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小升初语文复习专题:11 议论文

修改时间:2022-03-26 浏览次数:174 类型:二轮复习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解放自己的空间

    教育家陶行知多次告诫青少年:不要把自己关在笼子里,要学会“解放自己的空间”,努力到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自己的空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多读一些课外书,会使课内的知识学得更好,更活。鲁迅曾经多次号召广大青年:可以多看看本分以外的书,比如学理科的,可以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可以看看科学方面的书。他还认为:“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青少年时期,精力旺盛,多读书储存下丰富的知识,则可终身受益不尽。

    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课外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不断培养自己的特长爱好,以后可以把自己的爱好,特长发展成自己的职业和事业。科学家达尔文从小有收集标本的爱好,这一爱好后来发展为专长,使他成了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

    走出校门,开阔视野,开辟学习的新天地。同学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读社会这本无字巨著。参观工厂、农村,观看画展、科技展览,可以获取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调查访问,接触和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游览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解放自己的空间”,可以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实力。

    (1)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孤陋寡闻——()     默默无问——()

    (2) “解放自己的空间”就是
    (3)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他还认为:“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句话中,“他”是指。“采过许多花”是指,“酿出蜜”就是,“叮在一处”就是

    ②“无字巨著”指

    ③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在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根据你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一个比喻句。

    (4) 文章第2、3、4自然段中,第一句话与各段后面的内容是关系。
  • 2. 课外阅读轩 

     走进书里去 

         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 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电影或动画片, 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到的是细致 、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还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电影和动画片,____也给人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____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____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那电视前的观赏____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滋味却不相同。 

         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阅读书籍仍然是探求学问、进行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愿你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 读小说和看电影、看动画片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来。 
    (3) 关于阅读书籍,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 
    A . 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 B . 阅读书籍是我们探求学问、进行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 C . 观赏电视方便快捷,更有利于孩子欣赏文学作品。 D . 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的孩子一定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4) “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请快速默读短文,抓住关键词句,提取关键信息加以概括。 
    (5) 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 3. 阅读

    最佳用脑时间

    ①最佳脑时间,就是我们的脑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时刻。在这段时间里,大脑接收信息整理信息贮存信息以及输出信息的效率比其他时间都高。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去学习和创造,取得的效果会比平时更好。

    ②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说,一天里早晨的阳光最好。但是,实际上,“最佳用脑时间”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一到了夜间,脑细胞就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十分活跃,精力高度集中,工作效率极高。大多数作家都习惯夜间挥笔。鲁迅先生白天会客、看报纸,到了晚上就开始写作,常常写到第二天的一两点钟。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习惯通宵写作。巴尔扎克则更独特,他吃完晚饭就睡觉,在午夜起床开始创作。许多人的美妙作品往往都是夜间工作的产物,有的作家甚至将书的名字取为《灯下集》《月下集》《书海夜航》《燕山夜话》等。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大脑在白天的思维效率较高,比如诗人艾青就喜欢在清晨写诗,作家姚雪垠和数学家陈景润习惯在凌晨三点起床投入工作

        ③总之,不同的人,大脑活动的特点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在一天里的思维效率也是不同的。就记忆来说,清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的效率比较高。因为在清晨,大脑里没有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在晚上记的东西比较牢固,因为它不再受新的学习材料干扰。因此,选择清晨和晚上的时间读书、背诗、记单词是比较适宜的。我们找到了自己大脑的活动规律,就可以利用它更好地学习和创造,以求在单位时间内做出较好的成果。

        ④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不宜长期夜间用脑,但偶尔在情绪激动、大脑兴奋的状态下间断地干几次,还是可以的。如果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昏昏欲睡,还硬用刺激神经的办法去学习,不仅效果不好,还有损健康,不宜提倡。

        ⑤所谓“用脑时间”问题,从广义上讲,有一层意思,就是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佳用脑年龄区。这个时期大脑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创造能力及对信息的自觉调节能力最强,容易产生创造的冲动。因此可以说,在一天中的最佳用脑时间内和一生中的最佳用脑年龄区里,勤奋地学习和创造,是人才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1) 根据阅读所得信息,依次填入句子中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清晨或白天    ②夜间    ③脑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时刻    ④青少年    ⑤中老年

    从理论上看,人的最佳用脑时间是              ;从广义上看,人的最佳用脑年龄区是            

    A . ①④ B . ②⑤ C . ③④ D . ③⑤
    (2) 第②段中列举《灯下集》、《月下集》等书名旨在说明(     )。
    A . 一日之计在于晨 B . 许多人的美妙作品往往都是夜间工作的产物 C . 夜间工作效率极高 D . 白天的思维效率较高
    (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感到昏昏欲睡,就说明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应当及时休息 B . 绝大多数人的大脑在白天的思维效率较高 C . 同一个人的“最佳用脑时间”是固定的 D . 调整“接收信息”“整理信息”“贮存信息”“输出信息”的顺序,不影响表达效果
    (4) 找出第②段的中心句。
    (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 老师一般会要求学生晚上睡觉前和清晨起床后练习背诵,这是为什么?注意梳理文中的相关信息,分点作答。
  • 4. 阅读练习。

    常伴一轮明月

    洗  尘

        ①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对月情有独钟,在那一轮圆亮的月上,国人倾注了太多太多的情感,不管识字与否,大抵都知道月中有舞动着寂寞广袖的嫦娥,有酿造了香溢天界桂花酒的吴刚,有孜孜捣药不倦的玉兔。

