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一模)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光倒转了我们的角色

    ①晚上,我妈给我打电话,例行一问之后,她突然抽噎起来,语不能成句。

    ②心忽地一紧。无数个不好的念头飘过,强迫自己定了定神,故作镇定地安慰她,别哭别哭,慢慢说。

    ③我妈是个大夫,或许是职业使然,她生活中敏感、自律、坚韧,偶尔情绪激动也不过是声调拔高几度,总的来说,偏高冷范儿吧。此刻,她压低了声音,竭力控制着语调,试图挂断电话,“妈妈一会儿再给你打”。我相信,她重拨过来说的话一定不是现在要说的。我克制着紧张,放慢了语速,“不要挂,现在说,好不好”?然后,就听到哭声越来越大,贴在耳边,却震得心慌

    ④这个反常的电话,诱因却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她和我弟因为琐事拌了嘴,一个精心准备了午饭想着言归于好,一个却赌气不肯吃饭,摆出了冷战的架势,两天没说话。

    ⑤哦,就这样么?我试着想象电话那边的样子,家里客厅的棕色沙发上,我妈举着电话,捏着纸巾,啜泣低语,很生气,更多的可能是委屈。

    ⑥但这真不像她。

    ⑦记得是在大三的时候,我妈腰椎间盘突出,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我每次打电话,响一声两声就被接起来,虽然觉得奇怪,但完全听不出异样,以为她只是不忙。直到她能下床走动,病情好转,才轻描淡写地说她停诊一个多月,当然可以随时接电话。

    ⑧在我妈看来,她就是医生,没必要让一个千里之外的孩子牵肠挂肚。等我寒假回家,我妈看上去一如往常,上班,坐诊,忙着给我做好吃的,我跟以前一样晚睡晚起玩得不亦乐乎,这事连同这病轻得好像没有来过。

    ⑨有时候,一个不算坏的结果会让人不想回忆过程的艰辛。但现在想来,久不归家的女儿,面对病愈的母亲,却不知道关心安慰。我妈除了难过,应该也有委屈吧?从上大学起,聚少离多就成了常态,和父母的交流都淹没在了电话里,进行时中的喜怒哀乐被生生地沉淀下来,直到嘘寒问暖都成了惯例。

    ⑩现在,我妈正努力打破这个惯例。她把这场冲突的每个细节都讲给我听,前因后果,时间、地点,甚至我弟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所有这些都是证据,都是要让我得出一个结论:错的是那个浑小子!

    ⑪然而,还原现场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之前讲的故事太少,信息通报式交流的后果就是严肃有余生动不足。

    ⑫现在,为了证明她本认为不需要证明的A结论,她不得不给我讲A1,A2,A3……

    ⑬听着听着,我心里突然一阵发酸。小时候,我和弟弟为一个苹果吵到我妈那里,说一堆理由,列一堆证据,只为让我妈把大个儿苹果分给自己……

    ⑭在我妈看来,苹果的归属当然不是大事,正如在我眼里,这场争执也是小事一桩。但我妈就像那时的我们,离题万里却不自觉,越说越多,只等我表态说,是啊,是他做得不对。

    ⑮猝不及防,时光就倒转了我们的角色,已经到了我担心她的时候。

(1)、第③段“震得心慌”的原因是
(2)、如果将第⑤段画线句改为“哦,原来是这样。”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上下文说说理由。
(3)、下列对文中⑩、⑫段画线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句中省略号与⑬段中的作用一致,都是省略所说内容。 B、两句中内容引出了第⑬段中“我”对小时候往事的回忆。 C、两句中内容与第三段的“高冷范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两句中内容琐碎纷杂,意在突出母亲说话已经喋喋不休。
(4)、文中⑦、⑧、⑬段分别插入了大学时、小时候的往事,从写作目的上看,它与标题中的“”一词相呼应,其具体表现为:

①从前的母亲,自律、坚韧,卧病在床却不以为然

现在的母亲,

②从前的“我”,为一个苹果的大小与弟弟争执不休

现在的“我”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为忽略了母亲的感受而感到难过 B、突然间发现母亲衰老而感到心酸 C、表明自己已经成熟,不再是孩子 D、认识到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举一反三
阅读《燕子来时》,回答1-4题。

