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江淮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联考试卷
《左传》之所以能博得苏轼的高度推赏,一定有其自身的非凡之处。而苏轼一反流俗而大推《左传》,也应有其自身个性气质的原因。
《公》《谷》①阐述《春秋》,常流于附会臆说,空言说教,很难被认为是阐发了《春秋》的真正含义,今文经学家极力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学派的利益。当然《公》《谷》二传并非一无是处,但随着其附会臆说的硬伤越来越被后人所深刻认识,其流播亦渐渐不及《左传》。时至今天,《左传》之名已远远盛于《公《谷》二传。这与《左传》更重史实的梳理和叙述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左传》在西汉甚至后来的一些时候备受今文经师的排挤打压,但这种类似政治迫害的学术压迫,并没有使《左传》之学从中国的学术舞台上黯然淡出,可见其生命力之强。
而且,就是今文经师所赖以安身立命的儒家正统立场,《左传》也并没有与之背道而驰。《左传》的基本立场是正统的,这是历代经师都难以否认的。《左传》的基本思想体系如果是建立在非正统的立场之上,它也不会几度被立于学官。今文经师的门户之见,一方面反映了他们的学术视野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的学术品格问题。正是由于他们方方面面的局限,才产生了所谓的今古文之争。从基本思想立场看,所谓今文经、古文经并不是严重对立的、水火不相容的。
此外,《左传》突出的文学特色也是《公》《谷》二传所不可比拟的。《公》《谷》二传任意的附会和空洞的说教,恐怕除了职业经师外,难以引起其他人的兴趣。而《左传》则不同,它几近完美的叙事,对战争的出色描写,行人辞令之美,以及对历史人物栩栩如生的刻画,使得它有足够的理由广为流传并博得普遍的好评。苏轼认为杜诗、韩文、颜书、左氏皆集大成者。这里显然包含有对《左传》卓越的文学成就的推崇。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众体兼备的文学大家,他对《左传》这部在文学上成就卓著的史学巨著产生浓厚兴趣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苏轼的求实学风,可举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事例来加以说明。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上神宗皇帝书》表达了对新法过火之处的深深忧虑,并上升到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政治高度。王安石的新法因其自身严重的缺陷,在旧党们激烈的反对下,颁行不久即被废止。
哲宗元祐党争时,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重新组阁,尽废新法而另搞一套,苏轼又站出来坚决反对司马光全面否定新法的过激行为,主张要根据实际有所取舍。苏轼因此为新旧两党所不容,其政治生命受到严重的影响。苏轼在政治上敢讲真话的求真务实的作风,无疑是建立在其独立不党、实事求是的人格意识之上的。而这种人格意识反映在学术上,即为求实的学风。正是这种求实的学风,使他能够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在深入研究“三传”文本的基础上,得出自己具有倾向性的结论。
当然,苏轼推重《左传》,也并非认为《左传》什么都好,他之讥《公》《谷》亦并非觉得二传一无是处。他能于对《左传》的推崇中指出其中的白壁微瑕,又能于对《公》《谷》二传的贬抑中发现其中的闪光点。
(摘编自杨金平《苏轼对“春秋三传”的比较研究》)
【注释】①《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