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小题。

原始积累

远山

    H大学正门东侧,有一排树。有一天,树下出现了一个擦皮鞋的女孩。女孩看起来虽然不是如花如玉,却也明丽动人。当她低头擦皮鞋时,乌黑的头发瀑布一样挂下来,露出雪白的脖子一截,看得那些学生顾客心神迷乱。

    小鲁就是其中的一个。

    小鲁是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他知道自己今后要在商海里混的,所以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尤其一双皮鞋,保养得很好。他相信这样一句话:“男人的形象,一在头,二在脚。”所谓脚,就是指皮鞋了。所以当他听说校门口出现一个擦皮鞋的摊头时,很高兴,马上就去了。

他知道擦皮鞋的是一个年轻姑娘,同寝室的几个家伙已经兴奋地谈论个午睡时间了。但他不是冲着这个来的。他认为只要皮鞋擦得好,擦皮鞋的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无所谓。可是他没有料到,这个擦皮鞋的,不但年轻,而且还很有味道。她眼睛一扫,小鲁就觉得自己心神迷乱了。

    当然,小鲁是有定力的。他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不让这种心神迷乱在姑娘面前有丝毫的流露。

    “麻烦你,擦擦皮鞋。”他总是这样彬彬有礼。

    “不麻烦。谢谢你的光顾。”姑娘态度不卑不亢。

    小鲁突然对姑娘充满了同情和怜爱。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擦皮鞋呢?

    “你可以试试换一种工作。”有一天,小鲁忍不住对姑娘说。

    “怎么?我这工作不好吗?”姑娘埋头擦鞋。

    “不是不好,工作没有贵贱嘛。”小鲁说,“我只是觉得,你……你这样的条件,可以从事更好一点的工作。”

    姑娘又用力擦了几下,表示皮鞋已经擦好了。她抬起头,一边接过小鲁递过来的擦鞋钱,一边说:“你放心,我不会一辈子擦皮鞋的。我有自己的理想。”

    “理想?”小鲁觉得有了进一步交流的话题,立即兴奋起来,“能说说吗,什么理想呢?”

    姑娘一笑,说:“告诉你也无妨。我的理想是经营一家皮鞋厂。”

    小鲁愣住了。他没有想到地的理想仍然与皮鞋有关。“皮鞋厂?那要多少资金啊?你……”

    姑娘又是微微一笑:“你没有看见我正在进行原始积累吗?”

    小鲁又是一愣。他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这个擦鞋的姑娘倒像是一名大学生,甚至像一位经济学教授。

    暑假后,小鲁返校了,擦皮鞋的小姑娘却没有出现。

    很快,毕业来临,大学生们为找工作而即处奔波了。校园内也出现了各种招聘广告。其中就有一家鞋业公司。小鲁突然对这家鞋业公司有了兴趣。虽然这家公司在南方,有点遍远,但小鲁还是毅然南下了。

    经过两次面试后,行销部主管要见小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出现,他将得一份工作。

    但是意外还是出现了,因为他一眼发现这个主管竟然就是一年多前在校门口的那个擦皮鞋姑娘。

    姑娘见了小鲁却没有什么惊奇表情出现。小鲁明白,她肯定早就看过他的材料和照片,知道他是谁了。

    “不要惊奇——一个擦皮鞋的姑娘怎么突然升级为主管?”姑娘说,“因为我本来就是公司里的业务骨干。擦皮鞋无非是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瞧你这双鞋,”她指着小鲁穿着的运动型皮鞋,“正是我那次市场调查的产品,我在你们几所大学门口擦了半年多皮鞋,终于知道你们大学生喜欢穿什么样的皮鞋。”

    小鲁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接话。

    “欢迎你加盟我们公司,”姞娘说,“不过第一步,你看——”

    小鲁顺着她的手势看去,看见墙角放着一只擦皮鞋用的小箱子。

    “眼熟,是不是?”姑娘笑了起来,“我现在将它传给你。你要明白,原始积累不仅仅与金钱有关。而且与阅历、行情、调查研究有关。”

