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派初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期末综合试卷

修改时间:2024-08-28 浏览次数:18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纪录片《航拍中国》开篇的解说词:“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千米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1) 下列选项对“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千米的澎湃”解读正确的是(   )
    A . 国土辽阔,面积排世界第三位 B . 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部濒临大西洋 C . 陆上邻国众多,韩国与中国接壤 D . 大陆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东海、黄海、南海
    (2) 下面四个省区中气候具有“四季轮转”特征最鲜明的是(   )
    A . 海南省 B . 山东省 C . 西藏自治区 D . 云南省
    (3) 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东风着陆场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下列轮廓图表示内蒙古自治区的是(   )
    A . B . C . D .
  • 2. 读下图“我国人口分布图”,图中①地区人口分布稀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 . 海拔高 B . 经济落后 C . 少数民族多 D . 交通不便
  • 3. 下图中50元和20元人民币所示的景观所在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A . 藏族和壮族 B . 苗族和傣族 C . 满族和回族 D . 维吾尔族和高山族
  • 4. 读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①——四川盆地——我国纬度最高的盆地 B . ②——黄土高原——我国最崎岖的高原 C . ③——青藏高原——我国最高的高原 D . ④——华北平原——黑土地广布的平原
  • 5. 读“沿北纬30°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 图中①所示的地形区是(   )
    A . 准噶尔盆地 B . 黄土高原 C . 东南丘陵 D . 四川盆地
    (2) 下列地理现象中,受上图所示地势特点影响的有(   )

    ①长江自西向东流入东海 
    ②有利于海洋暖湿气流深入

    ③西部人口比东部更密集 
    ④杭州七月份均温低于青藏高原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③④ D . ②④
  • 6. 长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读下图,下列关于两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①②河段冬季有结冰现象 B . ③河段水能资源丰富 C . 两河均有很高的航运价值 D . 两河都流经黄土高原
  • 7. 小华准备去台湾旅游。读右图,下列有关于台湾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有(   )

