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试卷(A卷)

阅读

    大地回春了,河流揉揉它那沉睡的眼睛,叮叮咚咚欢乐地流着,树木、

    野草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开始吐出它那嫩绿的幼芽,散发出芬芳扑鼻的清香。燕子怀着愉快的心情从南方回来了,自由自在地在碧蓝的天空中飞翔。这时,春雨也伴随着春风来到了人间。这是第一场春雨。我打开窗子,向远处望,。雨丝细细的,像花针一样,又好像无数断了线的珍珠从天而降,断断续续地直插到地里,将祖国的山河绣得更加美丽。远处的房屋、树木在茫茫的雨帘中,似轻烟笼罩;近处的青枝、绿叶,青翠欲滴;小草贪婪地吮吸着“贵如油”的春雨。你看吧,杏花开得一片片白,桃花开得像一片片绯红的云;小树苗的枝头上吐出一串串绿珠子般的小芽,小芽上顶着一颗颗透明的雨珠,亮晶晶的……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春雨图啊!

(1)、照样子,写词语。

亮晶晶:      

断断续续:      

(2)、找出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你还能再写2个这样的词吗?

文中的词 

你写的词

(3)、从文中找出中心句。

中心句: 

(4)、你能给这篇文章加一个标题吗?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感恩的习惯

       小侄儿在乡下读书,三年级要学英语,便利用暑假提前随我入城。学习之余,他每天总要画张画给我:或大或小的白纸,用铅笔勾出一花一草或一小人,写上一行不算整齐的铅笔字,有时是:“姑姑,谢谢你!”有时是:“姑姑,你辛苦了!”

       我问小侄儿:“干吗送我礼物?”不善言谈的侄儿红了脸,轻声说:“老师教的。老师让每个小朋友们都要学会感恩。任何时候受到帮助,都能不忘了说谢谢。”我说:“姑姑是家里人,还用客气吗?”小侄儿说:“家里人,更不能心安理得。”

      小侄儿的话让我感动了好长时间。我不知道是怎样的老师,能让孩子养成如此好的习惯。侄儿的行为,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

第一次,在我过生日时,我为母亲买了件羊绒衫,花掉三个月稿费。母亲摸了又摸,不相信地问我:“这么薄的东西,能比羊毛衫暖和?”冬天过了一大半,母亲也未曾舍得穿,倒是拿出来看过多次,每次都仿佛看自己熟睡的孩子,有一点折痕,都抹了又抹。她幸福地眯着眼睛,骂我浪费。这一切都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为母亲创造了快乐,也分享着母亲的快乐。

       第一次,在父亲节,牵了父亲的手祝他快乐。父亲不善言辞,以前一个月和我说的话,加起来没有母亲和我一天说的话多。我曾羡慕人家的女儿勾着父亲脖子撒娇,为自己有父亲没父爱而伤心。现在想来,没有父亲起早贪黑,用辛苦的劳动铺平我的大学之路,我又怎能有今天?不知是不是因为我成人后,第一次牵了父亲的手,他和我的话竟多了起来。这让我悟得:原来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也需要表达。

感恩之习,不仅给我创造了生机,亦给我的女儿带来了希望。耳濡(rú)目染中,7岁的女儿亦学会了感恩。有一次,她英语考了100分,她说成绩的取得,是老师和她一起努力的结果,于是自己动手制作了谢师卡送给老师。后来的课堂上,老师提问她的次数,竟因此增多了。她终于不再害羞,敢于举手发言了。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水墨菱塘(节选)

吴建

    故乡的菱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侧卧于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每年初春,(度  熬)过了一冬的菱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疏疏朗朗地,细小的菱叶漂浮于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  铺)满菱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楞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划  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一块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起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甜津津的,胜似苹果、柑橘。站在岸边的孩子早已等不及了,走向凉洌洌的水里。采菱女见状,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画幅中了。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荡起水盆,我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并随手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细细咀嚼,甜滋滋的,满口生津,齿颊留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守岛,就是守国

①开山岛,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0.013平方千米,差不多是两个足球场大小,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版图上只是沧海一栗。王继才夫妇在岛上的每一天都是从升旗仪式开始的。天刚蒙蒙亮,他们就扛着国旗走向小岛后山。在不大的操场上,王继才负责展开国旗,用沙哑的喉呢,喊一声响亮的“敬礼”。妻子王仕花仰望着五星红旗敬礼。“(   )我的手举得不到位、不规范,(    ),一腔热血在我的心中沸腾着。”王仕花说,只有看着国旗在海风中飘扬,才觉得这个小岛是有颜色的。

