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联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12 类型:开学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左传》之所以能博得苏轼的高度推赏,一定有其自身的非凡之处。而苏轼一反流俗而大推《左传》,也应有其自身个性气质的原因。

    《公》《谷》阐述《春秋》,常流于附会臆说,空言说教,很难被认为是阐发了《春秋》的真正含义,今文经学家极力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学派的利益。当然《公》《谷》二传并非一无是处,但随着其附会臆说的硬伤越来越被后人所深刻认识,其流播亦渐渐不及《左传》。时至今天,《左传》之名已远远盛于《公《谷》二传。这与《左传》更重史实的梳理和叙述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左传》在西汉甚至后来的一些时候备受今文经师的排挤打压,但这种类似政治迫害的学术压迫,并没有使《左传》之学从中国的学术舞台上黯然淡出,可见其生命力之强。

    而且,就是今文经师所赖以安身立命的儒家正统立场,《左传》也并没有与之背道而驰。《左传》的基本立场是正统的,这是历代经师都难以否认的。《左传》的基本思想体系如果是建立在非正统的立场之上,它也不会几度被立于学官。今文经师的门户之见,一方面反映了他们的学术视野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的学术品格问题。正是由于他们方方面面的局限,才产生了所谓的今古文之争。从基本思想立场看,所谓今文经、古文经并不是严重对立的、水火不相容的。

    此外,《左传》突出的文学特色也是《公》《谷》二传所不可比拟的。《公》《谷》二传任意的附会和空洞的说教,恐怕除了职业经师外,难以引起其他人的兴趣。而《左传》则不同,它几近完美的叙事,对战争的出色描写,行人辞令之美,以及对历史人物栩栩如生的刻画,使得它有足够的理由广为流传并博得普遍的好评。苏轼认为杜诗、韩文、颜书、左氏皆集大成者。这里显然包含有对《左传》卓越的文学成就的推崇。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众体兼备的文学大家,他对《左传》这部在文学上成就卓著的史学巨著产生浓厚兴趣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苏轼的求实学风,可举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事例来加以说明。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上神宗皇帝书》表达了对新法过火之处的深深忧虑,并上升到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政治高度。王安石的新法因其自身严重的缺陷,在旧党们激烈的反对下,颁行不久即被废止。

    哲宗元祐党争时,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重新组阁,尽废新法而另搞一套,苏轼又站出来坚决反对司马光全面否定新法的过激行为,主张要根据实际有所取舍。苏轼因此为新旧两党所不容,其政治生命受到严重的影响。苏轼在政治上敢讲真话的求真务实的作风,无疑是建立在其独立不党、实事求是的人格意识之上的。而这种人格意识反映在学术上,即为求实的学风。正是这种求实的学风,使他能够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在深入研究“三传”文本的基础上,得出自己具有倾向性的结论。

    当然,苏轼推重《左传》,也并非认为《左传》什么都好,他之讥《公》《谷》亦并非觉得二传一无是处。他能于对《左传》的推崇中指出其中的白壁微瑕,又能于对《公》《谷》二传的贬抑中发现其中的闪光点。

    (摘编自杨金平《苏轼对“春秋三传”的比较研究》)