        ②__________________。我一直很喜欢被后世誉为“一诗立诗坛”的张若虚的那一首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每每想起这首诗,眼前就会有一幅亮丽的画面在流动。文人们对着一轮明月,饮酒作赋,挥毫泼墨,前赴后继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用寥寥二十个字将月的(    )、月的净、月的(    )全部淋漓尽致地揉进思乡的情中。而在中秋月圆之夜,东坡先生吟出了后世代代传诵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将人生的无奈与希望都付与一轮明月,让它充满了人情。

        ③____________________。“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听,多少的山盟海誓都在拜托月亮来印证。不论是花香幽幽的春天,还是清风鸣蝉的夏日,不论(    ),还是(    ),皆别有一番情致。春夜里,万物复苏,花团锦簇,恋人们的情感如花般静悄悄地开放。仲夏夜,月华如水,蛙声片片,怡人的轻风撩拨着恋人温柔的眼神。秋夜里,天蓝入席,一尘不染,恰如他们纯情脉脉的目光。雪后的夜,冰月高悬,洁白如玉,炽热的情却如熊熊火焰驱走了冬的凛冽!

        ④__________________。曾读过一则佛教故事,一山僧方定,有一偷儿潜入,僧察之,朗声道:“山寺无他物,送你床头僧袍以避风凉,送你一轮明月照清山路。去吧,阿弥陀佛!”次日晨,僧袍被叠得方方正正置于山门外。僧叹曰:我真的送了他一轮明月!”是啊!月光如坦荡的水,可涤净尘世的一切!天蓝蓝,月光光,置身其间,心灵会纯洁得空洞,所有的邪念、杂念都会羞愧地远去,人就会变成自己的神灵!

        ⑤带着明月上路,黑暗将不能扰你!带着明月上路,你会拥有淡泊的快乐!

    (1) 将下面诗句连一连。

    春江潮水连海平            天涯共此时

    人有悲欢离合             人约黄昏后

    月上柳梢头               海上明月共潮生

    海上生明月              月有阴晴圆缺

    (2)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情有独钟:

    ②一尘不染:

    (3) 下面的三句话是从文章第②~④段的段首提取出来的中心句,三句话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月是心灵的净化剂

    B.一轮明月催发了文人的灵感

    C.月圆之夜是恋人们的天堂

    (4) 第②段的括号中补写这两个字,就可以将李白《静夜思》中月亮的特点准确地概括出来。
    (5) 请将第②段东坡先生的诗句写在原文的括号里。
    (6) 仿照画横线的句子,顺其思路,在第③段中的括号里再写两句话。
    (7) 请写出两句含有“月”的诗句。
  • 5. 课外阅读理解

    弱种子也要发芽

    文/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 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能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囡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伙,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 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议种瘪种     给儿新生

    (2)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①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②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3) 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4)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
  • 6. 阅读练习。

    ________________

        有人说,现在的儿童喜欢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但比较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深入思索。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比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与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动画,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得到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不可磨灭的情感。至于影片和动画,虽然也可以让你感觉到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荧光屏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变得多彩多姿,这是现代人莫大的幸福。我们再也不必“囊萤夜读”“手不释卷”,而是能够在欢笑里、蹦跳里增长知识。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知、获得学问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沉浸在“读书之乐,其乐融融”的境界里。(有删改)

    (1) 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囊萤夜读:

    ②手不释卷:

    (2) 阅读文章后,给文章加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3)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4) 找出造成现代儿童不喜欢读书的原因的句子。
    (5) 作者主张什么?请判断正误。

    ①不看电视,只看书籍。

    ②少看电视,多读书。

    其原因是什么?

  • 7.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成”与“功”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  )不已,另一方面是急(噪  )不安,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功”与“成”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俗话说“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学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指。“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小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然而,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须奋斗就会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的廉价,成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耀眼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吗?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息,才有药学世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万川,博览经典秘(籍  藉),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再迈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的“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花朵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 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绝 决)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不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 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
    (2)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炉火纯青:

    笔耕不息:

    (3)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成”和“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成”是“功”的,“功”是“成”的。成功对懒汉来说是的。对奋斗者来说又是的。

    (4) “水滴石穿”最恰当的解释是(   )。
    A . 水滴能穿透石头 B . 水不停地滴,石头就能被滴穿 C . 比喻只要有信心,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5) 文中列举了那几个事例说明功到自然成?
    (6) “水滴石穿”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7) 王羲之,20年临池学书;李时珍,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成功离不开持之以恒。补充下列有关时间的格言。

    ①时间给者留下智慧和力量,给者留下空虚和懊悔。

    ②不愧对今天的人,时间会给你,丢失了今天的人,明天会给你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蜡烛

        蜡烛并不起眼。用蜡裹成一根小小的蜡烛,中间穿根芯,就制成了这既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蜡烛。

        有人说,“蜡烛在现代社会里是落后者”,而我却并不认为蜡烛如此无用。当人们需要它并点燃它时,它就无私的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类;当人们熄灭它,把它冷落在角落时,它也从来没有发出过半点怨言。这平常很不起眼的蜡烛,品格是多么高尚啊!人类需要这种品格,人类不能没有这种可贵的品格!

        望着蜡烛,我不由得想起了无数具有蜡烛品格的人。当你学习获得某项成功时你可曾想到,在这背后,老师正默默地耕耘着,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把知识与爱给了我们;当体育健儿夺得一块块奖牌,在众人面前抛头露面时,人们可曾想到,在这背后,又有多少教练员、陪练员为此付出血;当人们靠现代化机械去劳动,自己轻松之余,人们可曾想到,科学家此刻正不分昼夜地工作着……他们不就像蜡烛一样,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吗?他们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给世界带来无限光明。

        我愿化作一支蜡烛,无私的将自己的全部光亮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类,换取大家的光明!