(该小说荣获第十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擦鞋姑娘“乌黑的头发瀑布一样挂下来,露出雪白的脖子一截,看得那些学生顾客心神迷乱”,不仅表现擦鞋姑娘为了吸引大学生来擦鞋精心打扮,也为下文写小鲁去看擦鞋姑娘作铺垫。 B、小说中小鲁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这个擦鞋的姑娘倒像是一名大学生,甚至像一位经济学教授。说明擦皮鞋的姑娘知识渊博。 C、校园内也出现了各种招聘广告,其中就有一家鞋业公司。小鲁突然对这家鞋业公司有了兴趣。说明小鲁想在这家公司工作一定能邂逅到擦皮鞋的姑娘。 D、擦皮鞋的姑娘在几所大学门口擦了半年多皮鞋,终于知道了大学生喜欢穿什么样的皮鞋。说明擦皮鞋的姑娘把擦皮鞋作为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
(2)、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擦皮鞋的姑娘”的形象。
(3)、两处“原始积累”这个词语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幸运的贼

[法]莫泊桑

    那天晚上,我们三个画家在索里尔家聚餐,最后都喝得有几分醉意了,都四肢伸展着躺在紧挨画室的一间小屋的地板上。普瓦特文头脑还清醒些,索里尔疯疯痛癫的,仰面朝天,讨论什么战争和皇帝的服装之类,说着说着突然一跃而起,拉开大抽屉,将一套轻骑兵制服穿在身丰,然后又拿出一套钾弹兵的制服给普瓦特文,他说什么也不穿,我俩硬给他套上,衣服太大,几乎把他包起来。我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甲宵骑士。然后,索里尔开始操练我们,他大声地说:“当了军人,就得喝出军人的样子。”

    我们拿出大碗,高唱军歌,再次开宴。尽管普瓦特文已酩配大醉,我还是突然地举起一只手说:“静一静,我敢保证我听见了画室里有人走动的声音。”

    “有戏!”索里尔晃免摇摇地站起来,唱起马赛曲:“拿起武器,公民们!”然后他从墙上摘下几件武器,按照我们的制服装备起来。我得到的是火枪和长剑,普瓦特文拿着一支带刺刀的长枪,索里尔没有找到称心的武器,抓起一把手枪插到皮带上,他手里握着一把大板斧,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画室的门。当我们走到画室中央的时候,索里尔说:“我是将军;你,甲胄骑士,负责切断敌人的退路;你,掷弹兵,作我的护卫。”

    我执行命令断后,突然听见一种可怕的声音,我端着蜡烛想去看个究竟,普瓦特文用刺刀向那个地方乱刹,索里尔用斧子狂砍一通。我们查看了画室的每一个角落,足足查了有20分钟也没有找到任何可怀疑的东西,后来普瓦特文认为应该检查一下碗橱。由于碗橱很深,里面很暗,我端着蜡烛过去查看,可把我吓坏了,一个人,一个活人站在里面往外看我,我马上镇定下来,忽的一下把拒门锁上,然后我们退后几步商量对策。索里尔想用烟把贼(①)呛出来,普瓦特文想用饥俄制服那个家伙,我想用炸药炸死那个绒。最后我们还是米纳了普瓦特文的意见。我们把酒和烟拿到画室来。普瓦特文警惕地背着枪,我们三人坐在碗橱前,为俘虏(②)的健康开怀畅饮。我们又饮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索里尔建议把俘虏押出来瞧一瞧。

    “对!”我大声地附和着。我们抓起武器,一起朝碗橱冲去,索里尔端着没有上子弹的手枪冲在前面,普瓦特文和我跟在后面,打开拒门后把俘虏押了出来。他是个形容憔悴、白发苍苍的老头,身上穿着破烂衣服。我们捆上他的手脚,将他放在椅子里。他没有吭声。

    “我们审讯这个恶棍。”索里尔厉声说。我也认为应该审讯这个家伙。普瓦特文被任命为辫护人,我被任命为执行人。最后俘虏被判处死刑。

    “现在就枪毙他!”索里尔说:“不过,不能让他不作忏悔就死啊。”他又有所顾虑地加了一句,“我们去给他请一个神父来。”我没有同意,因为深夜不便去打扰神职人员。他建议我代为行使神父的职权,并立刻命令俘虏向我忏悔罪过。

    老人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他不知道我们是哪种类型的基徒,他开口讲话了,声音空洞沙哑:“你们要杀死我吗?”索里尔遇他跪下,往他头上倒了一杯兰姆酒,说:“坦白你的罪过吧,不要把它带到另一个世界去。”

    “救命啊!救命!”老头在地板打滚拼命嗦叫,怕他吵醒都居,我们塞住了他的嘴。

    “来,我们把他结果了吧。”索里尔不耐烦地说。他用手枪时准老头匀动了扳机,我也匀了扳机,可惜我们俩的枪没有子弹,枪空响了两下。

    在一旁的普瓦特文说:“我们真有权力杀死这个人吗?”

