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嘉兴市2018年初中语文毕业生学业考试适应性测试(二)

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探求中国水文化”主题活动。

(一)《论语》三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季氏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二)孺子歌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离娄上》)

(三)《道德经》两则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第七十八章》)

【任务一】探“水”之义

【任务二】求“水”之德

【任务三】抒“水”之情

【任务四】思“水”之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子在上日

②见不善如探

③可以我缨

(2)、成语“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依据选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内容,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
(3)、下面这个句子的断句,小嘉和小宁两位同学产生了分歧,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说明理由。

(4)、先秦诸子散文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格言警句,如果让你从上述选文中选择一句作为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
(5)、阅读《踏莎行》,完成对话。

(四)踏莎行

(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Ⅰ你发现了吗?这首词的开头三句描写了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

Ⅱ是的,第三句中的“摇”字用得很好。①

Ⅲ在大好春光里离家远行,更觉悲伤。你能告诉我诗人是如何表达离情别绪的吗?

Ⅳ好的。②

(6)、在哲人的眼中,水具备了人的品质与个性,孔子云“智者乐水”,而老子却讲求“上善若水”。你更赞同哪种观点?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间第一爱
                                                                                              季羡林
         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   
        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在年高德劭①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弥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   
       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爱,告诉他(她)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的是母亲。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你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遇到欢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分给母亲一份;遇到悲的时候,你只要一想到母亲,你就会立即喜上心头,化悲为喜,又抖擞精神,抬起头来,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我曾经有一个说法:“回忆能净化人的灵魂。”我至今还坚持此说。你可以回忆你的老师,回忆你的朋友,回忆你的所有亲爱者,所有这一切回忆都能带给你甜蜜和温馨,甜蜜和温馨不正是净化和抚慰你的灵魂的醍醐②吗?但是,对母亲的回忆又岂是对老师和朋友等的回忆所能媲美的呢?   
        我是一个从小就失去母爱的人。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无法治愈我这个创伤的。我一生走遍大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使立即潸潸涌出。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嗟乎!此生已矣,我又不相信来生,奈之何哉!奈之何哉!   
      《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③这是古今同恨的事。惟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父母的情况,再背诵一下孟郊那一首有名的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庶④不致辜负这一套珍贵的《新绿文丛》的期望。   
       注释:①年高德劭:年岁长,品德高。劭(shào),(品德)美好。②醍醐:tíhú,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③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④庶:shù,几乎,差不多。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胡同里的老头

①小时候我们家胡同里住着一个老头,记得那时候他有六十岁左右,老头很矮,一头蓬乱的头发,身上本来的颜色加上脏物,使他看上去黑极了。老头在村子里特别不受待见,听大人们说,老头是鬼子进村的时候他娘和日本人生的,还叫我们少和老头接触。

②童年的小孩总是不听话的,那时候我们对老头充满了好奇,经常去捉弄老头玩,往老头头发上扔小虫子或是杂草,用木棍去戳老头衣服上的窟窿,还有时候会跟着老头满大街跑。也有时候会跑去老头家里,老头家在胡同的正中间,他家的院墙只有一米多高,大门也被他卸下来当床板用了,只剩下空空的门框;正冲着大门有一棵很大的龙爪槐,要我们好几个人才能为起来,这也是院子里的唯一一件整齐的东西,剩下的全都是老头捡来的破烂了;墙头和墙根都生满了杂草,只有一间屋子,但院子看上去并非很宽敞。

    ③老头有一条尾巴断掉一半的狗,是老头捡破烂的时候捡的。那天老头照常背着一个破编织袋,我们一群小孩一蹦一跳地跟在他后面捉弄他,老头并不理会地捡着他的破烂。在一个柴火垛旁边老头发现了那条狗,那时狗已经是快死的样子了,它蜷缩着身子,身上的毛掉了很多,尾巴上还能看出鲜血,嘴里不断发出“呜呜”的声音。有几个人吓得跑开了,老头过去轻轻的抚摸着它,轻轻得叹了口气,然后从怀里掏出半块黑黑乎乎的馒头掰碎了放在手里拿给狗吃。最后狗缓过来了,老头回来的时候有了个伴。

    ④老头的生活来源有两个:平时捡路上的或者村外面的破烂,还有就是捡村里大家不要的破烂。村里人谁家有了什么没用的东西就丢到街上,到时老头自然就会捡了去。每当老头去街上捡东西时总也少不了我们的影子,我们总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老头,虽然最后总会被大人们喝斥开来,但总也乐此不疲。