        啊!蜡烛,我赞美你!

    (1) 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    )
    A . 列举省略 B . 话未说完 C . 语义转换
    (2) 从短文中找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卑鄙——    索取——    紧张——    重视——

    (3) 按要求摘抄句子。

    ①文中写蜡烛精神具体体现的句子:

    ②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③赞美具有蜡烛品格的人的原因:

    (4) 除了文中提到的这几类人,还有哪些人具有蜡烛一样的品格?请你模仿第二段的写法,在举出一个例子。

    时,人们可曾想到

  • 9. 课外阅读轩。

    从一个微笑开始

    文/刘心武

        ①又是一年春柳绿。

        ②春光烂漫,心里却丝丝忧郁绞缠,问依依垂柳,怎么办?

        ③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是把我们送到起点,勇敢些,请现出一个微笑,迎上前!

        ④一些固有的格局被打破了,现出一些陌生的局面,对面是何人?周遭何冷然?心慌慌,真想退回到从前,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⑤是的,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变故、更多的失落、更多的背叛,也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以学着应变,努力耕耘,收获果实,并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迎向幸福的彼岸。

        ⑥地球上的生灵中,唯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达成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藏的遗憾。

        ⑦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当然,开怀大笑与号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唯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

        ⑧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相视,仍可报之以粲然一笑;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⑨微笑毋庸学习,生而俱会,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那么,他应该像防癌一样,赶快采取措施,甚至对镜自视,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捡拾回来。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怀拓宽。微笑吧!在每一个清晨,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地上第一棵新草;在每一个起点,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⑩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

    (选自《开发心大陆》,吉林人民出版社)

    (1) 文章第①段“又是一年春柳绿”中为何用“柳”而不用“草”?
    (2) 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联系全文,分三点说说怎样才能“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
    (4)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 . 本文是一剂调适心灵的良药,号召大家从一个微笑开始,坦然地面对世界、社会和自己 B .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用了如《白杨礼赞》一样托物言志的手法 C . 这篇文章和一首歌的歌词“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D . 作者认为,只要微笑就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 E .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很有创造力,就内容而言,也做到了条分缕析,使论点鲜明,论据充分
  • 10. 课外阅读。

    读书使人优美(节选)

    毕淑敏

        “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那就是读书啊!

        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

    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

    (选自《阅读(书香天地版)》2016第9期)

    (1) 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

    ①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②形容专心听别人讲话。

    ③形容人说得滔滔不绝、非常喜悦、得意兴奋的样子。

    (2) 读了短文,我知道了,“做一个美好的人”,一是指,二是指。本文向我们介绍了最简单的一种美容之法,那就是
    (3) 在选文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读书可以使人变得优美?
    (4) 文中划线的句子应该怎么理解?最正确的说法是(   )
    A . 读书的过程,是不断体验快乐的过程。这种快乐非常容易得到,而且数量又多。退一步讲,就是把我大半生生活中得到的所有快乐加在一起,恐怕都抵不过读书所能得到的快乐。 B . 我爱读书,读书让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快乐。相比之下,生活中我得到的其他快乐并不多,是完全抵不过读书得到的快乐的。 C . 对我来说,生活中快不快乐并不重要,读书中得到的快乐才重要。因为我曾尝试把大半生所有的快乐都加在一起,结果都没有读书得到的快乐多。
    (5) 这篇选文只选了作者原文的一部分。如果这篇文章是首尾呼应的,你决定结尾应该怎么写呢?试一试吧。
  • 11. 课外阅读。

        科学研究,这个听上去“高大上”的事情,却常常伴随着令普通人难以承受的付出和牺牲。吞下幽门螺杆菌,给自己注射患者的血液,往心脏送导管,以身试药……这群拿自己身体做实验的人,被称为“自体实验者”。科学家的这些行为让人叹为观止,心生敬畏。要问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那实在是一种混合着无私、勇气、好奇以及十足傻气的奇谈。

        还好,科学的领奖台上不乏这样的“傻人”。

        1981年,澳大利亚消化科临床医生巴里·马歇尔与罗宾·沃伦合作,他们推断幽门螺杆菌可能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为了验证这个假设,巴里开始做实验:他把一支试管放进自己的喉咙,让它滑入胃中,蹭下几片胃黏膜来做检查,确认自己既无肠道感染,亦未感染幽门螺杆菌。过一段时间等胃壁愈合后,他便吞下了事先培养好的幽门螺杆菌。没过几天,他就没精打采,还开始呕吐。不过幸运的是,科学“大餐”起效了。巴里肠道组织的一系列活检报告显示,他出现了严重的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接着他们又证明了除去幽门螺杆菌后,症状完全消失。

        1984年4月5日,这项研究成果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立刻在医学界引起轰动。2005年10月,这两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同样为科学牺牲自我的还有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为了研制治疗疟疾的药物,为了提取青蒿素,并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屠呦呦亲自试药,导致肝中毒。但是她依然没有放弃,最终成功提取青蒿素,为人类治疗和控制疟疾这一重大寄生虫类传染病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也成为用科学方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并走向世界最辉煌的范例。她本人也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共和国勋章”。

        科学的道路上充满荆棘和挑战,可是那些勇于挑战、敢于牺牲自我的人总是会有所发现,走上科学的领奖台。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自体实验者:

