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修改时间:2024-12-14 浏览次数:5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2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 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据此判断“他们”是( )
    A . 中朝官员 B . 三省长官 C . 内阁大臣 D . 军机大臣
  • 2. 公元前 216 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率军入侵意大利,并在坎尼会战中大败罗马军。有四位同学对当时罗马的情况做了大胆的推测,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 罗马军队听命于皇帝 B . 担任官职均享有薪金 C . 公民大会有权宣战和媾和 D . 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权力长期并立
  • 3. 某文件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决,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损害”。该文件是( )
    A . 《大宪章》 B . 《权利法案》 C . 1787 年宪法 D . 《十二铜表法》
  • 4. 下表为 1940 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及党派人员统计表(单位:人)。这一状况( )

    县别

    庆阳

    合水

    镇原

    清涧

    绥德

    机关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党派

    共产党

    23

    3

    20

    3

    20

    3

    54

    7

    54

    5

    国民党

    17

    3

    14

    3

    17

    33

    3

    50

    7

    无党派

    24

    3

    27

    5

    12

    6

    67

    1

    102

    1

    A . 推进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B . 体现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C . 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 5.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收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 24 名新政府部长中,有 11 人是这些小党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这一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
    A . 新中国由各政党共同执政 B .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C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互相监督 D . 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 6.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为权力主体,按君主立宪政体,君主有统治国家之大权,同时也确认臣民的权利和义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有人身、居住、言论……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下列对这两部法律文件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两者都没有真正实施 ②都体现“主权在民”的理念

    ③都体现一定的民权色彩 ④两者实行相同的政治体制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
  • 7.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 493 年),孝文帝将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下图为北魏迁都路线示意图。关于北魏迁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 . 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C . 解决了封建统治危机 D . 有利于推动北方的统一
  • 8. 面对 19 世纪末中国被瓜分的危机,以下思潮最符合当时时代潮流的是( )
    A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 D . “民主”、“科学”
  • 9. 历代官员监察制度的演进体现了统治者对吏治清明的重视。下表是有关唐、宋、元、明四个时期 官员监察制度的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肃政廉访司
    ②十道监查区
    ③台谏合一
    ④六科给事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①②④ D . ④②①③
  • 10. 严密的考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整肃吏治的重要措施。《明史•选举志》:“令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资质愚钝)者免为民。”材料反映的是( )
    A . “上计制”防止地方官员造假 B . 考满重视以考核结果决定对官员奖惩 C . 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 D . 以京察和大计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 11. 下表为 1871—1939 年英国文官人数的变化表(单位:人)。结合表格内容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年份

    1871 年

    1881 年

    1891 年

    1901 年

    1914 年

    1922 年

    1939 年

    人数

    53874

    50879

    79241

    116413

    280900

    317721

    387400

    A . 国家的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B . 政府工作效率日趋低下 C . 政党分肥制的弊端出现 D . 国家的财政开支大大增加
  • 1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近代西方学习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制定了文官制度;现代中国又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建立了公务员制度。下列关于 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
    A . 英国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B . 清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科举制的废除 C .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立了文官制度 D . 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家诫”“家训”数量可观,南北各地皆有,据文献可考的至少有 80 余篇(部)。著名的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嵇康的《家诫》、东晋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等。这一时期家训的发展( )
    A . 是律令儒家化的直接结果 B . 与当时兴盛的门阀制度有关 C . 体现了乡约与法律的合流 D . 体现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 14. 1764 年,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犯罪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依据这一思想, 西方在司法实践中确立了( )
    A . 权力制衡原则 B . 无罪推定原则 C . 陪审团制度 D . 程序公正原则
  • 15. 西方律师在运用某一法律体系进行庭审辩论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引用了过去案件当事人的名字,如“弗里特维克案中的大卫即是如此……”;有时引用的是法律从业人员都熟知的重要判例,如“贝斯塔案帮了你的忙……”、“此前我们已经看到”或“在某某法官的时候我们看到”。据此可知,此法律体系( )
    A . 为“英美法系” B . 也适用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 C . 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D . 比较完整,强调宪法地位
  • 16. 1982 年 12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立法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社会主义法制原则,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法律体系。”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宣告:“以宪法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 . 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保障 C . 中国颁布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D . 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二、选择题 (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7. 根据图片,判断一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一反映原始民主传统制约君主权力的结果 B . 图二表示的地方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 图三反映出由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D . 图四表示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已总揽一省之权
  • 18. 亚里士多德把希腊的斯巴达视为混合政体,国王、长老会和监察官在其中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同时他认为该政体中又带有民主因素,并得出“人民由于能分享最高官职而心满意足”的结论。下列符合他得出后者结论的是( )
    A . 公民大会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 . 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权力 C . 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 D . 执政官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担任军事统帅
  • 19. 有学者指出:“作为中国苏维埃革命在南方地区的中心区,由赣南、闽西组成的中央苏区具有特殊的考察意义。中央苏区是中共建立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武警力量、政权建设,这里都在各个苏区中居领先地位”。此学者评述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 )
    ①是以南京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形式而存在