燕子来时

王琪

(1)燕子来时,衔风带雨,描红画绿。风是温柔的春风,雨是多情的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几场春雨润物后,数阵春风传情间,慵懒的渭北大地,沉睡的黄土高原,也变得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了起来。原野上百草回芽,万木争荣;天地间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农人们栽瓜点豆,文人们敲诗吟句。真是燕子来时春正好,天也风流,地也风流。

(2)我从小对燕子情有独钟。它美丽、优雅,傍人而居,小鸟依人。看到燕子,就看到了春天和希望。看到了播种和耕耘,因此,每年三月,我都会在绿草如茵的春色里,寻觅燕子的身影,聆听燕语呢喃,静观燕舞晴空,让冬眠的心灵尽早舒展开来,让暗淡的心情尽快明亮起来。

(3)今年三月,我又看到了一场盛大的燕子舞会。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我行走在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陌间。阳光如流水般温柔,倾泻在我的周身,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路边无数的绿叶,像顽皮的孩童,争先恐后地攀上枝头,着意卖萌;无数的花朵,如初恋的少女,在风中禁不住笑出声来,引得路人也驻足观望。当我来到一片苗圃旁时,我被一片啁啾的燕语吸引住了。我停下脚步,一只熟人似的燕子,就停在离我不远处的花枝上,它有着玄黑色的背,乳白色的腹以及剪刀一样的翅膀和尾羽。它那一双眼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让人不忍惊扰它

(4)而当我抬眼向天空望去时,一幅群燕舞空的壮观图景,深深地震撼了我。只见一群燕子正在蓝天白云下,任意东西,往来穿梭,时聚时散,时停时飞,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凝目处,如怀素狂草,项庄舞剑;纵目处,若离弦之箭,脱缰之马:十分壮观,异常美丽。我陶醉在这片美丽之中,久久地凝望着、伫立着,一动不动。燕子们争相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感受着春光的爱抚和生活的乐趣。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禁陷入沉思之中。

(5)燕子是人类亲密的朋友,自古就与人们亲如一家,和睦相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每年春天,它们都像那些出门在外的游子一样,不远千里万里,跋涉千山万水,为家乡引来百花满园,流水潺潺。小时候,老家的屋檐下,总有一个燕子窝,天天看燕子觅食,听燕子闲谈,自然而惬意,古典而唯美。

(6)我常常惊叹于那些燕子,它们柔弱的身体,究竟蕴含了多少向上的力量,如何穿越高山阻挡,长河隔离,将春的消息一点儿一点儿传递给北国。我从它身上不仅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更汲取了无穷的力量。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那些小小的燕子。然而,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

(7)近年来,随着城市乡村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燕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燕子也越来越少。燕子头顶绕的美丽,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缕淡淡的乡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扇子

    ①晋代《古今注》记载,扇子发端于殷代,以鸟羽制成,作仪卫之美。三国孔明之羽扇,非为自用,而是仪令之物。汉代之后,湖南竹扇、山东纨扇问世,才用之除热取凉。及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神州,张合自如,风行一时,苏东坡曾有“高丽白折扇,展之广尺余”的妙语。

    ②但是,中国人对扇子的使用发展到后来却是艺术功用大于实际功能。一般来说,扇面之书画创作,以美态愉悦于人;而制作裱糊之时,却以精妙工艺潜化自身。苏州檀香扇、杭州绫绢扇、新会火画扇、自贡竹丝扇、江苏麦秆扇,声名遐迩。书画家在扇面写字取景,不求形似,但求神韵。飘逸造清凉,执扇祛暑气。

    ③明代大书画家祝枝山曾喻书扇为美女舞于瓦砾,乃盆景之象。其实,书扇环肥燕瘦,气候虽小,却能做到风云际会。吴子深、张大千等人的行书扇,文字如神龙升腾,达数十万港元之高价,令世人刮目。任伯年和赵之谦联袂的扇面,墨笔与金石同在,更价值不菲。

    ④喜好收藏明清闺秀折扇小楷的张中行,最爱其“形娟秀而神柔婉”。明清的书法扇面,最出众的是女性手迹,有薛素素、黄媛介、叶小鸾、周淑禧、李陀那、董小宛和马守真,或闺阁气韵,或工笔娟秀,或运风挟雷。

