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理综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20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 不是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隔离 C . 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 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存在共同进化
  • 2. 尺蛾的体色(黑色和浅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19世纪中叶,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色的比例越来越高。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煤烟控制计划,大气污染得到了治理。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 黑尺蛾为了适应地衣的颜色体色逐渐变浅 B . 控制蛾体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不定向的改变 C . 黑尺蛾与白尺蛾之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 D . 该变化是由于黑尺蛾迁离,白尺蛾迁入引起的
  • 3. 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 . 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 . 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 . 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 . 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 4. 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 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则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B .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 丁为年龄组成,可用于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D .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必须用标志重捕法
  • 5. 若在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80%,Xb的基因频率为2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XbY的基因型比例依次为(    )
    A . 1%、2% B . 1%、10% C . 2%、10% D . 10%、 1%
  • 6. 下列有关生长素发现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 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并传到伸长区,使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而出现向光弯曲 B . 鲍森·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 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 . 温特借助琼脂块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 7. 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B . 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等 C . 血浆中的各种成分应保持动态平衡,如脂肪,蛋白质等 D . 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小部分进入淋巴管
  • 8. 下列哪项不是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具有的功能(    )
    A . 降低血糖浓度 B . 维待血浆渗透压 C . 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 D .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 9. 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 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 B . 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 . 兔子的K值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 D . 第3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
  • 10. 如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3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b和c成分的差异是c中不含大分子物质 B . 细胞1种类最多 C . c中的物质是稳定不变的 D . 细胞2有的种类不消耗氧气
  • 11. 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是(    )
    A . 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B . 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C . 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D . 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 12. 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每一种生物都可以被多种生物捕食 B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C . 每一个营养级都有多种生物 D . 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 13. 现有四个刚制备的蛙坐骨神经肌肉标本(如图),给予一定强度的电刺激,肌肉均能收缩。现将标本分别浸泡在下表所示的任氏液中分别进行实验。现给蛙坐骨神经各一个适宜的刺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标本编号

    标本1

    标本2

    标本3

    标本4

    任氏液中添加的化学物质

    肉毒杆菌毒素

    马拉松

    箭毒

    作用机制

    为肌肉提供等渗环境

    阻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关闭Na通道

    A . 任氏液能够保持肌肉的正常活性 B . 标本1、标本2和标本4中的肌肉均保持松弛 C . 突触中乙酰胆碱含量最少和最多的分别为标本2、3 D . 标本3中的肌肉持续收缩直至疲劳
  • 14. 第4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1864只,圈养375只,栖息地258 - 349  万公顷,栖息地保护区67个,大熊猫在国内得到很好的保护。若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至栖息地保护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B . 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因人熊猫的放归而受到影响 C . 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 D . 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后,栖息地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库会增大
  • 15. 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神经细胞中磷脂含量丰富 B . 神经细胞在受到特定刺激时,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瞬时开放 C . 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基质中产生 D .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 16. 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都依赖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 . 艺术节演节目时你会感到心脏砰砰乱跳,仅仅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C .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能完成膝跳反射 D . 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 17. 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A . 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B . 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C . 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D . 甲—④,乙—②,丙—③,丁—①
  • 18. 对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不一定产生兴奋 B . 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的浓度低于外侧 C .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一定是外负内正 D . 若没有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将无法完成反射
  • 19.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神经元细胞膜外K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B . 特定情况下,神经递质能够引起肌肉收缩或某些腺体分泌 C .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 . 神经元受到神经递质的作用时,一定产生兴奋
  • 20.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 . 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 . 钾离子的跨膜运输 C . ATP的合成和分解 D . 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化
  • 21. 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化学本质不都是有机物 B . 有些激素也能起到神经递质的作用 C . 激素和神经递质的信息传递方式相似 D . 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在相邻的细胞间起作用
  • 22.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 . 感觉不属于反射 C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定是双向的 D . 神经递质的合成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
  • 23. 人在寒冷环境中的即时反应之一是皮肤起“鸡皮疙瘩”。该反应属于( )
    A . 神经—体液调节 B . 由大脑皮层控制的反应 C . 条件反射 D . 非条件反射
  • 24. 根据图人体器官模型,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 B .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C . 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 D . 如果器官为胰腺,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高于B处
  • 25.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下丘脑与呼吸、体温恒定、水盐平衡等的调节控制有关 B .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C . 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水平随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而升高 D . 突蝕间隙的液体中也含有少量蛋白质
  • 26. 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及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B .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 D .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 27. 切除狗的胰腺,狗会出现糖尿病.被切除胰腺后,狗的生理活动变化是(    )

