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锁定)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后习题:4 灯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题。

给燕子留个门

干亚群

    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喃呢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喃呢,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衔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

    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

    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给燕子留个门》,略有删改)

(1)、村里人的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请简要概述。

(2)、请结合语境,分析“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中“仪式”一词的妙处。

(3)、“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村民习惯了关门”,你赞同村民的这种做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牵牛花:最美的花
        ①我最喜欢的花是什么呢?说出来你有可能不信:牵牛花。我尤其喜欢晚秋山坡上野生的牵牛花和故乡木篱笆上的牵牛花
        ②时下正是晚秋。十一月都过去了三分之一。十多天前还满树葱茏神气活现的刺槐,现已形销骨立只剩几枚叶片了,犹如举着降旗的残兵败将。就连一味疯长的野草也已乖乖缩回自己固有的领地,蔫了,黄了,枯萎了。惟独牵牛花不同。深紫的,浅蓝的,粉红的,条纹的,仍开得生机蓬勃顾盼生辉。【A】有的“唰”一下子在荒草地绽开无数多情的笑靥,有的“忽”一下子蹿上枯枝擎起高傲的喇叭,有的在路旁沙地上绣出斑斓的图案。后来,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山坡中间由石块和青砖砌成的半堵残墙上面。墙上的爬山虎没了叶片,只剩几条细蔓紧紧攀附不动,如老人手背上的几根细筋。墙根的芒草也已无精打彩。却见四五朵红蓝两色的牵牛花在残墙上开得正艳,薄薄的花朵在清冷的秋阳下抖出妩媚的光彩。枯黄与娇艳,残缺与圆满,寂灭与生机,刚与柔,厚与薄,重与轻——世上难道还有比这更美妙更和谐的对比与反差吗?我一时忘了移步,默默凝视良久。谁都知道牵牛花是生命力脆弱的花。盛夏时节,太阳出来两三个小时一支支小喇叭就合拢起来。而就整个植株来说,生命力却又那么顽强。正如故乡的母亲说的:“这花可能开了,能开到老秋”(老秋是土话,晚秋)——开不到中午的牵牛花却能开到晚秋。
       ③是的,我所以喜欢牵牛花,也和故乡有关。
      ④小时候好几年是在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度过的。奶奶特别喜欢牵牛花。每到入夏时节,茅屋小院的木篱笆就爬满五颜六色的牵牛花。牵牛花比人醒得早,人还没睁眼没张嘴,牵牛花就悄悄张开嘴巴,张成一个个玲珑剔透的小喇叭。【B】薄薄的,颤颤的,嫩嫩的,艳艳的,真想上去吻一口,用舌尖把上面晶莹的露珠舔进嘴里。那是真正的花篱。花篱外面跑着叫着七八只芦花鸡和三五只白鸭,花篱里面有一排金灿灿的向日葵,有好多架黄瓜和两三垄西红柿。奶奶屋梁上悬一个不大的柳条篮,奶奶每每从篮里摸出小红灯笼似的西红柿给我。记得最好吃的是一种叫毛柿子的西红柿,桃形,不大,顶部有尖,毛茸茸的,咬一口能甜得人发抖。奶奶自己却不舍得吃,笑眯眯看着我狼吞虎咽。对了,篱笆西端有一棵不高的杏树,牵牛花在篱笆上爬不开了,就爬到杏树上去。杏熟的时候,嫩黄色的杏有的贴着牵牛花,有的在牵牛花下捉迷藏。它们当然逃不过奶奶的眼睛。奶奶拎个小筐摘下来,等我放学回来吃或第二天塞进书包让我在上学路上受用。那时不比现在,艰苦岁月,贫穷乡间,有杏吃已经美上天了。
        ⑤这么着,看见牵牛花,眼前有时就浮现出已经去世三十多年的奶奶慈祥的面影,甚至嗅出嫩黄瓜的清香,舌底生出毛柿子和黄杏那甜甜黏黏的汁液,心头泛起悠悠忽忽的乡愁……
        ⑥或许你认为权倾一时是幸福,金榜题名是幸福,富甲一方是幸福,扬名海外是幸福。但对于我,最幸福的,莫过于夏日清晨从爬满牵牛花的山坡或木篱间走过。(选自《中国海洋大学报》,有删改。作者林少华:教授,当代著名翻译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蒋方舟

    我妈对我的失望应该是从我一出生就开始的,我出生之前,她给我选定的诨号是“蒋美丽”,这既寄寓了她对我的隐隐期望,更因为她想被叫做“美丽的妈妈”。结果,我一出生,她就失望地给我改了名,知道我不洁白美丽,就只能鼓励我自强不息。