    ⑤为此,我还被老头吓到过。

    ⑥那天老妈吩咐我把我们家的一条旧床单扔掉,我来后刚好看到老头在大街上,于是我叫了几个伙伴出来一块戏弄老头。不出我们所料,我刚把床单扔掉就被老头捡了去了。我们跑到老头跟前说要把东西要回来,床单是我家的就是不给老头,一说这话老头不干了抓住床单就是不放,一见老头这样我们也来劲儿了,和老头抢了起来。我们和老头各拽着床单的一头,想吃了很短的时间,只听见“刺啦”一声,床单被我们扯破了,然后我们就向后倒在了地上,在然后我们都哭了。哭声惊动了大人们,都跑出来看是怎么回事----人们开始了对老头的指责,老头一个人站在大街中央不做声地接受着大家的谩骂,最后我们被大人领回家,只剩下老头一个人站在街上,手里拿着那两截床单。

    ⑦也许老头感觉他是靠大家救济过活的,所以平时老头也会帮村里人做些诸如扫扫胡同之类的事情。因为那时胡同还没铺上水泥,所以下雨的时候格外泥泞,每当这时总会看到老头弯着腰在胡同里一块一块地为行人垫砖铺路,而要出去的人们总会站在自家门口等老头把路铺过来,不时地还埋怨老头几句,说他太慢。雨后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老头铺好的砖挪走,然后等待下一个雨天的来临。下雪的时候,胡同里的积雪自然也是老头来扫了。有老头在胡同里总是很干净。

    ⑧老头是在一个冬天死的。

    ⑨那天早晨,路上的积雪已经很厚了并且还在下着,胡同里没人打扫,在大家的一片埋怨中我就结了几个伙伴去“讨伐”老头。老头的院子里依旧是老样子,因为雪积得很厚所以院子里看起来格外干净;那棵老槐树上也挂满了雪,高处还能看见两个乌鸦的窝。老头躺在床上一动不动,那条狗趴在他旁边嗓子里发出一些低沉的声音。

    ⑩老头的棺材使用那棵老槐树做的,把它埋在了村头的小河旁边,大人们说像他这样的人能有个棺材就不错了。

    ⑪也许是因为没有老头跟我们玩,那个冬天感觉格外漫长。雪化了,老头的狗挺了过来,那天我从老头家门口经过,看到那条狗满满的走到那棵槐树桩旁边,似乎在看什么东西。

    ⑫我走过去,发现从那棵树桩上冒出了新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绛:书写一种名叫道德文章的人生

王石川

    ①她是文学大家、翻译巨匠,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风华年代,也亲历了特殊岁月里的起起伏伏;她是钱钟书的夫人,也是千千万万读者尊敬和爱戴的偶像。她就是杨绛。

    ②杨绛,这个在钱钟书眼里“最美的妻、最才的女”,已到期颐之年 , 依然是“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从译著《堂吉诃德》的A.       , 从著作《洗澡》中的“脱裤子、割尾巴”,从《干校六记》的隐忍与苦难,从《我们仨》的B.         , 从《走到人生边上》的C.         ……我们认识了杨先生。“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她虽年事已高,但是仍在书写一种名叫道德文章的人生。

    ③她生活极其俭约。她只渴望“有个安稳的地方”。她的住所素粉墙、水泥地,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那是她登着梯子换灯泡留下的。一张纸,连背面还要再用一次。由于听力不行,人们拜访她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给她看,她要求朋友们在用过的纸背面给她传话。

    ④一方面是俭约,另一方面是慷慨。据三联书店总编辑透露,钱钟书和杨绛的稿费已经攒了近千万,杨绛从来不领取,“我们每次去看杨先生实际上只带一张稿费通知单,给杨先生报一个账,但这些稿费我们已经全部转到清华大学‘好读书’基金会里去了。”

    ⑤为何要捐给“好读书”基金会?日前杨绛接受采访时道出了心声:“因为我们看到富裕人家的子弟升学很方便,可是贫困人家子女尽管好读书,也有能力读好书,想上高中、读大学还是很困难。‘好读书’奖学金就是要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据悉,已经有数百名学子因此受惠。

    ⑥一方面名满天下,另一方面人淡如菊。杨绛先生成名早于钱钟书,但她不自矜;多年来,知名度越发攀升,但她偏偏不把自己当回事。有人赞扬杨绛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锺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⑦今天,无论文学界还是学术界,浮躁已经成为了一种突兀的符号,许多人为了追名逐利放弃良知。当自吹自擂成为时尚,当研讨会成为拍马会和自我表扬会,杨绛却说:“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所以开研讨会,其实应该叫做检讨会……”

