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金华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传说,月亮上最有名的动植物是玉兔和桂树,有诗歌这样形容:“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免捣药成,问言与谁餐。”今天,嫦娥四号落月探测器已跃跃欲试,这次的目标是月亮那不为人知的背面,而此次,我们带上月亮的将是一份大礼——土豆。由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组织,重庆大学牵头的科普载荷“月面微型生态圈”,将作为嫦娥四号的“乘客”之一,于2018年底登陆月球背面,进行人奥首次月面生物实验。

    “奶粉罐”里乾坤大

“月面微型生态”高18厘米,直径16厘米,净容积0.8升,总重量3千克,从表面看就是一个圆柱形的金属罐子,有点类似于我们家里的奶粉罐。在罐子里,土豆和拟南芥这两种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动物虫卵吸入氧气,排出的二氧化破和生活垃圾提供给土豆和拟南芥的种子,循环往复,小生态圈就初现形态了。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地球上的光合作用直接利用太阳光,那么月球表面自然光线是如何引入“生态圈”的呢?原来,它是通过光导管引入的。这就实现了月面原位资源利用,让动植物究全接受月球的光照环境。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的老师们之前也考虑过用人工光模拟地球上的光照环境,但利用月面自身光照对实验的意义更大,入果动植物能够适应月球光照生长,那么以后人就可以在月球建设基地,开展长时间的科研工作,这对人类未来在地外星球生存非常重要。

    “月面微型生态圈”是一个真实的生态圈,假设这个生态圈运转正常,罐子里的动植物将经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动物虫卵从虫卵解化到幼虫生长发育,土豆和拟南芥的种子从发芽、幼苗生长到开花,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就诞生了。

    登月生物有讲究

    由于“罐子”容积有限,就要求里面的动植物不能占用过多空间。那些能量上月球的动植物就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首要条件就是“个子小”。其次,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传递热量,昼夜温差大,在太空舱内温度控制在30~60℃,“罐子”内温度控为最低-10℃,因此要求动植物能够耐高温、耐冻,而且能抗辐射、抗干扰。

    土豆是大家熟悉的食物,很有可能是以后太空的主食。这次选择的土豆是特别培育的“小个子”品种。拟南芥开花周期短,从发芽到开花只需1个月,是很好的实验用模式植物,因此把在月球开出第一朵花的任务交给了它。

    美国电影《火星救援》中,宇航员马克独自在火星将居住舱变成火星土豆农场,靠种土豆、吃土豆生存了500天,美国大片里出现的场景,中国科学家正将它一步步变为现实。如果嫦娥四号科普载荷成功,将意味“月面微型生态圈”适合于所有地外星球并成为人生存的基础。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8年第4期,雍黎撰文,有删改)

(1)、根据文本对“月面微型生态圆”的介绍,在下图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2)、小敏一听将在月亮上种土豆,马上就说:“夏天到了,我最喜欢吃西瓜,到月亮上种西瓜多好!”请你根据文本内容,向小敏解释本次月面生物实验不种西瓜的原因。
(3)、这篇文章刊登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你认为下列哪一个选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的标题?请说明理由。

A.人造“月面微型生态圈”将首次登月

B.走,到月亮上种土豆去

C.月亮上能种土豆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夜半钟声怎么到客船

    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更深何处人吹笛,疑是孤吟寒水中”……这些优美的古诗句都描写了深夜从远处传来的声音,这些诗人为什么都写半夜钟声或乐声,却几乎没有人写正午的妙音呢?这正体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科学现象。

    ②声音在凉爽的夜晚传得尤其远,夜深人静没有噪音是一个原因,但却并非主要原因。

    ③光是一种波,声音也是一种波,光会反射和折射,声音同样会反射和折射。当声音发出后,如果在空气中向四面八方的传播速度相同,那么声音就会像膨胀的球一样向外传播,但是,不同位置空气的温度和密度是不同的,而且地面等固体还会反射声波。因此,地面附近的声音不可能像膨胀的球一样四处扩散。

    ④秋冬季节,夜间的地面和水面较冷,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很低,在一定范围内 , 越高处的空气温度则越高。而声音的传播与空气的温度有关,空气温度越高,传播声音的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声音在从气温较低、传播速度较慢的气层进入气温较高、传播速度较快的气层时,不但会发生折射、反射,还会像光一样发生全反射。大气层中,温度不同的气层有很多,那么,声音向高处的传播就不断遇到阻碍(被反射和全反射)。于是,就像光很容易局限在玻璃光纤中传播一样,声音也很容易局限在冷空气层中传播,很少会透出去到达高空。这样,声音的能量损失就很少,可以贴着地面或江面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声音的强度却没有多少衰减。于是,那悠扬的夜半钟声可以从山上传到客船,可以从此岸传到彼岸。

