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19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它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作深刻思考,通过表现生命与死亡、希望与绝望来反映科技与使命、道德与伦理。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 2019年年初,“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科技与科幻相结合,《流浪地球》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航天领域,也将无边的想象力放飞于广袤无垠的宇宙中。《纽约时报》就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系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流浪地球》的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影片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父辈的牺牲,家园的情愫,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它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自己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源自中国国力日益增强的现实。沐浴着时代的春风,中国科幻正在走近世界科幻舞台的中央,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美好。

    (取材于钟声、李舫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现代科幻小说作家罗伯特·A·海因莱因指出:“几乎从所有科幻小说的简单定义中,都可以读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现实主义推测,它建立在充分的知识基础之上。”如果说基于时间的历史,所形成的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那么,对于未来的科学幻想,则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勇气和希望。刘慈欣的文学著作《流浪地球》为同名电影的叙事提供了扎实的文本基础,原著超凡的文本创意及其所具有的民族性的人文精神,也为影片叙事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蕴含冒险与灾难元素的科幻电影,将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太空飞船”,带它逃离即将毁灭的太阳系,这一故事创意本身就在视点与想象层面,超越了一般好莱坞灾难科幻电影“人类文明终结论”的创作范式。同时,以人的主体能动性与创造力,以及个体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影片最核心的拯救视点。携带地球寻找新的家园,本身反映的就是植根于中国民族精神信仰的土地情结与家园情怀,是对好菜坞科幻电影最具影响的“文化与政治主题”“人类文明终结论”的超越。

        正如美国文学研究家詹姆逊所言,“文化其实是讲故事”。叙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文化在发生作用。因此,如何叙事反映出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内涵。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呼唤英雄。英雄与拯救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已然构成一种“绑定”的关系。当“拯救”成为一种话语,甚至是一种文化权力之时,如何“拯救”,以及为何而“拯救”,就在精神指向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的感召力量。《流浪地球》的“中国式科幻”拯救策略,所表达的不是英雄对故土、家园的抛弃,更不是“人类文明终结论”的悲观主义情绪,而是希望与自我牺牲精神。.它有别于好莱坞电影的拯救视点,亲情构成了人物戏剧性行动的内驱力,智慧和勇气在戏剧性进程中互为转化。科学的智慧赋予勇气以理性和意志,而勇气则借助科学的智慧彰显出极具创造性的力量。这其中,面对木星所释放出的灾难性强大引力,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与科学的智慧融为一体,超越了西方二元论中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构造,化不利为有利,化灾难性引力为拯救地球命运的反作用力,显然是构成拯救行动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当代科幻电影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那么其中既包括了一定的科技实力,更包括蕴含着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文化软实力。它需要利用语言的社会化功能,有效地建构一个故事世界,更需要塑造饱满的人物,呈现出个体人物的厚重感及其人性的光辉。因为,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内涵,直接反映在对叙事命题的意图表达与解释层面。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经指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取材于孙承健等人的文章)

    (1) 下列成语用来形容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有赖于中国科技迅速发展,最准确的一项是
    A . 异军突起 B . 厚积薄发 C . 与众不同 D . 翻天覆地
    (2) 下列词语在文中不是比喻文学艺术创作基础的一项是
    A . 土壤 B . 沃土 C . 广阔的天地 D . 时代的春风
    (3) 下列对“里程碑”式的电影作品《流浪地球》产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 B . 中国太空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 C . 中国当代科幻电影后来居上。 D .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日益繁荣。
    (4) 下列对电影《流浪地球》所体现的“中国智慧”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将人类的想象力拓展到宇宙空间。 B . 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全人类、宇宙契合。 C . 传达了“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理念。 D . 中国独特的理念突破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套路。
    (5) 下列对好莱坞灾难科幻电影叙事特点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以“人类文明终结论”为创作范式。 B . 以超级英雄拯救人类文明为拯救策略。 C . 以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构造为文化内涵。 D . 以塑造饱满的人物彰显人类的乐观与希望。
    (6) 材料一和材料二均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阐述了中国科幻作品的特点,且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写,材料二侧重写,

