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古田县松吉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望梅”能否止渴

    ①口渴是人体一种独特的保护机制,它可使人体免于脱水,当体内水分一旦恢复平衡,这种“保护性”的感觉即随之消失。望梅止渴则是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典故,《世说新语》中记载曹操告诉饥渴的士兵“前有梅林”,使“士卒闻之,口皆出水”,最终坚持走到水源处。只是“望梅”真的能止渴吗?

    ②实际上,“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现象。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改变体液的容量、浓度会影响“渴”的程度。例如,增加食盐(氯化钠)的摄入量,会增加机体细胞外液中溶质的浓度,就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溶质具有渗透压,会导致细胞脱水。大脑的某个部位感觉到这种脱水,人就会产生渴感,而喝水后,体液得到稀释,渴感就诮失了,。

    ③另外,人体血量的变化对渴感也有影响。有研究显示,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这也是为什么人受伤后,如果失血过多,就会感到口渴,而喝水补充血量,渴感就能被抑制的原因。

    ④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大脑又是如何感知渴觉呢?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科学家们不能完全解答的问题。

    ⑤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这个装置能够对小鼠血液、大脑神经元活动、环境温度以及进食饮水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他们发现小鼠脑内穹窿下器中存在着一套能预测口渴并调节体液不平衡的神经元群。

    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扎卡里·奈德及同事报告称,这些神经元不仅可以监控血液的变化,还篓在进食和饮水时监控来自口腔的信号,这些信号包含摄取食物与饮水的温度信息等。这些神经元将来自口腔的信息与血液成分信息结合,实时“预测”正在摄取的食物和饮水将如何影响体液平衡,从而对饮水行为进行调节。

    ⑦研究者们表示,这个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吃得太快会让我们感觉口渴,以及冷饮为何特别解渴等问题。

    ⑧总而言之,“渴”能告诉人们什么时候需要饮水,需要的水量是多少。如果“渴”的时候不喝水,血液和体液的成分得不到调节,身体所需要的水分不能得到满足,“渴”是不会被真正缓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望梅”是不能止渴的。

(选自2016年8月12日《光明日报》,作者詹欢欢)

(1)、第①段引用“望梅止渴”的典故有什么好处?
(2)、“望梅”为什么不能止渴?
(3)、简要说明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不能删去的原因。

有研究显示 , 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

(4)、王老师参加镇江国际马拉松赛,比赛中,他大汗淋漓,口渴难耐,边跑边喝水。请你用文中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每每谈到环境污染,人们首先会想到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等,却很少察觉身边潜在的威胁——光污染。在大城市中,耀眼的路灯、建筑照明、灯箱广告等造成的光污染已成为直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自然生态的又一环境杀于。有时人们借用“噪音”的叫法,把那些对人体有害的光叫“噪光”。光污染也被称为噪光污染。
         ②噪光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少高档商店和建筑物用大块镜面式铝合金装饰的外墙、玻璃幕墙等形成的光污染属于白亮污染;夜间一些大酒店、大商场和娱乐场所的广告牌、霓虹灯、大城市中设计不合理的夜景照明等,强光直刺天空,使夜间如同白日,这属于人工白昼污染;现代舞厅、歌厅安装的黑色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则构成了彩光污染。
        ③光污染被称作是视力杀手。据统计,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近60%,居世界第二位。有关卫生专家认为,其主要原因并非单纯用眼习惯所致,而是视觉环境受到噪光污染。其中不仅包括上面所提到的白光、彩光等,甚至室内光源、墙面、镜面、瓷砖以及书写使用的书籍纸张都是视觉环境的噪光污染源。 
        ④据科学测定,一般白粉墙的光反射率为69%—80%,镜面玻璃的光反射率为82%—88%,特别光滑的粉墙和洁白的书簿纸张的光反射系数高达90%,比草地、森林或毛面装饰物面高10倍左右,这个数值大大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光辐射适应范围。如果人长期在这种反光条件下工作或生活,视网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感光细胞功能受到抑制,造成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发病率有时可达45%
        ⑤光污染干扰着生态。数百万年来,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在自然光的作用下成长繁殖的,现在的照明对自然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干预。科学家发现,一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杀死35万只昆虫。长此下去,很可能会严重危及昆虫世界的多样性。因为昆虫是大自然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说鸟类和蝙蝠,就是以昆虫为主食的。许多植物是靠昆虫传粉授花的。如果没有了昆虫,必将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
        ⑥人工灯光的光点有时可以传到数千公里之外。不少动物虽然远离光源,却也受到光的作用。鸟类在迁徙期最容易受人工光源的干扰。它们原本是以星星定向的。城市的照明光却常常使它们迷失方向。有时候鸟类还误把高楼的灯光当作星星,最后撞死在大楼上。据美国鸟类学家统计,每年都有400万只鸟因撞上高楼上的广告灯而死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一直与鸟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始只知道猎捕它们,食其肉、饰其羽,慢慢就懂得驯化饲养。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认识也越来越明确——鸟类是人类不可多得的益友!