    而一直到现在,她对我的长相还不太习惯。我曾一个人在外地读高三,我妈一个月来看我一次。站在学校门口等我放学的时候,她总是把我想象得巨美、巨脱俗。而一看到我真人出现,远远地觉得诧异,大声哀嚎道:“你怎么长得这么矮?”“你眼睛怎么这么小?”“你脸上长得那些乱七八糟是什么啊!”感觉很像相亲见面时,才发现对象和介绍的完全不符,大呼上当受骗。只有我妈,能十米之外就判断我多久没洗澡,能一眼就识破,我不是蒋美丽。

    我不曾讳言自己开始写作是受了我妈的诱骗。她在我七岁的时候骗我:“每个中国小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前都必须写一本书,否则就会被警察叔叔抓走……”于是就有了以后的故事。我刚刚成名的时候,听到很多对她义愤填膺、掷地有声的诘问:“想成名想疯了……把自己的女儿往火坑里推……”我妈则对我说:“我不想你的一生像我一样,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我妈不喜欢我对她的人生透露出一点点的欣赏和羡慕。她生活在一个人力三轮两个小时就能穿越的中小城市,教书的学校离家不到二百米,她觉得这样的人生我应该深恶痛疾,巴不得我在桌子上恶狠狠地用木刀刻上:“我永远也不要过这样的生活!”因此,她总是把自己形容得很惨,家里吃了羊肉火锅从来不告诉我。今年冬天很冷,我深夜在寝室给我妈打电话,说自己冷得人格分裂。她为我哀嚎了一阵,就自己泡了一个热水澡,热了一杯黄酒,打开空调,把电热毯开到高档,然后在日记里写道:“这打死也不能跟蒋方舟说,她回来要杀我……”我妈对我的期望,就是我走得越远越好。

    的确,我和我妈有相同的星座,相同的懒散和缺乏斗志,连喜欢男生的类型都越来越像,要慢慢地滑向她的生活似乎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所以我妈抵死也要把我拖进一个新的世界。

    在我还没有男朋友的年岁里,我妈就临时扮演着男朋友的角色,逢年过节还要嘘寒问暖情话伺候。而我就像个爱吃醋的女朋友,总怀疑她心中还有个梦中完美情人叫蒋美丽,害怕她真的生出并培养出个蒋美丽来。

    我的谎言,我故作的乖巧懂事,我对外人们施用迷三倒五催眠大法,我妈是唯一一个破解的人。在我妈夸完我矮胖之后,我总是夸她风韵犹存。有一次开家长会,我们俩在台下道貌岸然地坐着,我给她传纸条“你是全场最漂亮的妈!”她羞涩地写道:“哪有,倒数第二排那个戴帽子的妈妈长得比我漂亮些。”我看了一下,那个妈妈的确年轻时尚,非我妈所能及,想了一下写道:“那个肯定是二妈。”过了好久,我妈才回:“你骗人你骗人,你好假,你好虚伪,我再也不要相信你啦……

    我一点也不顾及在我妈面前露出我小恶魔的一面,因为最后的结果总是她自己生闷气生到内伤。这就是我和我妈的不同,她只是识破我,我却能看破她。

    不知道我妈同不同意,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她那里是没有致命软肋的,而我妈则对我命门大开,我知道最令她恐惧和懊恼的是什么。而我欺负她的最损的一招,就是向她高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你费尽心思不想让我变成你,可我为什么还是变成你了呢?”这是不久前,我对我妈说的一句话,这就是我妈对我最大的恐惧吧——变成她。我妈听了,愣了好一会儿,就哭了。我也哭了——我和我妈一辈子也无法摆脱对方,这是无可奈何的悲凉,还是理所当然的幸福?

【注】①蒋方舟:中国青年作家,1989年出生,曾获中国少年作家杯一等奖,后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②诨号:别人根据当事人某些特点给的称谓,多具幽默、讽刺色彩。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中国石拱桥(节选)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各种各样的桥

    侗家风雨桥(节选)

    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极富民族特色,最著名的风雨桥当属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程阳风雨桥。该桥始建于1920年,桥长165米,桥面宽10米,桥高15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有楼亭五座。楼亭呈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十分雄伟壮观。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采用中国南方特有的穿斗式的组合结构,既有古代百越族干栏式的建筑色彩,又有汉族宫殿式的工艺成分,体现了侗汉先民的文化交流。桥的长廊两侧设有长凳,宛如游廊,供行人观赏和休息。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刻着精美的侗族图案,龙凤花草,秀丽玲珑,给人以庄重典雅的艺术美感。又与周围景色配合适宜,浑然一体。

    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建桥时都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个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桥、石桥,可延用二三百年而不损,是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岛隧集群工程,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它由许多世界之最:最长的跨海大桥;最长的钢铁大桥;最长的海底隧道;最精准的深海对接,对接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除此之外,大桥还有360度无敌海景,与海天景色相衬相融。

