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一:西周以来的民本思想、儒家的仁爱学说、佛教的慈悲观念和因果报应理论,加上一系列社会因素,推动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商汤时期即有“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的举措。此后几千年间,历代政权均采取种种措施救助鳏寡孤独贫病废疾之人。自南北朝以后,政府常设有恤养老幼贫疾的机构。唐代设有福田院与悲田院,收容老病孤寡之人。宋代广设福田院、广惠仓、居养院等,救助收养老疾孤穷丐者。明清时期,养济院成为政府设立的主要救济机构,民间慈善团体也日益兴起。这些团体首先接济孝子、节妇等无靠之人,其次便是养济院不收,但又不愿沦为乞丐的贫老病人。
——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等
材料二:步入近代以后,在冯桂芬、陈炽,郑观应等人的宣传推动下,西方社会教养并重慈善理念的影响越来越大。清政府因此也对传统慈善事业进行了变革,在慈善机构内附设工艺厂或独立设置工艺所。1907年以后,收养贫民及残疾之人或其子弟、教养“除老弱废疾不堪劳动者,其余俱兼施的慈善机构,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这些机构,施以相宜之训诲工作”。同一历史时期,与传统慈善活动有着明显区别的公益机构,如阅报会、阅书会、戒烟会、不缠足会、新学堂等,纷纷设立。这些公益机构“是面向大众,甚至是面向整个社会”,而不是如传统慈善活动那样“仅仅是面向特定范围的一部分人”。
——摘编自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
年份 | 全国总人数(万) | 城市人口数(万) | 城市化率(%) |
1840 | 41281 | 2768 | 6.7 |
1893 | 33671 | 2769 | 8.2 |
1920 | 44715 | 4742 | 10.6 |
1931 | 46884 | 5106 | 109 |
1936 | 46962 | 5281 | 11.2 |
1949 | 54167 | 5765 | 10.6 |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化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 | 支出及用途 |
熙宁六年十一月 |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 |
熙宁七年五月 |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 |
熙宁九年二月 |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