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统考(期末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17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感叹如今大学的“千篇一律”时,林林总总,风格各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却成为大学个性展示的一道缩影。有的大学通知书,是一座手工拼插的微型3D版校门;有的大学通知书________了活版印刷这门古老工艺;有的大学通知书嵌入了________AR技术的虚拟校园平台,只需下载APP,从而扫描通知书正反面,就能查看校情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内容一览无遗。录取通知书是具有仪式感的东西。大学在这方面倾注心力,借此或展现办学理念,或凸显精神追求,或传递对新生的希冀,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        )。

        虽然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设计追求______无可厚非,但要警惕过度“创新”。不管如何创新,录取通知书的原始功能依然没有变,过多的炫技、过度的展示,往往会有________之嫌。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启用        鉴于        差异化        舍本逐末 B . 使用        基于        个性化        喧宾夺主 C . 启用        基于        个性化        舍本逐末 D . 使用        鉴于        差异化        喧宾夺主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只需下载APP,从而扫描通知书正反面,就能查看校情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内容。 B . 只需下载APP,扫描通知书正反面,就能查看校情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内容一览无遗。 C . 只需下载APP,进而扫描通知书正反面,就能查看校情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内容一览无遗。 D . 只需下载APP,然后扫描通知书正反面,就能查看校情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内容。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从中得到体现,大学形象的自我营销和构建也得以实现 B . 大学形象的自我营销和构建得以实现,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也从中得到体现 C . 这既是大学形象的自我营销和构建,也能体现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 D . 这既能体现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也是大学形象的自我营销和构建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人类长期生活,聚居、繁衍的聚落空间和社会单元,村落并非伴随人类的起源而出现,它是人类进化和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产物。人类进化史表明,人类是从灵长类古猿进化来的,属于群居型动物。这一进化过程,提供了早期村落产生的两条线索:一是群居作为动物性本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特别是到了智人阶段,人类为了有效降低单个个体的生存难度,形成了共同防御、共同发展的族群观念,因而基于血缘的聚众而居开始出现。只是由于完全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为了获取食物,需要频繁迁徙,所以并未形成长期的、固定的、规模化的居住点。二是由于生存的驱动,人类开始积极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出大量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包括工具、器皿、衣物、建筑和制作它们的经验、技术,以及语言、制度、道德和原始信仰等。由此,动物性聚众本能开始向社会性聚居意识转变,具有村落内涵的聚落随之产生。

        距今一万年前后,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从迁徙流动生活逐步走向定居生活。定居把人类固定在土地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稳定了定居生活,于是有了早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使早期社会从氏族进化为部落,部落又发展到部落联盟,并形成以城郭为中心的地缘一体化政体。由此,国家应运而生。国家的出现,意味着跨地域、跨血缘、跨部落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建立。国家要维系和巩固这种关系,其前提和基础是对土地和人口的全面掌控。因此,村落就具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先秦的“井田制”“授田制”,秦汉的“郡县制”“乡亭里制”都充分表明这一点。秦汉时期国家对于村落的管控有所加强,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地形图》中名为“某某里”的有43处,均分散在山川地区,既说明村落的广泛存在,也表明其受到国家的行政管辖。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皇权不下县”,但从秦汉国家与村落的关系来看,国家权力显然下渗到了县以下的地方社会。只是这种渗透并非以设置国家机构的方式实现,而是通过基层代理人来体现,如里长、村正。可见,村落以其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和地缘一体性的特质,起到了维系和巩固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繁荣的历史作用。

        作为聚族而居的社会单元,中国村落是血缘关系优先的社会,属于血缘型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突出表现于四个方面:村落的宗族化发展、互助体系的形成、乡民信仰的一致性,村落治理的乡约化。正因如比,村落形成了互助友爱的道德规范,进而构建了以伦理为本位的共同价值观。

        村落的形成,意味着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世界的产生。除田赋徭役、战争动乱等不可抗拒因素外,村落较少与外界发生联系,是一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推进,近代以来的村落逐步转型发展。