    ⑤而在白天大部分声音会传播到高处。白天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升高,而且越靠近地面,空气温度越高,那么贴地传播的声音速度会大于高空的。当地面附近发出声音时,向地面传播的声波会被地面向上反射,而向上传播的声波能大部分会通过折射进入高空。由于大部分声波折射向高空,人在高空就会格外清晰地听到来自地面的声音,如果唐朝诗人曾坐在热气球里旅行,或许会给我们留下“晌午钟声到云霄”的诗句。也正是由于大部分声波折射向高空,所以白天一般很难听到中午的钟声。

    ⑥奇妙的是,由于声音的折射和反射,白天在适当的地方,还会出现静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人们就发现了奇怪的现象:一门大炮在不断发炮,当有人驱车从数百千米外的远方驶向大炮时,起初还能听到炮声隆隆,但距离大炮近一些的时候,有一段路程里却听不到炮声;再靠近一些,就又听到了炮声。究其原因,很远处听到的炮声是高空大气反射到地面的炮声,近一些的地方既没有高空大气反射的声波,又没有大炮直接传来的声波,所以就形成了静区。再靠近时,大炮的声波直接传来,人又可以听到了。当然这就是声音传播的奇妙之处了。

    ⑦“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诗句,一语道出了声音喜欢向较凉爽的地方传播的科学事实,真实体现了文学的美感和科学的美妙。

(选自2011年第4期《大科技》,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智能机器会超越人类吗?

    ①智能机器真的有可能超越人类吗? 2016年3月15曰,围棋“人机大战”第五场,“阿尔法围棋”以四比一的比分击败世界顶尖围棋高手九段李世石,这更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

②的确,如果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预算,人脑的确赶不上人工智能。无论是国际象棋还是围棋,都是可以完全程序化的一种运动。如果我们问“阿尔法”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赢了比寨开心吗? ”它就不能像人一样笑着回答,因为它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不能解答任何程序设计范围之外的问题。

    ③现有机器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人有智能,而现有机器并不具备真正的智能。严格的讲,智能机器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而人则是处理所有感受到的信息。显然,执行指令与处理信息有着本质的不同。

    ④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研究智能机器的专家也要懂得神经科学,以便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构造来建造仿生智能机器。当然,要建造这样一台仿生机器人的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人脑是世界上已知的复杂,神奇的“自动化机器”。人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而每一个神经细胞都有数千个突触和其他神经细胞相连,神经细胞通过这些突触相互交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大约有1000万亿个突触,到了成年大概稳定在100万亿个。

    ⑤也就是说,仿生机器人需要拥有1000万亿个可以独立运算的处理器,并具有100万亿个信息中转器。无论是制造原件还是整合这些元件,都是一个似乎难以完成的任务。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处理器及信息中转器需要制成不同的类型。要完成仿生机器人的制造,需要最先进的纳米技术,才能把每个处理器做的像神经细胞那么小,它还需要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才能完成对仿生机器人各个器件排列顺序的编程。

    ⑥因为世界上并不缺人,缺的是比人类某些性能更先进的机器。因此,科学家认为,未来的仿生机器人并非是要完全模仿人类的所有功能,而是模仿某项功能,这样仅仅需要模仿某个脑区就可以了,这就大大降低了制造难度,并可以强化某些功能, 制造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电脑。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色正中分

刘汉杰

    ①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事历法,早见于汉代刘安的《淮南子》。所谓节气,即时节和气候。古人在观天识象的基础上,对每个季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岁有二十四节气。”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恰逢春季之半,故名“春分”;又因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古人也称其为“日中”“日夜分”。

    ②按古人“候应”之说,每候都有一个物候现象与之对应。春分有三候: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生活于北方的古人认为它“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二候雷乃发生,春天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增大,天空开始打雷;三候始电,雨多了,闪电也开始出现。此时,甘霖滋润,万物勃发,人们可以欣赏到“花重锦官城”的美景了。

    ③春分是农事播种的季节,与乍暖还寒的惊蛰节气不同,春分时节的气温回升较快,因此民间有“冷惊蛰,暖春分”之说。天气变暖,意味着农忙季节的开始,农谚讲“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讲,仲春二月,可以把树枝埋在土里,令其生长;可以种地黄,采桃花、茜草、土瓜根等。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播种的农作物也不一样。

