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0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年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实现我国北斗导航工程2020年任务的“开门红”。自2007年起,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功率100%。这意味着我国距离北斗全球组网“大棋局”的部署完成仅有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行也变得越来越方便,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全球定位系统。在世界通信导航方面,目前美国的GPS使用最早、用户最多且处于垄断地位,它能精准定位到全球大部分地区。中国虽然可以使用GPS系统,却受制于美国,而且还存在严重的信息泄露危险。因此,中国决定研制出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北斗      。2019年中国不仅成功发射北斗导航卫星,而且,随着第52和53颗卫星的发射,北斗家族成员会齐,“天网”即将织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导航。“吉星”是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中功能最强、信号最多、承载最大、寿命最长的卫星,它将覆盖我国及周边地区,主要实现报文通信、导航服务、精密定位、星基增强等功能。2020年5月我国将按计划发射最后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届时,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将全面完成,中国自主研制的北斗三号导航系统也将具备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

    (材料二)

发射时间

北斗导航卫星

意义

2007年4月14日—

2017年11月5日

第1—25颗

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2018年1月12日—

2018年11月19日

第26—43颗

完善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的组网进程。

2019年4月20日—

2019年12月16日

第44—53颗

将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肩为全世界提供精度更高、运行更稳定、功能更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为实现全球组网奠定坚实基础。

2020年3月9日19时55分

第54颗

意味着我国即将完成北斗全球组网“大棋局”的部署。

    (材料三)

    就在紧锣密鼓的北斗全球组网冲刺中,疫情突然而至。中国航天人沉着应对,步伐没有因此放缓。2020年2月1日,“吉星”试验队如期出征发射场。个别岗位人员春节回乡探亲,回京后居家观察。当急征替岗人员的通知在工作群发布后,“去西昌,我可以!”“我报名”瞬间刷屏。仅一天,替岗人员便完成交接,出征西昌。一抵达发射场,试验队立即组织青年突击队建起防疫的第一道防线;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明确责任,迅速传达相关精神……北京五院抽调了近十名专业人员以及多位保障人员为前方的“吉星”远程判读数据,成为试验队坚固的“大后方”。就这样,前后方联动,齐心协力、全力冲刺,“吉星”终于在疫情面前,冲破重重考验,按期升空入轨。同时北斗人正全力研制北斗三号的收官之星,力争如期实现北斗三号的全球组网。这次卫星发射任务,从1月9日卫星进场到3月9日发射实施,全过程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进行,经过周密部署和质量严格把关等措施,实现了,两个“万无一失”和两个“全面胜利”。

(1)、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一)和(材料三)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句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步之隔          应邀而至     疫情突发和组网建设 B、一步之远          应招而至     疫情防控和卫星发射 C、一步之差          应接不暇     疫情突发和卫星发射 D、一步之遥          应运而生     疫情防控和系统建设
(2)、阅读后回答问题。

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北斗导航系统有的特点;

②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在北斗卫星的发射过程中,体现了中国航天人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①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②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③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shānɡ)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__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⑤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资料链接】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中国成语大会》创新了比赛形式,将汉语悠久的“解字”传统与全球最流行的猜词游戏相整合,大大提高了节目的节奏感与趣味性。

    【专家访谈】郦波:“有文化缺失与价值缺失,才会产生相应的呼唤,才会有文化类节目的回归与最终形成的热潮。”“它使得教育走出象牙塔,真正地面向最广泛的大众,实在是一件功莫大焉、善莫大焉的事情。”

    蒙曼:“文化节目可以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能够让文化与今天人们的生活、情感、情趣对接,让传统文化为今天和明天服务。”

    毕淑敏:我对文字的感情,就像一个老农对于他的锄头和耕牛的感情。语言文字于我恩重如山,看到成语被误用、滥用、肢解甚至破坏,心中痛惜。我觉得自己要为成语的健康传承和发扬光大,尽一点绵薄的力量。

    【成语内涵】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吴下阿蒙”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