    【注释】①《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文经学家完全是出于学派的利益,而极力推崇常流于附会臆说、空言说教的《公》《谷》二传。 B . 西汉时期包括后来的一些时候《左传》所受到的来自今文经师的排挤打击,类似于一种政治迫害。 C . 今古文之争固然与今文经师们的门户之见、学术品格有关,但也与《左传》非儒家正统立场有关。 D . 苏轼推崇《左传》,否定《公》《谷》二传,与其在政治上敢讲真话的求真务实的作风有很大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门见山,首段即从两个不同角度亮出了中心论点,为下文进一步展开论述奠定了基础。 B . 文章主要分析了苏轼推崇《左传》的主客观原因,同时又指出苏轼对待“春秋三传”的辩证立场。 C . 文章从《左传》的叙述特点、思想立场和文学成就等角度,分析其赢得苏轼青睐的客观原因。 D .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指出苏轼独立不党、实事求是的人格是其格外推崇《左传》的主观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千百年来,《左传》的流播与声名均远远超过《公》《谷》二传,很重要的原因是《左传》更侧重史实。 B . 《左传》叙事完美,战争描写出色,行人辞令优美,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彰显其卓越的文学成就。 C . 苏轼在政治上为新旧两党所不容,故而转到对“春秋三传”的研究上,得出自己具有倾向性的结论。 D . 由《左传》能深受苏轼推重的个案,可见一部历史著作要赢得学人推崇,其自身一定有不同寻常之处。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据教育部数据,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874万人,较之2019年增加了近40万人,与2018年相比增加54万人。伴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大学生毕业后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应届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已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今年,由于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国内外就业环境都变得非常恶劣,企业生存艰难,应届生求职难度加剧。

    2020年应届毕业生找到工作的人数仅占总数的33%,其中正式入职的比例不足13%,直至7月,仍有超多半毕业生处于刚刚开始找工作或者已经投递多份简历,但是没有得到面试机会的状态。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多种因素叠加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综合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固然有诸多的外部因素,如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应届毕业生基数庞大、疫情原因导致面试机会减少等等,但是也不排除应届毕业生的自身原因。

    (摘编自《学慧网发布<2020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教育行业成求职热点》)

    材料二:

    总体来看,疫情前后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期待单位性质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期待就业单位性质为国有企业、高等教育单位、三资企业、科研设计单位的毕业生比例略有下降,期待就业单位性质为中初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党政机关、民营企业、其他事业单位、城镇社区、部队和农村建制村的毕业生比例略有增加,但变化并不显著。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疫情前后就业期待行业选择比例变化不大。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是最受应届高校毕业生欢迎的前五项就业期待行业选择。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居民服务、修建和其他服务业,国际组织是应届高校毕业生后四项就业期待行业选择。

    (摘编自《疫情前后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期待变化 就业重心下移》,《中国青年报》2020年11月2日)

    材料三:

    大学生之所以就业困难,大部分原因在于眼高手低、自我认识不清。面对众多的就业机会,面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岗位感觉无所适从,大学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职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与自身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与对自身认识的不足、前期没有做好职业规划也不无关系。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培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上。首先,一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太过片面,造成了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其次,课程的设置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脱节,体现在教材和教学模式上的落伍。

    大学毕业生要面临与失业人员、农业转非农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大批人员的激烈竞争,这些人员抢占了很大一部分就业岗位。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的与日俱增,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增长的速度迟缓,劳动力供应过剩的局面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这些因素构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大背景。

    (摘编自李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在急剧上升,2020年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上年增加近40万人。 B . 截至今年7月,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仅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3%,而正式入职的比例不足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的13%。 C . 疫情前后,高校应届毕业生期待的就业单位中的国有企业、高等教育单位、三资企业、科研设计单位的比例略有下降。 D . 我国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与日俱增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增长的速度迟缓的矛盾,将呈现长期存在的局面。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三年来,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连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B . 造成今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诸多的客观的外部因素。 C . 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最受应届高校毕业生欢迎的五个行业。 D . 在校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和规划,预设就业方向,才不至于寻找就业岗位时处于盲目的状态。
    (3) 请结合材料,对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一些建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沼泽地

    叶征球

    入冬后,夜幕落得急。一不留神,天嗖嗖地就黑了,像碰翻了一瓶墨汁。这幢土屋离村子很远,孤零零杵在山岗西侧,如一个弃儿。

    他敲门进来的时候,老人正拢着炉子烤火。

    老人瘦弱,佝偻着,身上的棉袄就显得宽大了许多。一只黑魆魆的铝壶坐在火炉上,滋滋滋吐着热气。

    “大叔,您-您好。”他怯声唤了一句。

    老人微微一凛,缓慢地欠身,一双枯枝般的瘦手,抖抖索索地探寻着。

    “您眼睛?”他问老人,右手捏了捏裤子后兜,硬硬的还在。

    “唉,青光眼,瞎两年了。”老人幽叹了一声,“请问客人你是?”