    “我们不是已经判处他死刑了吗?”索里尔说、

    “那倒是,不过我们没有权力枪毙一个公民③,我们还是把他送到警察局去吧。”

    我们同意了他的建议。由于那个老家夜未能走路,我们把他绑到一块木板上,我和普瓦特文抬着他,索里尔在后担任警戒。我们把他抬到了警察局,局长认识我们,知道我们爱搞恶作剧,他认为我们闹得有点儿太过分,笑着不让我们把在押犯抬进去。索里尔非要往里抬,局长沉下脸来,说我们不要再发俊了,赶快回家去清醒一下头脑。无奈我们只好把他再抬回索里尔的家。

    “我们拿他怎么办呢?。”我问道。“这个可怜的家伙一定很累了!”普瓦特文怜悯地说。

    他看上去已经半死了,我也不禁来了侧隐之心,我把他嘴里塞的东西掏了出来。“喂,我说你感觉怎么样啊?”我问他。“哎呀,我实在受不了。”他呻吟着说。

    这时索里尔的心也软了下来,给他松了绑,开始像对一个久别的老朋友一样款待起来。我们马上升满了几碗酒,递给我们的俘虏一碗。他连让都没让,端起碗一饮而尽。我们几人痛饮起来。那老人真是海量,比我们三个人加在一起还能喝。当天蒙蒙亮时,他站起来心平气和地说:“我得告辞了。”

    我们再三挽留,但他坚持不依,我们怀着惋惜的心情送他至门口。

(摘编自《世界微型小说荟萃300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战争打得很苦,一个连的兵力被吞噬。敌人的炮火还在猛攻,连长放下望远镜,掏出烟,指指身后的山崖,对身边的丁二娃说,看到了吧,那有一线天,不怕死就从那攀上去,或许有救;还有就是做假投降,等敌人上来和他们同归于尽。

    丁二娃想了想,说,听你的连长,我这命,活着是你的,死了是阎王的。

    连长拍着丁二娃的肩说,好小子,下辈子若带兵,我还带你。

    丁二娃嘿嘿地笑,黑一块白一块的脸,到处是憨相。

    鬼子的又一轮冲锋开始了。连长把十几颗手榴弹依次捆在内衣里。连长瘦,穿上衣服和没捆一个样。

    丁二娃也想像连长那样往腰间捆,可是办不到,没有了,他除了有七颗子弹,别的什么都没有了,这让他很沮丧,有一身的力气没处使,只等着送死。

    连长捆好手榴弹,他回过头对丁二娃说,娃子,你上一线天吧,全国解放那天,你给我立个碑,也好在人世留个念想儿。丁二娃听了连长的话,打了个立正,连长,丁二娃誓死陪你战斗到底!

    鬼子越来越近了,前一排已经直起了腰身。

    二娃,把前边那个军官干掉。连长说。二娃躲在树后,只一抬手,那个军官应声倒下。二娃退下来,跑向南边的阵地,还是手起枪落,又一个鬼子应声倒下。

    鬼子开始小心了,他们由站着迫近改为匍匐前进,而二娃的子弹也快用完了。

    二娃只有在死去的战友身上寻找武器,正翻着,就听连长哼了一声,之后倒在了他的脚下。二娃看到,一颗子弹,正中连长的眉心,就像小时候,妈妈在姐姐的眉心点上个小红点。

    妈的小日本!二娃向着鬼子的队伍甩了两枪,可是子弹太贵重了,就剩三颗了,由不得他浪费。他勉强在一战友身下翻出一颗手榴弹,迅速抛了出去。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二娃突然改了主意,何不趁机逃跑,逃跑可比和敌人同归于尽更有赚头。二娃看一眼连长说,连长,反正你也死了,我就不跟你去了,我会给你报仇的!他把刚才对连长的许诺忘个一干二净。

    二娃双手遮住嘴巴对着鬼子喊,别开枪,我们投降!

