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96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   )
    A . 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 B . 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C . 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D . 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
  • 2. 下表为范文澜先生对战国时代“士”的主要分类情况。

    分类

    具体所指

    学士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著书立说、议论政事,在文化上做出巨大贡献之士。

    策士

    纵横家,长于争论,凭口舌辩词驰骋诸侯,猎取富贵之士。

    方士或术士

    天文、历算、地理、医药、农业、技艺、占卜等学科的专门家。

    据此可知,士阶层的分化( )

    A .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 .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 3. 《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   )
    A .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B .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C .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D .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 4. 汉初是统治思想更换的最重要时期,实现了从法家一道家一儒家的转变,从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汉朝政治统治的需要 B . 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 . “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 .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 5. 在朱熹看来:“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朱熹强调的“理”是( )
    A . 超越时空的精神实体 B . 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C . 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D . 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
  • 6. 纵观董仲舒的儒学体系,其德主刑辅、尊卑贵贱论,都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根据的。此外,他借助于道家的超越性之“道”向上追寻,建构了兼具道德属性、自然属性的“天”,为儒家的仁义礼智原则探究了本源。这说明( )
    A . 儒家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 .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C . 儒、道思想发展呈现出逐渐合流的趋势 D . 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 7. 顾炎武在坚持孟子“性无不善”论的同时,强调“性发见乎情”,“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在这里,顾炎武(   )
    A . 受西方启蒙思想启发 B . 倡导经世致用的必要性 C . 驳斥理学家的虚伪性 D . 肯定个体私欲的合理性
  • 8. 由于郭守敬的建议,元世祖派了十四位天文家到当时国内数十个观测点进行观测。在其中的六个地点,特别测定了夏至日的表影长度和昼、夜的时间长度,随后,新的历法同年颁布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科技( )
    A . 获益于中央集权体制 B .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 C . 总体缺少创造性成果 D . 具有封闭性的特点
  • 9. 沈括在《梦溪笔谈书画》中称:“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强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人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苏轼也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文人绘画(   )
    A . 擅长实体描绘 B . 追求得意忘形 C . 注重诗画结合 D . 贴近百姓民生
  • 10. 五代时,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如在四川成都、后蜀雕印的增广的《唐本草》(《蜀本草》)技术水平也很高。开封、杭州、成都、建康、福州等都发展成重要的出版中心。这表明(   )
    A . 五代时期文化的繁荣 B . 中国印刷术长期领先世界 C . 雕版印刷术日趋成熟 D . 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 1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这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
    A . 借助西方文明应对工业文明的冲击 B . 学习西方“器物”维护封建制度 C . 吸收西方启蒙思想以革新政治体制 D . 引进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传统文化
  • 12.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陆、章去”。此事标志着中国(   )
    A . 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 . 取得了反帝斗争的胜利 C . 工、商、学建立统一战线 D . 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 13.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 .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 14. 陈潭秋曾回忆:七月底的大会“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党的基本任务……决定建立严密的战斗的工人政党”。这次大会是(   )
    A . 中共一大 B . 八七会议 C . 遵义会议 D . 中共七大
  • 15. 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 .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 .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 .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 .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 16.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最大理论贡献是(   )

