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五校联考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44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每题1.5分,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共30分)

  • 1. 一战期间,欧洲战场上主要有三条战线,其中西线主要的交战双方是        , 双方展开的             大会战使西线战事进入相持态势。(     )
    A . 英法军队    德军   凡尔登 B . 比利时、法国     德国  马恩河 C . 英法军队    德军   马恩河 D . 塞尔维亚     奥匈帝国  巴尔干
  • 2. “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该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  ②四川保路运动   ③武昌起义    ④成立中华民国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3. 1912年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确定为民国元年。《革命》杂志第四期发行日为中华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一日,如果按公元纪年换算应为(     )


    A . 1924年    B . 1925年   C . 1926年 D . 1927年
  • 4. 政治口号是政党、阶级等为实现政治目标提出的带纲领性,鼓动性的政治旗帜。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资产阶级迅速放弃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除鞑虏”主张,而主张“五族共和”、“五族平等”,旨在( )
    A . 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 . 突出清朝政权已土崩瓦解 C . 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D . 强调各民族的绝对平等
  • 5. “11月7日,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人民的节日!” (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这表现出今天俄罗斯人对下列哪一事件怀深刻情感 (  )
    A .   二月革命 B . 马克思主义诞生 C . 十月革命 D . 苏联解体
  • 6. 近代史上我国政府第一次向列强说“不”的历史事件是(   )
    A . 废除“二十一”条 B .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C . 签定了《南京条约》 D . 打到列强,除军阀
  • 7. 他是近代某历史事件的“主角”之一,他在那次事件中被斥贵为“卖国贼”,他在抗战时期,公开表示要以“晚节挽回前番之失”,拒绝降日。20世纪60年代,晚年的他曾回忆道:"此距距今四十余年,回想起来,于己于人,亦有好处,虽然于不明不白之中,牺牲了我们三人,却唤起了多数人的爱国心,总算得到代价,他成为“主角”的历史事件是(  )
    A . 武昌起义 B . 五四运动  C . 北伐战争 D . 南昌起义
  • 8. 笔记复习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是小梅的历史笔记,据此,你认为小梅记载的地点是(  )

    事件: ①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②那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③如今,那里有一所以那座山而命名的省部共建大学

    A . 延安 B . 南昌 C . 井冈山 D . 黄山
  • 9. 十月十日的黄昏,我们的队伍从瑞金雄赳赳地出发了…帽子、衣服、布草鞋、绑带、皮带,从头到脚都是崭新的,都是我们苏维埃工厂制造的,出发以前才发来的新家伙。”材料中“我们的队伍”(  )
    A . 出师北伐 B . 开始长征 C . 奔赴抗日前线 D . 讨伐袁世凯
  • 10. 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的《鄞县通志》记载浙江省鄞县(今属宁波市)的风俗:“放足之风,光绪中叶已渐萌芽。光复以后,城市中年以下妇女率先放足,幼者多天足,惟乡僻仍有缠足者。”这说明(  )
    A . 宁波的开放立即带动社会习俗发生变迁 B . 辛亥革命加速了鄞县的妇女放足 C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鄞县妇女缠足现象绝迹 D . 鄞县实现了男女平等
  • 11.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说:“务去滥调套语、不讲对仗、不用典、不避俗字俗语”。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 . 反对儒家学说 B . 主张白话写作 C . 宣传民主科学 D . 提倡平等自由
  • 12.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指( )     
    A . 自由和法治 B . 爱国与进步 C . 民主与科学 D . 公平与正义
  • 13. 下列历史事件与人物没有直接联系的一项是(  )
    A . 北伐战争—蒋介石 B . 武昌起义──孙中山 C . 黄埔军校──周恩来 D .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陈独秀
  • 14. 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有(    )

    ①欧洲列强加紧了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控制与侵略

    ②“打倒列强,消灭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呼声

    ④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决定改组国民党。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15. 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

    ①《新青年》创办     ②成立轮船招商局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国民党改组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6. 《告非难民生主义者》一文最可能刊登在( )
    A . 《时务报》 B . 《民报》 C . 《新青年》 D . 《东方杂志》
  • 17. 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     
    A .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B .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C . 日本制定《国策基准》 D . 德意日结为轴心国同盟
  • 18. 1919年5月,上海一家商店挂出这样一副对联:“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起: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愿诸君努力而行。”这副对联中没有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 五四运动的范围扩大 B . 商人的爱国之情 C . 商人对学生的支持   D . 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 19. 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 )
    A . 中国共产党诞生 B . 红军长征胜利 C . 抗日战争胜利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20.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危机,因此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是(    )
    A .  德国和日本 B . 英国和美国 C . 德国和美国 D . 意大利和日本

二、非选择题。(5个大题,共50分)

  • 21. 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图说历史】

    斐迪南大公遇刺

    【论从史出】 表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史实

    时间

    参战国与卷入人口

    新式武器

    伤亡人员

    1914—1918年

    30多个国家,1.5亿

    飞机、坦克、毒气弹

    3900多万

    【问题探究】

    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注:指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它们是现代战争的祸根。”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1) 图中所示历史事件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什么?
    (2) 据表2的史实,推导得出“一战”相关的结论。            
    (3) 你同意材料中德国官员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巩金瓯(指国土),承天帱(庇佑),……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巩金瓯》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颂定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在中国近代化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辛亥革命尝试“走西方的路”,但很快发现水土不服……

    (1) 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清政府“巩金瓯”的必要性。
    (2) 材料二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主张?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学习孙中山什么优秀品质。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辛亥革命“走什么路”?并分析这条路实现情况。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元旦,李大钊在《新纪元》一文中写道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将“带来新生活、新文化、新世界”,中国人民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材料二:“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                  ——张海鹏教授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的地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 几个月后,中国的哪一历史事件印证了李大钊的“新纪元”的预言。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
    (2) 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21年的上海,是中国由“谷底”到“上升”的转折点。请写出该历史事件的名称。为什么说她“升出一片光明”?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北伐战争的主要目的。(不得摘抄原文))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意义是什么?
  • 24. 孙中山先生、毛泽东主席在近代风云变幻中,尽显伟人风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             ——《遵义城头霞光闪》

    材料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的。               

    (1) 根据材料一中的卡片二,请列举史实说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是如何实现“大总统誓词”中“图谋民生之幸福”的?
    (2) 据材料二和所学历史知识,说明“拨正船头,胜利向前”是指什么,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什么样的道路使共产党员团结一致“胜利向前”?
    (3) 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什么?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
  • 25. 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汪林茂《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材料二: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的,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 《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三:我在他们所反对的方面看到的是对全部文化遗产更彻底、更全面的抨击……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种种抨击不仅指向传统的儒家社会,而且指向整个传统。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材料四:“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

    (1) 材料一中“它”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指出该事件产生的“最大意义”?
    (2) 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动
    (3) 材料三中的“他们”指谁?据材料说明“他们”的活动在当时起到怎样的作用。
    (4) 回顾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否符合材料四中日本学者的推理?请说明理由。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