②岛上最初的旗杆,是王继才用一支坚韧的长竹改造的,升旗的台子是他用水泥和砖块砌成的。一座小岛,天天升旗,图什么?王继才解释:“国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开山岛(    )小,(    )它是祖国的东门,必须插上国旗。

③有一次,台风刮了17天,台风来临前,岛上只剩下5斤粮食。持续很多天的大雨将被褥、衣服、生活用品都打湿了,油盐、煤球以及用于照明的煤油等生活必需品也相继断了,王继才夫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饥饿和寒冷。

④经历了长时间的煎熬,当渔民们上岛时,一家人饿得连话都说不出一句。“当时我发了39摄氏度的高烧,3天多没有进食了。”王继才回忆说,“尽管大风大雨肆虐了那么多天,我们还是坚持每天升国旗、收国旗,那面五星红旗始终高高飘扬。”

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温暖

①我满怀崇敬之情,去采访两位农村老人。一位是个头不高黑红脸膛的瘦弱老人,一旁是比他还瘦的老伴。他们像一对日夜不倦、吐丝不止的春蚕,从早到晚地、十四个年头不停歇地织着围巾。这些围巾,不买卖,不送亲朋,不赠好友,而是送给生活在祖国边疆的人们。
ㅤㅤ②2020年秋季,地处喜马拉雅山的玉麦小学新生收到老人千里迢迢寄来的围巾。孩子们围上各色的围巾,身上顿时暖融融的。师生们决定回送老人一份有意义的礼物。9月27日,大家与两位老人视频连线,在“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玉麦乡标志性山坡上,学校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师生们向国旗敬礼,也向尊敬的爷爷奶奶敬礼。与师生们同唱国歌时,老人那(  )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ㅤㅤ③地处东海的北礵岛,冬天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2021年春节前,守岛官兵收到老人邮来的色彩缤纷的围巾。戴上围巾的官兵们在脑海中不断勾勒着老人织围巾的情景,胸中荡漾着无限温暖。他们找来精美的鹅卵石,一面画上海鸥、渔船、护渔舰艇、灯塔和哨兵,另一面写上心里话:赠敬爱的爷爷奶奶。一同寄走的还有感谢信:“您的围巾给了我们极大的幸福感。军队是人民的钢铁长城,人民是军队的坚强靠山。我们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誓死守护祖国海疆。”
ㅤㅤ④地处海拔五千多米的帕米尔高原某边防连,于2022年冬意外收到两个包裹。包裹打开,一道道美丽的“彩虹”让官兵们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戴上围巾的巡逻兵小孙对着远方郑重地行着军礼:“我要为人民守好祖国的边关,请老人家放心。”
ㅤㅤ⑤挂在老两口织巾工作间墙上的一张中国地图上,沿着祖国的万里边海防线,贴上了一百一十三颗醒目、耀眼的红色五角星。它们照耀着两位老人用围巾温暖的一个个解放军哨所、公安边防派出所、边疆学校。这些年,老两口不辞辛苦、没日没夜地织啊织啊,织出上万条围巾,也收到太多太多边关人的滚烫暖意。有来自祖国各地的锦旗、感谢信、边防官兵的合影和新年贺卡;有来自西藏的哈达、新疆的花帽和绽放在高原的雪莲;有来自边疆海疆的一块块精心挑选的石头……
ㅤㅤ⑥采访中我们得知,老人名叫赵中福,父亲是河南省安阳市早期的中共地下党员。赵中福从记事起就看着爹娘给解放军做鞋子、打手套、织围巾,八岁起就像父亲一样为地下党组织送信了。赵中福的父亲临终前嘱托他:“孩子,‘____’,不要忘了解放军,不要忘了守卫祖国的官兵!”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逢年过节,赵中福老人的儿孙们从四面八方团聚老人小院之日,就是家中几代人热热闹闹同织围巾之时。
ㅤㅤ⑦如今,八十六岁的老人赵中福、老伴张娥梅,仍在默默地织围巾。他们要抢在寒冷冬季前,把围巾寄到边疆。
ㅤㅤ⑧采访中,两位老人反复说的只有一句话:围巾谁都能织。我们只是做了件普通事,不值得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