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石桥市水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修改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976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xiào)   狡(xiá)     阔(kò)    顶礼拜(mò) B . (xìn)    媚(chǎn)   丽(qǐ)    奄一息(yǎn) C . (zuò)    请(tiě)    脱(jiū)   难辞其(jiù) D . 湿(rú)     木(nè)     追(shù)   寻章句(zhāi)
  •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辍学   镌刻  唾手可得    未雨绸谬 B . 谩骂   威慑  水泻不通    冥思遐想 C . 赃物   挑衅  怏怏不乐    因地制宜 D . 阑珊   风骚  自出心裁   笑容可掬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那里的天气变化无常 , 你可要多带些衣服。 B . 现在的孩子对什么都好奇,说起话来滔滔不绝 C . 前段时间,电信、联通涉嫌垄断一事被传得纷纷扬扬 D . 她虽然个子不高,但长得小巧玲珑的,挺可爱的。
  • 4. 选出填在下列语段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作为知识分子,不应该随波逐流,而       认清方向,各尽所能。

    ②看了《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我       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真的吗?这些无辜的生灵多么可怜啊!猎鸟者多么残忍、贪婪!

    ③孩子们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做,不要让他们什么事都      家长。

    A . 必需  几乎 依从 B . 必需  简直  依赖 C . 必须  几乎  依从 D . 必须  简直  依赖
  • 5.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节日,或者是宗教上的,或者是节令上的。_____________。

    ①这体现出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

    ②比如欧洲国家的圣诞节,为的是纪念耶酥的诞辰。

    ③而中国的节日主要来源于时令,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④复活节则是为了庆祝耶酥复活而产生的。

    A . ②④③① B . ①③②④ C . ②③④① D . ①②③④
  • 6. 对语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

           日出之所以美,是我们看到黎明的时候,唤起了生命的某种感叹。从看日出的过程里, 我们感到蒸蒸日上的朝气,感觉生命的活泼,感觉到从绝望黑夜进入到希望黎明的柳暗花明。我们看到的不是黎明,而是自己的生命。我们把自己期待生命美好的渴望,投射在黎明上。

    A . 文中“感觉”“活泼”都是动词,“看日出”是述宾短语。 B . “我们把自己期待生命美好的渴望,投射在黎明上。”这个句子中“投射”做状语。 C . “我们看到的不是黎明,而是自己的生命。”一句是并列复句。 D .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把“唤起”改为“呼唤”。

二、语言表达

  • 7. 请结合语境再仿写一句话。

           我们向往世界一切美好事物,他们指引着梦想的方向。向往太阳,向往它喷薄而出的壮丽,向往它哺育一切的博爱;;向往白云,向往它变化莫测的飘逸,向往它超凡脱俗的纯洁。

三、名著导读

  • 8. 名著阅读

    (1)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些话出自(作品)主人公的故事就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

    (2)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着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选文的作者,她告诉的道理。

四、默写

  • 9. 补充句子

    (1) ,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李商隐《无题》)

    (2) ,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东风不与周郎便,。(杜牧《赤壁》)

    (4) 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

    (5)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6)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7)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8) 见贤思齐焉,。(《论语》)

    (9) ,白露未已。(《诗经·蒹葭》)

    (10) 《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有端庄自重的句子是

    (11) 《春望》中的诗句“”描写了一个忧国念家者的具体形象。

五、文言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①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牛酒迎劳之。事闻,朝廷大怒,②富弼议欲诛仲约。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之情,③醵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仁宗乃释之。弼愠曰:“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仲淹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④手滑,恐吾辈亦未可保。”弼不谓然。及二人出按边,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 , 未测朝廷意,比夜彷徨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注】①晁仲约:人名,地方官员。②富弼:人名,朝中官员。③醵:泛指聚敛(钱财)。④手滑:任意放手行事。

    (1)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予尝古仁人之心      

    ②吾谁与?      

    ③弼曰      

    ④富弼议欲仲约      

    (2)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

    (3) 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

    (4) 【甲】文主要运用哪两种表达方式?

    (5) 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诗歌鉴赏

  • 11.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田舍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注释】①田舍:农家。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 全诗洋溢着一种“”的气息。(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

    (2) 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

七、现代文阅读

  • 12.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差一分钱

           ①父亲一定有心事。

           ②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③父亲是在寻一个人。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④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 , 脸憋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

           ⑤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⑥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佛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

           ⑦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⑧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⑨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真是土得掉渣。

           ⑩入秋,温暖如春。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走在长长的巷子里,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⑪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

           ⑫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父亲说。

           ⑬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⑭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30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19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⑮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孩子嘛,难免。

    ⑯那天,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⑰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

           ⑱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⑲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⑳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很寂静。

           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

           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

           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30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当年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她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的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1) 第4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全文看,14-24自然段记叙了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 第19段写道:“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他为什么要长长地吁口气?

    (4) 27自然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 文中父亲“悬着的心结”具体指什么?为了解开这个心结父亲做了哪些努力,请简要地概括出来。

    (6) 本文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感人至深。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 13.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阅历与读书

    赵迎辉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文中画线语句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5) 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八、命题作文

  • 14.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若选(一):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若选(二):请自拟文题,然后作文。

           (一)请以“将       化作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二)“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是一首很有意蕴的诗。从这首诗中,有人读出了不必踏破铁鞋,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有人读出了若没有追求的过程,也许无法学会珍惜……请以“学会珍惜”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恰当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容易显露个人信息的地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