    (2)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
    (3) 为了证明中心观点,本文列举了哪几个事例?
    (4) 你从文中科学家的身上获得了什么启发?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 1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着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旁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全文围绕中心论点,从两个方面来论证的。
    (2)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方法来论证说理。
    A . 道理论证 B . 举例论证 C . 比喻论证
    (3) 第①自然段中,“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这”指的是
    (4) 第③自然段“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中“经历”和“感受”能否互换?为什么?
    (5) 第②自然段“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什么?
  • 13. 课外阅读。

    谈创造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求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一事无成。因为这些适应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必须的探求新事物,并为些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些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与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有删改)

    (1) 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持之以恒:

    ②压制:

    (2) 文中画线句子是句,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3)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有些人缺乏创造力的主要原来是什么?
  • 14. 课外阅读。

    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

    ①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挂帅专家组组长,身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咬牙坚守岗位,各地援鄂医疗队不顾风险、最美逆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无数英雄勇赴险境,筑起一道守护生命安全的稳固长城。他们的品格可昭日月,精神感人至深。

    ②千难万险,尽心尽责就不惧风险;大计小计,人人有责是最佳之计。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人能置之度外的战斗,每个人都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对普通人而言,做好自我防护就是责任;对党员干部而言,带头向前、全面防控疫情就是责任;对生产企业而言,加班加点保障物资供应就是责任;对患者和疑似病例而言,配合防治、努力康复就是责任。像英雄般心怀大爱、履职尽责,我们就能守护好亲人健康、同事幸福、朋友欢乐,守护好社会祥和、国泰民安。

    ③责任也意味明确定责、强化问责。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如果说责任是战胜疫情的向导,那么岗位就是战胜疫情的战场,职业精神就是战胜疫情的精神保障。疫情面前,回避没有出路;战胜疫情,责任不能缺席。

    ④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也是托举幸福生活的坚实地基。人人行动起来,提升责任意识,立足岗位砥砺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我们的社会就能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就能更加强大。

    (1) 找出本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写在下面。
    (2) 文章第2、3自然段都在围绕“责任”展开论述,这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试着说明理由。
    (3) 文章开头列举“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和“身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等英雄的感人事迹有什么作用呢?
    (4) 请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最美逆行者的敬佩之情。
    (5) 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作为ー名学生,你又应该怎样做呢?
  • 15. 课外阅读

    小公筷,大文明

        公筷,即“公用的筷子”,是出于健康卫生考虑,放在菜盘上让大家用来夹菜,但不能放进口里的筷子。使用公筷就像使用口罩一样,既能防止别人把疾病传染给自己,也能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使用公筷是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真正体现,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是用餐文明的新风尚。

        “小公筷”带动“大文明”,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营造“舌尖上的文明”,让卫生、文明的用餐方式惠及每一个人。

    (1) 文中的文字与图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2) 请结合图文内容说明使用公筷的必要性。
    (3) 本文开头和结尾两段,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总括全文 B . 抒发感情 C . 表达观点 D . 提出倡议
    (4) 在使用公筷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公筷与个人的筷子混淆的问题,请在上文的图片中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作简单说明。
  • 16. 课外阅读。

    鲁迅爱惜时间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他在30年间,为我们写作和翻译了600多万字。大家都说鲁迅是天才,可是鲁迅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爱惜时间,总想在一定时间内多做一些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

        鲁迅工作起来是不知道疲倦的。他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到了老年的时候,他对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在他逝世前不久,他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40公斤,仍然拼命地写作和翻译文章。他逝世前三天,还替别人翻译的一本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写了日记。鲁迅一直工作到他离开我们的那一天,从来就没有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爱惜别人的时间。他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着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爱惜时间的精神,要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也要爱惜别人的时间,不让宝贵的时间浪费掉一分钟。

    (1) 写近义词。

    爱惜﹣﹣      疲倦﹣﹣

    (2) 写反义词。

    浪费﹣﹣      紧张﹣﹣

    (3) 根据下面意思在短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A.形容要求非常迫切。

    B.日夜不停,干劲十足。

    (4) 当大家都说鲁迅是天才时,鲁迅是怎么回答的?在文中找出来。
    (5) 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它在文中起的作用。
    (6) 短文从几个方面来写鲁迅爱惜时间的?分别是什么?
    (7) 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你打算怎样做?
    (8) 请写一句关于时间的名言或谚语。
  • 17. 课外阅读。

    读“磨脑子”的书

    ①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②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和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③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④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儿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唯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⑤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作“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⑥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⑦要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要学会适当拒绝。著名作家李教夜晚从不看电视,全用来阅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老书”。不适当拒绝的话,什么时候“磨脑子”呢?

    (1) 本文的作者主张要多读(    )的书。
    A . 明白晓畅 B . 艰深晦涩 C . 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 D . 一览无余
    (2) 短文第③段“用进废退”的意思是(    )。
    A . 采用先进的方法,废止落后的方法 B . 经常用会更发达,不经常用会逐渐退化 C . 引进先进的经验,改变颓废的状态 D . 采取进攻的方式,废除别人的退路
    (3) “磨脑子”的书的特点是(    )。

    ①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②读起来驾轻就热

    ③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感和疑问    ④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4)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读“磨脑子”的书的好处的一项是(    )。
    A . 能够提高阅读速度 B . 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 C . 能够带来非同一般的快乐 D . 能够与智者对话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燕雀安于暖巢”在文中指经常阅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B . 阅读时要经常面对困难,挑战自我,才能超越自我。 C . 第⑤段引用俗语,以“鲜桃”和“烂杏”作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读“磨脑子”的书能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 D . “贪婪”是贬义词,所以第⑥段画“        ”的句子比喻不当。
    (6) 第②段划线的句子中,“现成的肉”和“啃骨头”分别指什么?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7) 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要学会适当拒绝。除了像作家李敖那样拒绝电视,我们还要适当拒绝什么?请列举一件你最需要拒绝的事,并说说理由。
  • 1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为别人喝彩