    二娃又喊,我们身上都捆着手榴弹,你们若开枪,就连你们一起炸飞喽。

    鬼子真就没有开枪,但也没有向前半步,二娃趁机把连长抱起放在战壕沿上,只露出上半身,两边用战友的尸体支撑着。连长的头一直傲立着,不偏也不倒,两眼怒目圆睁,身旁的战友也簇拥着他,如同抬一部轿子,去和小日本算账。阵地静了下来,小鬼子在一步步靠近,而这会儿的二娃,已经不在连长的身边了,他凭着一身好功夫,两腿蹬住崖壁,双手倒换着,一点一点攀上一米宽、二十几米高的一线天。

    几乎是一眨眼的光景,鬼子上来了,他们战战兢兢、层层叠叠围住了连长,判断他是否还活着,就在他们举棋不定,想上前试试连长还有没有气息时,不知从什么方向,射来三枪,一枪打死鬼子为首的军官,一枪打翻了想试连长是否还活着的那个士兵,而第三枪则打在连长腰间那捆手榴弹上。

    顿时,数声爆炸,火光冲天,一朵朵红磨菇瞬间绽放,染红了半个阵地。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闯滩

许畅

    天南走向大河边,一条船从对面芦苇丛中荡出,八九只鸭子扑打着游向两旁。“二哥!”他朝船上挥手。天南是来接外出闯滩的二哥的。

    远处是一个低矮小山坡,山坡上是一幢黄泥筑的房子。门前光秃秃的,长着一些棕黄的草。只有一棵歪脖子树立着,是好多年前雷打断的。

    二哥比七个月前瘦了不少。天南很想找些话说,二哥一坐下,天南就递给二哥他卷的烟:“尝尝吧。”二哥很久才注意到天南递过来的烟。“啊,好。”他的目光仍停留在堂前摆着的大哥和侈的相片。“二哥,”天南搓搓手,“今年我可十六了。”

    二哥拍拍天南,微微带着笑:“是,天南长大了,看上哪家姑娘了吧。”

    “才不是,我想跟你一起去闯滩。”

    二哥把烟一抖,面容一沉。天南站起来,他今年长得特别快,像春笋一样往上蹿,已经和二哥差不多高了。天南把手臂举着,臂上的肌肉凸出:“不信你捏,我长大了。”

    “不行。”二哥把烟在桌角上敲了敲,“你不行,你不知道有多危险,大哥已经没了!”

    “你不让我去,你自己行!”天南瞪大眼睛。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二哥好不容易回来了,自己又和他吵。“咱们家只剩两个了。”二哥叹了口气,进屋去了。

    晚上天南跟二哥背靠背睡。二哥压低嗓音叫他:“天南,睡了吗?”“还没。”“这次去做生意,货都被人半路劫走了。”“啊!”天南惊呼,“怎么会这样。”难怪接二哥时他系船的手有些发抖,下午也盯着大哥的相片发呆。

    “路上碰着一个奇怪的人,说我们家四代以后都不得闯滩。”

    天南许久没回话。他们家很早就有先辈闯滩,至此时正好四代。天南一时非常惊悚。

    “那人大约是算命先生一类的,在途中问我们讨水喝。”“我们家的经历他都算出了?”“这倒没有。” “那一定是胡说骗钱的,我才不相信。”

    “就算人人都不相信,我也不会让你去冒这个险。”

    天南想这莫不是二哥唬他的吧?可万一是真的呢?天南有些不敢往下想了。他盘算着明早去镇上把烟卖了,然后去找人算算。

    天没大亮天南就起床了,把上好的烟条放进背篓里。二哥不知去哪了。

    烟条没到正午就卖完了,他把铜子装袋子扎好。他一时不知找谁了。他们家的事这镇上谁都知道,任谁都能算出来。

    天南一路想一路走,路上的人都和天南打招呼。他一路走到河边上,又白又肥的鸭子在河里游着,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

    他从袋里摸到了昨天二哥搁在桌旁的小老虎模样的口哨,然后怕别人听见似的吹起来。

    “呜﹣﹣呜﹣﹣” 楼上的人探出头来:“哪家的?”