    ④春分是祭祀的日子。春分时节有帝王祭日、百姓祭祖、春社祭神等祭祀活动。帝王祭日是春祭的重要活动,从先秦开始,祭日已经成为帝王的独享祭祀。明清之前,帝王一年之内要有多次祭日活动;明清之时,则固定在春分这一天,地点设在京城的日坛,祭日的仪式颇为隆重。百姓祭祖也在春分举行。此俗流行于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尤以南方的客家人聚居区为盛。祭祖一般从春分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明之前。春分前后,还有一项祭祀活动——春社祭神。社,为土地神;春社,即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也称“春社日”。《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南北朝时期楚地春社的情形:这一天,四邻宗亲在神庙树下搭棚屋,宰牲祭神,祈求社神赐福,祈盼五谷丰登。

    ⑤春分有特有的饮食习俗,春分吃“春菜”。春菜可以泛指春天里的各种应时蔬菜,但在广东开平一带,春菜特指当地的一种野苋菜。每逢春分之日,村民们就到田野里采摘春菜,把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俗言“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春分这天还有吃汤圆、喝汤面的习俗。汤圆不仅人们食用,还要分享给鸟吃:把煮好的汤圆用竹叉插着,置于田边地头,名曰“粘雀子嘴”。据说,这样能粘住麻雀等鸟的嘴,以防它们来啄食稻谷,以保年景丰收。春分酿春酒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浙江于潜,民众春分造酒存于瓮,过三伏天糟粕自化,色赤味醇,谓之“春分酒”,预示着甜美生活长长久久。

    ⑥春分还有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人们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这种玩法简单的民间游戏叫“春分竖蛋”,深受百姓喜爱。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分日妇女多出游,称“踏青”;儿童则竞放纸鸢为戏,谚云“杨柳青,放风筝”。

    ⑦“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裴回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诗人徐铉的《春分日》,道出了春分时节春色的美妙,万物的变化。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幻,是不错的自救方案读优秀的科幻作品,能打开你的思想。

    社会中很多精英人士,都是科幻作品的忠实读者。在美国,很多大企业家、大发明家、大政治家,都是资深科幻迷。奥巴马曾经为了能及时读到《三体Ⅱ》的英文版,动用国务院找作者刘慈欣催稿。马克·扎克伯格把科幻小说《游戏玩家》列为自己14本必读书之一。比尔·盖茨无论有多忙,都把科幻读物《Seveneves》作为枕边书。在中国,雷军、李彦宏这样的社会精英都是科幻粉丝。梁启超曾引入科幻小说启迪民智,鲁迅则翻译科幻大家凡尔纳名篇推荐给国民。马云说:“我经常想未来会发生什么。”

    今天我们要推荐给你的,是由科幻作家刘慈欣、韩松亲自为你选编的科幻故事集——《给孩子的科幻》。这是诗人北岛主持出版“给孩子”系列的第11本,它适合8岁以上的儿童阅读,也适合成人世界里的冒险家们。

    这本书荟萃15个获世界大奖的科幻故事,其作者也分别是15位风格、流派各异的科幻大师,是一场绝对不可错过的科幻盛宴。它们能带你抵达想象力的边界,推翻既定常识,使你眼界大开。

    一,孩子们尽早读科幻,有助于释放想象力

    美国科幻大师阿西莫夫曾说:“儿童应尽早阅读科幻作品,不能晚于11岁。”阅读这本《给孩子的科幻》,是培养儿童对科学的浓烈兴趣、激发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好途径。这本书如同给孩子戴上了一幅3D眼镜。透过这个眼镜,他看世界的角度变了,他会开始思索人类和世界的终极命题,激发强烈的思考和成长欲望。

    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强烈推荐《给孩子的科幻》,她说:“科幻也许从来就是属于孩子们的。因为都与未来相关。这是20世纪、也是21世纪特许的想象力和讲故事的空间,但科幻也是关于未来的哲学:在我们身为碳基生命的限定之外,去认知宇宙,去反观人类。”

    某种程度上,科幻即教育。

    家长们,请暂时放下孩子手里的作业、iPad和沾口水的习题集,为你孩子的读书单,轻轻加上一本《给孩子的科幻》吧。

    二,成年人读《给孩子的科幻》,是不错的自救方案

    成人之所以是“成人”,就在于相信动物不会说话,植物没有灵魂,石头和河流也不会有生命。

    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的思想会渐渐僵化——这却是人生最大的危机。然而,读科幻小说能够避免这种僵化,它会带给你全新的思维方式:读科幻,让你思维发达,常冒出新奇想法。

