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2018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一)

中国近代史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侵略下坠入近代的屈辱与抗争,也记录了近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探索的历史。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这些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三: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材料五:“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习近平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材料二中“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3)、材料三中提及的“民族凝聚力”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简要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在国际上的历史意义。
(4)、材料四中“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次重大会议?“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
(5)、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上,中国如何做得更好?
举一反三

多角度地研究辛亥革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史料研习

在 1905 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角度二   理论研究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治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2)按照近代化的研究角度,结合史实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

角度三   问题探讨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他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戊戌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3)归纳角度三中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