    ⑧“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这是杨绛译作《生与死》中的几句话,也许这正是她的夫子之道。于此,不必过多打扰她,只远远旁观,在心里表达对她的温情和敬意、祝福与谢意。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

那一片凤羽

刘建华

①秋雨,迅疾而蓬勃,宛若老家的秋豆,密麻麻地把沱江水面揪出了万千疙瘩,蒸散出袅绕的轻烟,增添了雨夜凤凰城的神秘意境和出世之美。

②一只画舫静静地驶过,船尾两只红灯笼增加了夜的静谧。自读了《边城》以来,我对沈从文的凤凰古城一直充满饥饿感,总是对那里的故事一再重温仍不过瘾,总是对那里的风景充满渴望。今天,我来到了《边城》故事的发生地,如同一只饿兽般想把看到的听到的一股脑儿吞进去。我想吞下吊脚楼,我想吞下南华山,我想吞下万名塔,我想吞下许愿亭,我想吞下风雨虹桥……

③望着河面宽阔、河水舒缓、河道悠长、河岸热闹的沱江,我仿佛明白了从文的才气和底气所在;拨弄着充满活力的沱水,我分明感受到了沱江深厚的千年文脉。

④我们踏着被雨水洗净的青石板,横穿过虹桥,由东向西沿着沱江北岸溯流而上。眼前是一幢古色古香的田氏宗祠。祠堂建于1837年的清道光年间,是一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建筑群,正门的对联“宦流齐国勋臣邑,世守沱江宰相家”,据说是宋朝皇帝为表彰田家先祖所赐。

⑤“这是沱江跳岩。”同伴的话让我把视线从田氏宗祠拉回到河面,只见从北岸至南岸矗立着两排石墩,一高一矮,两排跳岩相隔一尺左右。我们选择上游几十米外的老跳岩木板桥过河。木板由每块宽约2寸的7根木头组合而成,厚重而敦实,如同这里的人一样,处处以真诚和淳朴示人。这也正是在当年战争频仍、悲苦遍布的时代大背景下,《边城》却展现出人性善良美好的原因所在吧。翠翠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却收获了那么多人的关心。我踏桥而过,似乎就立在了翠翠的渡船上,她时而唱着苗歌,时而微笑不语。

雨后的沱江水无来由地激动,带着水花从桥下翻滚而去,时不时对行人抛撒出几束怒放的百合;又像不受羁绊的小狮子,舞动全身的波浪作出险要的威势。

⑦沱江跳岩方方正正,稳稳当当,然而往来行人依然多有惧意,雨后湿滑增添了木桥的挑战性,湍急的水流让人有一种眩晕感。远远的,有行人停了脚步,意思是您老先走。这并不代表人家在谦让,不动才是稳当,行动却有落水的危险。我哈哈一笑,故意把桥走得有点颤意,唬得对方大惊失色。待我走过时,发现在原地等候的过桥人,无一例外是背朝江水脸朝行人,行人则脸向着交会人,侧身贴脸而过。人们生怕背向他人时,被不小心触碰落水,反而把不可控的背面交给沱江水,这是对沱江的一种信任吧。

⑧然而,几百年前,古城的官兵对沱江却不全是如此理解。他们在沱江南岸筑了城墙,设有射击和瞭望的垛口,用以防范来自广阔江面的危险。长期的驻军使得当地尚武之风浓烈,沈从文的祖父、父兄及他自己都是行伍出身,可见军事对凤凰城的影响之深。

⑨进了城门,沿着青石街道,与文庙、陈氏宗祠、熊希龄故居一一作了交流。夜雨又来了,那是留客雨,把我们请进了与熊希龄故居相邻的一处老宅,当地文联坐落于此。正在舞文弄墨的两位主人,接待了我们这拨不速之客。我们从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谈到凤凰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从中国书法的现状谈到凤凰的历史名人,从吊脚楼的美景谈到湘西的神秘,不觉间已到深夜。

⑩一路往东,回到出发地虹桥。夜雨朦胧,回望南华山,山腰与夜的黑融为一体,山头的灯火辉煌恰如那海市蜃楼,映照翩翩起舞的凤凰。山风徐来,夜雨迷离,江影摇曳。刹那间,凤羽恣意偾张,山风夜雨踪影湮没,天空蔚蓝,一片凤羽直入我怀,那是从文馈赠的礼物。我轻轻地招手,她就是沱江的云彩。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04月22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