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农村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用好算法,迈向智能社会

①“算法”即算的法则,它起源于数学,指解决某些“类数学”问题规范而完整的方法。中国古代数学有深厚的算法传统,现代逻辑学,特别是数理逻辑,则为算法提供了完善的形式化语言描述。

②现代算法与计算机技术密不可分。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此后计算机性能不断提升,其强大的运算能力将人类从重复、机械的繁琐推导和计算中解放出来。对计算机来说,算法就是处理信息的原理与遵循。理想状态下,算法能够将人的思维过程以形式化的方式输入计算机,使其可以不停地执行命令以实现所设定的目标。

当前 , 深度学习是各类算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把人类思维活动变成算法的奇妙过程,究竟是怎么实现的?深度学习将人的思维过程概括为“接受数据”“总结规律”“形成判断”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人工神经网络结构中的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就像人们看到红灯就停下,绿灯亮了再过马路一样,在深度神经网络中,输入层接收到信号后,会经过处理将其传递给隐藏层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由输出层作出判断。由于面对的问题往往比“红灯停、绿灯行”更复杂,输入层与输出层之间有很多隐藏层,需要综合分析判断,而这正是深度学习的“深”之所在。“接受数据”“总结规律”“形成判断”这样的加工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深度学习通过算例数据的反复输入和输出层的及时反馈,按照预测误差极小化原则,不断调整神经网络的联结参数,以最终实现对算例数据所含规律和内蕴结构的总结。

④深度学习算法最为大众所知的案例,就是围棋“人机大战”。深度学习算法战胜围棋高手的前提,是大量的“自我训练”。从技术上说,其输入信号包括人类围棋顶尖高手的3000万步围棋走法。隐藏层达12个,每一层包含数百万个人工神经元,用来建模棋盘及棋法。“决策网络”负责走棋策略,“价值网络”负责评估态势并预测环境,最后由输出层作出决策判断。隐藏层利用经验数据及自我对弈数据来训练神经网络,这一训练的目的是确定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重(参数)。不少人会问:它怎么找到每一步棋的最优解?答案是“经验”。算法从经验中学习,基于部分经验数据提出一个初始特征,进而得出一个输出结果。然后,利用其他经验数据或自我对弈结果,校验输出结果,不断调整完善,以找到更合适的参数。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相比,深度学习预设了更多参数、对应模型更大,因此训练难度更大,所需要的算例数据也更多。这也是深度学习依赖于大数据的缘由。所以,不少观众感叹:“这盘棋的每一步,也许深度学习算法都已经练过许多次了!”

⑤如今,深度学习已经是一个标准化的从大量数据中总结经验、挖掘结构的万能工具,在科学技术、工商管理、医疗健康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算法将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⑥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进入智能社会,算法提供了普遍适用的逻辑过程和运行框架。相信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国相关科研工作者将继续勇立潮头,探索攀登,让有智慧、有温度的算法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

(1)、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当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的?
(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深度学习依赖于大数据的缘由。
(4)、选出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 )
A、“算法”起源于物理,其完善的形式化语言描述更有赖于现代数理逻辑。 B、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升,人类逐渐从繁琐推导和计算中解放出来。 C、输入层与输出层之间的隐藏层负责综合分析数据,总结规律,作出判断。 D、未来,深度学习将在科学技术、工商管理、医疗健康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主题阅读

材料一:2011年,国务院关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称。嘉兴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城市建设特色突出,红色文化价值独特,同意将其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要求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关系。

    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相继出台。随后,马家浜遗址、运河文化遗产和南湖革命纪念地等保护工程得到具体落实,梅湾街、月河历史街区等景观也完成修缮。平凡的生活场景,呈现出江南水乡的无限柔夷,悠长的历史文脉在悄然搏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该市对传统的纺织、船运等行业的工业文明,对见证近现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建筑及相关设施进行整理;加大对民俗文化、传统工艺、老字号等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力度。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嘉兴,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材料二:201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这是我国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新区后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新区的成立带未了港口物流、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业的快速发展,新区被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海洋经济不断友展。跨海大桥的建设完成,使舟山海洋旅游产业发展迅速。资料显示,2011年,舟山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65亿元,年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财政总收入127.2亿元,是2006年的3.4倍;工业总产值突破14.40亿元,是2006年的2.9倍

