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普通班)上册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下列与“思想自由之明效”一致的是(    )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②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

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百家争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忠孝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特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十年身到风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晚清的四、读華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病酿期。新式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美学类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士大夫读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草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近代民族危机加重,激发中国人寻求强国御侮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发起的自强运动,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更容易获得外国的资助,外国人及其企业如银行、贸易公司和工厂也主要分布在这些港口和租借地。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他们往往在外国人或中国企业家的工厂里聊以度日,越来越多的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和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工业成长,勾勒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发表,是第一次将西方近代重要学术菁作比较完整地直接介绍到中国来,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戊戌维新运动能在一向闭塞的中国社会激起如此巨大的思想波澜,是因为它适应着当时众多的苦苦寻求救国出路的人们的需要,给了他们一个新的答案。人们的思想认识在戍戌雏新运动的启蒙下跨出了一步,又从这个运动的失败中再向前跨出一步。在黑暗的旧中国摸素的爱国者们,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新青年》第7卷第6期、第8卷第1期关于劳工状况调查报告汇总表

作者 篇名 作者 篇名
陈独秀 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 李尧 无锡各工厂劳动调查表
记者 香港罢工纪略 李幽影 北京劳动状况
莫如 南京劳动状况 李次山 上海劳动状况
无我 唐山劳动状况(一) 李少穆 皖豫鄂浙冶铁工人状况
许元启 唐山劳动状况(二) 杨赓陶 天津造币总厂底工人状况
高君宇 山西劳动状况 马伯援 湖北河南间底风俗
铁民 江苏江都劳动调查表 刘云生 汉口苦力状况
长沙劳动状况 文化大学
学生
武昌五局工人状况表
高语罕 芜湖劳动状况

资料《新青年》第7:卷第6期,1920年5月1日: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