    (摘编自胡彬彬,邓昶《变迁与转型;中国村落发展的用途》)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远古时期,没有形成长期、固定、规模化的居住点,这和当时人们的生产方式相关。 B . 伴随着人类动物聚众本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具有村落内涵的聚落在我国历史上形成。 C . 秦汉时的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村落的管控,是因为村落已发展成熟且对国家作用巨大。 D . 村落属于自给自足的封闭世界,只有遇到不可抗拒的诸多情况,才会和外界发生联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时间为序,梳理了我国村落的变迁过程:聚落—早期村落—聚族而居的社会单元。 B . 文章从人类的进化过程,和农业的关系,和国家的关系等方面阐释了村落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C . 文章以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文献资料为论据,论证了秦汉时期国家对于村落的管控有所加强。 D . 文章既着重分析了村落的形成过程,也论及村落对国家稳定-发展和繁荣的作用,详略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村落的产生虽晚于人类的起源,但其源远流长,在我国有着悠久长远的发展历史。 B . 国家建立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是跨地域,跨血缘-跨部落的,而村落并非如此。 C . 从秦汉国家与村落的关系来看,认为我国古代“皇权不下县”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D . 村落构建了以伦理为本位的共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将随村落的转型发展而消亡。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政府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政府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脱贫,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战略,也使得农民收入增长加快,许多农民从低收入群体升入较低收入群体,但是迈入中等收入者队伍的人还是极少数。非农化是农民实现收入增长的重要方式,通过非农就业和创业,许多以前的农民现今成了中等收入者。继续从事农业或养殖业的人,只有通过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才能成为中等收入者。小农经济很难让农民脱贫致富,如果零散的、低效率的小农大量存在,必将限制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提升。推进城市化进程,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鼓励农民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也可以达到“精准扩中”的效果。然而,目前政府部门实施的许多自主创业鼓励政策较少关注农民,部分地区的城市管理部门甚至限制或歧视农民创业,这阻碍了农民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进程。

        (摘编自李春玲《从“精准扶贫”到“精准扩中”》)

        材料二:

       

        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等等。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就甚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认为我国脱贫攻坚为世。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方案。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说:“我必须说,中国正在做很多建设性工作,以便让民众从较为贫穷的生活水平进入中产阶层。”

        但是,我国的脱贫攻坚任务目前仍然艰巨。

        贫困人口基数依然较大,财政兜底压力大。而且尚未脱贫人口中,长期患病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比例高。这部分人中很多需要依靠财政兜底才能实现稳定脱贫。如河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占比超过72%,元劳动能力者占47%,65岁以上老人占26%。

        在产业扶贫方面,各省区普遍存在产业扶贫项目单一、同质化的现象,后续发展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亟待加强;贫困地区面临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仍存在薄弱环节;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仍需进一步改进;作风建设仍需加强,急躁症和拖延症并发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各地普遍反映当前的扶贫政策都是真金白银,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给的越来越多,帮得越来越实,但相比之下,政府如何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仍是亟须补齐的短板。如:个别贫困农民甚至存在“你不帮、我不动”现象;一些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劳动的懒汉,躺在脱贫优惠政策上不劳而获,导致边缘户心理落差和抵触越来越大。对这部分人应加强教育,减少资金和物质的直接给予。

    (摘编自大河报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实施精准扶贫,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脱贫,进而让他们成为中等收入者队伍中的一员,符合我国政府所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目标。 B . 政府部门许多自主创业政策较少惠及农民,有些政府部门甚至对农民创业采取限制或歧视的态度,这影响到我国“精准扩中”的进程。 C . 2014年至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总数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匀速下降,这说眼的贫攻坚工作是持续推进、卓有成效的。 D . 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它不仅对我国意义重大,而且为世界其他各国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的推进,许多农民已经从低收入人群变为较低收入人群,但要成为中等收入人群依然任重道远。 B . 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等方面都是我国脱贫攻所取得的成就,这在材料二中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C . 在今后扶贫中,应做好克服产业扶贫项目单一、同质化的不足,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保障方面的薄弱环节等工作。 D .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对长期患病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和因懒致贫的群体应区别对待,方法因人而异;效果会更显著。
    (3) 从农民角度而言,农民应该如何走向富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涵元阁

    岑燮钧

        舜江有个著名的涵元阁,旧主人据说是前清大员。少爷是书痴,收罗了不少孤本。暮年,少爷膝下荒凉,多次对书童谢玉良说:

        “不知涵元阁会落在谁手。倘也是个爱书的,我也放心了。”

        “老爷,你放心,有我一天在,就不会让涵元阁丢失一本书。”

        少爷曾跟着高人,学会了古书修复。谢玉良是书童,自然也懂七八分。少爷过世后,涵元阁捐给舜江大学的图书馆,他就成了古籍部的修书匠。他有一手当年跟着少爷学的绝技——借尸还魂法,能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在新的纸张上。这一技法,江湖罕见。谢玉良渐渐老去,就带了个徒弟——龙志安。

        龙志安是个年轻人,学古典文献的。修古书是件精细活,须坐得冷板凳。拆线,清洗节页,处理虫眼,替换册页,重新装订,这可不是简单的事,一天糊不了几页。尤其是借尸还魂的技法,不轻易传人。入了这个行,就得守着这个活。龙志安虽不敢怠慢,眼神却总有点迷茫。