    “我贩,贩山货路过这里,天就黑了。”他轻轻地吁一口气,“想歇个脚。”

    老人颔首,笑开一脸菊瓣,应道:“哦,快来烤火,粗茶淡饭也有的,你莫嫌弃。”

    他默默地环视了一圈,房间干净爽朗,除了一些简陋的生活器具之外,没有什么亮眼的物件。几本旧书和一台老拙的木匣式收音机,趴在缺角的桌子上,擦拭得锃亮,在浑浊的灯光下,显得几分古意苍苍。

    正在播放评书《隋唐演义》,单田芳独特的磁性声音,让房间里热闹一些。年月久了,收音机有些颓,夹着“沙沙沙”的杂音,仿佛病人的喉头里憋着不顺畅的咳。

    老人慢慢摸索着,从碗柜里端出两碟剩菜来:土豆丝、腌菜炖小鱼干,菜虽然有点蔫,但尚有余温。

    他看着,咽了一下口水。随即帮忙撤下水壶,一边架锅热饭,一边问:“大叔还喜欢看书啊?”

    “唉,眼睛瞎了,看不见东西,就每天摸摸书。”老人苦笑一下,眼睛里蒙着一层淡淡的云翳,眸子定定地,一动不动,“当一辈子民办老师,习惯了闻书的味道。”

    饭菜简单地热过,老人让他开吃。

    他看着墙壁上贴的那些奖状,印在上面的红旗都褪色了,自言自语:“以前,我也得过很多奖状!”接着,陷入了回忆中,脸上浮起一些欣喜。

    “大叔,这里往西,路好走吧?”

    “往西?”老人若有所思地说,“往西是一片沼泽地,几十里荒无人烟。”屋外风刮得恓惶,窗边的苦楝树摇曳着,仿佛鬼影幢幢。

    “沼泽?”他停下了筷子,“我想吃完饭就动身呢。”

    “乌茫茫的全部是泥淖,上个月又陷了两个人进去,还是晌午呢,眨眼就灭顶了,根本没得救。走夜路,就更别提了。”老人说着,脸上全是惊悚。歇了一会儿,接着说:“哦,我弄点酒给你,暖暖身子。”

    老人步履蹇滞地进房间,捯饬了好大一阵,颤巍巍端着一个旧搪瓷缸出来。顿时,一股醇酽的酒味弥漫开来。

    “自家粮食蒸的酒,不值钱,莫嫌弃啊。”老人和蔼地说。

    他很久没有闻这种浓郁扑鼻的酒香了,一瞬间,他心里一阵荒乱,仿佛回到了家,回到了父亲身边。他暗暗地叹一口气,眼眶就湿了。

    酒足饭饱之后,两个人围着炉子拉家常。

    老人说冬夜太长,自己睡眠浅,有时压根就睡不着,得靠安眠药;儿子在城里上班,隔三差五的才能回来一趟。

    他说,他家在山沟里,村长就是土皇帝,作威作福,一手遮天;他说一位朋友犯了事,总想悔过自新……

    “想回头就是好人,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老人不住地点头称赞,“人活一辈子不容易,肯定有平路,有山坡,还有沼泽。”

    夜渐渐深了,土屋的灯在无边的黑暗中,昏黄如豆。

    他感到一阵阵疲乏袭来,眼皮沉重得挑不动,便依着老人安排,进侧屋倒床睡下。待他鼾声响起,老人悄悄锁了侧屋门。

    老人从棉袄里掏出手机,蹑到门外,颤抖地拨通了儿子的电话:“我中午听见收音机里的协查通告了,你们要抓的人在咱家里。我看见他左耳那个胎记了,没错。”

    电话那头,儿子大骇:“太好了!爸,您没事吧?”

    “没事没事,我假装青光眼,他不会伤害一个盲人的。”老人顿了一下,说:“酒里有安眠药,他睡着了。你们赶快来!”

