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质检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各高校及其学子们纷纷开启了“秀”通知书模式。

    比如,有的大学通知书是一座手工拼插的微型3D版校门,经过激光雕刻、裁剪、拼插组装等多个步骤纯手工制作而成;有的大学通知书启用了法版印刷这门古老工艺;有的大学通知书更像是一个大礼包,套装包括了录取通知书、入学指南、种子袋(信封)、种子本(便笺)等四个部分;还有的大学在录取通知书中嵌入了基于AR技术的虚拟校园平台。收到通知书的新生,只需下我特定APP,扫描通知书正反面,就能查看校情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主题内容……

    这些通知书,从设计到工艺制作,从外形到内在意蕴,可谓用心十足,拼颜值、拼创意、拼情怀,各有各的亮点。一时间,各家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比拼,成了一个关注度颇高的热点话题。

    无论是之于大学还是新生,录取通知书都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东西。大学在这方面倾注心力,或借此展现大学文化、办学理念,或凸显大学价值与精神追求,抑或传递对新生的希冀,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既能体现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也是大学形象的一种自我营销和构建。

    当人们感叹如今大学的“千篇一律”时,林林总总、风格各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成为大学个性展示的一道缩影。工科类大学,往往主打枝术、创意牌,而文科类大学则意在凸显文化积淀与情怀。作为给新生准备的第一份见面礼,它最能反映出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亦为外界窥视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窗口。而在讲究创新和个性的时代,大学能够突破成规,在细节上下功夫,本身也是一种开放文化的表达与实践。

    当然,大学精神和气质的展示,也不能全依赖于一份录取通知书。当人们为精美的录取通知书献上掌声的同时,也未尝不是在希望,由录取通知书设计这个细节上所表达的大学文化底蕴、创新活力、自由风格等,也能够在日常性的大学管理、文化氛围层面有更多的体现。换言之,大学录取通知书所营造出的“好感”应该只是一种开始,或者说它应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较之于大学录取通知书所传递的视觉冲击,人们评价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或更看重一些更具体而务实的东西。就最近的热点问题来看,大学的学生会是否能够摆脱行政化的窠臼,不是学校行政框架的延伸,而是真正的学生组织?大学如何保护学生免受性骚扰,又如何对待已经发生的性骚扰事件?大学鼓励创新和个性,能否对多元文化有更多的包容?解决好这些问题,大学录取通知书才能在“好看”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厚重感。

    除此之外,大学录取通知书设计追求个性化,无可厚非,但也得警惕过度和不必要的“创新”。一方面,不管如何创新、如何注重设计,录取通知书的“原始功能”依然没有改变。而纵观一些录取通知书,过多的“炫技”,过度的“展示”,往往有过犹不及和喧宾夺主之嫌。另一方面,越是在看“颜值”、注重“秀”的时代,肩负社会“精神高地”担当的大学,能够坚持本色,守得住孤独和沉静,也未尝不是一种更显稀缺和珍贵的个性。

(摘编自朱昌俊《展现大学精神气质,通知书只是个开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设计比拼,实际体现了高校在自身形象自我营销和构建上的较量。 B、录取通知书具有仪式感,设计新颖些,对大学和新生来说,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 C、录取通知书能反映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外界也可以通过这个窗口,领略一下大学精神。 D、相比于录取通知书给人的视觉冲击,人们更看重的是这背后所反映的大学的厚重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当前“秀通知书”的话题,作者提出了“大学通知书能反映大学梢神气质”的观点。 B、文章列举了许多大学通知书的样式,意在说明大学通知书正在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东西。 C、作者运用辩证法,既肯定了大学在通知书设计上创新的可货,又提醒人们不要喧宾夺主。 D、作者通过讲道理指出,人是务实的,比起设计激亮的通知书,坚持本色的通知书更珍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秀通知书”模式的出现,折射出大家对传统大学“千篇一律”风格的不赞同。 B、通知书的变脸,是大学突破常规,追求创新和个性表达的体现。反映了大学的开放精神。 C、作者认为录取通知书“只是个开始”,是因为它还不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D、个性总是相对的。当社会大多数人追求某个极端时,与它相对的就变成了个性化东西。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中国古代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

    夏商以来,开始了“家天下”。(《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宫位世代相传)以为礼”。《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那些担任王重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东汉未,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就是各州郡县的地方长官,将本地的人才按照丸种不同的等级推荐上来,政府据此授以官职。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隋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了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

    这种“学校一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落。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便宣告终结。

(节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几十年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2003年位居全球500强的我国高校只有9所,2017年上升到45所。尽管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我国大学发展却始终纠结于自身的文化认同。中国现代大学起源于中日甲午战争后建立的西式学堂,目的在于学习西方以强国,与本土文化传统关联较少。我国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中西大学理念之间的冲突持续存在于高等教育发展之中:一方面,现代大学在建制上基于西方大学模式;另一方面,作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核心的儒家文化传统仍在大学的日常运行中发挥影响。

