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吉林省长春市第78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检测试卷

阅读《与朱元思书》,完成小题。

与朱元思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水皆缥碧

②急湍

③互相轩邈

④负势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理解填空。

①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②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水的的特点。

③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写水势的,《三峡》一句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4)、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用原文回答)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春
        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 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轻放

安宁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叹气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④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打扫,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于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帐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彼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帐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这样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帐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⑪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4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玉米

曹洪蔚

①围着村子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地。

②父亲正忙着给玉米施肥除草。麦前套种的玉米,眼下已长到了齐腰深。看到家栋,父亲有些意外:家栋是个大忙人,是单位的顶梁柱,在工作上要强得很,从不甘于人后。这么多年,他节假日都没怎么休息过。父亲问他:“这不逢年不过节的,咋就回来啦?”

③“回来看您啊。”

④回到家,父亲去村头的小酒店买了几样菜,开了一瓶酒,对家栋说:“来,陪爹喝点儿。”家栋平时不怎么喝酒,总担心喝酒会误事。完美、一流,是他给自己定的工作标准。

⑤几杯酒下肚,父亲说:“孩儿,你有心事,瞒不过爹的眼。”家栋猛地饮下一杯酒,脸上立马就泛起了红晕。

⑥他想告诉父亲,这次单位要补缺一名副局长,按学历、资历、能力,或是按工作政绩、岗位需要、群众基础,他都有竞争优势。他很想努力去竞争一把,甚至有了一些以往从未有过的、不太好的念头,这让一向光明磊落的他矛盾而痛苦。于是,他想到了回乡下,听听父亲的意见。父亲已经80岁了,早已不再为“一箪食,一瓢饮”忧心,却依然像一头老黄牛劳作于田间。

⑦看着家栋欲言又止,父亲没再继续追问下去,对他说:“吃罢饭回屋歇一会儿,然后咱爷儿俩一块儿去玉米地薅草追肥。”

⑧这一觉睡得好沉好香。等到日头已经偏西,家栋才醒来,脑瓜子好像也清醒了许多。父亲说:“洗把脸,咱俩下地去,这会儿没了毒日头,趁着凉快,能干俩钟头的活儿。”

⑨玉米地,远看绿油油一片。走近,却又看到下面长着各样杂草。

⑩锄完一趟,父亲和家栋并肩坐在锄把子上小憩。父亲说:“这原本是一块撂荒地,杂草和野棵子有一人多深,看着叫人心疼。那年,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开了这片荒地。当年,你爷爷对我说过,怎样才能不让地里长草呀?种上庄稼。只要地里有了庄稼,就不会容许杂草生长了,杂草一露头,就会被锄薅掉。等庄稼铺满了田间,就没了杂草的生存之地。”

这晚临睡前,父亲从矮柜里捧出一个深红色的木匣子 , 对他说:“有件事你可能还不知道,我也是刚刚搞明白。你爷爷,你那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爷爷,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大功臣啊。解放战争的时候,你爷爷立过一个特等功,两个一等功。战争结束后,你爷爷转业到市里的化肥厂工作。后来上级动员职工离城返乡,你爷爷就回到了村里,当了一辈子农民。要不是前不久上面开展军人普查登记,谁都不知道他这辈子还当过兵、打过仗、立过功。”

⑫木匣子里,军功章泛着深沉的微光,整齐折叠着的退伍证和立功证书也已发黄。家栋看着,鬓角处不知不觉凝出了汗,顺着脸颊慢慢向下流。

⑬躺在床上,家栋又想起爷爷说过的关于杂草和庄稼的道理。他觉得,这些日子,他心里头的那块儿地生了杂草,且横生逞威,若任其野蛮生长,他立志“种好庄稼”的使命和初心,就一定会化为乌有。

⑭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家栋就起来了。他告诉父亲,他想早点儿赶回单位上班,手头还有一大堆活儿要干呢。

⑮路过父亲的玉米地,家栋停下了脚步。他听父亲说过,这个时节,正是玉米的快速主长期,若是没有杂草,地肥水足,蹲到地头,就能听见玉米吱吱的拔节声。

⑯家栋轻轻地蹲下来,侧耳细听,隐隐地,他似乎真的听到了。

(《小小说选刊》2022年第22期,有删改)