    “好的,马上就过来了。”儿子声音急切如催,“爸,您千万注意安全,防止他有凶器。”

    “他裤兜里一把匕首,我已经收起来了。他也是苦孩子,尽量算他一个投案自首吧,帮帮他,别让他在沼泽里陷得太深。”

    (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故事的进一步展开做了铺垫。 B . 作者擅长调用动作、语言、心理、情态、细节等多种手段描写人物,笔法细腻,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 C . 文中的逃犯曾是个好孩子,曾经得过奖状;犯事后也有悔过自新的想法,因此后面写他投案自首水到渠成。 D . 故事设计巧妙,曲折生动,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特别是故事的结尾,看似出人意料,实则在情理之中。
    (2) 请简要分析老人的形象特征。
    (3) 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丘橓,字茂实,诸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行人擢刑科给事中。三十四年七月,倭六七十人失道流劫,自太平直逼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等闭城不敢出,阅二日引去。给事御史劾时彻及守备诸臣罪,时彻亦上其事,词多隐护。桥劾其欺罔,时彻及侍郎陈洙皆罢。帝久不视朝,严嵩专国柄。橓言权臣不宜独任,朝纲不宜久弛,严嵩深憾之。已,劾嵩党宁夏巡抚谢淮、应天府尹孟淮贪黩,谢淮坐免。是年,嵩败,橓劾由嵩进者顺天巡抚徐绅等五人,帝为黜其三。迁兵科都给事中。劾南京兵部尚书李遂、镇守两广平江伯陈王谟、锦衣指挥魏大经咸以贿进,大经下吏,王谟革任。已,又劾罢浙江总兵官卢镗。寇犯通州,总督杨选被逮。及寇退,橓偕其僚陈善后事宜,指切边弊。帝以橓不早劾选,杖六十,斥为民,余谪边方杂职。橓归,敝衣一箧,图书一束而已。隆庆初起任礼科不至寻擢南京太赏少卿进大理少卿病免神宗立言官交荐张居正恶之不召 万历十一年秋,起右通政。未上,擢左副都御史,以一柴车就道。既入朝,陈吏治积弊八事,疏奏 , 帝称善。敕所司下抚按奉行,不如诏者罪。顷之,言:“臣初八台,誓扫除积弊。今待罪三月,而大吏恣肆,小吏贪残,小民怨咨,四方赂遗如故,臣不职可见。请罢斥以儆有位。”时已迁刑部右侍郎。帝优诏报之。未几,偕中官张诚往籍张居正家。还,转左侍郎,增俸一秩。寻拜南京吏部尚书,卒官。赠太子太保简肃。橉强直好搏击,其清节为时所称云。

    (节选自《明史·丘橓》)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隆庆初/起任礼科/不至/寻擢南京太常/少卿进大理少卿/病免/神宗立/言官交荐/张居正恶之/不召/ B . 隆庆初起/任礼科/不至/寻擢南京太常少卿/进大理少卿/病免/神宗立/言官交荐/张居正恶之/不召/ C . 隆庆初/起任礼科/不至/寻擢南京太常少卿/进大理少卿/病免/神宗立/言官交荐/张居正恶之/不召/ D . 隆庆初起/任礼科/不至/寻擢南京太常/少卿进大理少卿/病免/神宗立/言官交荐/张居正恶之/不召/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或奏章上达。 B . 刑部右侍郎:古代官名,为刑部副长官,明清时期分设左右侍郎。 C . 太子太保:东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统称为“三师”。 D . 谥:古代在人生前或死后封给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丘橓刚强正直,忠君爱国。倭寇进逼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等闭城不出,被劾后又上书隐瞒;丘桥弹劾其欺君罔上,张后被罢官。 B . 丘橓不畏权臣,敢于直谏。严嵩当权时,丘橓直言弹劾;后又弹劾严嵩党羽宁夏巡抚谢淮、应天府尹孟淮,两人均因此被免官。 C . 丘橓为官清廉,身无长物。他因通州盗寇之事,被皇帝杖责,后来贬斥为民解官回家时,随身之物只有一箧破衣,一捆图书。 D . 丘橓见识卓著,指切时弊。被提拔为左副都御史,入朝后,向皇上上疏陈述了八项吏治积弊,得到皇上认可并下旨遵照执行。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部尚书张时彻等闭城不敢出,阅二日引去。