    西方经典大学理念强调知识的本体论意义,坚持从苏格拉底所开启并在柏拉图时代得以奠定的对知识和伦理加以反思的知识论传统。而我国高等教育传统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知识,尤其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强调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个体与集体的结合,强调学校与政治、社会、自然的结合。两种文化传统尚未实现很好的调和,这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并显著地体现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之中。根据2016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在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位居全球前200名的我国大陆高校有19所;在工程与计算机科学领域有41所;而在社会科学领域,位居全球前200名的中国高校只有3所。

    事实上,整个东亚地区高等教育沿循西方大学模式的发展进程也受到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传统的极大影响。东亚诸社会都在与西方大学模式的碰撞方面经历了相似的困难。例如,日本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窘境。然而,纵观世界,在西方大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几百年间,很少有除东亚之外的其他非西方社会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取得实质性进步。因此,我国及其他主要东亚社会的成就具有世界性意义。如何将本土文化传统与欧美大学模式融合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认同,是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顶尖高校面临的文化使命。实现这一文化使命极有可能推动一种新的大学模式的产生,不同于西方主要大学中的单一文化现象,将以二元甚至多元文化为其最主要特征。践行这一文化使命也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一场文化试验。

    尽管全面实现中西文化融合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但在我国顶尖大学内已经出现了较为清晰的中西高等教育理念有机结合的迹象。

(摘编自杨锐、李梦洋《中国顶尖大学的文化使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人类智慧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本文特指自然科学)和艺术之间在内容或者形式方面都有各不相同的联系方式,考察二者在不同阶段相互联系的特征对于理解二者的关系很有意义。古代文明中,艺术与萌芽时期的科学的结合是通过神话传说和宗教来完成的,有关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后来的古希腊的史料几乎都是神话与宗教。据记载,古埃及的医学史涉及一个有关“贺鲁斯之眼”的神话,这个神话使埃及人将“贺鲁斯之眼”崇敬为守护与康复的象征,以至于“R”这个象征着贺鲁斯眼睛的神秘符号便出现在后来医生的处方笺上。金字塔的修建可以看成是神话幻想和科学的完美结合,这些埃及王朝的法老们幻想能够使之再生的陵墓以最简单的几何形状获得最抽象的艺术效果。古代的宇宙论思想也与神话直接相关,很多民族的神话传说里都认为大地是被某种有力的能够负重的动物驮在背上的,并以这些动物因为过于劳累导致腿脚抖动来解释地震的成因。古代科学与艺术神话的这种从内容到形式近乎自然的融合,既与当时的科学发展状态有关,也与神话的性质和形成背景有关。

    文艺复兴后,科学与艺术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绘画和文学的形式来实现的。将绘画艺术和科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早期人物之一是意大利的达·芬奇。他创作了一系列详细记录人体结构及功能的笔记和素描,具有艺术作品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近代以来,将艺术与科学联系在一起的还有诗歌和小说等文学作品。英国优秀的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的童年时期恰好是牛顿确立经典力学并在数学和天文学、光学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黄金时代,他在诗中这样赞美牛顿:大自然及其规律,隐匿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一切变得光明。不仅是诗人,思想家们还用其他的文学形式来赞美科学,比如托马斯·莫尔以水手对话的形式写成幻想小说《乌托邦》,书中的“乌托邦人”竟然掌握着当时最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并广泛地加以运用。空想主义者康帕内拉所著的《太阳城》也描述了公有社会里所拥有的先进科学和技术。

    当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从20世纪后期直到今天,现代科学和当代艺术又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古代和近代的结合方式呈现给世界,二者交融的侧重点不仅在于内容或者形式,更在于成果的相互利用,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的广泛渗透。首先,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多种科技手段的参与和支持。各类艺术形式无不充分利用科学,尤其是当代技术的最新成就,艺术家们正是巧妙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塑造了众多的利用传统表现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的艺术形象,来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变换的审美需求。当然,科学和技术不仅是手段,很多科学成果的内容自身就显示出极强的艺术性。比如数学家们用透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分形图案奇幻迷离,这种全新的艺术格调带给人们以对称与和谐的美感。其次,科学自身的发展与普及也需要艺术家的帮助,只要留意就会发现在很多国家的城市里都有艺术家们参与科学普及和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成为人类灿烂文化的两翼。当科学与艺术寻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必将散发出无尽的光彩。

(摘编自《讨论科学与艺术之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孔子慨叹:“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不是看客,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尽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史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

    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达意。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摘编自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介、载体,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涌现出《汉字英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是对文化类节目低俗化、轻浮娱乐化倾向的剥离和反拨,对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唤醒,实现了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张力平衡。

