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11-29 浏览次数:10 类型:开学考试
长江“三峡”以其自然风光闻名于世,在其名声的背后还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三峡”,而文学“三峡”更是其中最闪耀的部分。
初冬过三峡
萧乾
①没到三峡以前,只把它想像成岩壁峭绝,不见天日。其实,太阳这个巧妙的照明师不但利用出峡入峡的当儿,不断跟我们玩着捉迷藏,它还会在壁立千仞的幽谷里,忽而从峰与峰之间投进一道金晃晃的光柱,投下一匹轻纱。
②早年读书时候,对三峡的云彩早就向往了,这次一见,果然是不平凡。过瞿塘峡,山巅积雪跟云絮几乎羼(chan, 混杂)在一起,明明是云彩在移动,恍惚间却觉得是山头在走。过巫峡,云渐成朵,忽聚忽散,似天鹅群舞,在蓝天上织出奇妙的图案。有时候云彩又呈一束束白色的飘带,它似乎在用尽一切轻盈婀娜的姿态来衬托四周叠起的重岭。
③初入峡,颇有逛东岳庙时候的森惊之感。四面八方都是些奇而丑的山神,朝自己扑奔而来。两岸斑驳的岩石如巨兽伺伏,又似正在沉眠。山峰有的作蝙蝠展翅状,有的如尖刀倒插,也有的似引颈欲鸣的雄鸡,就好像一位魄力大、手艺高的巨人曾动千钧巨斧,东斫西削,硬替大江斩出这道去路。岩身有的作绛紫色,有的灰白杏黄间杂。著名的“三排石”是浅灰带黄,像煞三堵断垣。仙女峰作杏黄色,峰形尖如手指,真是瑰丽动人。
④尽管山坳里树上还累累挂着黄橙橙的广柑,峰巅却见了雪。大概只薄薄下了一层,经风一刮,远望好像楞楞可见的肋骨。巫峡某峰,半腰横挂着一道灰云,显得异常英俊。有的山上还有闪亮的瀑布 , 像银丝带般蜿蜒飘下。也有的虽然只不过是山缝儿里淌下的一道涧流 , 可是在夕阳的映照下,却也变成了金色的链子。
⑤船刚到夔府峡,望到屹立中流的滟预滩,就不能不领略到三峡水势的险了。从那以后,江面不断出现这种拦路的礁石。勇敢的人们居然还给这些暗礁起下动听的名字:如“头珠石”、“二珠石”。这以外,江心还埋伏着无数险滩,名字也都蛮漂亮。过去不晓得多少生灵都葬身在那里了。现在尽管江身狭窄如昔,却安全得像个秩序井然的城市。江面每个暗礁上面都浮起红色灯标,船每航到瓶口细颈处,山角必有个水标站,门前挂着各种标记,那大概就相当于陆地上的交通警。水浅的地方,必有白色的报航船,给来往船只报告水位。
⑥每过险滩;从船舷俯瞰,江心总像有万条蛟龙翻滚,漩涡团团,船身震撼。这时候,水面皱纹圆如铜钱,乱如海藻,恐怖如陷阱。为了避免搁浅,穿着救生衣的水手站在船头的两侧,用一根红蓝相间的长不停地试着水位。只听到风的呼啸,船头跟激流的冲撞,和水手报水位的喊声。这当儿,驾驶台一定紧张得很了。
⑦船一声接一声地响着汽笛,对面要是有船,也鸣笛示意。船跟船打了招呼,于是,山跟山也对语起来了,声音辽远而深沉,像是发自大地的肺腑。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衷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注释】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由于当时南北分裂,身处北地的作者无法亲身涉足,在记述南方江河时,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
不同之处 | 《初冬过三峡》萧乾 | 《三峡》哪道元 |
太阳 |
| (填写原文) |
瀑布 | (填写原文) | |
三峡总体特征 | 着力渲染云彩的妩媚,两岸山峰的险峻,水势的,突出三峡庄严秀丽、气象万千的特征。 | 写了四季不同的三峡,展现三峡豪情之美、雅趣之美、悲凉之美。 |
创作过程的不同之处 |
①山峰有的作蝙蝠展翅状,有的如尖刀倒插,也有的似引颈欲鸣的雄鸡,就好像一位魄力大、手艺高的巨人曾挥动千钧巨斧,东斫西削,硬替大江斩出这道去路。(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②为了避免搁浅,穿着救生衣的水手站在船头的两侧,用一根红蓝相间的长蒿不停地试着水位。只听到风的呼啸,船头跟激流的冲撞,和水手报水位的喊声。(请分析写水手的表现有何作用)
船跟船打了招呼,于是,山跟山也对语起来了,声音辽远而深沉,像是发自大地的肺腑。
【补充材料】萧乾在《三峡》第一部分中感叹:“这真是自然之大手笔。我们拿它比过密西西比河,也比过阿尔卑斯山穿过的多瑙河,越比越深得祖国河山的奇瑰,也越体会到我们的诗词绘画何以那样俊拔奇伟,气势万千。”
【材料一】
跨湖桥文化与马家浜文化,皆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文化,具有很多类似。马家浜文化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粳两种稻。
马家浜文化,渔猎经济也占重要地位,常发现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以及陆生、水生动物的遗骸。
结论是,马家浜文化是太湖地区分布广泛的定居的文化,此文化属于早期的稻谷农业为主,同时具有渔猎文化为重要的补充,没有发现独木舟,因此马家浜文化不是海洋类型的文化。