     

    (7) 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后,假如你观看科幻影片,请解说你将从哪些角度进行观赏。

  •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八千粟

        ①我对世界的真正认知,是从抓起一把敖汉的小米开始的。

        ②秋季的阳光如梦般照耀在我摊开的手掌上,掌中的小米颜色澄黄,米粒极小,却颗颗饱满。《说文解字》中说:“米,粟实也。像禾实之形。”《诗经·小雅》说:“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谷?”在文字中探寻,在《诗经》中追索,粟米在大地上的旅程,一走就是8000年。

        ③我是在敖汉第一村民俗博物馆里看到的8000年前的粟米,这就是“八千粟”,一个经过8000年岁月洗礼的生命个体。经专家鉴定,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八千粟”,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谷物的唯一实证,比中欧地区发现的粟米早2000多年。这再一次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印证了全球范围内粟起源于中国北部。

        ④我站在大地上仰望苍穹,天空浩瀚无际,日月交互辉映。我站在山巅上俯瞰大地,大地广阔无边,田畴河流阡陌纵横。原来,辉煌的中华文明不仅仅建立在两河之上,更是建立在种植着粟米的千里沃野之上。我忽然感到一种阔大无边的孤独席卷而来。80O0年,对我来说太过久远,久远到我的视野无法触及,眼前只剩下一天、一地、一沃野,沃野上只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粟米……长江、黄河孕育的中华文明最初在中原大地上闪烁时,敖汉,这片北方苍茫的大地上,业已闪现出人类文明的身影。苍穹何其浩瀚,天地何其大也!即使在古代文明层层堆积的中原,又有多少生灵在与自然的搏击中早已灰飞烟灭,无迹可觅。敖汉的粟米,却以弱小的生命形态,傲然地在天地之间屹立了8000年。

        ⑤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时,我猛然想到了一个词:历史长河。在敖汉这片土地上,分布着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等七种考古学文化,其中有四种为首次发现并以敖汉旗的地名命名。历史的长河,从古至今在这片土地上缓缓地流淌着,从未干涸。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古迹众多之地,往往都变成大漠孤烟、残石枯树,昔日的辉煌早已化为烟尘散尽。因此,对于有着近万年史前文明的敖汉,我不曾有任何期待。然而,当我的脚步踏上敖汉大地,眼前却是一派勃勃生机。每一处我要寻访的古迹周边,都是由谷子、玉米交织而成的茫茫青纱帐,致使载我的越野车迷失在一人多高的庄稼地里,如一头失去了方向的野牛,东一头西一头乱闯乱撞。“是这条路啊!我常开车带人来看的。”开车的小伙子不停地转动着手中的方向盘,越野车在茂密的庄稼地里如船划行着。我打开车窗伸出手去,让沉甸甸的谷穗掠过掌心。我不由得深深感叹,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啊!8000年前,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在这里播种谷物了,8000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上的谷物还是如浪翻涌,一阵阵秋风把谷米的芬芳,散播到广阔无际的田野上。原野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古老村庄的生命延续,而能使得村庄生命延续了8000年的,应该就是这体量极其微小的粟米了。

        ⑥在这个追求快速致富的时代,我们似乎早已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的土地,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我们所到之处,豪华的建筑占据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如潮的车流淹没了缓缓流淌的河流。敖汉却是现代与古老并存的城镇。豪华汽车穿行在田野中的柏油公路上,从毛驴车边疾驶而过,毛驴却不惊不躁,悠然自得地拉着平板车,用它的四蹄敲打着铺满树荫的路面。从石头到青铜到牛拉马耕,再到现代化机械,农人的耕作模式随着历史的推进在演变,敖汉的农耕却似乎遗世独立 , 仍旧把毛驴当作主要的农耕用具,沿用着古老的驴拉犁、手播撒种的原始耕作模式,沿用着古老的谷物保存模式。因此,敖汉已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地。