    ②然而,传统文化类节目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其主要表现是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受众流失严重,收视率下滑。要改变目前文化类节目的疲态,必须持续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以丰富多样的内容翻新和源源不断的形式出新,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主动赢得现众,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③传统文化是一个厚重、芜杂、多元的体系,包含着林林总总的内容,既有诘屈聱牙的文化知识也有通俗易懂的人文道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全面了解传统文化,从中发掘出最能体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最能引起观众兴趣、能与现实生活融合的部分,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合在其中的真善美,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和主题。

    ④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等特点,而电视传播的特点是大众化、娱乐化,观众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而不是接受教育教化。创新文化类节目,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核,又有娱乐化的载体形式,还要做好面向大众的通俗化工作。

⑤艺术表达的核心是人,是人性人情,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艺术观照。《朗读者》《见字如面》两档节目,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朗读和读信的方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隐藏已久的精神诉求和情感表达,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传统文化类节目要以传统的艺术形式、价值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内容媒介,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内心世界,深刻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媒体及社会的人文关怀。

⑥文化类节目要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融入进来。《朗读者》讲述了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等名人的日常故事。《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是从全国遴选出的100多名诗词爱好者,有青年学生,有乡村教师,有农民,有石油工人,有基层医生,有快递员,这些选手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古典诗词相遇结缘的故事。通过这些选手和故事,将古典诗词挪移到当下现实,也使观众产生了代入感。

(摘编自王伟伟《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从文本细读出发,打通文本“内外”,构建合理有效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方法,一直是当代中国文学亟待完成的目标。

针对当前的文学史教学现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说过,学生们往往能对文学史理论框架、文学概念和流行的学术话题侃侃而谈,而一提到具体的文学作品却瞠目结舌,几乎不具备解读作品的能力。

在今天数字化的快速阅读时代,文本细读的所指和内涵又有一些新的变化。当我们面对浩瀚信息,获取知识包括文学作品固然比任何时代来得容易,却也身陷“信息爆炸”的困境。面对如此多的资讯和文本,如果没有文本细读的训练和习惯,最终只会停滞在“奇观化”阅读的粗浅层面。日本学者斋藤孝在《深阅读》一书中指出,“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

承续文本细读的精神资源,由浅阅读,泛阅读走向深阅读,也就成为当下文学阅读的重要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文本细读既包含了文本内部的专业文学阅读,也指向新媒体语境中“流水化”阅读的深阅读内涵。如何汲取和传承当代中国文学文本细读的资源,应对当下阅读形态和方式的变化,重建文本细读的方法和路径,是当代中国文学阅读和研究应该直面的问题。

((如果没有文本细读的训练和习惯,只会停滞在阅读的粗浅层面》)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新批评理论被引入中国,因其异质文化和特有的局限性,很快被冠之“形式主义”的帽子被其他新潮理论所取代,但新批评却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遗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本细读。

以往人们对文本细读的质疑,多源自新批评理论对文本内部研究的过分强调,割断了文本与社会、作家、读者的联系。实质上,在当代新的文化语境下,文本细读既可以使读者聚焦作品,把握文本的细节要素,更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作品内部,展开广义的语境阅读,打通文本的内外空间。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具有丰满和深刻的文学细节,透露出作品的氛围、结构和气韵。一个真正喜欢文学和阅读的人,总会在文本细节感受到情感和思想的共鸣。

老舍善于表现和反思民族文化,其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多是通过细节获得艺术表达和升华的。《断魂枪》中的沙子龙作为“断魂枪”的最后一位传人,小说对其形象并未进行正面的描述和分析,面对孙老者的挑战,他避不应战,只在文末凄凉地叹气“不传!不传!”那么该如何理解沙子龙的情感,他对“时代转型”是何种感受?读者只有在细节的阅读中方能深入沙子龙的内心一一“沙子龙正在床上看着本《封神榜》”。沙子龙对《封神榜》故事的荒诞感慨,也正是挣扎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市民阶层的真实感受。只有在聚焦作品、把握文本细节要素的细读过程中,才能理解作品人物的心理内涵,也才能把握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复杂的心绪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深入作品内部,展开广义的语境阅读,打通内外空间》)

材料三:

中国本土意义上的文本细读,并不纯然指向西方兴起的新批评理论。中国传统文论中所强调的评点和鉴赏,正是建立在以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细读”并非舶来品,而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理论。在新媒体时代,需要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和方法再次擦亮“文本细读”,重建其特有的价值和方法。

这就需要在当代性的视野中重建文本细读的价值。文学阅读和文学研究针对的是当下的生活,我们所展开的一系列思想文化活动都将参与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实践。文本细读并非停留在学科知识内部的“循环”生产,而是具有文化的主观能动性,“要参与、回应、影响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想建构”,参与和回应当代社会生活的文化情感实践。

同时需要在总体性的视野中重建文本细读的理念和方法。“总体性”之于思想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只有“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文本细读已经是融化生活的细读,能够打开和连接文本的内外空间,实则构成对当下生活总体的一种观察、理解和思考。

(《以现代的眼光和方法再次擦亮“文本细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