    在港珠澳大桥上,有三座桥中桥。第一座是九洲航道桥,名为“风帆塔”,寓意“扬帆远航”。第二座桥是江海直达船航道桥,桥上三座“海豚塔”,寓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三座桥是青州航道桥,桥上两个桥塔,名为“中国结”,寓意“三地同心”。

    重庆网红桥

   

    位于重庆渝北区古路镇的周家山大桥。

   

    蔺市镇香梨溪上建有房屋和商铺的廊桥,一半是中式建筑,一半是西式建筑,中西艺术有机融合。

(三)桥是技术,也是文化(有删改)

    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逾一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还出现了滕桥、索桥等。

    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

    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独俱特色: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的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载一段历史伤痛,凭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桥梁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伸到大海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更远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读书与读屏

    ①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须将读屏和读书割裂,乃至对立起来。“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有人在纸质书中唤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迁腐。

    ②一说到读书,人们就想到书香,“最是书奋能醉人”“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奋我何须花”。随着电子阅读时代的到来,或许电子书终将取代纸质书,书香消失了,显然让人失落。其实当年从龟甲到竹简,从竹简到纸质,也是人类阅读史上的一次次飞跃。古人没有因为留恋龟甲的厚重、竹简的沉重而含弃更便捷的纸质书,我们今天更没有必要因为进化到了电子书的阶段而过于夸大书的介质。当前,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对于那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他们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的阅读方式,实则属于阅读本能。而一些人爱读纸质书,也多与阅读习惯有关。

    ③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读书也好,读屏也罢,唯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才能深切理解“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心怀都是一道河流,多阅读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只要热爱读书,载体变了也无忧。

    ④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堪称最丰盛的时代。然而,与过去单一的选择相比,如今“过利”的选择机会,也让人感到困惑与惶恐。更令人担忧的是,为数不多的阅读时间,往往被营养价值不大的无效信息所裹挟,被缺乏深度的平庸书籍填塞。于是,我们变得无所不知,却无一精通;我们看似很忙,实则很育;我们没有遇见更好的自己,而是失去了自我。这越发证明:读屏时代,更需价值坚守。

    ⑤蒲松龄尝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享受的时刻。只有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全面提升阅读品质!

(作者:王石川。有刷改)

阅读《最大的残忍》,完成下面小题。

最大的残忍

①两年前,我在反叛的青春里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在我与母亲无休止的争吵之中,可以让她迅速闭嘴的绝佳方法:以我自己作为筹码。

②那个晚上,事情的起因其实很荒谬。母亲在家里准备了饭菜,而我拎着一袋肯德基进了家门,一场大战就猛地爆发。我们用话语疯狂地攻击对方,渐渐地吼到声嘶力竭,我开始痛恨母亲那张喋喋不休的嘴。我和她持续胶着,直到我把大大的袋子狠狠地甩在地上,再叫嚷上一句:“我什么都不吃,你满意了吧?”她才兀地沉默了,失去了所有回击的话语。我带着胜利将自己关进房间,当晚果然滴水未进。

③那个饥饿的夜晚,我认真思考着究竟是哪个情节起了作用。我把袋子甩在地上的样子大概极其凶悍吧,吓得这个从来只会对我强硬的女人竟然失语。

④那天之后,她开始变得弱势。被我吓到了,我下了定论。于是在多次实战演练中,我将“凶狠”这一技巧运用得越发熟练,我得意得不行。

⑤可这接连不断的胜利逐渐变了味。我不仅没能从她的眼神里看出“惧怕”二字,反而看见她眼中倒映出的我简直就像是正撤泼的小兽。我甚至觉得她的内心正居高临下,带着宠溺、饶有兴致地观赏我独演丑角。

⑥有那么一霎的怒不可遏,瞪大了眼睛不说话,感知深处燃起我被轻视的怒火冲天。冷冷地甩下“没心情吃饭了”,必杀技失去效用的我正打算退回自己的根据地,她却不自觉流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态。“先吃饭吧,有什么话我们吃完饭再说。“她的语气出奇地柔软。

⑦怎么回事?我的大脑一下子转不过来,她好像因为别的什么在怕着我。

⑧“要吵也要先吃完饭。”她执着于要我吃饭,还非得盯着看。那么一瞬间我的脑中闪过了什么,我不敢确定。

⑨“你专注得好像我吃饭这件事多么了不起—样。”带着挑衅的火药味,我嘲笑她,眼里使劲儿堆出挤兑的眼。

⑩静默一会儿,她深吸了口气:“我再怎么和你吵,你吃饱穿暖都是我最大的事。”她毫不回避地对上我的眼。

⑪在这样灼灼的目光下,我竟是越发不自在了,只能低头一个劲儿地把饭菜往嘴里塞。面对这么一句简洁的剖白,我无话可说。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堵住咽喉,让我在这凉爽的夏夜(A)里面红耳赤。