    A . 小肠内消化酶的种类不变 B . 体内血糖浓度的变化幅度增大 C . 促胰液素的调节作用能正常进行 D . 体内不再产生能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
  • 28. 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

    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 . 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 . 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C .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 D . 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 29. 小学生小明因一次意外下丘脑受到损伤,这可能会导致他 ( )

      ①抗利尿激素分泌受到影响    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   

      ③言语活动功能出现障碍      ④生物节律控制受到影响   

      ⑤水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      ⑥体温调节受到影响

    A . ①②③④⑤⑥ B . ②③⑤⑥ C . ②③④⑤ D . ①②④⑤⑥
  • 30.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 . 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 .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 . 进行酵母菌数量统计取样时,未震荡试管,直接取培养液上层计数 D . 用样方法计数蒲公英数量时统计每个样方方格内和四个边上的个体数
  • 31. 将枪乌贼的巨大轴突(神经纤维)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外流 B . 若减小模拟环境中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 C . 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刺激引发动作电位的速度加快 D . 若减小模拟环境中的Na+浓度,则动作电位峰值变小
  • 32. 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A . B . C . D .
  • 33. 下图是闰绍细胞(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调节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抑制自身的活动 B . 闰绍细胞兴奋时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的兴奋性 C . 图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D . 闰绍细胞通过递质使运动神经元1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 34. 人体免疫反应过程中,吞噬细胞不参与的过程是(    )
    A . 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 B . 第三道防线,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传递 C . 第三道防线,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D . 第三道防线,吞噬、消化抗体和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
  • 35. 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图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具有识别功能 B . 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可增殖分化形成 E细胞 C . 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可导致靶细胞裂解 D . 体液免疫也能对侵入人体的病毒发挥相应的作用
  • 36. 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用1%硫酸溶液刺激左侧后肢趾部皮肤,左侧后肢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二:去除左侧后肢趾部皮肤,重复实验一,实验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关于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实验一中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B . 实验二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 C . 若实验前不剪除脑将观察不到蛙的屈腿反射 D . 该实验表明脊髓可以不依赖于大脑,完成某些反射
  • 37. 下列与调查类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用目测估计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 B . 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土壤中某些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 . 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蚜虫、跳蝻等昆虫的种群密度 D .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的土壤小动物
  • 38. 某高三同学从生物学资料上得知:“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该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植株进行实验,实验中所需要的步骤是(   )

    ①选取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3株分别编号为甲株、乙株、丙株;

    ②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

    ③将3株全部保留顶芽;

    ④将甲、乙两株去掉叶片,保留叶柄,丙株保留幼叶,并将甲株的叶柄横

    断面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⑤将去掉叶片的甲、乙两株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⑥观察三株叶柄脱落情况。

    A . ①③④⑥ B . ①②④⑥ C . ①③⑤⑥ D . ①②⑤⑥
  • 39. 下列对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过敏反应是初次接受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B . 突触小泡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轴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C . 人体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D . 在单细胞动物、人及高等动物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
  • 40. 图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是(    )

    A . a>b>c B . c>b>a C . c=b>a D . a>c=b
  • 41. 在人体内,酶、激素、受体和神经递质四类物质共同的特征是(  )

    A . 均在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B . 均由活细胞产生 C . 均是蛋白质 D . 均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 42. 下面是有关促胰液素发现的实验,有关促胰液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入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肠黏膜+稀盐酸+砂子→研磨→制成提取液→静脉入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 . ①组与③组之间的自变量是有无神经,几组实验的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 C . ①与③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不受神经的调节 D . 上述实验说明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只有体液调节
  • 43.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B . 种群数量大于K/2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减小 C . 培养瓶中的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密度就对其增长有了制约作用 D . 鱼类养殖过程中,在种群数量接近K/2时进行捕捞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
  • 44. 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结果如图所示。有关实验分析和评价,正确的是 10-10  (     )

    A . 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不同 B . 本实验可以不设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的对照组 C . 使扦插枝条产生相同根数的吲哚乙酸浓度一定相同 D . 吲哚乙酸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 45. 某同学进行了2,4-D对插枝生根作用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丙是蒸馏水处理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中纵坐标的名称只能用根数量表示 B . 2,4-D的浓度是该实验的可变因素 C . 由图中可知甲组的2,4-D浓度高于乙组 D . 达到a点的生根效果,甲组处理时间比乙组长
  • 46. 某同学设计了“探究2,4-D对黄豆芽胚轴伸长作用的实验,其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观察项目