        谢玉良闲了时,就给龙志安讲当年的事。“我是答应了老爷的,他守一辈子,我也守一辈子。”仿佛这藏书楼就是他的旧主人一般。

        可惜,形势逼人。日本人攻下了上海,舜江府也危在旦夕。舜江大学西迁,搬走了涵元阁的一半藏书——车马颠簸,已不能再多带了。

        “师傅,你跟我们一起走吧。”

        “我老了,跟不了你们年轻人了。这半楼藏书,耗费了老爷的一世心血,宋元孤本,尽在其中,你要好生看管,剩下的,我守着。”

        “师傅,你要好好的,等我们回来!”龙志安眼睛红了

        日本人进城那一夜,谢玉良住在涵元阁。他提着一盏马灯,前前后后仔细查看。他把灯芯旋得只剩一点点,一灯如豆。他上楼下楼,坐立不安。过了一会儿,他听到外面日本兵一队队经过,感觉楼都在震动,那靴子仿佛就踏在古书上一般。

        一天,一个日本人进入涵元阁,身后跟着两个侍卫、一个翻译。翻译官说,太君想上楼参观参观著名的涵元阁。谢玉良说,除了一堆破书,又没什么好看的。

        “破书?我就是要看破书!”日本人说着半生不熟的汉语。

        “把书柜都打开!”翻译撂下一句话。谢玉良没法,只得一一打开。“下去!”日本人把他赶走了。

        谢玉良弓着背,在楼下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迟钝的耳朵变得特别灵敏,上面的些微声响都牵动着他的心。他几乎说得出每本书的来历,其中最东边一柜的最上层的一套书,少爷第一次用借尸还魂法把破损严重的册页换掉。看着旧墨迹重新附着在新书页上,少爷说有这门绝技,古书可以不朽了。前几日,谢玉良检视书柜,发现这一套书竟然没有西迁,他心头一沉。

        日本人走下楼来,捧着一函旧书。谢玉良眼睛直了,他伸出手去,想把那函书夺回来,侍卫把他挡住了,他喊:“书不下楼——不能拿走啊!”这一说,仿佛提醒了日本人:“你的, 知道,孤本哪里?”谢玉良装糊涂道:“我只是个管门的,什么孤本不孤本?”侍卫一把把他推倒了。

        第二天,涵元阁门口的牌子换成了“东亚文化联谊处”,日本兵已经站上了岗。

        谢玉良再也不能进入涵元阁。他撑着手杖,绕着涵元阁一圈圈地走。涵元阁虽不高,却仿佛九层高台一般。他几乎天都要沿着涵元阁外边的小路,绕着往里看,走近了看,站在高处看,透过花墙看,或者远远地看。他看见涵元阁旁的银杏树,一天一天变黄,叶子一天少似一天,最终变成了孤零零的一株。他又看着它慢慢返青,坚强地长出新叶。他就这样一圈一圈绕着涵元阁。他的背越来越驼了。

        他病倒了,时好时坏。

        那一天,他发着低烧,真的看见了一个瘦削的男子,握住了他的手:“师傅,日本人跑了,我回来了!”他愣愣地看了半天,两行浊泪流了下来。半晌,他的精神好了些,让龙志安扶着,去看四年多没进去的涵元阁。他抚摸着楼梯,一步一步撑上去。他翻到一本很破的古书,对龙志安说:

        “你‘借尸还魂’一下吧。”

