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253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项是(    )

    A . 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起云涌 B .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无余子;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C . 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D . 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俱兴 , 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一路高歌前行。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风电属于绿色清洁能源,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不能墨守成规,应该把握机遇,发挥我国幅员辽阔、风能资源丰富,大力发展风电。 B .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有49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式。 C . 只有当繁荣促进艺术电影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创作方到末端的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D . 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厉的监管、更严格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 3.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已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底望去,_______。

    A . 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覆盖了周围的山坡,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B . 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的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C . 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覆盖了周围的山坡 D . 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的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

二、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它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还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常常误把“经”等同于“经典”,误把“儒家经典”等同于“中国经典”;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中国经典应该是“复数的”。 B . 孟子偏重“道德自觉”,荀子偏重“礼法治世”,早期儒家重视宇宙天地秩序,新儒家重视心性理气,儒家的思想内容还是比较复杂的。 C . 那些写得好,被广泛引用、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的,一定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 D . 阅读经典固然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及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但对于古代经典,我们既不必视其为包袱累赘,也不必视其为金科玉律。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三教合一”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也是在文化领域中,中国和欧洲最不同的地方之一,所以中国的经典也应当包括儒家、佛教和道教经典。 B . 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国多元的文化。 C .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写成的,经典都要经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经典化过程,不是天然形成的。 D . 经典是一个资源库,但经典知识的再生与重建,经典中资源的重新发掘和利用,完全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知道“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的道理,他们往往不只使用其中一种工具实行统治。 B . 中国经典不仅包括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可以包括比如文字学著作、历史著作,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C . 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经典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表现出来。 D . 对旧经典,只有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才能使之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槽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番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选自《汪曾祺全集》)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开支。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捡烂纸的老头”平日“穿得很破烂”,省吃俭用,“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捆得很整齐”,这说明他是个不显山露水之人。 B . “捡烂纸的老头”讨汤喝以及他每天都会来馆子吃饭等等都是为了能跟别人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想融入大家的生活,克服自己的孤独。 C . 捡烂纸的老头虽然用人家用过的碗讨面汤喝,但是人家无意中瞟他一眼,就要与人打架,这说明他不是没有自尊的。 D . 第4段中通过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愤怒的情感态度,也把读者引入情景,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E . 作者刻画这个“捡烂纸的老头”意在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在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2) “捡烂纸的老头”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 本文题为“捡烂纸的老头”,但开篇用两段的篇幅详写烤肉刘的饭食和顾客,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简要分析。

    (4) 小说以“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深深地思考。如果让你接着写这篇小说,你会怎样构思这八千块钱的用途?请结合这篇小说谈谈你接下来的构思。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遇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日,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办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②军人—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戴安澜认为部属的士气对取得胜利至关重要,而要保持他们旺盛的士气,就必须让他们经常背诵吟唱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B . 宗祺仁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土,作为莫逆之交,戴安澜认为,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C .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决心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且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只是唯一放心不下的是父母。 D . 面对盟军失利的困境,戴安澜拒绝以难民身份被收容避难,誓死归国,可惜在距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上遇袭身亡。 E . 戴安澜亲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其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赢得了毛泽东等人的敬赞;建国后,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3) 戴安澜的爱国热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对手也不得不佩服。其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 , 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 , 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一军尽覆。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节选自《明史·卢象昇传》)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 .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 .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 .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2)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 . “畿”,京畿。畿辅,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张煌言《师入太平府》诗:“天骄取次奉冠裳,畿辅长驱铁裲裆。”也是清代直隶省的别称。 B . “尚方剑”,皇帝封赐大臣的剑。反映的是一种天治观念,见宝剑如见天子,它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有尚方剑可以先斩后奏,便宜行事。 C . “疏”,奏章。亦指上奏章。又如:疏封(奏疏;奏章);疏草(即疏稿。奏章的草稿);疏直(上疏直陈);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疏陈(上疏陈述)。 D . “巡抚”,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卢象昇文韬武略。他不仅是一个文人,还善于射箭,熟悉武略;贼兵逃回西山,围困冷水村,卢象昇设下埋伏,大败贼兵。 B . 卢象昇身先士卒。每次上战场,卢象昇都冲锋在前,以致贼兵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可触犯他。” C . 卢象昇英勇无畏。和贼兵格斗时,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丢掉战马步行作战;与清军激战,他亲手杀死了几十人。 D . 卢象昇为国尽忠。蒿水桥一战,卢象昇指挥军队与几万清军骑兵作战,从辰时到未时,炮弹打光了,箭也射完了,最后他身中四箭,挨了三刀,倒了下去。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

    ②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

四、默写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庄子·逍遥游》指出:“”,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②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③杜牧《赤壁》中“”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五、诗歌鉴赏

  •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1) 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

  •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格。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①。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②。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③ , 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

  • 11.

    仔细阅读下图内容,请给该图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七、作文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

        (魏晋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所作注释中指出)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辞海》“割圆术”条)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