校文学社开展“读传记·致敬科学家”学习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沈忠芳:隐姓埋名60年的导弹功臣

谷阳

炮火中燃报国心

①沈忠芳的“导弹人生”,要从童年立下的一个心愿说起。1934年,沈忠芳出生于上海。从记事起,他的生活就笼罩在日本人的炮火之中。在转学5次、辍学1次之后,他终于得以完成小学课程。“如果我们也能拥有自己的飞机,一定要打得可憎(A.zèng  B.zēng)的日本人落荒而逃。”年幼的沈忠芳激愤地说。

②1953年沈忠芳高中毕业,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业便是飞机设计。

③1959年10月7日,“萨姆-2”导弹击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RB-57D型高空侦察机,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先河。25岁的沈忠芳恍然大悟:“没导弹是不行的!”即便制造出最先进的飞机,也可能被导弹击落。只有制造出最先进的导弹,才能对付敌人的飞机才能使国防变得强大。

④1960年9月,沈忠芳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正式成为一名科研人员,从此便隐姓埋名投身于国家的导弹研制中。

研制导弹卫祖国

⑤“因为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导弹技术上走在我们前面,大家看到,除了飞机将来对我们有威胁,导弹威胁更大,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反制、拦截的手段装备。”沈忠芳紧握拳头说道。当时二分院刚刚建立,一穷二白,处于“边建边干”的阶段。艰苦的条件没有削减大伙的热情,沈忠芳和同事们克服落后的设备,排除万难,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地空导弹——红旗一号。而1967年研制出的红旗二号更是进入了实战——击落侵犯我国领空的U-2侦察机。红旗二号的成功也为后来我国自行研制新型防空导弹系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⑥1970年到1979年近十年间,在沈忠芳的带领下,他所负责的导弹型号在很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成功完成4次飞行试验考核验证。其中,8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⑦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主要力量用于经济建设,军品订单大幅下降,科研人员大量流失。此时的沈忠芳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研制一款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但是没有启动资金。几经波折,沈忠芳和同事们终于凑了450万元的经费,于是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地导弹B610就面世了。

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原有的第一代、第二代对空防御武器已落后于西方国家,急需研制出第三代,以增强防御能力。关键时刻,沈忠芳又义无反顾地揽下了这个任务。1992年1月,沈忠芳被任命为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他呕心沥血扑在导弹发展上,带领团队夜以继日,终于在1994年年底,完成了中高空中远程的防空导弹的研制任务。从此,我国防空导弹跨入了国际领先行列。

忠于人民遗英魂

⑨2009年,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在国庆60周年阅兵中亮相,当导弹武器装备方阵缓缓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坐在观礼台上的沈忠芳泪流满面:“现在谁也不敢随便欺负我们!祖国变得强大了,了不起!”正是因为这样的放心,他在76岁时,告别了奋斗一生的科研岗位,连带着辞去了所有顾问、教授的称号,开始退休生活。

⑩在他看来,“年轻人都比我们行,现在教授的水平比我高得多,先进技术掌握得比我好,我有自知之明”。他爱听歌,《牡丹之歌》是心头至爱。沈忠芳说:“《牡丹之歌》的词有哲学观点。'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经贫寒',你吃过很多苦头,冬天的时候酝酿了生机,到春天的时候把美丽献给人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每个人都有这个思想,我们国家就行了。”

⑪2022年4月24日,中国第七个航天日,12位隐姓埋名的我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的名字首次向社会公开,沈忠芳就是其中之一。隐姓埋名60余载,dān(  )精竭虑,不忘初zhōng(  ),他功绩卓越,却鲜为人知。

⑫2023年,沈忠芳入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2024年8月17日21时35分,这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于在航天中心医院逝世,享年90岁。

⑬“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从长缨在手,到红旗如画。这一代人,不在乎得失,不图名利,一辈子都在磨砺国家的剑与盾。今天,后辈们终于能听到你们的传奇,隐秘而伟大,平静而神圣,这份隐名埋名的力量撼天动地!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