    “十二五”时期,舟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确保增长9%以上;海洋经济总产超过2500亿元,年均增长15%;建设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海洋文化名城,再造一个新舟山。

材料三:【专家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艾克拜尔。米吉提说:“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乃至天灾人祸及一些短视行为,文化的趋同性日益凸显,文化生态日渐受到挤压和破坏,我目的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越来越成为需要保护的重点。”,

    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创意产业计划主任桑托斯认为:我们将形成一个保护和开发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既让文化遗产本身得到维持和保护,又在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进程中成为产业发展的创意源泉。

(材料来自互联网)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浅谈人工影响天气

       ①人类是智慧的、大胆的,一直都想对这些自然现象做出一定的干预与控制。

       ②人工影响天气,过去被称为人工控制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③17世纪末,中国清代的《广阳杂记》就载有:“夏五、六月间,常有暴风起,黄云自山来,必有冰雹,土人见黄云起,则鸣金鼓,以枪炮向之施放,即散去。”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土炮防雹的生动描述。可以看到,我国劳动人民从很早以前就有了想人为干预天气使之有益于人类的想法和实践,但是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落后,这些实践以失败告终。

       ④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人工影响天气真正诞生是在20世纪40年代。

       ⑤1946年,美国科学家I·朗缪尔等根据冰晶在降水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人工产生冰晶影响冷云降水的设想。他的助手V·J·谢弗和B·冯内古特,发现将干冰碎粒和碘化银烟粒引入充满过冷水滴的云室里,能够产生大量的冰晶。同年11月,谢弗进行了第一次对自然云层的人工催化试验,他用飞机将3磅干冰碎块投入云顶温度为-20℃的过冷层状云中,5分钟后,云下出现了降雪。此试验结果引起广泛的重视,推动了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的迅速发展。

       ⑥人口影响天气的科技手段有很多,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下大家耳熟能详的两种,即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这两种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手段主要是通过“影响云”。

       ⑦影响云?没错!首先,我们来看看人工增雨。想象你的头顶有一朵云,这朵云正在下雨。我们用一个足够大的容器接住这些雨水,直到雨停。那么,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容器中的这些雨水量就等于这朵云中所含水的总量呢?别急着回答。我先举一个例子,把一块干海绵浸入水中,拿出湿海绵,举到一定高度,用较小的力气挤压海绵,海绵中会有水滴落下。那么,试问,这些落下的水滴的总量是否就等于海绵中的含水量呢?显然不是!而我们头顶的那朵云就像是这块海绵,因此,上面所说的容器中的雨水量远远小于云中的含水量。这个时候,我们想让更多的水下来,对于海绵,我们只需挤压的力气更大一些;而对于那朵云,催化剂就可以大展身手了。我们用车载火箭弹或者飞机向云中发射或播撒催化剂,改变云中的化学反应,就像用更大的力气来挤压海绵一样,更多的雨水就会降落下来。这就是人工增雨,常用的催化剂是干冰和碘化银。

       ⑧与人工增雨类似,人工防雹的一般方法也是利用催化剂影响冰雹生长条件,冰雹的生长就像滚雪球一样。滚雪球的过程是小雪球不断被雪粘附最终变成大雪球;冰雹生长的过程则是小冰粒不断被水粘附并冻结最终变成大冰雹。这些巨大的冰雹从云中掉落,到达地面,会破坏庄稼,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对农业、交通等的危害。充足的水分供应是灾害性大冰雹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人工防雹的着手点就是切断或减少冰雹生长过程中的水分供应,为了避免和减轻冰雹带来的灾害,气象工作者用火箭弹等气象仪器将催化剂打入云中,使云中水汽迅速变成冰晶,这样一来,云中冰雹的胚胎就没有足够的水分供应使它长大,因而就不会有灾害性冰雹降落,达到了人工防雹的目的。