        我曾应邀参加一所小学的运动会,有一个班获得了“道德风尚奖”。我向校长提出心中的疑惑: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并没有发现那个班的道德风尚比其他班高在何处。校长说:“其实你忽略了一个细节——在同学们都为自己班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欢呼雀跃时,唯有那个班的学生在为自己喝彩的同时,也不忘为别人喝彩。”“为别人喝彩”,竟值得这样推崇。

        由此,我还想起一个外国人为中国人喝彩的场面:2001年8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大运会”开幕式上,当法国体育代表团走到主席台前时,人们意外地发现,法国运动员高高举起了一条横幅,上面用中文写着一行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巴黎申办奥运会败给北京,但法国人仍能大度地为竞争对手喝彩,他们赢得了全场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为别人喝彩”,未必说明你就是弱者。

        生活中,很多人只知为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窃喜和欢呼,对别人则常常冷漠得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很少真心实意地为别人喝彩。其实,为别人喝彩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别人的时候,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别人喝彩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你的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别人喝彩是一种人格修养,赞赏别人的过程,其实也是矫正自己狭隘自私和妒忌的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

        为自己喝彩容易,为别人喝彩难,我们应该学会为别人喝彩。

    (1) 联系上下文理解加下划线的词的意思,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

    ①我向校长提出心中的疑惑……                

    ②其实你忽略了一个细节……                  

    ③法国人仍能大度地为竞争对手喝彩……        

    (2) 读句子,体会加下划线的词和标点,按要求写句子。

    ①“为别人喝彩”,未必说明你就是弱者。(用“未必”写句子)

    ②有一个班获得了“道德风尚奖”。(写一个句子,用上双引号)

    (3) 第2自然段中的横线上是法国运动员高举的横幅上的一句祝贺语,请你联系后面的话,想一想:法国代表团究竟在祝贺什么呢?请写上一句合适的祝贺语。
    (4) 文中举了两个“为别人喝彩”的例子。请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有一个班的学生在为取得好成绩欢呼雀跃的同时,也不忘,所以获得了奖。

    ②法国巴黎申办奥运会败给,但法国人仍能,他们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5) 文中第4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根据画线句子的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为别人喝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是一种

  • 19. 读短文答题。

    最是榜样励初心

    2019年10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榜样4》专题节目后,张富清、李连成、黄文秀、唐真亚……一连串闪亮的名字在祖国大地上被广为传颂。

    榜样如泉洗初心。张富清老人深藏功名,默默奉献,一生恪守入党初心。直到他95岁政府登记退役军人信息时,人们才发现,身边这位“不起眼”的老人,竟然是一位荣立过“特等功”的“甲等战斗英雄”!(A)他当战士,入党是为了能当“突击队员”、扛着炸药包去炸碉堡;他当干部,对自己说,艰苦的地方,党员不去谁去?他深藏功名,总是说:“和牺牲了的战友相比,我没有资格在人民面前显摆。”

    榜样如镜照初心。李连成已是古稀之年,个子不高,黑瘦,一口豫北乡音。1991年,李连成被推选担任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还有不少人家连孩子上学、家人看病都没有钱。他20多年心甘情愿“吃亏”,把“只长盐碱不长庄稼”的西辛庄村变成了年产值超10亿元的省级“明星村”。还记得1999年,村里重新规划建设,选宅基地时,村南有个大臭水坑,3米多深,给谁谁都不要,李连成就自己选在那里。短短一年零八个月,全村就规划建设完毕。(B)李连成搬家时,村民抬着匾送到他家,上面写着:一身正气,甘心吃亏为百姓;两袖清风,心底无私好楷模。

    榜样如旗引初心。当参与“嫦娥四号”研发的群体代表叶培健、孙泽洲、刘适走上演播台时,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是他们两代航天人,为我们托起了“飞天揽月”的中国梦。当掌声和鲜花簇拥着这个英雄团队的时候,有谁知道,为了完成试验,从白雪覆盖的北方林海腹地到黄沙遍地的西部戈壁深处,都有着他们忙碌的身影。(C)又有谁知道,仅在发射场的92天里,“嫦娥四号”研制团队每天工作将近12个小时,完成了17项专项试验、131项主线任务、212小时着陆器加电、99小时巡视器加电等任务……可以说,条件艰苦的沙漠戈壁、林海雪原是他们的试验场,神秘莫测的月球、火星、土星是他们的目的地。一片冰心映照着中国航天崛起的轨迹。

    谁是真正的英雄?《榜样》为我们找到了“真心英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要在意灿烂的星河里,“我”是哪一颗;不要计较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祖国铭记,江山丰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1) 读贵有疑。初读文章题目,你最想探究的问题是什么?请写两个。
    (2) 理解词语。从文中找出对应下面句子意思的四字和八字词语。

    ①不显露自己的才华和功名。形容那些做完好事、大事却深藏不露不为人知的人。

    ②一个人做事情,始终如一地保持当初的信念(本心),最后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3) 理清文脉。作者从三个角度呈现了榜样的力量,请从文中提炼信息,补充表格。