        走时,他回头看了看那株银杏树,金黄的叶子三三两两地悠然落下。

        五更时分,谢玉良死了。他双目紧闭,似乎没有什么痛苦。

        龙志安啜泣着,两眼直直的 , “师傅,我也会守一辈子的”,把那本刚刚替换好册页的古书放在他的胸口。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主要写了涵元阁三代看护人继承和保护古籍的故事,时间跨度较大,情节跌宕起伏,但贯穿三代看护人的精神脉络是一致的。 B . 因为形势逼人、车马颠簸,舜江大学西迁时只带走了一半图书,这为下文谢玉良守护半楼图书、与日本人抗争等情节作了铺垫。 C . 小说细节描写传神,有助于凸显人物性格,如“他把灯芯旋得只剩一点点,一灯如豆”就刻画了谢玉良谨慎、节俭的性格特征。 D . 小说中的名字意蕴丰富:“涵元阁”意为涵养元气之阁,“谢玉良”意为主人公具有美玉般的情操,“龙志安”寄寓人们的美好期盼。
    (2) 文中多次提到“借尸还魂法”并作了简单介绍,这对于本小说具有怎样的作用?
    (3) 小说画线处描写了龙志安的眼睛,分别体现了龙志安怎样的心情?龙志安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群臣皆莫敢言。于是乃令萧何第一,所食邑多,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中十二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何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候。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B . 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C . 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D . 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秦朝故地关中地区。项羽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B . 趋,小步疾行而前,表示敬意;文中“人朝不趋”是高祖刘邦给予萧何的一种高规格礼遇。 C . 孝惠,指汉朝皇帝刘盈,孝惠是其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D . 百岁,死的委婉说法。遇有忌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物,而需用其他的话委婉表述。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萧何目光远大,所为异于众将。攻入咸阳时,和众将争分金帛财物不同,他收藏秦朝的文献档案,使刘邦得以详尽掌握全国地理、户口等方面的情况。 B . 萧何功勋卓著,受到刘邦封赏。楚汉相争时,他留守后方,制定法令,安抚民众,补给粮草兵员。论功行赏时,被刘邦评为第一,受到封赏甚为优厚。 C . 萧何心系国事,不计个人恩怨。重病期间,孝惠帝亲来探望。问及相国的继任者时,他尽管与曹参不和,但还是举荐了曹参,并为得到合适人选而高兴。 D . 萧何功高震主,引发刘邦猜忌。位为相国,功劳第一,然而依然孜孜于国事,深得民心,这引发了刘邦的提防之心。他以多买田地自污,保全了自己。
    (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何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

    ②何置田宅必居穷处,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四、诗歌鉴赏

  • 6. 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台

    文天祥

    登临我向乱离来,落落千年一越台。

    春事暗随流水去,潮声空逐暮天回。

    烟横古道人行少,月堕荒村鬼哭哀。

    莫作楚囚愁绝看,旧家歌舞此衔杯。

    (注)①越王台:在今广州市越秀山上。越王,指南越王赵佗。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越王台已逾千年“落落”既写冷落、荒疏的越王台,也映照作者此时的心境。 B . 颈联营造了凄凉而壮阔的意境,寓情于景,和“山河破碎风飘絮”异曲同工。 C . 虽已沦为“楚囚”,但作者以酌酒自我宽慰,悲伤之中透露出一丝自信的心绪。 D . 这首怀古诗并非歌咏胜景,而是吊古伤今,寄寓了作者深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叹。
    (2) “春事暗随流水去”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唯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是无尽宝藏,可以尽情享用。
    (2) 《琵琶行》中“”两句,以杜鹃这一传统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表达了凄凉之情。
    (3) 《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军营之事后主刘禅都要咨询向宠,这样就“”。

六、语言表达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中国汉字的发生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①,既表音又表义;汉字结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②。真、草、隶、篆、行,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趣和个性因素在里边。此外,汉字③: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体现了地域性;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交融。

  • 9. 阅读下面文字,仿照第一阶段的文字表述,概括明代词选发展所经历的第二、第三第四阶段。

        《草堂诗余》是南宋何士信编辑的一部词选集,其中词作以宋词为主。《花间集》是后蜀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经典作品。明代词选的编纂与这两部词选集关系密切,以此为线索可以清晰地看到明代词选所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明前期《草堂诗余》不大被人们重视,词学发展与其关系不大。明中期词选的编纂很是热闹,人们唯《草堂诗余》是尊,对《草堂诗余》奉若典范,或奉其为填词之法式,或视之为“宋人风致”“宋词精绝者”“古之佳制”。明代后期,《草堂诗余》所呈现出的柔艳婉约之风,与明人的审美理想相契合,使之在明代后期伴随着心学思潮、文学复古思潮,在词选编纂史上成为靓丽风景;而《花间集》与《草堂诗余》中的词在某些方面同调,再加上明代后期复古思潮的进一步深入,它也成追摹范本。明末选家从《草堂诗余》《花间集》中突围,打破了婉约词独占天下的局面,选词范围有所扩大,形成了婉约词,豪放词并重的局面。

    ①第一阶段:明前期“草”色凋零,不为所重。

    ②第二阶段:明中期

    ③第三阶段:明后期

    ④第四阶段:明末期

七、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方9月29日在北京举行。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南仁东、董建华、于漪、王蒙、王有德等28人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

        曾有媒体联合举办“时代人物评选”,评选人物榜单上有科研专家袁隆平、钟南山、属呦呦、文学大师莫言,航天英雄杨利伟,演艺人员张艺谋、冯小刚以及企业家马云等人。

    如果《人民日报》要举办一次“国家精神奖”的评选活动,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获此殊荣?请结合材料内容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