论文《臧克家的叙事诗、报告长诗和讽刺诗》,对于所论的作品不满多于肯定。我真有些惴惴,怕惹得臧老不快。后来问田先生,他说:“臧老看了你的论文,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我感佩臧老的宽容。

④1988年春,江苏文艺出版社来信邀请我到南京参加该社准备出版的《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定稿会议。这部大辞典的顾问是臧老。我估计自己能够受邀大概是吴奔星先生的照顾,报到时向吴先生致谢,吴先生却说:“你不要感谢我,是臧老点名要你来的。”又说,“臧老说看过你写的几篇论文,你对他的诗有赞扬、有批评,臧老觉得你言之有据、学风踏实!”我听了,又感动又惭愧。吴先生说:“臧老做这部辞典的顾问可不是挂名的,辞典的编选原则,选定的入典诗人名单、篇目,鉴赏文字的要求等等,他都认真过问。他特别嘱咐,自己的入选篇目数量不能超过艾青,还特别嘱咐,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为唯一标准,对于任何流派和诗人,包括朦胧诗人,都要在这个标准下一视同仁,杜绝任何门户之见。”臧老曾经对朦胧诗发表过比较苛刻的个人意见,但在他指导下编写的这本辞典却切实做到了兼容并包,没有夹杂任何偏见。

⑤1990年,山东教育学院的周敬山老师编选了两本面向中学语文教师的参考书,盼望臧老题写书名,托我写信介绍,准备带着润笔费和厚礼到北京登门拜访。我说:臧老不爱财是出名的,听说他的墨宝择人而赐,不给就是不给,万金难求;给就给,分文不取。臧老很重乡情,对于山东老乡的要求总是优先考虑,只怕他身体条件不允许劳累了。我试探地写了一封信,令人惊喜的是,不久就接到臧老的回信,挂号寄来了书名的墨宝。

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老虽已经仙逝,但诗人是永葆青春的。他的诗,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人,也永远被人们缅怀。

(文章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小巷有花守流年

陈莉

①回乡下老家看母亲。驱车行进在弯曲的省道上,而后下坡,翩然落入小村的臂弯里。

②小巷蜿蜒,似一条安静的小溪,我们在小溪上从流飘荡。转个弯,一片花丛扑入眼帘。

③儿时的小村,也有这样曲折的小巷,房前屋后也开着五彩的花朵。那时,我家门口的柴垛上,爬满了红的、紫的牵牛花,密密地结成一张网,牢牢地网住人的视线;邻居家门口的紫茉莉,白天紧紧抿着小嘴,直到傍晚才张开,纤小娇弱,却吐着幽幽的香气。虽粗陋简朴,却有鲜丽的花影相守,有爱花种花的人相伴,这样的小村,就是人间好风景。

④最难忘的是流水落花图。村南的半山坡上栖着几户人家,门前绕着一条水渠,水渠旁团团开着一棵美丽的粉红月季。我和几个小伙伴跟着母亲,端着脸盆,从远远的家里走来,蹲在水渠沿上洗衣裳。忽然,一片粉红的花瓣从上游飘来,顺着水势,轻盈地旋转着,灵巧地滑过我们的指尖。又一片滑过,有人眼疾手快,一下子就把一瓣粉红捉在掌心。更多的花瓣顺流而下,我们便纷纷扔下衣服,去奔跑,去追逐,感觉自己也变成了娇俏的花朵,与微风嬉戏,和乡村相拥……

⑤我们长大了,我们的父母却老了;我们星散四方,我们的父母却留在了原地。离开的和留下的,每颗心都守在故乡身旁。

⑥后来,父亲去了,母亲说:“我不去你们家,我要守在这里,我离不开土。”

⑦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幕:夕阳西下,母亲站在家门口,向我挥手告别,虽面容沧桑,却眼神坚定。秋风飘起她额前的几根银丝,舞起她身后的一丛花影。这一幕,已经藏在我记忆深处,剪影一样,越来越清晰。

⑧今年春天,母亲在家门口移栽了一棵蜀葵花,说是在田里干活时捡到的,不知是哪里的风携了谁家的种子,萌芽在母亲的田埂上。夏天时,蜀葵开了几串通红的花。

⑨再回家时,那棵蜀葵已经老去,开不出美丽的花了,我略感失望。母亲懂我的心,莞尔一笑,转身回屋,用纸托着两包黑色的花籽出来:扇贝形的,是蜀葵花籽;地雷样的,是紫茉莉花籽。

⑩“这个是从咱家摘的,那个是从别家摘的。满街都是花,不愁明年没花看。”母亲说。

⑪这时我才明白,花开是短暂的,她们像海浪一样,哗啦一声,撞在小村的胸口,然后无声地退去;她们又是恒久的,一代代繁衍生息,不卑于渺小,不惧怕风雨。

⑫如今,每次回老家看母亲,走在静静的小巷里,看到人家门前的重重花影,总感觉旧时光里的花草之魂纷纷穿越而来,唤起心中久违的亲切和感动。

⑬我知道,在每一片花影身后的院墙内,定然有人在忙碌着什么,心里在坚守着什么。他们像这些花儿一样,甘为小巷添一分妩媚,增一缕暗香;与小村共饮一杯烟火,共度一段流年……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