    A . 台湾的地形是西高东低 B . 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是浙 C . 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省会是台北 D . 位于高纬度,北回归线横穿其南部
  • 8. 据粤海关统计,18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末平均每年税银不过5万两,而19世纪初则达到每年100多万两。道光八年(1828)至十七年间,关税收入更高达1500多万两。这一时期,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大量出口。据此可知(   )
    A . 白银外流威胁清政府财政 B . 鸦片泛滥问题愈演愈烈 C . 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 D . 清政府不再限制对外贸易
  • 9. “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即圆明园)……人们的想像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与上述材料相关的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0.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也有很多的反清起义,但基本上都是隔靴搔痒,太平天国运动在某种程度上的成功刺激了后人前赴后继地反清。因太平天国运动而崛起的新兵也成为后来辛亥革命的主力。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 . 加剧了民族危机 B . 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C . 阻碍了社会发展 D . 动摇了清朝统治体制
  • 11. 右图是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某一单元的目录。该单元的主题是(   )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 12.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是潘祖荫对左宗棠的高度评价。下列历史事件与左宗棠相关的是(   )
    A . 著有《革命军》 B . 收复台湾 C . 兴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 . 收复新疆
  • 13.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深入,____是一个分界线,之前列强的侵华方式主要是“贸易+特权”,之后则变为了“投资+特权”。横线处应填的事件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4. 有学者认为:《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而宫廷,外而疆吏,皆莫不以敬让外人为宗旨”,已经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驯服的工具”。这样说,是因为该条约(   )
    A . 开放广州、上海等为通商口岸 B . 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性 C . 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15.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延年号召:“无论是学界、政界、商人、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都要站出来!中国是我的中国,也是你的中国,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以上材料说明五四运动(   )
    A . 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B . 使青年学生成为运动主力 C . 使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 . 开始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 16. “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文中所指的学校是(   )
    A . 京师同文馆 B . 京师大学堂 C . 黄埔军校 D . 福州船政学堂
  • 17.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首北伐军歌中要除的军阀不包括(   )
    A . 段祺瑞 B . 吴佩孚 C . 孙传芳 D . 张作霖
  • 18.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如果追溯人民军队发展的“起点”,可以前往(   )
    A . 陕西西安事变纪念馆 B . 上海中共二大纪念馆 C . 江西南昌起义纪念馆 D . 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
  • 19.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A . 太平天国北伐、西征 B .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C . 红军的万里长征 D .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
  • 20. 某同学整理了口述资料,做了如下笔记:“我的爷爷叫高录,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吉林省大台村。爷爷读小学时,要学习日语,依旧记得几个日语数字的读音……”与上述教育经历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一•二八事变 C . 华北危机 D . 西安事变
  • 21. 张学良说:“在西安主事的都是共产党……连我的部下、杨虎城的部下都听他(周恩来)的,他说出的话很有理。”由此可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得益于(   )
    A . 日本不断扩大侵略 B . 美苏等国的干涉 C . 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D . 蒋介石态度转变
  • 22. 1938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一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战役在长江两岸展开,战场遍及河南、安徽、江西和湖北四省。这场战役击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将战争拖入相持阶段。这场战役是(   )
    A . 淞沪会战 B . 徐州会战 C . 武汉会战 D . 长沙会战
  • 23. 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并取得了辉煌战绩。这场战役是(   )
    A . 长沙会战 B . 台儿庄战役 C . 百团大战 D . 平型关大捷
  • 24. 1945年8月,《新华日报》发表群众来信说:“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这说明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 . 争取国内和平 B . 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C . 为了拖延时间备战内战 D . 争取北伐战争的胜利
  • 25. 1947年中共中央公布的一份文件中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该文件在当时起到的积极作用是(   )
    A . 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 . 加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C .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 掀起了军民联合大生产运动
  • 26. 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两张学生文凭:一张是京师大学堂的毕业文凭,落款是“宣统元年”,另一张是京师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小学堂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年”。上述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   )
    A . 新式学校的出现 B . 女性地位的提高 C .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D .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 27. 观察如表中学堂和学生总数变化的情况。下列史实对该变化有影响的事件是(   )

    年份

    新式学堂总数(所)

    新式学堂的学生总数(人)

    1904

    4222

    92169

    1909

    52348

    1560270

    A . 科举制度的废除 B . 中华民国成立 C . 五四运动 D . 二次革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 28.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读图,回答问题。

    (1) 写出图一中字母所代表的四大地理区域名称

    A.,B.,C.,D.

    (2) A区域主要气候类型是;从地势特点看,B区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级阶梯。
    (3) D区域的气候类型与图二中气候类型柱状图相符(选填数字)。请推测该区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4) C区域与D区域的分界线是
    (5)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角度,写出C、D区域的不同之处各1例。
  • 29. 中国近代化是由表及里的艰难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推动着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的众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第二期是从……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图御侮”,清政府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该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是什么
    (2) 材料二中的“变法”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什么?此次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针对材料三中“文化上的不足”,仁人志士们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特点。
  • 30. 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这一主题进行项目化学习时设计了以下子项目,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探究。

    【活动一:以“尺”探史】

    读年代尺

    【活动二:以“料”证史】 

    材料:抗日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全国民族的解放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活动三:观“影”明理】

    为了更好地了解一些有关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大决战的历史,小明同学收集了以下几部经典电影。

    《大决战——辽沈战役》        和平解放北平

    《大决战——淮海战役》         攻打锦州,断敌退路

    《大决战——平津战役》         徐州附近的支前群众用小推车运送物资 

    (1) 请指出年代尺中“开天辟地”、“武装起义”分别所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
    (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曾多次在自我修正中不断完善自己。依据年代尺和所学,用史实对“生死攸关”加以论证。
    (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年代尺中的“民族胜利”。
    (4) 对影片中可能出现的场景进行连线,并总结这些军事行动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