⑫“吵架再凶,也别再拿自己做威胁了。说到底你是我女儿,是我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你出生那天我就想着,你连着我未来数十年的回忆和爱恨,以后我的所有,都是要留给你的。”她的声线染上怀念的味道,“你身体不好,我每天就盼着你健健康康的,就算脾气不好,生气、吵架、能生龙活虎地和我闹,看在眼里也就安心了。"这轻轻的声音在夏夜的蝉鸣(B)里晕开了。我触电般地起了个激灵,明了又暗的月色(C)下,她的眼眸里水光一片,通过几弯红红的血丝,沉沉地溢出一点衰老与妥协,一点儿不复争吵时那个意气风发的模样。我一时鼻尖酸楚。

⑬那个夏夜我找到了真正叫母亲沉默的缘由,也明白了这武器竟是最大的残忍。我再没敢动用过它。它为我心中不可触碰的禁区,连同那晚初现疲惫的母亲。

阅读

遇见生命之美

       ①当前,我们可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上班族正在遭受一种隐秘的“工伤”,他们渐渐地失去了“文化体力”:表达能力退化,词汇变得贫乏,看不进去长文,阅读量、观影量也慢慢下降,职场的压力,让现实、物质、效率更多地被放在了价值排序的前列,文学、艺术、思丹、智识,逐渐让位于工资卡上的数字和职场的晋升。枯燥的数据和表格扼杀了感受力和想象力。身心的疲惫让人拿着手机,无意识地刷着快餐式短视频,摄入了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却感到生命被浪费而产生焦虑、不安、孤独、抑郁的情绪。如何保有代表着个性和自我意识的“文化体力"?近期火热的市民夜校,可谓提供了一剂良方。

       ②夜校在中国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100年前,中国近代美育先师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担任校长时,就创立过校役夜班和平民夜校。改革开放后,夜校也曾风靡全国。与20世纪80年代学习文化课的“夜校潮”不同,现在的夜校大多侧重于文化艺术生活体验课程,比如中国美术学院的国美夜校,核心课程就是从非遗技艺到琴棋书画,从艺术手工到生活美学。大家能在夜校里踏踏实实待上两个小时,是因为夜校可以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稳定的锚点,提醒身体亲近艺术,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松弛感,在忙碌的生活中喘口气,然后再去迎接新的挑战。

       ③夜校热,折射出一种蓬勃的需求正在民众中间生长,那是对艺术的渴望、对美的向往,人在经历新的有趣体验时,大脑会产生丰富的生物电流,神经元会发生新的链接,那个时刻就会留在我们的生命里,生长成身体的一部分。因此就像锻炼能让肌肉越来越发达一样,“文化体力”越强,就越能从文字、经典作品、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中得到力量。那也许是比名利、人际关系更稳定、更值得信赖的东西。“文化体力"也会保护我们,让人有面对现实世界的力量和勇气,那是一种精神和人格的真正强健。

       ④美育学说自诞生之初,就不仅仅是一个发生在艺术内部、教育内部的问题,而是基于对人类发展的忧思,试图在实用理性占上风的现代社会中,借助美育来恢复人性完整的问题,因而也是属于全人类的命题。正是由于美的超越个体利害的普遍性,使审美成为一种缓和人与人的利害冲突、连接人与人的力量。美育能使人达到感性与理性,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进入自由境界,这就使得美育超越了个人情趣教育的范畴,扩展到了整个自然和社会的领域,并与广阔的人生和连,丰富和提升我们的生命。

      ⑤美育的核心不在于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全面打开人的感性能力,以审美为途径来舒展人的天性,促进人各方面能力的协调,从而更好地了解自我、打开自我。美育意在培养完整的人,在于人格品质的提升。如果遗失了美育的初心,本该舒展天性、激发潜力的美的“育",就变质成了狭义的美的"术”,那是对美育的误读。

⑥英国文学大师毛姆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俯瞰草丛中正在建造巢穴的蚂蚁,我惊诧于他们的合作无问;凝视窗外那株瘦削矮小无人问津的小树,我感叹它枝枝叶叶片片向上的姿态;走在街头,突然被东西绊倒时,留意到旁边伸手搀扶的陌生人,我心生暖意……当我们能欣赏美好事物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体力"也在慢慢复苏,我们自己也变成了美好的事物。美育最高的目标是为了人格的健全,而艺术教育最终指向的是生命的教育。倾心于绘画,让我们对色彩和线条有了别样的感情;沉浸于音乐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奇妙;乐于健身,让我们拥有了健康的体魄;趣味盎然的旅行让我们在行走中遇见生命之美……你的精力花在哪里,你的生命之花将绽放在哪里!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美育——遇见生命之美。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