    ②是年,嵩败,橓劾由嵩进者顺天巡抚徐绅等五人,帝为黜其三。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①

    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②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③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④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⑤。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注释】①《艺蘅馆词选》中梁启超语:此南渡之感。②刬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只是”。③云屏:云母镶制的屏风。④绮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巷。⑤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述说词人故地重游,追忆当年曾与一歌女在此离别情景,展现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现实。 B . “棠花”“东风”“垂杨”“飞燕”等意象的运用,描绘了一幅春暖花开、春风和煦、垂杨轻摆的春景。 C . “旧恨”是指词人感叹春天已逝,“新恨”则是缘于凄风苦雨天气恶劣,本来不佳的心情更加糟糕。 D . 词人由借景抒情到直抒胸臆,由回忆而现实,由浅入深,起于抒情终于抒情,寄寓难以言说的理想。
    (2)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六、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能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2)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自己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3) 杜甫《登高》一诗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诗句是“”。

七、选择题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进口的”和“国产的”中国特殊论日趋强劲。马丁·雅克的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大约最引人注目。但这类东方主义式的“中国特殊论”,就认知水准而言都_____________,不是依据细致的考察与深刻的辨识,更多来自_______的“观察”与______的臆想,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独特的中国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关于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的影响。国人自产的中国特殊论也_______,自晚清以来从未平息,由此衍生一个“不合适论”:由于中国如此特殊,非中国原产的理念、价值、制度或实践,大多不适合中国国情。但而今,从西医到麦当劳,从男女同校到自由恋爱,不仅都进入了中国,而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事后之明”回望,那些振振有词的“不合适论”多是不足为信的武断辩解。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老生常谈    不求甚解    七拼八凑    源源不断 B . 乏善可陈    一知半解    牵强附会    源远流长 C . 老生常谈    一知半解    七拼八凑    源远流长 D . 乏善可陈    不求甚解    牵强附会    源源不断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中国独特的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关于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的影响。 B . 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独特的中国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关于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了影响。 C . 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独特的中国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对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的影响。 D . 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中国独特的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对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了影响。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不合适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它们是从全国各地的农科所收集的珍稀植物的种子。 B . 她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C . 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 . 我抬头望向天空,只见向南飞的大雁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之”字。

八、语言表达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春天到处都是花,花粉过敏大家容易理解。秋天花都开过了,①,过敏症状也更严重呢?因为春天花粉大都来自于鲜艳花朵,这些花大多是虫媒花,靠昆虫传播授粉。虫媒花花粉颗粒比较大,花粉从花朵脱落后容易沉降,较少在风中飘散;花粉量也相对较少。因此,②。秋天的花粉主要来自于蒿属、藜科、葎草属这些不起眼草类,生命力强,旷野、田间、小区院子里到处都有。这些草也会开很小的花,叫风媒花,也就是通过风完成传粉。风媒花的花粉颗粒小且花粉干燥,③;而且风媒花数量比较多,花粉小而多,更容易引起过敏。

  • 9.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9月22日,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活动在开封市祥符区西姜寨村举行。省委书记王国生一行和农民群众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与大省委书记王国生一行和农民群众共话农事、共庆丰年,征求大家对“十四五”期间“三农”工作的意见建议,向全省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问候。

九、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十步之间,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浴血奋战功勋赫赫的革命老兵,艰苦攻关毕生奉献的科学泰斗,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大国工匠,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女排姑娘,熊熊大火逆行捐躯的消防战士,严峻疫情挺身而出的快递小哥……哪一个不是我们眼中的英雄?

    学校要举办以“新时代,我崇拜这样的英雄”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