        ⑦中华,以农立国。《管子·轻重乙》说:“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粟,亦称稷,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特性,被称为百谷之长,古代掌管农业之神也就被尊称为稷神。古人祭祀,稷神与社神是不能分割的,“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⑧我恍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古老的村镇祠堂里,神像前供奉着的并非是寺庙里的香烛,而是由斗笠盛着的五谷;为什么在一些传统节日里,庄户们总要在门前挂上拴着红布条的谷穗。无论是宗庙祭祀还是民间风俗中的祭祀,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都代表着人们心中的祈愿。原始的民间文化,抒写的是漫长的农耕记忆。从春到冬,一年四季,阳光普照大地,粟米才得以丰收,人类才得以代代繁衍。

        ⑨即将离开一望无际的田野时,我想折几枝谷穗带回城去,我想告诉我的孩子粟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可是,采摘谷穗时,我才发现不得不哈下腰去,因为成熟的谷穗垂得极低极低。当我蹲下去与低垂着头的谷穗形成等高时,我猛地意识到,作为国家象征的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谦逊、忍耐、包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气质,中华这个古老的民族气脉才能历久不衰。

        ⑩粟米以弱小的姿态与天地同辉,它的伟大不言而喻。

    (取材于孙桂芳同名散文)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傲然地在天地之间屹立了8000年    屹立:形容顽强的生存姿态。 B . 从未干涸    干涸:比喻文明中断或消失。 C . 往往都变成大漠孤烟、残石枯树    大漠孤烟:突显壮阔雄奇的景象。 D . 敖汉的农耕却似乎遗世独立    遗世独立:不与时代同步,独自存在。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立足于考古实证,从八千粟引发了种种感怀,见微知著,充满哲思。 B . 文章多次引用古籍的记载,佐证了粟米的历史悠久,体现了粟的重要性。 C . 望着沃野上的粟米,作者觉得北方大地上的文明被忽视,顿生孤独之感。 D . 村镇祠堂供奉五谷、在传统节日里悬挂谷穗,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
    (3) 文章第⑤段写了作者迷路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4)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豪华汽车穿行在田野中的柏油公路上,从毛驴车边疾驶而过,毛驴却不惊不躁,悠然自得地拉着平板车,用它的四蹄敲打着铺满树荫的路面。

    (5) 作者为什么说粟米的伟大不言而喻?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吴与弼,字子传,崇仁人。与弼年十九,见《伊洛渊源图》,慨然响慕,遂罢举子业,尽读四书、五经、洛闽诸录,不下楼者数年。中岁家贫,躬亲耕稼,非其义,一介不取。四方来学者,约己分少饮食,教诲不倦。

    正统十一年,山西佥事何自学荐朝,请授文学高职。后御史涂谦复荐之,俱不出。尝叹曰:“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天顺元年,石亨欲引贤者为己重,谋大学士李贤,属草疏荐之。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遣行人曹隆,赐玺书,赍礼币,征与弼赴阙。比至,帝问贤曰:“与弼宜何官?”对曰:“宜以宫僚 , 侍太子讲学。”遂授左春坊左谕德,与弼疏辞。贤请赐召问,与馆次供具。于是召见文华殿,顾语曰:“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奚辞职为?”对曰:“臣草茅贱士,本无高行,陛下垂听虚声,又不幸有狗马疾。束帛造门 , 臣惭被异数 , 匍匐京师,今年六十八矣,实不能官也。”帝曰:“宫僚优闲,不必辞。”赐文绮酒牢,遣中使送馆次。顾谓贤曰:“此老非迂阔者,务令就职。”时帝眷遇良厚,而与弼辞力。又疏称:“学术荒陋,苟冒昧徇禄,必且旷官。”诏不许。乃请以白衣就邸舍,假读秘阁书。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命贤为谕意。与弼留京师二月,以疾笃请。贤请曲从放还,始终恩礼,光旷举。帝然之,赐敕慰劳,赍银币,复遣行人送还,命有司月给米二石。与弼归,上表谢,陈崇圣志、广圣学等十事。