    “我是天南。”天南没有看楼上的人,对着河大声喊,“我是天南!”好像对自己说。

    “喂。”一个人拍拍天南的肩膀,是二哥以前的雇工。“你二哥可是回来了?”“是”天南看着他苍老的面孔很亲切。“回来了就好,我现在的主人请你上去坐坐。”“哪个?”

    “楼上的。”天南看见是那个先前问他哪家的人。“现在谁去闯滩可都归他管。”

    天南一下子失了兴趣,二哥一定欠了那人很大一笔钱吧。可是若是二哥不让他去,跟楼上的人闯也不是不可以。

    正在天南犹豫不定的时候,他听到二哥喊他:“走了,天南!”

    二哥拉着天南,说:“打扰了,日后再来拜会!”天南刚想说些什么,二哥就揪了他一下。

    河边的芦苇丛轻轻晃动,二哥拖着他越走越远,他频频回头。那个人还站在河边。

    “脑子里的事不要想了,只要我在你就别想去闯滩。”二哥的手温热,天南不答话。

    “听到没?”“嗯。”天南不甘心,扭头又往回望。

    天南认为一个男人就应该出去闯一闯,但是死,他有些不敢往下想。他其实信二哥对他说的话,但天南就只想去试试。

    他摸摸袋子里的铜子,差不多再攒上个一年,快的话十个月就够了。他就可以撑船去外面了,他内心隐隐跃动。二哥察觉到什么似的盯着他的眼睛。

    河边好像又有船靠岸了,有些喧哗。天南抬起头来,我是天南,我才不怕。

    等人们散去,大河又恢复了宁静,有些人回来了,有些人永远没回来。天南在等着这样一个出去的时候,多少人等着这样一个回来的时候。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花瓷

左世海

    当麻大急匆匆赶回村里时,他的弟弟麻二和妹妹麻花也早到家了。昏暗的屋子里,除了盘腿坐在铺着破芦席的土炕上的娘,还有位陌生的秃顶老头。

     “这是吴叔叔,你爹生前的好友。”娘向麻大他们介绍道:今天让你们回来,是有件事要和你们商量。”

     “啥事呀?大老远的催人回来,我单位还忙着呢!”麻大瞄了眼坐在炕上的老头,疑惑地问。

     “可不是,有话快点说,我公司还有事要办。”麻二有些不耐烦了。

     “你们都吃公家饭,哪有我忙,早上走得急,家里猪还没喂哩。”一旁的麻花也嘟哝道。

     “他叔,还是你来说?”母亲望了望众人,示意秃顶老头先说。

     “是这样!”老头拧灭手中的烟头,望着麻大笑笑,说,“十年前,你爹老麻和我在一个施工队干活,两人相处得亲如兄弟。有一天下班后,老麻见一个衣衫破烂的老婆婆,蹲在路旁冻得浑身发抖,她的面前放着个挺好看的青花瓷瓶,说啥也要卖给他。老婆婆说这是她祖辈留下的东西,为了吃饭活命,只好拿了出来。当时,老麻看她确实可怜,一咬牙花了100元买下了那只青花瓷瓶。”

     “那,后来呢?”麻大禁不住问道。

     “后来,老麻又跟着施工队去了河南,我没去,临走时他把花瓶存放到了我家,说等返回时来取。不料这一走竟然杳无音信。直到上个月,我遇到一个和他一起打过工的老乡,才知道那年他在河南工地出了事。唉,好人命苦啊。”

    老头说着,从提包里小心地拿出一个布包,捧到母亲面前,一层层打开后,果然露出一只尺余高的很好看的青花瓷瓶。

    麻大、麻二和麻花见了,立即凑过脑袋来。

     “这可是宝贝呀!”老头又说,“前些日子我专门找专家看了,说这是地道的宋代官窑真品,按现今的价,少说也在50万元以上。”老头边说边将花瓶递给了麻大娘。

麻大娘盯着花瓶,抚摸着,半晌,两行浊泪从满是沟壑的面颊淌下。

    麻大等人听后呆了。

     “我和你们爹是兄弟,他虽然走了,但我不能做出见利忘义的事情。这不,我经过多方打听,才找到你们这个村子,这次物归原主,我也放心了。”

