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东省揭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954 类型:中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基础题

  •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①有约不来过夜半,。(赵师秀《约客》)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③《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的句子是:

    ④《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纳谏后国内即刻就收到了效果:令初下,群臣进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⑤将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默写完整。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我的心在 shòu gǔ lín xún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②或许是因为某种力量在biān cè着我。

    ③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huāng miù的画面。

    ④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duàn bì cán yuán

  • 3.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B . 网络热词在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针对这一现象,大家各抒己见,争论激烈,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 . 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D .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考试焦虑是考生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如果考生善于进行心理调适,就能避免减轻不良反应。(去掉“避免”) B . 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在句末添加“的方法”) C . 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很多国内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去掉“批评”) D . 雾霭天气不仅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加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加大”改为“加剧”)
  • 5. 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构成排比。

    例: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鲜花,如果害怕凋零,那它永远不能盛放。

二、阅读

  • 6. 课内文言文阅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然,公输子为我为云梯/杀臣,不能绝也 B . 此犹文之与敝舆也/互相 C . 公输子之/醉翁之不在酒 D . 吾知子所以距我/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
    (2) 翻译下列句子。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3) 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述墨子是怎样劝说楚王的。

  • 7. 课外文言文阅读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土六,而邦大治。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有鸟南方之阜,三年不翅

    ②子

    处土六

    (2) 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视察民众的习惯。即使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即使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 B . 三年不长翅膀,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视察民众的习惯。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 C . 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 D . 三年不长翅膀,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即使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即使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
    (3) 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面粉增白剂有害无益吗

    (方舟子)

           最近,卫生部终于让步,拟从明年12月起禁用面粉增白剂。这个决定也受到了众多质疑,网上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人赞成禁用面粉增白剂。食品添加剂长久以来已被妖魔化,人们对之本就疑虑重重,巴不得什么食品都是“纯天然”的,如果换一种食品添加剂做调查,结果估计也差不多。但是监管部门在决定批准或禁用某种食品添加剂时,不能听从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公众的直觉,而应该有合理的科学依据。如果有科学证据表明面粉增白剂真的是有害无益,当然应该禁用,不用等到一年后。但是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刚磨出的面粉颜色发黄、粘性大、弹性差,用它做面点不仅不好看,还不好吃。因此传统上在供食用之前都要先把面粉储存几周到几个月让它自然“后熟”。面粉发黄是由于其中含有微量的类胡萝卜素(主要是叶黄素),在储存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气将类胡萝卜素氧化,面粉就逐渐变白了。同时氧气也促进了面筋的形成,让面点口感更好。但是长期储存不仅占地方,而且面粉容易发霉和滋生害虫、老鼠,并不卫生。使用增白剂和后熟剂能让面粉的后熟过程缩短为2~3天。

           面粉增白剂用得最多、成为众矢之的是过氧化苯甲酰。那么过氧化苯甲酰是否对人体有害呢?我们首先要看它是否有急性毒性。毒理学衡量物质的急性毒性的常用指标是半致死量,也就是能导致一半的实验动物死亡的用量。半致死量越高,毒性就越低,口服过氧化苯甲酰的毒性极低,对大鼠的半致死量是每千克体重5克,毒性比食盐还低(食盐的半致死量是每千克体重3.6克)。动物实验未发现过氧化苯甲酰对生殖、发育会有不良影响,也没有证据能表明它是致癌物,所以国际上没有将它列为致癌物。国内有专家称长期服用过氧化苯甲酰“会造成苯慢性中毒”,并没有科学文献能支持这种说法。

           过氧化苯甲酰加到面粉之后,几乎全部(91%以上)变成了苯甲酸。苯甲酸的毒性要高一些,半致死量是每千克体重1.7克。苯甲酸天然存在于某些食品(水果、奶制品、肉类)中,本身就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作为防腐剂大量地用在食品中,使用量比过氧化苯甲酰高得多。碳酸饮料中含有苯甲酸200毫克/千克,喝一瓶500毫升的碳酸饮料摄入的苯甲酸的量相当于几斤使用过过氧化苯甲酰增白的面粉中苯甲酸的量。所以有专家从生成苯甲酸的角度反对使用过氧化苯甲酰,是没法令人信服的。

           还有专家从过氧化苯甲酰会破坏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E等维生素的角度反对使用过氧化苯甲酰,甚至说:“面粉是贫困地区人摄取微营养素的主要来源,而现在局面是孕妇一边吃着加有增白剂的馒头,一边还要服用叶酸。”其实面粉中这些能被氧化破坏掉的维生素的含量极低或难以被人体利用,本来就不具有营养价值。即使维生素保存最好的全麦面粉,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K的含量分别只有每100克面粉含5微克、44微克、0.7毫克,而人们每天需要的这些维生素的量分别为(大约)2000微克、400微克、15毫克,都可以忽略不计(其中面粉中叶酸的量似乎不少,但天然叶酸不稳定,在储存、烹饪过程中会损失一半以上,剩下的又只有大约50%能被人体吸收)。