    成化五年卒,年七十九。所著《日录》,悉自言生平所得。

    [注]①洛闽:洛学和闽学,代表人物分别为程颢兄弟和朱熹。②宫僚:太子属官。③异数:这里指皇帝给予的特殊优待。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        草敕:起草诏书。 B . 征与弼赴阙                赴阙:到朝廷来。 C . 束帛造门                  造门:装点门面。 D . 乃请以白衣就邸舍          白衣:无官职的士人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中岁家贫                    而与弼辞 B . 请授文学高职                光旷举 C . 山西佥事何自学荐朝          谋大学士李贤 D . 贤请赐召问,与馆次供具      今年六十八矣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非其义,一介不取。/凡是他认为不正当的利益,丝毫不取。 B . 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宦官、佛教不除掉,却想要天下安定,难啊。 C . 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奚辞职为?/听说您正直清高,特地征召聘请,辞职有什么作为? D . 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皇帝说:“(吴与弼)想要看宫廷珍藏的图书,就劝他就职吧。”
    (4)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吴与弼19岁时,受《伊洛渊源图》的影响,曾苦数年不下书楼。 B . 皇帝应何自学、涂谦的推荐,召吴与弼入京为官并对其礼遇甚厚。 C . 吴与弼不止一次以自己身体有病为由向皇帝提出辞官不做的请求。 D . 在吴与弼的来去问题上,李贤曾经多次向皇帝提出建议并被采纳。

三、诗歌鉴赏

  • 4. 诗歌鉴赏。

    定风波

    李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 , 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

    [注]①央:尽。②回文:前秦才女苏蕙作回文诗以传情意。③金鸭:如鸭形的金属香炉。④杵声:以杵捣物声,此指制作寒衣发出的声音。

    (1) 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雁过秋空夜未央”,开篇写北雁南归、长夜漫漫,点明具体时间。 B . “隔窗烟月锁莲塘”的“锁”字,既写景致特征又含人物观景心情。 C . “沉水香消金鸭冷”,写香不觉间已燃尽,以香消炉冷表现时间推移。 D . 末句“候虫声接杵声长”,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
    (2) 请结合全词,说说主人公长夜难眠之“愁”的原因有哪些?

四、情景默写

  • 5. 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展现阿房宫宫殿楼阁的接连不断和高大雄伟的句子是“ , 隔离天日”。

     

    (3) 杜牧《阿房宫赋》中说明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十分宏伟的句子是:“ , 直走咸阳。”

     

    (4) , 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5) ,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 , 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7) 我欲因之梦吴越,

     

    (8)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五、小作文

  • 6. 6人们常用“百科全书”“里程碑”等,形象地评价经典文学作品。请从《论语》《边城》《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对其进行形象的评价(“百科全书”“里程碑”除外),并阐释理由。要求:评价恰当,阐释合理180字左右。

  • 7. 7学校举办戏剧节,拟将经典名著《红楼梦》《呐喊》搬上舞台。作为戏剧社成员,请就你最想饰演的某一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说明你的表演设想及理由。要求:选例典型,说明具体,理由充分。180字左右。

  • 8. 8在你阅读的文学名著中,总会有一个鼓舞你成长的“引路人”。请从《红岩》《平凡的世界》中选取一个这样的人物,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表达你对他(她)的崇敬之情。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50字左右。

六、材料作文

  • 9.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化险为夷的策略,尽显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化”,是化干戈为玉帛,是化惊涛为细流,是化腐朽为神奇……

    请根据上面的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 10.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百多年前,外国记者曾拍下国人呆滞木讷的影像;迈入新时代的当今中国,到处可见幸福开心的笑脸。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我发言人就维护中国公民合法权益问题作出的回应,义正辞严,斩钉截铁;联合国休息室内,中东某国外交官在抗议侵略无效后,沉默不语,神情沮丧……正像歌中所唱:“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请联系现实,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