    ②其管辖的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③贯彻实施土地法、劳动法等重要法令

    ④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③④
  • 20. 令,记载国家的行政制度与规则,是唐宋时期法律的组成部分。唐宋时期制定的令,元明以后大都散失。当代学者在天一阁藏书楼发现北宋《天圣令》的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基本上是参照 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修订的。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宋朝的法律基本以唐律为蓝本 B . 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对唐律基本弃而不用 C . 中国古代的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D . 《天圣令》明抄本属于文献史料,能印证法律具有沿袭性
  • 21. 由于中世纪城市的自治权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特许状的颁发,所以城市特许状就成为城市法的一 个主要渊源。从中世纪城市法的实际情况来看,它已初步具备了现代法律体系的雏形,民主、正义、 权利、平等、自由的理念是在从中世纪到近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 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 . 中世纪城市体现了基督教教化下市民的自由平等 B . 中世纪城市通过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C . 中世纪城市法的发展为近代思想解放创造了条件 D . 中世纪城市法对近现代西方法律理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 22. 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汉并天下”瓦当,制作于何时,人们有不同意见。20 世纪 60 年代,陈直先生认为这是汉初刘邦兼并天下时所制造。20 世纪 90 年代,刘庆柱先生结合多年来考古成果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字瓦当最早应是出现于汉景帝时期,而迟至武帝时代,方始大量运用。2009 年,辛德勇先生结合刘庆柱考古成果以及《汉书》有关武帝在元封三年开疆扩土的记载,认为这块瓦当最早出现于元封三年。据此可以得出( )

    A . 《汉书》比 20 世纪 60 年代的考古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 B . 研究《汉书》历史文献才能准确还原汉代历史 C . 传统历史结论会随着史料的发现与研究而不断完善 D . 对产生的学术争论,须以新发现史料为依据终成“一家之言”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其中第 23 题 20 分,第 24 题 20 分,第 25 题 10 分,共 50 分)

  • 23.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的途径主要有四条,即设立变法的专门机构,鼓励神宗独断,改变监察 机构的性质,用人以是否拥护新法为标准。它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使皇帝时代最为进步的体 制——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遭到了破坏,民主性减少,专制性加强。监察机构成了政府的附庸,为权臣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实用主义的用人路线,使社会风气大坏,投机钻营者得势,贪污贿赂成风,政府成为腐败的温床。

    ——摘编自漆侠《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有四次大变革或变革的尝试,分别是太平天国后的“变法自强”,戊戌年前后的维新运动,义和团事件后的“新政”,1910~1911 年的“请开国会”运动,这四次改革都是中国和列强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加上丢失领土乃至亡国的危机感,在激发了统治集团和民间变 革图存意识的情况下,逐步实施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戴鞍钢《晚清史》和黄治军《大清灭亡启示录》等

    材料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 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1) 结合所学,指出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中枢制度。根据材料一和所学评价王安石变法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太平天国后的“变法自强”指的是什么事件?概括晚清四次改革运动 的共同特点。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以农业农村和对外开放为例,说明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开放中的矛盾”的表现,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 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

    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法制化、正规化的内涵,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 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的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皇帝意志的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 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隋唐科举制的两种类型,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比较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点。
    (3) 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孙中山提出“考试权独立”思想的缘由,结合所学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是 如何践行这些思想的?
  • 25.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 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黄宗羲认为孝亲敬长是仁义之本,他强调仁义之道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必然强调孝亲敬长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其引罗汝芳的话讲:“由一身之孝弟慈而观之一家,一家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家之孝弟慈而观之一国,一国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又由缙绅士大夫以推之群黎百姓,以显亲扬名,而尽此孝弟慈矣……关于教化途径,黄宗羲认为可以通过学校、书院民间讲学、社会风俗、史、传、志、铭扬善惩恶、法治辅助教化等方式达致良风美俗的境界。黄宗羲思想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

    ——摘自王慧《黄宗羲政治与教化思想研究》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史,围绕“法律与教化”主题,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