    组别

    第1组

    (清水)

    第2组

    (2.5×10-7g/L)

    第3组

    (2.5×10-5g/L)

    第4组

    (2.5×10-3g/L)

    处理前胚轴的平

    均长度(cm)

    3.27

    3.16

    3.40

    3.20

    处理5天后胚轴的平均长度(cm)

    3.96

    4.52

    5.11

    4.15

    A . 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2,4—D B . 实验的观察指标是胚轴伸长量 C . 2,4—D对黄豆芽胚轴伸长的作用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D . 每组设置重复实验求胚轴平均长度的目是降低偶然性,减少误差
  • 4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 H1N1 流感 B . HIV主要侵染人的辅助性T细胞 C . 与HIV感染者拥抱、握手不会传染艾滋病 D . HIV病毒是一种RNA自我复制型病毒
  • 48. 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能合理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特点及与R关系的是(    )

     

    A . 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B . 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C . 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D . 田鼠种群数量在A~D间先升后降,而C~D间一直在下降
  • 49. 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 B . 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 . 异养型生物全是分解者 D . 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 50.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及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 B .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 C . 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D . 细菌可以属于分解者或消费者或生产者

二、非选择题

  • 51. 下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图解(部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通过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2) 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
    (3) b物质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该处膜内电位的变化为
    (4) 据图可知,bdnf具有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变化是
    (5) 图中c是突触蛋白,它在大脑海马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有实验表明,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区突触蛋白表达明显增强,而大鼠学习记忆受损后突触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由此推测,长期记忆可能与的建立有关。
    (6) 另用一只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屈腿反射实验时,刺激蛙左腿,左腿收缩,右腿也会收缩。说明,左右反射弧的中枢存在某种联系。在一次制作脊蛙的过程中,某研究人员不小心伤到了蛙右侧大腿上的神经,但不知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刺激蛙右腿,若右腿不收缩而左腿收缩,说明伤及的是神经。

    刺激蛙右腿,若,则可初步判断伤及的是传入神经。但不知传出神经是否也同时受到伤害,请帮其设计实验加以探究。(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 52. 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

    (1) 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  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下丘脑分泌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2) 维持机体稳态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其中有一种途径是通过化学物质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这些化学物质是(写出两种)。
    (3) 若抗体结合到消化道上皮细胞,再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引起腹泻呕吐,这在免疫学上称为。若抗体与自身红细胞结合,造成这些红细胞被吞噬和分解,这在免疫学上称为
    (4) 当人体感染H7N9流感病毒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加强,往往会发烧。发烧的原因是病毒产生的毒素可以改变下丘脑中的功能,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发出信息,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产热增加,体温升高。
  • 53. 龙牙楤(又名刺老芽、树头芽)小乔木,春季采嫩芽嫩叶食用,也具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有补气安神、祛风活血等功效。

    (1) 春季,人们集中采摘龙牙楤的嫩芽,但是幼芽的数量仍在增加,原因是
    (2) 为了大量栽培龙牙楤,研究小组尝试探究不同浓度的2,4—D对其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将龙牙楤插条浸入蒸馏水中浸泡1小时后,分别放在4种溶于含糖的磷酸缓冲液中的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请回答:

    ①插条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的对照组的操作是

    ②从预实验结果可知,与浓度为8ppm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5ppm的2,4—D溶液对插条的影响是

    ③在预实验以及正式实验过程中,都要控制好无关变量,如

    ④与沾蘸法相比,用浸泡法处理插条,所用的2,4—D浓度(填“较高”或“较低”),所需处理时间(填“较长”或“较短”)。

    (3) 生产上常用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原理是,如图乙曲线(填“Ⅰ”或“Ⅱ”)可表示单子叶植物。
  • 54. 血糖平衡的意义在于为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提供能源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量增加,引起靶细胞瞑上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 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其原因是,为保证血糖平衡,此时人体物质的代谢变化是
    (3) 糖尿病发病的原因有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分泌缺陷等。一些Ⅱ型糖尿病患者,进食一段时间后胰岛素的分泌量持续高于正常水平,其原因可能是
    (4)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

    Ⅰ.该实验原理是:a.

    b.

    Ⅱ.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 55. “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2) 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回答问题。

    初始种群规模/只

    10

    20

    25

    28

    30

    40

    50

    70

    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

    0.412

    0.132

    0.076

    0.065

    0.041

    0.010

    0.002

    0

    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是只。

    (3) 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如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请据图分析:

    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初始模会(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则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只。

    (4)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你提出两个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