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四单元《求谏》同步检测

谏官制度的核心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故乡的沉沦

耿 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彻肤彻骨,透到了骨髓。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橘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八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茶界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认为茶文化是喝出来的。或许受到禅宗“公案”的影响,还有的人认为茶文化在茶汤里。这些说法乍看貌似没错,但其实并非全对。这里涉及到什么是茶文化的问题。任何文化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脱离或淡化人的主体性来探寻文化,都是缘木求鱼、背道而驰的。人类的涉茶活动中,品饮茶当然是主要的,但茶的发现、利用、种植、加工、储藏、贸易、流通,何尝不是茶事活动呢?茶文化是人类与茶有关的一切活动的成果。片面强调茶文化是喝出来的,显然不符合人类茶事活动的丰富性和茶文化的多样性。而且,无论怎么丰富多样,无论多么博大精深,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茶。否则,茶文化就会扁平化,多姿多彩的茶文化就会单调乏味。

当代茶文化兴起的初始阶段,是茶艺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起初的茶文化研究,往往局限于茶的养生保健和历史发展。由于茶文化具有的亲和力、泛在性,有人戏称茶是“万金油”“百搭”,茶与什么都搭得上关系。虽然从大文化的角度看,农学、经济学范畴的生产、加工、流通也属于茶文化研究范畴,但这不应是茶文化研究的重点,否则就会挤压茶科学、茶技术、茶教育、茶叶流通等领域。与茶有关的茶艺文化如茶艺术、茶文学、茶工美、茶习俗等,当然是茶文化范畴的研究对象,但属于边缘的、交叉的、衍生的茶文化。

茶文化研究需要一定的学科理论来指导,但仅仅从茶学(农学二级学科)、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来研究,肯定是有局限性的,更不能满足于乡土文化、民间文化、地方文化、社会文化层面的研究,而应该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和文化哲学的高度来研究茶文化。茶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形成,既有多元一体等一般性的规律,也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族群性、社会性、生活性、传承性。这些特殊性恰恰是茶文化的人文价值之所在,也是茶成为独特的文明载体和文化符号的根本原因。因此,茶文化雅俗共赏,具有高度的开放包容性,它与其他文明形态和文化现象具有亲和泛在的普适关系。茶的这种人文价值具有恒久的现实意义,只要人类需要喝茶,它就永远有存在的价值。但茶文化绝不仅仅是喝出来的,它还是种植出来、炒制出来、流通消费出来的。所有这些活动的主体是人类自身,而不是茶树、茶叶、茶汤。所以,茶文化既在茶叶里、茶汤里,也在茶园里、茶厂里、茶店里,归根结蒂是在人类自身的茶生产、茶生活里。

(摘编自鲍志成《正本定向:构建新时代茶文化研究大格局》)

材料二:

纵观历史,社会的发展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是多渠道和多内涵的,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多层次和多侧面的。从整体上看来,中国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对中国人的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影响。

中国人饮茶不仅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求得思想的自洁、自省、自律。所以,陆羽倡导茶文化之始,就把精神追求和价值评判贯穿于茶事之中,《茶经》把饮茶作为“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重要环节。

中国茶文化精神是一个“多媒体”,渗透着佛家的禅机、道家的清寂、儒家的理念。佛茶虽然最初是为了养生、清思,但禅宗使佛学精华与茶文化互相结合,佛理与茶理真正贯通,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的深蕴内涵融为一体。“茶禅一味”,明心见性,创造了饮茶意境。最早以茶自娱的道家,虽然是先从药理出发认识茶的作用,但当饮茶后的神清气爽与道家修炼的主张内省沟通后,道家从饮茶中得到自身与天地宇宙合为一气的真切感受,饮茶主要是为了“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朱权《茶谱》),所以情调创造饮茶的美学意境,进而发掘了茗茶艺术中的深刻哲理。当然,儒家观念是中国茶文化的思想主体,诸如饮茶与中庸、和谐的伦常道德相关连,民间茶俗与气氛欢快浓重的儒家乐感文化相沟通,养廉、雅志、励节与积极入世的操守,秩序、仁爱、敬意与友谊的规范,无一不在其中,甚至饮茶可以蕴含兴邦治国之道。真是其理至深,其义至远。不过,中国茶文化中的“三教合一”,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因为三者在空灵的顿悟中所追求的豁达、明朗、理智与茶事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从社会实践方面来看,饮茶时讲究品味与情调,环境与氛围的幽雅,水质的清纯,杯具的清洁与名贵,对象与知己的神会与亲切,在对汤色的鉴别与饮赏过程中,达到愉悦和慰藉的目的。饮茶多是淡泊的情感内化,虽然茶出现在形式不同的社交场合,成为人与人交往的媒介,充溢人际情感交流的快感与满足,但体现的是“蓄浓烈于平淡之中”的品格水样清淡的茶,溶进深深的情。品韵是品茶的至高境界,也是品茶艺术的精华所在。品茶的评鉴,需要味觉与嗅觉的细致入微,更需要精细的感觉与丰富的想象,在宁静和淡泊中寻出绵绵的悠长,达到悟与获的境界。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进而到“宇宙体味之味”,这就是饮茶时所展现的“三重境界”。

从理念到实践清楚地表明,中国人的品格与人生态度中,植根乡土的立命原则,自然入化的泛生意识,抱朴守拙的生活态度,都与茶文化有“割不断,理还乱”的血脉联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茶是一种生活的美化,理想的追求,宗教的超越。而在当代社会中,茶文化则是一种心理的回应,现实的聚从,历史的扬弃。

(摘编自余悦《东方闲情的精神品貌中国茶文化价值显示悖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