       ⑨人工影响天气给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非常显著的好处。人类自古以来“呼风唤雨”的梦想已经不是天方夜谭。未来,气象部门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使之在保护农业生产、缓解水资源短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选自中国科普博览网,有删改。作者刘圣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先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了解再生纸

    ①再生纸是以废纸(又称二次纤维)为原料(或主要原料)而生产出来的纸张。目前,我国对再生纸环保标志产品的规定是:使用100%的废纸浆,否则就不能算作环保产品。

    ②在1990年,日本就规定普通期刊纸、复印纸、报表用纸等一律使用再生纸,在这些纸品中,废纸浆的比例不得少于70%,美国则要求从19年起白宫采购的所有办公用纸和生活用纸,其原料中必须含有30%以上的废纸浆成分。之所以出现这种“众口不一”的情况,是因为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对再生纸中废纸浆使用比例的一个明确规定。

    ③由于废纸的来源广,因此再生纸中的废纸浆应该是我规定的指标回收所得,再经过清洁、脱墨等工序处理后的纸浆,而不应该是随意捡来的废纸。考虑到生产再生纸的技术水平,也为了促进再生纸产业的发展和环保纸的推广与使用,我国再生纸中含有的废纸浆比例一般以超过50%为现在,一些造纸厂把含有不同比例的废纸浆制成的纸张统统称为环保纸,这是不准确的。生产厂应该在包装纸品上注明其中废纸浆的比例。

    ④我国宋代便己开始利用废纸制造再生纸了。明代料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写得更明白:“废纸去墨污,浸烂……再造……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名曰还魂纸。”显然,这里说的还魂纸就是再生纸。由此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再生纸好用吗?一般人认为,废纸纤维在循环利用过程中会造成纤维结构损坏,反复回用会使成纸强度减弱,其实,在废纸的循环利用过程中,由于原料中的木质素被“胶质化”,使纤维的结合力和弹性增加,成纸强度反而增大,处理中如果再添加一点化学助剂,对改善再生纸的物性是有利。所以,再生纸松厚度很好,印刷效果也佳。

⑥利用再生纸的最大功效在于减少资源消耗。据统计,每回收1吨废纸,可以用来制造再生纸0.85吨,相当于少用木材3立方米,化工原料0.3吨。此外,利用废纸为原料来制造纸浆,可以省去若干工序,大大地节省能源的消耗。每利用1吨废纸,可节省电力600度,标准煤1.2吨,水100立方米。

    ⑦一般制浆造纸过程中会产生黑液、中段水和白水,它们对环境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废纸制浆中没有黑液,故大大地降低了污染程度。再生纸制浆过程中可以节省60%的用水,废水的排放量减少50%,尤其是可以省去造纸前期的几道工序,废纸制浆比原木制浆降低了75%的空气污染、35%的水污染。

    ⑧使用再生纸还能保护视力。众所周知,纸张的白度过高、光线反射过强对阅读是不利的。研究发现,纸张白度在82度左右,对阅读是适宣的。因为再生纸的白度比较低,通常漂白到84度所以大大减少了对眼睛的伤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自动驾驶塑造未来

    ①1939年,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驶概念车Futurama。此后,科技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初步探索和基础研究。作为人工智能最具商业价值的领域之一 , 自动驾驶产业广受热捧,发展迅速。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预测,到2040年全球75%的新款汽车都将会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在推动人类交通革命的同时,也必将塑造城市的未来。