⑤作为艺术品,扇面之画讲究气韵迷人。鸟兽虫鱼、人物山水,无不能画,贵在品位。有时仅画菊一枝、白菜一棵,也要清风雅意。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唐寅扇面画《秋江垂钓》,清幽深邃,令人冥思。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的纵长59.5厘米、横宽152厘米的明代大折扇,一面画的是柳阴赏花,气息飘动,闲情如梦;一面画的是松下读书,主仆对语,儒风拂面。此画出自明宣德帝朱瞻基之手,为中国之最大折扇,乃罕见传世宝物。

⑥对于工笔书画家,定是意象在心中涌现,心迹在扇上流注。对于收藏使用者,必是悠然处见有意趣,挚爱间涌出性情。一朋友购得一把雪白鹅毛扇,折起像白鸽回巢,展开似白鹤亮翅,遂赞曰:“美,此处无墨胜有墨。”另一同事的客厅壁上,挂一把竹扇,白扇面只写四字隶书“宁静致远”,此时无声胜有声。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⑭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⑮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阅读《去看崖花》,完成后面小题

去看崖花

董华

    ①走进大山五年了,人世间的纷争,已渐渐忘却;世上的名利俗欲,亦如过眼云烟,杳然不知其归。在这百里深山,和山作伴,和云对语,总感心性怡然。山川草木,风土人情,举凡之物,都和我结下情缘。

    ②但是,引我对山地牵魂彻骨,时时愿回眸以望的,却是那岭上的崖花。

③大概灵性所至,在我走入大山的第二年,便给这里成立了一个文学社,起了个美韵撩人的名字——“绿谷”。这样,就招来一些文学青年和我一起“修炼”。我也就不显寂寞了。这天,又来了一个山民之子找我串门,叙谈之间,我谈起山地的新鲜。之后,略乎抱怨地说,山里是物都好,就是花开得晚,比平原城镇差时节多了。他听了,微微一愣,便摇头,连说不对不对,正着眉眼看我说:“我们这里的崖花不算么?现在正开着呢!”

    ④看他认真,我直想笑。心细忖量,“春分”节才过两天,春寒未消,这北方峡谷能有花开的踪影么?虽说不信,但也商定,第二天去看崖花。

    ⑤十渡这地方,我已经熟悉了。这里山有山的形,水有水的样儿。山既有北方大山的雄奇伟岸,又有江南水乡山脉的灵秀;只不过缺少植被,少了那雅歌投壶的名士兴怀弄娱的茂林修竹。这水呢,清流见底,四时不涸,河湾处大抵行得船。我乐得随我的伙伴逍遥而行,不图看花赏景,只想领悟这山水奇秀。

    ⑥跳过两排拒马河浅流的“搭水石”,迈过一道荆梢柳枝篷拱的木桥,便开始进入峡谷山道。山道真是山道,磕磕绊绊尽是大大小小石块儿。石块堆里寻踏处,走过三里许,棉裤可就有些裹腿,我早就没有了之前的“逍遥”。有心喊“歇”,伙伴已登半山梁。远远地,见他招手,山风里送来一声粗犷:“崖花开了哎——”

    ⑦好不容易站到他立脚的位置,顺他手指去望,就见光光一面崖壁上,有一蓬蓬绿,一团团白。像山阴积雪,像绿云靠石……山地人腰腿真是劲捷!眨眼间,这个伙伴猿行雉伏,手勾岩缝,攀援而上;又如同驾一片青云,怀拢绿枝,飘至近前。

    ⑧拣一块平石,我们坐下。疲劳之感瞬间消散,拉直了眼睛去看那采来的崖花。它花瓣玉白,叶儿苔绿,枝梗是绛红。簪立的花朵宛若大枚玉扣,白的宁静;那叶如老桑,绿的沉实;绛红的枝梗,像是紫铜铸就的筋挺……我端详着花,又去眺望朋友采摘的地方,好生奇怪:那危崖耸立之处,裸露的全是绛色的山石,一根草都不长,何以这崖花却生长得如此茂盛呢?自然界的伤害是少不了的,旱冻两极是它天敌,偏又不择地势,降生在坚硬无比的危岩峻岭,春寒料峭却可以怒放天香,这是生命力多么强韧的植物!如果不是身历其境,怎会相信这深山野岭有这么一种生存强壮的物种啊。