跨湖桥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发现了独木舟,在距今8000年的时期,就是类似现今宇宙飞船的伟大超强的科技,说明跨湖桥文化是一种已经征服了海洋的文化,是一种海洋类型文化。
跨湖桥文化主要是一种渔猎文化,稻谷种植也作为了重要补充。
【材料二】
跨湖桥文化共创造了“十个之最”,最引人瞩目首推独木舟。
这条独木舟,展陈在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是世界上迄今保存最早的独木舟。它的出现,无异于石破天惊,对研究世界舟楫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上个世纪90年代初,曾经的铁定“公论”是,浙江文明史始于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直到历经13年、先后3次的发掘与研究,跨湖桥文化遗址才颠覆这一理论,将浙江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
从出土时的真实场景来看,独木舟残长5.6米,最宽处53厘米,平均厚度为2-3厘米,由整棵马尾松加工而成。由于土层压埋导致了变形和收缩。舟体近侧基本完整,而另一端舟头在当年萧山砖瓦厂取土时被破坏,着实令人惋惜。
跨湖桥独木舟制作比较精良,是用比较高级的石器工具有段石镑制造的,是人类制作独木舟的技术发展到成熟时期的产物。
【材料三】
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为了不辜负这一八千年的文化遗存,采取原址保护的方式,博物馆就势而建,并以此为灵感,建筑整体以船为造型,从平面形态到立体面造型都采用“舟”形形态组织,这也充分体现了跨湖桥文化的精髓——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博物馆外墙面采用的锈蚀质感的材料,内部展陈区域由“八千年回首”主题陈列和遗址保护厅组成,也充分展现8000年文化的厚重和沧桑。
8000年前的独木舟,绝对是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一发掘与发现使我国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独木舟的古船文明国家之一,对研究新石器时期人类水上交通工具史具有重要价值。为了最好地保护这珍贵的跨湖桥水下遗址,博物馆采用了史无前例的原址保护工程,展厅里的水可以排出去,展厅外的湖水进不来。王冬龄挥毫写下的“萧山八千年”在遒劲的笔锋和凝重的墨色中道尽苍茫。
7000年前海侵来袭,湘湖畔的跨湖桥文化在存在了1000年后如华夏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天际,一只独木舟得以留存至今,成为这段文明的见证者之一。
①直到历经13年、先后3次的发掘与研究,跨湖桥文化遗址才颠覆这一理论,将浙江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
②湘湖畔的跨湖桥文化在存在了1000年后如华夏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天际,一只独木舟得以留存至今,成为这段文明的见证者之一。
超然台:北宋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太守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修筑,登台可眺望全城。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即是在此台上一气呵成的。
超然台记(节选)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①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②不登③,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④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⑤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⑥酒,淪⑦脱桑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①背:远离。②比:连续,常常。③登:丰收。④安:以……为安,这里是习惯的意思。⑤葺:修整。⑥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⑦渝(yuè):煮。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
稍葺而新之( )
时相与登览( )
适在济南( )
①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②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