     “这……这花瓶真值那么多钱?”麻大瞪大眼睛,紧盯着娘手里的花瓶,有些不敢相信。

     “这还有假?”老头笑笑说,“专家亲自鉴定过的。本来,我想出50万,把花瓶留下来,可你娘非要把你们一个个都叫回来,商量后再定。”

     “娘,我看卖了吧!50万,值了!”麻大说。

     “娘,大哥说得对,卖了吧!”麻二和麻花在一旁帮腔。

    麻大娘看看儿女们,又望望对面坐着的老头,迟疑着,最后摇了摇头。

     “这……您老糊涂了咋的?”兄妹几个急了。

     “我不卖,自有不卖的理由!”娘抹着泪,思虑了片刻说,“你爹死了,这是他的东西,我想留个念想,有它在身边,就像有你爹陪着我一样,我不孤单。再说,我不愿看到你们为分几个钱弄得六亲不认,家事不和,要卖也要等我死了后,你们咋分、咋闹,我不想看到。”

    麻大兄妹听了,面面相觑。

     “你娘说得也对!”老头插话道,“这古董嘛,越放越值钱,到你娘百年之后,就不止这个数了。”

    麻大兄妹听了低头不语。

    老头走后麻大抢先发话了:“娘,我看您跟我到市里去吧,这老屋走风漏气的,哪像人住的地方。”

    麻二赶紧说:“娘,还是跟我到县城去,您这么大岁数了,每天还出去捡垃圾,您听听村人背后咋骂我们,说您养了几头靠不住的白眼狼。”

    麻花也急了,说:“娘,跟我到镇里去吧,看看您脏的,衣服、被褥多年没人洗,都快发霉了。去我那儿,给您换一茬儿新的。”

    麻大娘始终摇着头,抚摸着那个花瓶,浊泪横流。

    兄妹们我看看你,你看看我,没辙了。

    初一到了,麻大破天荒地提着大包小包回来了,说:“娘,我工作再忙,以后每月也都会来看您,您想吃啥,尽管说。”

    麻大走后没两天,麻二也回来了,说:“娘,以后我每月专门请假回来看您,您没零花钱和我说,我少下一顿馆子,就够您用了。”

    未到月底,麻花又来了,说:“娘,这是我给您买的新衣服,您先换上,我这就给您洗被子去。”

    村人见麻大他们隔三岔五来看娘,都说:“这麻婶有后福呀,早些年一个人凄惶的,没人管。现在好了,俺以后老了要是能像她这样,就知足了……”

    麻大娘听后,嘴上笑着,眼窝不由又淌出几滴眼泪。

    两年后的一天早晨,麻花突然给麻大打来电话,说:“出大事了,咱娘屋子烟囱倒烟,昨夜她一氧化碳中毒,等人发现时,已经去了。”

    麻大听后立即驱车赶回村子。

    安排完娘的后事,麻大、麻二和麻花迫不及待地取出娘珍藏的那个青花瓷瓶,话不过三句,就吵闹起来。

    在麻大娘的坟前,一个秃顶老头一边烧纸,一边喃喃念叨着:“老嫂子,放心走吧。要不是我当初编了个故事,给你一个假古董,你这晚年咋活呀!”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11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庭教师

琦君

    ①父亲过分疼爱我,自幼恨不得把我封在箱子里抚养,才五岁就特请一位老师教我认字块。稍稍长大,就读三字经、女四书、幼学琼林……直到十四岁,整十年的光阴,脑袋里尽是些不知所云的“之乎者也”在打转,黄金时代的童年,就被这位严厉的老师活生生的剥夺了。至今想起老师的尊容,尚未免心有余悸呢!