    ⑨“这崖花……不生平川,只长在京西山地……”耳边传来闷闷气音,“我们这儿是老区,抗战时期山地埋种了许多悲壮……”说着,他依然正眉看我,眼神里压上一道沉郁,我心倏的一紧。他指点着让我看:哪道山掩藏过兵工厂,哪个村庄建过抗小学堂,哪片洼地平西支队在那里操练,哪儿歼灭了多少“扫荡”的日寇,哪儿是六壮士为掩护乡亲和县政府转移舍身跳下的悬崖……尽管他把沉积在山谷半个世纪的往事,说得轻声慢语,但我却似乎有“轰轰”的大音在耳边彻响。是风声,抑或是雷声。

    ⑩——真有了山风。我解开衣襟,任山风灌进胸膛,灌得满满。此时,风也吹动了崖花,簌簌作响,像是和着苍邃的风声歌唱。我忽然想起,前不久读过的《晋察冀革命诗抄》,里面陈辉烈士的《拒马河之歌》就作于此地。我在小学课本里就读过他坚持信仰、忠诚人民的诗歌,却不知他早已是平西根据地富有才华的诗人。伸手掬起一束崖花,从绿叶和圣洁中我些许明白:青山依旧,烈土长已,这山地之花莫非承受天泽,具有了灵性?它一年一度在清明节前开放,不思迁移,是怀恋抗日将士为之洒下热血的这块疆土,还是抚慰青山掩埋的民族精魂?

    ⑾忍住迭起的心澜,我眺望高山,俯视四野,心胸豁然开朗。虽是早春气候,我感觉山地春光十分明媚。影绰绰,看那边一片松林,正有人忙,像是在干着什么事情。朋友告诉我,几日前曾有几位老将军来过,要在那儿修建一座烈士陵园……

    ⑿突然间,我觉得我开始读懂了崖花。这山间花木,其实就是一部涵盖万千的大书。从书里,任谁都可寻到描述自己、对照人生的章句。它生在高山,长在岩隙,虽百次枯荣,却不失对生养大地的眷恋,它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位置;它挽着大山的肩膀一起生长, 因而也具有大山一样坚实的身骨,脚步扎实、稳固。它有气节,不畏孤寂;穷不失节,达不奢逸,耐得生命之旅的寂寞……它是平凡的,也是崇高的!

    ⒀此时,在苍莽的山岭,我真想拍打山石如鼓,呼唤我的朋友:勇敢地到山地来吧,来看山地的崖花!我要告诉他们,这山间草木于你于我,都可以壮骨髓,调脾胃,驱浮欲,正阳刚!

    ⒁我还该告诉我的朋友,按山地土音,崖花的“崖”读作nié,而不读yá或ái。

    ⒂我记住了。

文学作品阅读

散步

李娟

①我是腊月二十九晚上回到阿克哈拉的。大年三十我们大扫除了一通,晚上我们一边吃年夜饭,一边商量明天怎么过年。后来妈妈想出一个主意来,她说:“我们一大早起来,穿得厚厚的,暖暖和和的。把家里的三条狗也带上,一起穿过村子进入荒原,一直向南面走,直到走累了为止。”她还说:“这一次要去到最远的——远得从未去过的地方看看。”我们都是喜欢散步的。

②于是,大年初一早上,我们吃得饱饱的上路了。最近这几天天气非常暖和,清晨一丝微风也没有,天空明净地向前方的地平线倾斜。远远的积雪的沙丘上,牛群缓缓向沙漠腹心移动,红色衣裙的放牛人孤独地走在回村的途中。

③除此之外,视野中空空荡荡,大地微微起伏。

④十七岁的大狗阿黄已经很老很老了,皮松肉懒的。牙齿缺了好几颗,剩下的牙也断的断,烂的烂,没一颗好牙。狗最爱的骨头它是嚼不动的,只能吃些馍馍剩莱。阿黄是我今年回家看到的家里的新成员。原来的大狗琼瑶死了。

⑤阿黄原先是邻居家的狗。后来邻居搬家,嫌它太老了就不要它了。于是我们就把它带回了家。它一副懒洋洋的模样,整天趴在墙根下晒太阳,叫它三声才爱理不理地横你一眼。但一出了门就立刻变了样,精神抖擞。远远甩开赛虎和赛虎的狗宝宝小蛋蛋,从东边跑到西边远远的地方,再从西边跑回东边的远方。一会儿逮着野兔子狂追,一会儿在红柳丛中拼命扒土,一刻也静不下来。总是跑着跑着就跑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急得赛虎和蛋蛋四处找它。