    A . 提出了统一战线理论 B .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 . 提出了土地革命的路线 D . 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 17. 毛泽东同志曾外国来访者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 发动三大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B . 提出抗日反蒋的主张 C . 遵义会议的召开 D . 找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 18. 下图《伟人的足迹》显示的中国革命圣地与选项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 . ②中共找到了革命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 C . ③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的解决了党内问题 D . ④作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策
  • 19. 鲁迅先生说:“惟至明末,则宋市人小说之流复起,或存旧文,或出新制,顿又广行世间。”材料中“广行世间”说明小说(   )
    A . 已取代传统文学的地位 B .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C . 体裁和内容不断创新 D . 艺术形式出现多元化
  • 20.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将瑞士不设君位,不立王侯的民主共和制称为“西土之桃花源”,称美国共和制“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这说明魏源(   )
    A . 已认识到清王朝衰落的根源 B . 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世界观 C . 主张政治变革效仿西方制度 D . 对西方民主有了相略的认识
  • 21. 左宗棠称:“中国之睿知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彼此各是其是,两不相喻。”这一论述(   )
    A . 未摆脱传统思想的窠臼 B . 客观分析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C . 承认了西方政治的优越 D . 直接推动了“中体西用”思想产生
  • 22. 郑观应早年受到李鸿章等人的赏识,积极参与清政府的洋务事业,历任上海织布局总办,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后撰成《盛世危言》一书,提出发展工商业,与列强进行商战的主张,成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郑观应的这一转变反映出(   )
    A . 维新派在思想上和实践上的错位 B . 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C .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 D . 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 23. 康有为说:“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是故黄帝清问下民,则有和宫;尧舜询于刍荛,则有总章……《孟子》称大夫皆曰,国人皆曰,盖皆为国会之前型,分上下议院之意焉。”这表明,康有为(   )
    A . 发现了西方民主思想来源于中国 B . 托古改制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C . 以西方学术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 D . 团结多方力量反对君主专制
  • 24.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吾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
    A .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 B . 力图挽救民族危亡 C . 有遵循进化论全盘西化的倾向 D . 主张改造传统文化
  • 25. 五四运动发生前,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军阀势力利用封建传统思想禁钢人们的头脑,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反思,他们认为要完成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图”,针对该现象,先进的中国人打出的旗号是(   )
    A . 师夷长技 B . 变法图存 C . 民主共和 D . 民主科学
  • 26. 下面哪一部作品第一次将反封建旧道德的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
    A . B . C . D .
  • 27.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已经呼吁要深入工人群众,加入劳动节宣传马克思主义。这说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   )
    A . 是唯一正确的革命思想 B . 紧密联系广大群众实际 C . 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 D . 坚持与错误思潮做斗争
  • 28.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据此可知,这一言论(   )
    A .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B . 强调了中共的核心领导地位 C . 描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蓝图 D . 总结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
  • 29.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卡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   )
    A . 正式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 . 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 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D . 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舆论准备
  • 30. “它凝聚着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时代特征的正确把握,对‘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么样建设党’这一关系我们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的深刻思索。它是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材料中的“它”应该是(   )
    A . 邓小平理论 B . 科学发展观 C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以《春秋》经的权威,高度肯定了“大一统”,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但是孔子的“吾从周”仍是肯定了周朝的封建制,而董仲舒的“大一统”则已是对“汉承秦制”的郡县制的肯定。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使儒学成为“独尊”的国家意识形态,由此完成了“汉承秦制”与儒家文化的整合。如余敦康先生所说$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一种与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文化模型,不是在先秦而是在汉代才最终形成的。”

    ——摘编自李存山《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损益》

    材料二  朱熹把《大学》中的一些理论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至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重新解释《论语》《孟子》《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对儿童的生活习惯提出了行为规范。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对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对儒学发展所做的贡献。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锐减,内部也产生了一些悲观的情堵和错误的思想。一些同志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坚持“城市中心论”的主张。所建立的广大根据地经济、生活条件都极其恶劣,又先后遭受了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红色政权岌度可危。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农民人口占了当时人口的90%,农民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摘编自刘孝连《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红色政权建设》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四川等地的农民自发地进行联产承包,触及了“禁区”,引起“两个凡是”派的激烈反对。邓小平坚定而明确地指出:“只要能提高产量,包产到户就是正确的。“致富福不是罪过。”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方式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对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他称之为“伟大的创造”,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刘剑华《邓小平理论与农村改革实践》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意义。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

三、论述题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是19世纪末以来社会上的一些流行词汇:

    时间

    流行词汇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

    兴民权、托古改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900~1915年

    革命、共和、三民主义、约法、实业救国

    1915~1920年

    民主、科学、“打到孔家店”、白话文、“以俄为师”

    根据材料,选取其中一个阶段流行词汇,围绕“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主流思想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