    人物

    事件

    关键词语

    榜样如泉洗初心

    甘于“吃亏”,带领百姓走上致富路。

    “嫦娥四号”研发团队

    (4) 抓住关键。短文结尾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出自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与意大利议长菲科的问答对话中习总书记的答话。结合文章内容,下列对“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含义理解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 祖国强大,人民幸福,不在乎微不足道的“我”,不在乎“我”的奉献和付出。 B . 心中有国家、心中有人民,就得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就得有“无我”的状态。
    (5) 体会情感。请从文中(A)(B)(C)三处,任选一处谈谈你的体会。

    我选处,体会到:

  • 20. 课外阅读

    “成”与“功”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个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做“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学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屋檐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火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然而,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需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是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成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吗?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收集整理,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     )坐着羡慕别人“成” (     )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 请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 请你为第5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适当的标点。
    (3) 按要求写词语。

    写近义词:艰苦——  爱慕——

    写反义词:需要——  廉价——

    (4) 把第4段末的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5) 仿照“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也来写一句话。

    仿写:任何;

    任何

    (6)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成”和“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成是功的,功是成的。成功对于懒汉来说是,对于奋斗者来说又是的。

    (7) 短文列举了哪些人物的事例说明“功到自然成”?分别用一句话作简要的概括。
    (8) “水滴石穿”对你有什么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启示。
  • 21. 现代文阅读

    生    活

        ①同是一条溪中的水,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用泥制的土杯盛它,那些既无金杯也无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

        ②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

        ③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最知道水的滋味的人;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来说是最宝贵的东西;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④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荫下的靠椅上,身边还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⑤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的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中午耕过地,所以他不会觉得那么需要水。

        ⑥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1) 第③段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请把关键句写下来。
    (2) “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的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中午耕过地,所以他不会觉得那么需要水。”从修辞的角度讲,这是个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讲,这是对第段和第段的小结。
    (3) 下列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中的“水”指的是生活,“盛水的器皿”指的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的方式 B . 短文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生活的考验才能品出生活的滋味 C . 短文借助三个人喝水的感受向我们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4) 细细品读第⑥段,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 22. 名著阅读

    时间(节选)

        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

        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从古代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到近代人类发明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其实,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早已把虚无缥缈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标志出一年。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

        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儿。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儿。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儿。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天。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

        人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我觉得自己是想明白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

    (选自《一花一世界》,有删改)

    (1) 【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焉:

    虚无缥缈:

    (2) 【提取信息】第3自然段中作者围绕人们感受时间流逝的方法的变化作了描写,请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给下列句子排序。

    ①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

    ②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感受时间的流逝。

    ③远古的人们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依稀感受时间的流逝。

    ④发明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3) 【品读句子】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描述中真实自

    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并完成填空。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联系上下文我们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是这样匆忙啊!

    白天黑夜不停地流。作者在这里其实是想提醒人们

    ②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

    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作者运用了的手法,一连使用两个问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时间的珍惜和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而发出的

    ③人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我觉得

    自己是想明白了。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来表达情感,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认识:

    (4) 【语言运用】读文章中画线的优美生动的语句,填写表格。仿照画线句子

    或朱自清先生《匆匆》中的第3自然段写一写你对“时间之流”的感触。

    这几句话抓住本段中“

    __”这句话来展开描写。岸上的变化写的是生命成长的过程,也是时间流逝的过程;写的是生命凋零死亡的过程,也是时间流逝的过程。作者以的心态面对生与死,感叹时间的流逝是

    仿写:

  • 2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据某报纸的一篇文章透露,电视剧《妻室儿女》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字典请教。这道“好风景”虽未能目睹,还是让人有惊喜之感。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妻室儿女》剧组“带着字典拍剧”,犹如春风拂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演技精湛,却“艺高胆不大”,哪怕朗诵一首短诗,他也会在包里装一本《新华字典》随时查看,唯恐有些许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有口皆碑。

        由孙道临我想到了巴金先生。巴金先生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书桌上除了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听说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金先生绝不敷衍,总是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这里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金先生认真查阅词典的情景。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在深夜写作时,常常一会儿奋笔疾书,一会儿又翻翻《辞源》。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字典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有删改)

    (1) 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形容人人称赞。             

    ②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   

    ③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2) 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敷衍】①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②勉强维持。

    他手里的钱还够敷衍几天。

    听说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金先生绝不敷衍 , 总是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

    (3) 第一自然段中的“好风景”指

    第二自然段中体现孙道临“严谨”的细节是

    第三自然段中“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指

    (4) 找出文中作者阐明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具体作用的句子。
  • 24. 阅读理解

    “成”与“功”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  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噪  燥)不安,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功”与“成”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俗话说“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学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就是“功”的积累(lěi  lèi)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小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然而,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须奋斗就会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的廉价,成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耀眼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吗?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息,才有药学世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万川,博览经典秘(籍  藉),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迈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的“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花朵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 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绝  决)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不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 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或读音。
    (2) 组词。

        择    博    慕

        泽    搏    幕

    (3)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成”和“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成”是“功”的,“功”是“成”的。成功对懒汉来说是。对奋斗者来说又是

    (4) 文中列举了那几个事例说明功到自然成?
    (5) 请结合你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读完文章后你得到什么启示?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 25. 课外阅读。

    “成”与“功”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做“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习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    )想取得成功,(    )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    ),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了。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需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是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吗?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资料,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    )坐着羡慕别人“成”,倒(    )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 “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鲜花的盛开”是指,“花苞长期孕育”是指
    (2) 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 “水滴石穿”的意思是:
    (4) 细读短文,说说短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论述“成”与“功”的关系。
    (5) 请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的真实体验,围绕“成功是什么”的话题,简单地谈谈你的看法。
  • 2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三)

    像爱自己一样爱祖国

        孩子曾经问我,祖国是什么?怎么爱祖国?

