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在下面语段横线处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有些人喜欢用显微镜去观察一片叶子,有些人喜欢用肉眼去看木头的年轮。 ①  真正去认识一棵树, ②  必须从枝叶到根本,从过往的清风到枝干的神韵都要注意到。同样,当我们正视生命时 ③   只从细微末节着眼, ④ 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侮蔑。

A、①即使② 也③ 若是④便 B、①然而②却③如果④便 C、①但是②也③若是④就 D、①即使②却③如果④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________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阅读

困境中精神家园的守护

①士,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阶层,不仅有强烈的文化自我意识,而且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他们寒窗苦读数十年,呕心沥血破万卷,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在科举考试中破茧而出,赢得个一官半职,效力朝廷,为国家为百姓做点有用之事,死后留下芳名。

宦海有不测风云,当士大夫的思想主张与君主制度发生冲突时,士大夫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凉之境。他们就遭遇降职、贬逐荒远之地,经历囹圄之祸。 , 五味杂陈爬上了心头,政治人重归文人的身份,挥毫抒情,他们的诗赋作品也带上了他们复杂心境的烙印,贬谪文化在中国古代就熠熠生辉。

③士大夫遭贬谪,或是因为忧民疾苦,与当权者政见不合;或是才高遭妒,受小人谗毁;或是卷入党派斗争。(A)因此士大夫贬谪普遍存在一种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怨愤之情

④但君主专制力量的强大优势,忧谗畏讥的心理,使他们不便于直抒胸臆。于是他们或用比兴手法,抒发心中对君主的不满,表达自己内心的委屈。(B)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托儿女之情以写君臣之事,以花草自喻,表达自己内心的忧虑。骆宾王借蝉自喻,用比兴手法寄托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或借评论历史人物表达对自己所受遭遇的不满。辛弃疾用历史上的美人陈皇后遭嫉妒,比喻自己被排斥及政治上的失意。苏轼用三国时羽扇纶巾、风流倜傥的英雄周瑜形象含蓄地表明自己的抱负。或用今昔对比手法,感旧伤今,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中用大量笔墨描写旧时的欢宴游赏,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和当今重游时的伤感形成鲜明对照,自然地表达在新旧党争中遭到贬斥,经历过宦海浮沉与人事的巨大变化后,作者个人痛感世事沧桑的抑郁情怀。更多时候,贬谪士人们用满眼悲凉的景物来映衬自己满腹的悲凉。柳宗元描写他被贬到的柳州是“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蛮烟瘴雨之地。其实这些受贬之地在当时也不一定都如此荒凉,只不过在贬谪士人眼中远离了政治中心的“朝”,这些地方就是“野”,哪怕它经济上已是“闾阎扑地,舸舰弥津”,在失意人眼中也只有蛮荒凄凉。说到底,这些景只不过是士人悲凉怨愤心情的一种投射。

⑤当然,贬谪士人的政治悲剧也激发了他们对现实的认识,使得一些士人对功名逐渐淡漠,在浸游山水中追求一份心灵的恬静。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时,追游永州境内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生动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感受。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那高于群山、卓尔不群的西山何尝不是作者人格精神的象征?苏轼在《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中把归隐视为傲世独立的表现,把返归自然当作精神的慰藉和享受。(C)于是贬官士人情有所系,苏舜饮有浪沧亭,欧阳修有醉翁亭,苏轼有超然台,苏辙有喜雨亭……(D)他们在求得心灵平静的同时,以另一种方式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既然不能铁肩担道义 , 就让我妙手著文章 , 让我的名声才华显露于后世

⑥但我们也发现,不管被贬后是如何寄情山水、归隐山林,我们的一部分贬谪士人内心仍有“兼济天下”的理想,许国致身的参政意识,使得他们在内心深处始终充满了历史使命感。饱读诗书的士人当然忘不了孔子的谆谆教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们接触了解的生活环境只有两种:庙堂和草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的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士人的心境:不仅达时要兼济天下,即使穷时也不能忘记为国为君为民操劳。因此,贾谊在被逐的情况下仍用《过秦论》总结亡秦的历史教训,想为汉代借鉴白在流放夜郎后仍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心系家国夙夜难安; E 。即使处于被贬这种尴尬的境地中,他们仍然自觉地、主动地背负起沉重的现实十字架,明知再也没有施展自己抱负的政治舞台,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历史使命感在贬谪文学中表现非常突出。

⑦因此,贬谪文化不仅是贬谪士大夫情绪的发泄,更是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守护。他们的被贬,是他们的不幸,又是他们的幸运。同时,他们的被贬既是时代的损失,亦是时代的财富。

(选自《中学语文》2010第11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