    ②老师四十左右年纪,秃头马脸,目光炯炯逼人,两排黄牙自出生以来从不洗刷,说是刷牙丧精神,非养身之道。因为老师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终日茹素以外,每月里还有六天斋期,过午不食,十二时以前赶着吃了三大碗饭,午后就不进任何点心食物了。到晚上他不免饿火中烧,肝阳上升。我这唯一的学生,就做了他唯一的出气筒了。所以老师怕度斋期,我更怕度老师的斋期。

    ③“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吾……宰吾……”“拍”,茶杯垫子已经飞过来,刚巧打在我的鼻梁上,打得我涕泪交流,却不敢哭出声来。鼻梁上起一块青肿,晚上向母亲哭诉,母亲以商量的口吻问老师可否以打手心代替扔茶杯垫子,老师一言不答,第二天,就向父亲辞馆了。幸父亲再三挽留,总算打消了辞意。从那以后,他不再打我了。背错了书,他就在香炉里燃起一炷香,叫我跪在佛堂里,眼观鼻,鼻观心,慢慢儿“反省”,直至燃完了香,才得起立。最初几次,我跪得眼聋耳花,摇摇欲倒,可是不到时候不得起来。其后次数多了,也就习以为常,跪在蒲团上,看炉烟袅袅,倒落得想入非非,比背“孟子曰……”总自在得多呢!

    ④老师叫我习大字,“磨墨如病夫,执笔如骁将”,“握拳透爪”,“力透纸背”,一大篇理论。可是习字对我就如上镣铐。一个红珠碟子放在手腕上,提笔悬空,脚踏实地,气沉丹田,目不得转瞬,心不得两用。老师在背后乘其不备将笔一抽,如被抽走了就被认为握笔不坚,字必无力,要重写。腕上红珠碟子如果翻下来,即是小腕不正,字亦不正,又要重写。就这样每天上一次刑,不知多少眼泪咽下了肚子。

    ⑤七岁的时候,父亲的朋友夸我字写得好,父亲高兴,要我写幅大对联,先把一个广东月饼放在我面前,写得好有赏。我看在月饼的份上,拿起笔来胡乱地在纸上爬行,还记得对子是:“莼菜鲈鱼人生贵适意,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父亲问我懂不懂,“懂,懂!”我说,管他懂不懂呢,眼睛老早盯在又油又甜的月饼上了。父亲又说一个“而”字要我造句,我毫不迟疑地说:“盘中有饼,取而食之。”父亲虽夸我已懂得虚字的用法,可是老师因我只知道吃总是大大不高兴。

    ⑥十年昏沉岁月里,我没有假期也没有周末,唯一盼望的就是一年一度的生日与新年。老师究竟富于人情味,生日给假一天,新年自廿四日送灶神以后至正月初五日放假十二天。如今想起那鲜甜温馨的十二天,犹恨不能重返童年。过生日,老师要我跪在佛前念三遍“白衣咒”、一遍“心经”。新年里,更每天大清早套上一串念佛珠,跟着他敲小木鱼念阿弥陀佛团团转上十圈,才得“放生”。初五以后,便是“新春开笔”,重度艰难困苦的日子了。

    ⑦十二岁那年,我家迁到杭州,正住在一个教会学校的斜对面,每天倚楼看短衣黑裙的女学生,生龙活虎似的在草坪上蹦蹦跳跳,心中好不羡慕。我疏通了父亲的一位开明朋友,费劲唇舌说通了父亲,总算答应我考中学了,我费了三个星期补算学,居然“金榜题名”,考了第三。进了学校,我开始念“A,B,C,D”“X+Y=Z”,老师看了,不免喟叹斯文扫地。教会学校要念圣经,与老师的“白衣咒”“心经”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了,于是老师的去志遂决。他告诉父亲“尘缘已了”,“四大皆空”,要去五台山当和尚了。父亲不得不同意。

    ⑧老师就此飘然隐去了。

    ⑨今天我执笔涂鸦,饮水思源,仍不能不归功于老师的启蒙呢。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题。

凝视一棵树

你凝视过一棵树吗?

它或许就在你游历过的某一处风景胜地,或许在你每天经过的路边,甚至就在你家的窗外。一年当中,树用成长的力量为春夏秋冬层层着色。春天,少年时期的树,无拘无束地摇摆,率意的举动引来鸟儿的喧闹,接着无数的小嫩芽便使劲地冒傻气。夏天来了,叶片的绿色浓到化术开,在人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依然意态从容,把斑驳的绿荫撒在地上,予人一份惬意。秋雨过后,曾经的青枝绿叶便迎渐收敛了青春的锋芒。黄叶悄无声息地飘落,生怕惊动了谁家的相思之梦。到了冬日,走进沉默的树,绿叶褪尽的横枝上白雪凝情,树之君子们,用自己深色的剪影衬托雪之皎洁。一棵树出现在你的视野不是一种作秀,但它需要并渴望有一双眼睛对它凝视。生命都需要在目光的交流中成长啊!