        我想到了小时候的我和刚开始畅快朗诵课文的小学。那时心中时刻会涌起朗朗成诵的《小学生守则》,“热爱祖国”就要好好上学;现在,我还想说,祖国,就是你和我,还有老师和同学。祖国很小,是我们居住的小区、生活的家、每天必做的功课以及无忧无虑的生活;其实,祖国也很大,是我们匆匆穿越的城市街道、碧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还有地图上雄鸡的壮阔……

        是的,有你有我,千千万万汇聚起来就是我们的祖国!

        我们爱祖国,爱历史书第一页里追忆的远古部落,那些最初从尘埃凝聚的生命,那些山顶洞人、北京人的过活,那些日渐细腻的呼唤和动作,那些结绳里藏着的古老情歌,还有钻木燃起的火,以及很多人靠在一起的温暖和祥和!从蛮荒向文明需要用勇敢和无畏走过,一路上我们积攒了经验、智慧和道德。果敢一画就能开天的伏羲,酸甜苦辣尝遍的神农,造字的仓颉智慧多多,争斗不息的战争变为互相搭话的握手言和……智慧和耐心镌刻我们基因的坚韧和平和。

        我们爱祖国,因为这里有用“剪刀”裁出细叶的二月春风,胜似美女的西子湖“淡妆浓抹”,“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在脑海中雄壮,“雨疏风骤”的“昨夜”和“绿肥红瘦”的“海棠”绘出心中的蓬勃,“含西岭千秋雪”的“窗”小中有大,“泊东吴万里船”的“门”简中带阔……五言七言纵横捭阖,入诗入画大好山河。孔子、老子、庄子的深刻思索,李白、杜甫、柳永的豪放婉约,用浓浓的诗性挥洒出新时代的花朵,织就一个锦绣的中国。

        我们爱祖国,我们相互独立而又井然有序,祖国是我们相互的依傍:我们下班时走人行横道,上班时努力工作,出游时排队买门票,彻夜熬煎为中国队出线感到荣耀或失落。我们为维持交通的警察,为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为菜市场里那么多种出来又运过来的韭菜、辣椒和萝卜,为那些结实可靠的汽车公路和桥,为踏实工作的姑娘和小伙而感激幸福地走过。祖国就是大家庭,他们为了我们,我们也是“他们”,我们互相帮助倚靠而又彼此友爱独立,我们默默无闻却又相互依托。

        我们爱祖国,就像万丈霞光心情似火,我激动地朗诵着诗歌!关于历史和文化里的那种归属就是祖国,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舒适安逸就是祖国,包括在甜蜜的梦里对未来美好的寄托!——这是一份十分真切而且留恋的感觉。

        所以,祖国是你也是我,我们要像爱自己一样爱祖国!

    (1) 下列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热爱祖国只要好好上学就行 B . 文人用浓浓的诗性挥洒出的新时代花朵,织就锦绣中国 C . 爱国就是我们互相帮助倚靠而又彼此友爱独立,默默无闻却又相互依托 D . 我们基因的坚韧和平和是智慧和耐心镌刻的
    (2)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 )。
    A .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B .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C . 首尾呼应,点明主旨 D . 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
    (3) 请简要概述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
    (4) 读完本文,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 27.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减少“低头族”,降低近视率

        ①每次乘坐公共交通时,总要感慨:年轻的“低头族”真是越来越多了。如今,无论是在公交上还是商场里,随处可见手中捧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看得入迷的孩子。

        ②在青少年近视率高发的背景下,保护好孩子的眼睛任重而道远。世卫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近视大军”目前已达6亿,其中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高中和大学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③在造成近视的多种原因当中,过多接触电子产品所造成的伤害实在不容小觑。电子产品中所含的短波蓝光可以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若是长时间接触,很有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造成近视。尤其对于儿童来说,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受到蓝光的影响会更为严重。

        ④数字化时代,无论是学习辅导还是课后娱乐,电子产品的确已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完全不接触当然矫枉过正。因此,如何引导孩子有保护、有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是考验家长和老师教育智慧的一道“必答题”。

        ⑤从学习辅导的角度来说,当前,不少学校教师使用一些App来给学生布置作业,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客观上增加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是否可以适当减少电子作业所占比例而向纸质作业倾斜?

        ⑥去年8月,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我国6岁儿童近视率要控制在3%左右的目标。《方案》明确,学校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

        ⑦从课后娱乐的角度来说,真实世界里的广阔天地远比手机、电脑里的游戏、影视剧更有趣。何不引导孩子走出家门、更多地拥抱大自然,多上几堂多姿多彩的户外实践课呢?与此同时,父母也可以暂时从繁忙的工作中抽离,拿出更多时间参与孩子成长,一举两得。

        ⑧对孩子来说,电子产品要看、要用,但要用之有道、用之有度。使用初衷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学习,若是最后反而伤了眼睛,变成消遣时间的“玩具”,那就得不偿失了。