⑥有好几次半天也没见它出现,我们便加快脚步,一边四面寻找一边大声呼喊。结果喊到筋疲力尽时,它却幽灵一样从背后冒了出来。

⑦小狗蛋蛋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一路上兴奋又紧张。我想它是崇拜阿黄的,看上去它极想跟着阿黄闯世界去,却又不敢远离我和我妈。于是便不停地在我们和远远的阿黄之间来回奔波。结果,它一个人走的路估计比我们四个加起来走的路还要多。

⑧赛虎已经是妈妈了,非常懂事,一点也不乱跑。大部分时间跟在我们脚边一步一步地走。偶尔去追赶一下蛋蛋,有时也会去找阿黄。但阿黄总是对它好凶,牙咧嘴的,不许它靠近。

戈壁坦阔无边,我们两人三狗微弱小地行走在大地的起伏之中。有时来到高处,看到更远处的高地。起风了,三条狗蹲立在风中向远方眺望,狗耳朵吹得微微抖动。我们把衣领竖起来,解下围巾包住脑门,继续往前走。渐渐走进了一道干涸宽阔的旧河床里。这是一条山洪冲刷出来的沟壑。每年初夏暴雨时分,洪水都会从这里经过,奔向地势低的乌伦古河谷。长长的风刮去平坦处的积雪,裸露出大地的颜色。走在上面,脚下的泥沙细腻而有弹性,背阴的河岸下白雪皑皑。赛虎和蛋蛋一头扑进雪地里打滚。我和我妈顺势把两条小脏狗塞进雪堆里,用碎雪又搓又揉,好好给它们洗了个澡。等洗完了,我们的手指头都快冻僵了。

⑩越往前走风越大,天空越蓝。我妈说拐过前面那座沙丘就会有树。不久后,果然就看到了树。已经走过那么远的空无一物的荒野,突然看到树,真是难以言喻的感觉。在阿克哈拉,以为树只长在湿润的乌河两岸。想不到离水源那么远的戈壁滩中也有。

⑪一共大约十来棵,都是杨树。有三棵在远一点的地方安静地并排生长着,其余的凑成了一片小小的树林。林子里长着芨芨草、红柳和铃铛刺等灌木。我们走出河床,向三棵树那边走去。看到树下有毡房驻扎过的圆形痕迹。这些树离地两米高的地方一点树皮也没有。肯定是被骆驼啃的。虽然裸露着光滑结实的木质,但它们并没有死亡。

⑫我妈向我描述了一下她所观察到的骆驼吃树叶的情景:先用嘴街住树枝的根端,然后顺着枝子一路撸到枝梢上。于是,这条树枝上的全部树叶一片不剩地全都撸进了嘴里,又利索又优美。骆驼真聪明,不像牛和马,只会逮着叶子多的地方猛啃一通,一点也不讲策略。

⑬出了林子继续向南,风越来越大。快中午了,赛虎和蛋蛋都累得直吐舌头。只有阿黄仍兴致勃勃地东跑西跑,神出鬼没。我们又走上一处高地,这里满地都是被晒得焦黑的拳头大小的扁形卵石,一块一块平整地排列在脚下,放眼望去黑压压一大片。而大约两百米远的地方,又有一个铺满白色花岗岩碎片的沙丘。两块隆出大地的高地就这样一黑一白地紧挨在大地上,相连处截然分明。天空光滑湛蓝,太阳像是突然降临的发光体一般。每当抬头看到这太阳,都好像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一样——心里微微一动,惊奇感转瞬即逝,但记起现实后的那种猛然而至的空洞感却难以愈合。

⑭月亮静静地浮在天空的另一边,边缘薄而锋利。

⑮虽然脑袋上包着围巾,但我的额头和后脑勺还是被风吹得冰冷发疼。咽喉也有些疼。大家便开始往回走。回去的路恰好迎着风,于是我们都不再说话了。满世界只有风声,呜呜地南北纵行、通达无碍。阿黄终于也累了似的,再也不乱跑了。三个狗并成一排跟在我们脚边。赛虎本来就身体不好,更是累得一瘸一瘸。我和我妈只好轮流抱着它走。

⑯我妈边走边骂阿黄:“刚才我们叫你,为什么不理?就只顾自己瞎跑。哼,现在再听话再摇尾巴也没有用了!不理你!”

(选自《我的阿勒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