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四单元《求谏》同步检测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147 类型:同步测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必须极言规谏                              极言:竭力陈说。 B . 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             忤:冒犯,触犯。 C .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之                勖:慰问。 D . 但思正人匡谏                                正人:正直的人。
  • 2. 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金器不已,必玉之    ②君不易,为臣极难 B . ①人君须得匡谏臣       ②有所开说,必虚己纳 C . ①举愆过                     ②太宗知若此 D . ①岂得人言不同己意    ②勇气闻于诸侯
  • 3. 下列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①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②至于隋炀帝暴虐 ③必须极言规谏 ④便即护短不纳 ⑤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⑥遂答云“业已为之”

    A . ②③⑤⑥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②④⑥ D . ③④⑤⑥
  • 4. 下列各组句子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岂得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②申之孝悌之义 B . ①而耻学师②其身也,则耻师焉 C . ①今其智反不能及②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D . ①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绝江河
  • 5. 下列各句中的加线词,活用方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臣亦不能独其家

    A . 便即护短不 B . 主若自贤,臣不匡 C . 己纳之 D . 或有人臣
  • 6. 下列各句与“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句式相同的一项(    )           

    A . 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B . 下为百姓所怨 C . 安能谏人 D .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 7.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唐太宗从前来奏事的大臣们有时神情惊慌、语无伦次的情况推测,臣子们“奏事”尚且惶恐,“进谏”,更应畏惧。 B . 太宗以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如果互相品评比较,就能发现杂乱无章的文辞与低劣的技艺类比,人君也须纳谏。 C . 魏徵在发现太宗的错后,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太宗曾在朝臣面前赐酒给如魏徵一样敢谏的房玄龄等以示勉励。 D . 太宗曾问褚遂良有关舜、禹的谏臣对装饰食物器具之事也苦苦规谏的原因,褚遂良说这是禁止奢侈,防微杜渐。
  • 8. 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见人来奏事者 比:近来。 B . 必当畏犯鳞  逆:倒生的。 C . 自知者明,为难矣  信:确实。 D . 首创奢淫,危亡之  渐:逐渐。
  • 9. 下列语句中加线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心,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 B . 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百姓所怨,②漆器不已,必金 C . ①自知者明,信难矣,②朕所 D . ①遂答云“已之”,②竟不停改
  • 10. 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是太宗极力“求谏”原因的一项是(    )        

    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③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④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⑤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A . ①③⑤ B . ①④⑥ C . ②⑤⑥ D . ②③④
  •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向之论矣    备:完备。 B . 谁欲以言死者      博:换取。 C . 在以势驱之耳      要:关键。 D . 不亦哉                鲜:新鲜。
  • 1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为乐 B . 有与临乎渊谷者/遂与俱出 C . 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则或咎欲出者 D . 臣之噤口卷舌/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若读数过      随其所见,笔于书 B . 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纵不读书 C . 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      木受绳 D . 为院本      化为鸟
  • 14.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童心者,真心也

    A . 乃为人欲引去 B . 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 C . 君子喻于义 D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15. 下列各句中,与“决定目之为经矣”中的“目”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B . 笔之于书 C . 吾妻之美我者 D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二、填空题

三、问答题

  • 21. 《贞观政要》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 22.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文后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徴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1)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这句话该如何翻译?

    (2) “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这句话该如何翻译?

  • 23.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文后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        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这几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 24. 在下文标号的①②③处续写句子。要求:(1)续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2)①②处的句子要与它前面画横线的句式相同。(3)③句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整段文字作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

    ①: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

    ②: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③:

  • 2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谏论下

    苏 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如何准确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     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

    (2)     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