    (1) 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矫枉过正”在第④段中指( )。
    A . 过于端正 B . 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是过分地纠正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现象 C . 指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 D . 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是恰到好处的
    (2) “对孩子来说,电子产品要看、要用,但要用之有道、用之有度。”下面对这句话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 数字化时代,孩子无论是学习辅导还是课后娱乐都要用电子产品 B . 为了降低近视率,减少“低头族”,应该让孩子完全不要接触电子产品 C . 孩子应该有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不能把电子产品变成消遣时间的“玩具” D . 电子产品资源丰富,利于孩子学习成长,应该多使用,否则会被社会淘汰掉
    (3) 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4) 邻居家的父母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小孩,经常把手机给他家四岁的孩子玩,觉得孩子没闹就行。请你结合文本,说说不合理在哪里,并给他们提些建议。
  • 28.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拉里·萨莫斯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有过一段极为精彩的讲话:“在哈佛,一个刚进大学的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

    ②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科学与真理。16世纪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以毕生精力写成了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向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地心说”发起了颠覆性的挑战,教会为之震怒,世界为之震动。坚信科学与真理的哥白尼,以一句“我不会在任何责难面前退缩下来”做了回应。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毫不留情地终结了被中世纪封建神学奉为至宝的“地心说”理论的地位。歌德说:“哥白尼的学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以来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相比。”哥白尼以的思想和学说,将人类的世界观整个颠倒了过来。

        ③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理想与激情。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杰斐逊面对强大的英国殖民势力,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人人平等”写入《独立宣言》,被美国第二届大陆会议一致通过,并以此作为美国国家的立国之基、独立之魂。它像照耀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点燃了美国人民的激情之火。诚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人权宣言。”

        ④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胆略与勇气。曾经因闭关锁国而危机重重的日本,至19世纪中叶,决意“维新”求变。1868年,明治政府发表维新誓文,昭告天下:万机决于公论,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日本以这种胆略与勇气,将维新成为全民的统一意志,绝处求生,走出灾难,迈上了观代强国之路。

        ⑤思想胜于权威,究其因果,这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新思想、大思想、科学思想,代表了真理,代表了进步,代表了创新。而权威败于思想,这权威看似强大,似乎不可一世,实际上代表了传统,代表了落后,代表了守旧。权威在思想面前最终败下阵来,则是必然的,也是历史的规律。

    (1)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请以此为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 短文第①段引用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的话,其作用是( )。
    A . 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B . 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C . 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增强论点的权威性
    (3) 为了说明本文的中心观点,作者通过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4) 结合你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经历,举出一个支撑文章观点的事例。
  • 29. 阅读芳草地。

    好奇

           壶里的水开了,壶盖噗噗噗地往上跳。那么多人看过这种现象,最多只是把壶从炉子上

    提下来,只有瓦特很好奇,他非要弄明白壶盖为什么能被水蒸气顶起来,于是后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树上的苹果熟了,啪啪地往下掉,那么多人被砸到后,最多只是把苹果捡起来吃了。只有牛顿很好奇,他深入分析苹果成熟便坠落的原因,于是便有了万有引力定律。

    说好奇心是世界上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恐怕一点儿也不为过。没有好奇心的人,觉得一切都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口头禅是“神马都是浮云”。好似看破红尘的过客,又如心如止水的高僧,其实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那颗麻木不仁的灵魂。他们的眼睛虽然睁着,其实却视而不见;他们的耳朵虽然也没堵着,其实却充耳不闻。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只是浮光掠影,他们就像浮萍,永远无法洞悉海底深处的奥秘。肤浅的认知也注定了他们庸庸碌碌的一生。

           有好奇心的人,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总想探个究竟。他们从来不满足于事物的表象,仿佛具有二郎神的第三只眼,总想看出事物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给人们带来一个旖旎的新世界。花开花谢,草长莺飞,在常人看来不过是一些自然现象,竺可桢先生却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里面深藏着复杂的物候学知识。稻田里长了一棵“毛毛草”,别人看到了,可能顺手就拔下来扔到一边,袁隆平却受到启发,研制出耐旱的杂交水稻。古往今来所有的创造发明,几乎都源于创造者有一颗好奇心。

           好奇,是生命焕发光彩的字眼。好奇,是人类发展提升的源泉!如果你不想你的人生庸庸碌碌,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让你的灵魂插上翅膀;如果你不想你的事业徘徊不前,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为你的航船扬起风帆!

    (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
    (2) 为了阐述观点,文章用了四个典型事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②

    ;④.

    (3) 理解词语。

    ①司空见惯:

    ②请你为“司空见惯”写一个近义词:.

    (4) 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看破红尘的过客”指的是不能观察、体会生活,不能有所发现的人 B . “心如止水的高僧”指的是能参透世间万物的规律,领悟透彻的人 C . “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批判了找借口掩饰自己的人 D . “浮光掠影”批判了看问题肤浅,认知也会肤浅的人
    (5) 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根据句式和短文主旨,仿写句子。

        如果你不想你的,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

  • 30. 课外阅读。

    明天我们毕业

        敬爱的老师,回顾6年的历程,我们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您的帮助和教诲。是您,在课堂上一丝不苟地向我们传授各种知识;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是您,为了指导我们科技小组搞小发明,利用星期天跑图书馆,查阅资料……日夜操劳,您的额头上已爬满了皱纹;粉笔的灰尘,已把您的青丝染成了白发。然而,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痴情;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您那颗永远年轻而富于创造的心。老师啊老师,您以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1)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您的帮助和教诲。”“教诲”的意思是“教训、教导”。

    ②短文中多次出现“您”这个字,在这里特指毕业班的老师。

    ③短文中只有两个排比句。

    (2) “是您,为了指导我们科技小组搞小发明,利用星期天跑图书馆,查阅资料……”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
    (3) 找出文中的一个排比句。仿照这样的句式自己也写一个。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