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灌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95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duo)       (gàn)旋       (jī)绊       (huó)然开朗 B . (lǔ)        (fú)水        (zhě)皱      自怨自(yì) C . (jiāng)然     眼(kuāng)     (jūn)裂      风雪(zài)途 D . (hùi)暗       连(qiào)      低(wā)       鳞次(zhì)比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潮汐    狼籍    箬篷    奇伟滂礴 B . 追溯    唯幕    篆章    消声匿迹 C . 骨骼    腐蚀    翩然    草长莺飞 D . 屹立    俨然    瞭原    嘎然而止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这个领域苦心孤诣地钻研。 B . 城市绿化既要因地制宜 , 又要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 C . 他对老师无言的微笑、默默的关怀、无微不至的照顾一直耿耿于怀 D . 他看对方的神态,全然没有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的味道。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江苏省响水县一化工公司发生爆炸事故,其场面十分惨烈,目前死亡人数已上升至64人。 B . 预计到2022年,我国的博物馆总量将超过八千座以上。 C . 在物理学家霍金的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 D . 新版《三打白骨精》以其华丽的3D制作技巧、虚实结合的特效手法,国内影视从业者们引发深思。
  • 5.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民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 . ④①⑤②③ B . ⑤②③④① C . ④①②⑤③ D . ②③④⑤①
  • 6.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加工成为想在流传的《伊索寓言》。 B .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分别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他的长篇小说《我的母亲》,被列宁称为“一部非常及时的书”。 C . 《诗经》,也称“诗三百”,收录诗歌300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 “赋”“比”“兴”三个部分。 D .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综合性学习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世界各地,古老的中国书法如习习春风和煦送暖,如绵绵春雨润物无声。在世界文化史上还没有哪一种文字的审美书写能够像汉字书法一样从未中断地流行千年。在全球化浪潮的多元文化互动中,在新的人类文化语境中,中国书法正在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灿烂瑰宝,成为中国向世界显示中华文化美丽的重要艺术,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阐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颜真卿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其书法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整体上显得大气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1) 根据你对书法的认识和上述相关材料,判断下列属于颜体书法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关于书法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楷书特点:讲究用笔、笔画分明、结构方正。 B .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草”,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楷”。 C . 草书: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特点:气势贯通、错综变化、虚实相生。 D . 楷书四大家一般是指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代的赵孟頫。

三、现代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关于清明,《岁时百问》讲:“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三统历》云:“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明代张岱《夜航船》亦讲:“清明万物齐于巽。巽,洁也,齐也。清明取洁齐之义。”时至清明,已入深春,莺飞草长,清波粼粼,桃红柳绿,风清景明。

        清明作为节气,有起源于周朝之说。据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时令》讲:“周公始定二十四节,以合二十四气。”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冬至和清明。古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清明三候是:初候桐始华(华,即开花);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三候虹始见。这早在《逸周书·时训解》即有记载:“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鴽是鹌鹑一类的鸟,“田鼠化为鴽”,是古人的一种错误认识。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说起清明,就不能不谈到寒食。据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贤人介子推的。春秋时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等诸臣逃亡去国十九载,返国后封赏功臣,独介子推无封无赏。子推作《龙蛇歌》而讽之:“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入深渊,得其所安;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子推遂偕母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子推抱树焚死。时人为悼念子推,于其忌日禁火冷食。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寒食大致在清明的前一二日,亦有前三日之说。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两节由于日期相近,便逐渐融为一体,几乎成为“同一个节日”。据唐代杜佑《通典》载:“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至此,寒食被作为“用展孝思”的“法定节日”确定下来。俗话说:“清明到,儿尽孝。”唐代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 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由于寒食禁火,故清明取火曰请新火。“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在清明这一天,皇帝亦将新火赐予近臣,以示恩赏。唐代韩翃 《寒食》诗写的便是公侯大臣受皇宫赐火:“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清明成为“法定假日”,亦始于唐代。寒食一日,再加前后三日,共计七日假,相当于近年来的“黄金周”。“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由于唐代以后,寒食、清明既是“法定节日”,又是“法定假日”,所以除了祭祖扫墓而外,尚有春游、踏青、插柳、放风筝等风俗。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又云:“清明去踏青,不害脚疼病。”宋·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有句:“桃杏满村春 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因而清明或曰寒食庶几成为一个“旅游节”了。

