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初中历史试卷
材料一 |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孙中山《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一组织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 |
材料二 | 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请回答:
【做年代尺】
A 向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
过渡时期 的探索时期
1919 1945 1949 1956 1978 2012 2017年
五四运动 开国大典 三大改造完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
【图文解说】
栏目一:开天辟地、探索新路
|
|
图一李大钊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图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
| |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
栏目二:时代先锋、筑梦中国
|
|
|
|
图四焦裕禄 | 图五邓稼先 | 图六杨利伟 | 图七屠呦呦 |
党的好干部 | 诺贝尔奖获得者 | ||
体现的精神: |
材料一 《新青年》杂志发表的文章(部分)
发表时间 | 文章名称 | 主要主张 |
1917年1月1日 | 《文学改良刍议》 | 针对文学领域中的八股文风,提出八项改良主张:(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模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作无病之呻吟,(五)务去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 |
1917年2月 | 《文学革命论》 |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摘编自《东亚文明八千年》
材料二 在爱国运动中,学生为了争取社会民众的同情,组织宣讲团,发行小册子,沿着铁路从北到南,不断地宣传爱国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学生的团体里忽然发生了无数小报纸,形式略仿《每周评论》,内容全用白话。此外又出了许多白话的新杂志……时势所趋,就使那些政客军人办的报也不能不寻几个学生来包办一个白话的附张了。民国九年以后,国内几个持重的大杂志,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也都渐渐的白话化了”。
——摘编自《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第7辑》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