           因此过氧化苯甲酰在国际上被普遍作为食品增白剂使用,除了用于面粉,还用于奶酪的增白等。1997年开始欧盟禁用了面粉增白剂,但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建立)的最新标准仍把过氧化苯甲酰列为面粉增白剂,最高限量为75ppm。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将它列为合法的面粉增白剂,在合理使用的范围内不做限量。加拿大的限量则高达150ppm。中国的国家标准反而比较保守,限量为60ppm,实际上普遍超标使用,用量大约是100ppm,但也没超过加拿大的标准。现在则干脆要禁用,比以面包为主食的美国、加拿大还严格。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12.29.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每天需要的这些维生素的量分别为(大约)2000微克、400微克、15毫克”中的“这些”指的是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K等维生素。 B .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的面粉增白剂的最高限量比以面包为主食的美国、加拿大还严格。 C . 过氧化苯甲酰加到面粉之后,将全部变成了苯甲酸,而苯甲酸无毒,使用量比过氧化苯甲酰高得多。 D .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过氧化苯甲酰列为合法的面粉增白剂,在一定范围内不做限量。
    (2) 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笔者主张:监管部门在决定批准或禁用某种食品添加剂时,不能仅仅看网上的调查结果,还应该有合理的科学依据。 B . 传统上在供食面粉之前都要先把面粉储存几个月让它自然“后熟”,“后熟”的结果是既会变白,又会促进面筋的形成,让面点口感更好。 C . 致死量是毒理学衡量物质的急性毒性的常用指标,这个指标越高,毒性就越低。 D . 目前国内一些专家反对使用氧化苯甲酰,科学根据并不充分。
    (3) 面粉增白剂“有害无益”缺乏科学依据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述。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家去问妈妈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说到在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

           ②安西!多么遥远的地方!我在那里体验到莫名其妙的感动。除了我,咱们家谁也没有到过那里!我得意地大叫。

           ③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怀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④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情,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罗嗦。我说,我以为你是坐火车来的,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

           ⑤妈妈依旧淡淡地说,那时候哪有火车?从星星峡经柳园到兰州,我每天抱着你,天不亮就爬上装货卡车的大厢板,在戈壁滩上颠呀颠,半夜才到有人烟的地方。你脏得像个泥巴娃娃,几盆水也洗不出本色……

           ⑥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

           ⑦我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近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⑧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一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涵意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因为世界上最困难的事莫过于认识自己。我们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

           ⑨那是妈妈的眼睛啊!

           ⑩我们幼年的顽皮,我们成长的艰辛,我们与生俱来的弱点,我们异于常人的秉赋……我们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我们失败与成功每一次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

           ⑪她是世界上第一个认识我们的人。我们何时长第一颗牙?我们何时说第一句话?我们何时跌倒了不再哭泣?我们何时骄傲地昂起了头颅?往事像长久不曾加洗的旧底片,虽然暗淡却清晰地存放在母亲的脑海中,期待着我们将它放大。

          ⑫所有的妈妈都那么乐意向我们提起我们小时的事情,她们的眼睛在那一瞬露水般的年轻。我们是她们制造的精品,她们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描绘打磨我们的每一个过程。

           ⑬于是我们不客气地对妈妈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别说了,好不好?!

           ⑭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不再提起往事。有时候,她会像抛上岸的鱼,突然张开嘴,急速地扇动着气流……她想起了什么,但她终于什么也没有说,干燥地合上了嘴唇。我们熟悉了她的这种姿势,以为是一种默契。

           ⑮为什么怕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是不愿承认我们曾经弱小?是不愿承载亲人过多的恩泽?我们在人海茫茫世事纷繁中无暇多想,总以为母亲会永远陪伴在身边,总以为将来会有某一天让她将一切讲完。

           ⑯在一个猝不及防的刹那,冰冷的铁门在我们身后戛然落下。温暖的目光折断了翅膀,掩埋在黑暗的那一边。

           ⑰我们在悲痛中愕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

           ⑱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离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

           ⑲我们像一部手工制造的仪器,处处缠绕着历史的线路。母亲走了,那唯一的图纸丢了。从此我们不得不在暗夜中孤独地拆卸自己,焦灼地摸索着组合我们性格的规律。

           ⑳当那个我们快乐时、她比我们更欢喜,我们忧郁时、她比我们更苦闷的人,头也不回地远去的时候,我们大梦初醒。

           ㉑损失了的文物永不能复原,破坏了的古迹再不会重生。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当我们明白最晶莹的真诚就在我们身后时,猛回头,它已永远熄灭。

           ㉒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㉓趁老树虬蚺的枝丫还郁郁葱葱时,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㉔问她对你充满艰辛的诞育,问她独自经受的苦难。问清你幼小时的模样,问清她对你所有的期冀……你安安静静地偎依在她的身旁,听她像一个有经验的老农,介绍风霜雨雪中每一穗玉米的收成。

           ㉕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㉖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给众人一个机会,让他全面搜集关于一个人一个时代的故事。

    (1)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感悟?

    (2) 读完全文后,你认为作者要我们回家去问妈妈什么?为什么要回家去问妈妈?

    (3) “损失了的文物永不能复原,破坏了的古迹再不会重生”这句话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4) 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趁老树虬蚺的枝丫还郁郁葱葱时,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写作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走在青春的路上,其间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日子或瞬间,会有回味无穷的往事、人物或景物,也会有令你感慨万分的团聚与离别、欢笑与泪水。青春留下的足迹、声音、色彩、滋味、风采是多姿的,青春的印象是难忘的,意义是深远的。青春只有一次,可贵且值得铭记。

           请以“青春的印记”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四、附加题

  • 11. 名著阅读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N”﹣﹣“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1) 文段选自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的散文代表作。该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

    (2) 莎莉文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有什么特点?

    (3) 以上文段中,写到“我”对自己的行为的反省,这一反省说明什么?请结合文段中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