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密山市实验中学(五四制)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下列物质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燃烧,能除去氧气且不引人其他气体的是(   )
A、硫    B、木炭    C、红磷    D、铁丝
举一反三

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科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

   

【实验步骤】

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胶塞将一端密封;

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甲所示;

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乙所示;

④用刻度尺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并计算出AB与AO的比值,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⑤洗涤、干燥实验装置,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次数

AO/mm

AB/mm

AB/AO

1

523.5

109.5

0.2092

2

525.5

110.0

0.2093

3

527.0

110.5

0.2097

【得出结论】

(1)若把AO看作空气的体积,则AB相当于{#blank#}1{#/blank#}。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blank#}2{#/blank#}(用百分数表示,结果精确到0.01%)。

【思考讨论】

(2)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blank#}3{#/blank#}。
(3)步骤③中水滴向右移动的原因是{#blank#}4{#/blank#}。
(4)如果测量结果偏小,可能原因是{#blank#}5{#/blank#}(填序号)。

a.食品脱氧剂已变质                       b.食品脱氧剂量不足

c.第②步脱氧剂粉末分布不紧密       d.第③步未等水滴静止就测量

【反思评价】

(5)改进后的实验与原实验相比的优点是 {#blank#}6{#/blank#}(任写一条)。
(6)根据实验原理,在方便操作的前提下实验中使用的玻璃管越 {#blank#}7{#/blank#}(选填“粗”或“细”)实验结果越准确。

老师利用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结合现代传感器技术,测得过程中容器内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乙所示。

   

(7)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表达式为{#blank#}8{#/blank#}。
(8)该同学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9%,与理论值21%相比较,产生误差的原因很可能是{#blank#}9{#/blank#}(导管的体积可忽略不计)。
(9)结合曲线,解释AB段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是{#blank#}10{#/blank#}。
(10)反思应用:图丙实验与图甲实验相比,优点是{#blank#}11{#/blank#}(写一点)。

小红同学与其他同学一起对课本上的科学实验进行了自主探究。

探究Ⅰ、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

   

(1)实验1中要控制向两个集气瓶中加入的澄清石灰水{#blank#}1{#/blank#}相同。
(2)实验1中{#blank#}2{#/blank#}现象,说明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3)实验2中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较快熄灭,说明呼出气体和空气比较{#blank#}3{#/blank#}。

探究Ⅱ、兴趣小组同学们又设计了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查阅资料】当温度达到时,白磷可以燃烧。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0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过程】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现象分析】

(4)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此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blank#}4{#/blank#}。
(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锥形瓶内气压的变化是{#blank#}5{#/blank#}。
(6)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最后可观察到注射器中的水还剩下约{#blank#}6{#/blank#}mL。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分数的

【反思总结】

(7)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据以上实验现象可以推测氮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blank#}7{#/blank#}(写出一条即可)。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