①读科幻,让你不畏焦虑,直面人生挑战。

②读科幻,能增添人生和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读《给孩子的科幻》是不错的自救方案,能把成年人从脆弱的现实和焦躁的忙碌中及时解脱出来,重塑我们对生活的看法。也能让我们通过想象那些不可想象的事,使得现实变得更容易接受了。

    成人——亲爱的大儿童们,请暂时放下你手头的行业报告、PPT和管理学秘笈。在给自己的必读书单中,轻轻加上一本《给孩子的科幻》吧。

    三,这本科幻小说集由科幻大神刘慈欣、韩松为你精选上乘之作

    选编者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三体》成为亚洲首部获得国际科幻小说最高奖项“雨果奖”作品。选编者韩松则被列入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曾获中国科幻“银河奖”、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美国《新闻周刊》、英国权威刊物《基地》等都曾给予高度评价。

    或许,对最近上市的新书来说,想找真正的好科幻,读这一本就够了。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题

【文本一】

走进宋代名迹《千里江山图》

①朱唇、远山眉、山峰发髻、青绿长裙…...央视虎年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青绿”一出场,从社交媒体到微信朋友圈,都迅速被刷屏。而“舞绘”的渊源来自宋代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

②《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染天染水,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它是宋代至长的画卷,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我国山水画美学巅峰之作,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不仅是“近千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更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是地地道道的国宝级画卷,一曲锦绣山河的颂唱。

③《千里江山图》还是北宋版的“航拍中国”,采用大型长卷式构图,以游走观看山水的方式表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将视觉移动过程中的连续画面统一在想象的空间中,描绘了千山万壑、江河交错的壮丽河山。

④全画景物丰富,布置严整有序。依据构图的变化,可以将画面大致分为6个部分,几个部分之间以水面、游船、沙渚、桥梁相衔接。每一帧随意截取都是极美的,连碧绿澄澈的水波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⑤在艺术上,《千里江山图》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⑥首先是其空前的长度,且长得完整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画家普遍喜欢长卷,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长近5.3米,《富春山居图》现存两段相加约为6.9米,而《千里江山图》达到了11.9米,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长的画卷之一

⑦作为真正的绘画艺术作品,《千里江山图》解决了山水长卷的布局。既言“千里江山”,画面自然必须开阔,整幅画构图景象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像一首交响乐。七组群山长短不一、疏密有致。画面里有连绵大气的江河交错、烟波浩渺,也有水车、渔村、寺观、农舍、酒馆、书院等细节。如果把画面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

⑧其次是其青绿艺术的运用,在解决宫廷山水画设色问题的同时,建立了“丰亨豫大”的审美意识。

⑨《千里江山图》赋予了青绿山水一种清秀的贵气。

⑩作为代表皇家气质且是皇帝本人亲自指点的作品,《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无疑是“不惜成本”。这幅画所用的绢价值不菲,而青绿颜料更是十分昂贵。这也是为什么设色山水的诞生早于水墨山水,但唐代后期逐渐让位于后者的原因。

⑪《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的巅峰,溥光曾经评价其“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它让青绿设色这种绘画表达方式成熟且固定下来,后世更发展为金碧山水。水墨固然是中国艺术、中国气质的瑰宝,但青绿则是大自然的本真颜色,更有一种清丽灵秀。虽然青绿山水不如水墨山水那样润泽有韵、境在形外,但直到今天依然得到传承并受到人们喜爱。

【文本二】

《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

①这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后半段的高潮——“入画”。明月朗照,18岁的白衣少年挥毫赋彩,行云流水间“青绿”一步步由暗至明,盛放于眼前。行至最后一笔,画作终成,少年热泪盈眶仰天大笑,随即转身,留下一个孤寂的背影,一幅千古名画——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②“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希孟的独白体现出《只此青绿》的又一层深意——《千里江山图》千年不褪的色彩,由无数劳动者匠心创造,又经一代代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们接续守护。正是这样一群人,最终凝成了这独具一格的青绿,共同构成了层峦叠嶂、更具厚重深意的“千里江山”。

③除了表现希孟、展卷人和“青绿”,《只此青绿》还以大量篇幅着墨于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正是“无名无款”手艺人穷其一生、工于一事的精耕细作,希孟才得以自在挥毫,成就千古名画。

④全剧结尾处,一轮明月朗照千年,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四目相对、远隔时空惺惺相惜,这是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只此青绿,又不止青绿;是青绿山水画卷,也是情景交融的人文画卷一见画,见人,见故事,见精神。”《只此青绿》是为《千里江山图》而作,也是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而作。

(作者:赖睿,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