而人们却常常忽视了对一种生命的凝视,在匆忙的世事中,在喧嚣的城市里,人们的目光常变得飘忽而轻浮,仿佛是被蒙上眼睛的鸟,扑楞楞飞着不知落在何处。

我知道这是现代人的通病,当物质世界的五光十色把许多心思搞乱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看什么好了。每个人的目光仿佛都在寻求一样东西,却又不知要寻找什么。那一双双眼睛每天都在东张西望,但除了忙乱之外一无所获。

大自然给我们安排的许多事物是让我们细看的。我所居住的小区,马路边有一片草甸子一样湿润的绿地,细心的园林工人在中间保留了几棵大树,其中的一棵榆树是这里的长者,树冠葱茏而舒展。有一天清晨我对它凝视了片刻,便看到这棵树上唱歌的鸟儿很多。那是晨光里的百鸟啁啾曲,清脆悦耳。我当时想,这首先是唱给这棵树的,其次才是唱给人听的。这棵树有了鸟儿的歌,那叶儿就越发绿了。

可以凝视的不仅仅是一棵树,还有许多静静安放在某一处的美好的东西。在停电的日子里,点亮一根蜡烛让它含蓄地燃烧。这时它在人凝视的目光里会情不自禁地流泪。你仔细地看吧,当里里外外的黑色想表现一种神秘感时,那朵小鸟般翘首的火苗完全是以柔克刚的姿态;人的目光忽而炯然,那火苗刹时如直立闪光的利剑,在黑色中竖起它的骄傲。

有时凝视,纯粹是一种欣赏。对于一幅画、一张邮票、一件工艺品,那样的凝视,人完全跟着目光跑了。目光绕到后边,心思追到后边;目光跳到顶上,心思也翩然而至。这种凝视的目光中有探索,有赏析,有挑剔,有时还有疑问。前年我买回一件工艺品,五根螺旋上升的金属条挤在一块巴掌大的平台上转,旋转中本来看似要互相碰撞绞合到一起的亮晶晶的金属条,却都在对方的空隙中巧妙穿过。它们看起来无法在一个台面上共舞,但事实上却达到了高度和谐。久久凝视,真让人浮想联翩。

疑视一种事物,我们才能真正接近对方的心灵。当心灵与心灵有所感应时,生命与艺术的奥妙才能被我们略知一二。

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窗户是深邃的,因为窗户后面的屋子有思想和情感。凝视一样美好的东西,那是人与物在一个时间里达到的默契。凝视自然界一个生命体,那是两个生命之间默默无语的交流。这时你送出去的目光有赞许、联想和回忆。除此之外,或许还有淡淡的伤感和隐隐的苦涩,甚至还生出一点嫉妒呢。有时一种久久的凝视会使你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目光虽聚焦于一处,情思却飘然万里。许久,蓦然回首,自己不禁会哑然失笑。

可怕的是,我们常以匆忙为由,不愿让自己的目光在某一处停留。人在自然界走得幻忙,在社会上奔得匆忙,成了拼命赶往一个又一个驿站的过客。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竞争者目光偶尔的凝视,那是在寻找对手的虚弱之处。急功近利的心态使人忽略了无功利性物质的存在,比如我说的一棵树或一片树叶,以及一座风雨中的雕像。而功利性的目光使许多东西感受到了恐惧,它们怕被人贪婪的目光发现。这样的凝视,一下子就变成了虎视眈眈。

由于缺少了对美好事物的凝视,缺少了凝视一个人或一种风景的专注与肃穆,人心的浮躁如上涨的潮水,它把生命之船晃得摇摆不定,无所适从。以旅游为例,往往人一出门就变得急不可耐。想看前面的山,进了山却并不想对山多看几眼;赞美前面的水,到了水边却心不在焉。许多旅行者回来说起游程,情有所钟的却是山水名胜以外的东西。

在茫茫大千世界,人若不想让心灵苍白空虚,就总得让眼睛这个最忠实于你的“摄像机”给你留下点什么,这便是凝视。凝视一棵树,凝视一个有情趣的汉字,凝视一个心仪已久的大。

(取材于全宪章的同名散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