    ②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究,抢占人工智能的竞争高地。2016年,日本发布《自动驾驶普及路线图》,允许自动驾驶汽车2020年在高速公路上通行。2017年,德国通过了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法案,并于同年提出了自动驾驶指导原则。我国在2017年发布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当前,我国在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7年12月,深圳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行了无人驾驶公交的试运行测试,此后,上海、北京、重庆相继为自动驾驶测试车辆颁发了测试牌照。根据麦肯锡的研究,中国未来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③然而,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准。我国正在积极制定自动驾駛等级划分标准。美国曾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5个等级。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按照智能化程度将自动驾驶汽车划分为“完全人类驾驶、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6个标准等级。据比标准,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在4级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试阶段。2017年,加利福尼亚常规公路测试公里数最高的自动驾驶汽车厂商,测试里程总数不超过40万公里,技术人员无干预的行驶里程也低于6000公里。此外,路测也仅限于乘用车场景,并没有实现多个行业都已经出现的应用场景的全覆盖,距离真正意义上“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④作为交通领城的又一次重大革命,自动驾驶将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一是自动驾驶的安全性问题。2018年3月,接连发生的两起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敲响了自动驾驶的安全警钟。同时,自动驾驶汽车通过网络与外界实现大规模数据交互,一旦受到网络黑客攻击很可能失去车辆控制权。二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主体问题。可以预见,与传统的以司机为中心的责任认定相比,自动驾驶所引发的事故责任主体将会发生改变。随着汽车的控制权被逐渐交给计算机系统,汽车制造商相关产品供应商或者是乘用人,都有可能成为责任主体。三是自动驾驶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例如,在将要发生事故时,是拯救车上的乘客还是挽救路人?一旦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必然面临上述这类伦理性难题,这些技术伦理价值导向一经确立,将成为自动化规则被大规模植入到自动驾驶程序,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人工智能2.0

    ①“人工智能AI”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②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应用专家潘云鹤说,AI当前正处在转折之际,其技术会升级换代。它将通过跨媒体和各种无人技术更紧密地融入人类生活;通过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和群体智能,拓展、管理和重组人类的知识,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建议,在越来越多专门领域的博弈、识别、控制和预测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能力。“因此,我们将这样的人工智能称为AI2.0。”

    ③“30年后的AI2.0必将成为巨人,但是它会在哪些方面展示它与众不同的威力呢?”

    ④在潘云鹤的构想中,到那个时候,大数据智能的研究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帮助政府和企业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预测经济和市场的走向,前瞻性地创造新产品,进行新投资,确定新政策,从而避免如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风险,以及产能过剩、库存畸高等问题。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科学基础,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⑤对于人类最关心的话题之一——AI2.0对人类健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潘云鹤料想,“AI用于预防医药,已进入发力阶段”。

    ⑥近年来涌现的各种大型医疗仪器、小型穿戴式设备、大量生理传感器和海量的数字化病历,源源不断地生成人体健康的大数据。将这些大数据汇合、分析、学习和提取,就可以预测人体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可能。在未来,借助人工智能,高血压、糖尿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或许能得到预防或者阻断。

    ⑦另一个关于AI的梦想是:人脑和电脑联通。

    ⑧潘云鹤说,人脑和电脑如能直接联合工作,就会形成“脑机混合”,增强智能。如果一个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四书五经、中国通史、英汉词典、世界地理、中外法律……可以想象,我们的教育,会因此产生什么样的改变。

    ⑨AI的能力似乎无可估量。可以想象人类未来与AI共存的种种图景:

    ⑩当你在街上碰到陌生人时,系统会产生并处理数据,通过AI程序就能知道你对他的印象如何。

    ⑪在医院里,AI分析X光片的水准比人类医生还要棒,这些智能机器还可以用于癌症等疾病的早期检查,甚至在你尚不知晓的情况下采取防治措施。

    ⑫一场彻头彻尾的人工智能革命,正真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做出预测: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社会被少数精英阶层掌控。

    ⑬于是一个关于AI的终极恐惧,进入人类的集体思想——AI会控制人类吗?

(节选自《读者》,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