    (《寒食与清明(金台随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深春时节,清明到来,当时风清景明,正与其清洁明净的含义相符。 B . 寒食节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贤人介子推,后来相沿成俗,成为节日。 C . 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两节由于时间前后相差不大,人们已经把它当作“同一个节日”。 D . 从唐代开始,寒食、清明成为“法定假日”,共计七日假,就像我们的黄金周。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和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而且它们作为节气是早于作为节日的。 B . 寒食节作为“用展孝思”的法定节日,清明有“清明到,儿尽孝”的俗语,可见这两个节日有着共通的文化内涵。 C .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面,在这一天人们禁火并且吃冷食,因此才称清明取火为请新火。 D . 清明这一天,人们为逝去的先人扫墓,皇帝也将新火赐予身边的大臣,以示恩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清明作为节气,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周朝,张岱的《夜航船·天文部·时令》可以作为一个佐证。 B . 寒食因当日禁火冷食,清明取清洁明净之义。可见中国的节日取名有独特的含义。 C . 寒食、清明既是“法定节日”,又是“法定假日”,风俗也就不局限于祭祖扫墓,而变得丰富多样。 D .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因为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所以清明节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①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②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③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④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⑤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⑥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⑦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⑧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⑨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⑩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莲花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美,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⑪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⑫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⑬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⑭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⑮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1) 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
    (2) 阅读①~③段,请概括风雨中笛声的特点。
    (3) 你如何理解第⑭段中划横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4) 简析文中穿插朋友“偏爱蝉的歌唱”故事的用意。
    (5) 文章最后说“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四、文言文阅读

  • 10. 阅读《小石潭记》和《与朱元思书》选段,完成各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下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1) 下列语句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句是(    )
    A . 猛浪若(奔跑) B . 窥谷忘(通“返”,返回) C . 清冽(格外,尤其,特别) D . 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
    (2) 下列成语中的“过”字与“以其境过清”中的“过”字意思不同的是(    )
    A . 过犹不及 B . 文过饰非 C . 矫枉过正 D . 言过其实
    (3) 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甲】文的柳宗元被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B . 【甲】文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 . 【甲】【乙】两文都写了水的清澈,其中【甲】文主要从正面描写,【乙】文则主要从侧面描写。 D . 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4) 请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 【乙】文中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景色后的感受,【甲】文中也写了柳宗元在看到小石潭的秀美景色后的感受,试比较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五、诗歌鉴赏

  • 11.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干谒诗,作者借“欲济无舟楫”想表达之意;《登岳阳楼》中写登楼所见雄奇壮观景象一句是
    (2) 杜甫登上岳阳楼为什么会“涕泗流”?从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句子默写

  • 12. 默写。
    (1) 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月下飞天镜,。(李白《渡荆门送别》)
    (3) 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问君何能尔?。(陶渊明《饮酒》)
    (5)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6) 我报路长嗟日暮,。(李清照《渔家傲》)
    (7) 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
    (8) ,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七、名著阅读

  • 13. 名著导读。

    鲁达看见众人看榜,挨满在十字路口,也钻在人丛里听时,鲁达却不识字,只听得众人读道:“……如有人停藏在家宿食,与犯人同罪;若有人捕获前来,或首告到官,支给赏钱一千贯文。”鲁提辖正听到那里,只听得背后一个人大叫道:“张大哥,你如何在这里?”拦腰抱住,拉离了十字路口。

    此文段节选自《水浒传》,“犯人”因(事件)被悬赏捉拿,那“一个人”是(人物)。

八、字词书写

九、命题作文

  • 15. 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一定有令你激动、兴奋的事,一定有帮助过你、关心过你的人,这些人和事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请以“忘不了你的                       ”为题(空缺处可填入“眼神”、“帮助”、“微笑”、“鼓励”、等词),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事例典型集中,写出真情实感。③书写工整、清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