       ②鸟类在消灭森林、农田和草原虫害方面的作用是人所尽知的。例如新疆巴里坤草原,每年春末都有大群的粉红椋鸟从南方飞来繁殖。一只粉红椋鸟的雏鸟平均每天可啄食西伯利亚蝗虫一百三十七只。未经它们捕食过的草地,蝗虫密度每平方米有三十三只,而它们经常捕食的地段,每平方米还不到一只,灭虫效益是非常明显的。又如松毛虫是我国松林的主要虫害,每年受危害的松林面积近三千万亩,损失木材几百亿立方米。山东日照县华山大队工人驯养灰喜鹊消灭松毛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③在消灭鼠害方面,鸟类更是我们的得力助手。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可捕食鼠类近十只。一只红脚隼在育雏期间每天要吃十几只老鼠。目前全国鼠害严重,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对猛禽捕猎过度,使鼠类天敌大大减少。

       ④鸟类也是仿生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鸟类在空中自由飞行,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有极大的吸引力。科学家经过试验,弄清了鸟类定翼滑翔的机理,终于发明了飞机。之后,又受到百灵鸟、蜂鸟的直起直落的启发,发明了直升飞机。现代的许多仪器,也是根据鸟类的各种行为、器官而发明的。

       ⑤正因为鸟类与我们人类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目前国际上十分重视鸟类的保护工作,甚至把保护鸟类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学和文化及社会文明发达的标志之一。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二松树金龟子

法布尔

    ①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松树金龟子有音乐天赋,连雌虫也一样能唱歌。雄虫是不是靠唱歌来召唤、引诱异性呢?是不是雌虫也用歌声来呼应雄虫的歌声呢?在通常的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可惜的是,我既没有听到它们在树上一唱一和,也没有听到它们在铁丝网里对唱。我无法作证。

    ②金龟子发音的部位在腹部末端。小虫的腹部一伸一缩,腹部的最后一节跟鞘翅的后翼相互摩擦,就产生了声音。在腹节和鞘翅的表面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发声器官。就是拿放大镜仔细看也看不到用来发音的细条纹,两个面都是光溜溜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③你把食指浸湿,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出的声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差不多。如果用橡皮在玻璃上擦,那发出的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就一模一样了。如能掌握一定的节奏,那就跟金龟子的歌唱没有区别了。金龟子身上的能自由伸缩的软软的腹部就是橡皮,又薄又硬的鞘翅后翼就是玻璃。可见金龟子的发音原理非常简单。

    ④虽然我们掌握了金龟子发音的原理,它为什么而歌唱却仍是个谜。是为了求偶而歌唱?这有可能。然而,尽管我特别注意,在深夜里,也从未听到过金龟子的歌声。就是近在咫尺的铁丝网里,我也听不到它们的歌声。

    ⑤要金龟子唱也不难,只要抓在手里,摸摸捏捏,它就会唱起来。一直唱到你不再去冒犯它。那声音听起来不像是唱歌,倒更像是抱怨声,对命运的抗议声。真是奇怪,在金龟子的世界里,歌声是用来表达痛苦的,而沉默则是欢乐的标志。

    ⑥稍有异常,纺织娘就不再歌唱。与之相反,知了一旦被捉住就拼命大叫,比平时要响得多。螽斯的唱歌既能表达悲哀,也能表达欢乐,以至于难以分清到底是在哀鸣,还是在欢歌。

    ⑦昆虫默不作声是否表示它很愉快?它高声大叫是不是为了吓退敌人?如果金龟子和知了面对危险大喊大叫,那为什么纺织娘面对危险却要停止叫喊?

    ⑧总而言之,昆虫究竟为什么要叫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主题活动,统筹做好安全生产和假日市场工作,文化和旅游市场平稳有序。据初步统计,全国举办“村晚”、戏曲进乡村、图书馆里过大年等群众文化活动约15万场,线上线下约6.69亿人次参与。春节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1.63万场,同比增长52.10%;票房收入7.78亿元,同比增长80.(1)%;观演人数657.65万人次,同比增长77.71%。这个春节假期,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城乡居民出游意愿高涨,假日消费持续升温,出游人次和出游总花费等多项指标创历史断高。

(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

材料二:

文化旅游是一种通过旅游活动来了解和休验不同地域、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参观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从而增进旅游者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旅游方式。文化旅游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文化遗产旅游等传统的文化形式,还包括了一些新兴的文化体验方式,例如文化创意产业、文化艺术节等。这些新形式的文化旅游也为旅游者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增加了旅游的乐趣和吸引力。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关联性强、耦合度高、县有很强的共生性和互补性。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可以为旅游消费提供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不仅有助于更好满足民众旅游休闲需求,也有助于推动消费升级、拓展消费空间,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实际上,文旅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融合不仅蕴含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内在要求,更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比如,消费者对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型文旅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必然在供给端倒逼文旅企业不断加快理念变革、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当这类产品和服务达到一定经济规模时,就可能由此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整理自《光明日报》等报刊)

材料三:

“真诚是必杀技”,是业器时哈尔滨文旅爆火最深刻的反思,这个春节,广州文旅同样在用高品质服务践行“真诚”,传递“广式温度”。

为了指引游客体验地道广府年味,广州市相关文旅行业协会在节前围绕游客最关注的景区、酒店民宿、文博场馆、文化地标、演艺场馆、主题线路、特色乡村、红色景点、非遗节庆等内容,集中发布了最新版“十大”推荐。节日期间,广州陆续推出六大板块2500多场文旅活动,在不少精彩的文旅活动中,都能见到文旅志愿者的身影。比如:陈家祠的志愿者们以自己的热情和专业,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景点讲解,咨询解答、客流疏导、安全提示、文明引导等志愿服务,确保景区游览秩序井然,让陈家祠博物馆变得更有温度,为游客们深入了解荔湾文化架起了一道便捷桥梁,也让岭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整理自《羊城晚报》、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网站)

材料四:

最近,一碗麻辣烫把甘肃天水送上热搜,城市文旅比拼中又一位“选手”脱颖而出。纵观近年来火爆出圈的城市,流量的加持作用不容忽视。吃烧烤、听音乐会……一座城市的走红,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热门话题就可以点燃。城市营销搭上“网红打卡”的快车,带来“泼天的流量”固然令人称羡,而由此伴生的“流量焦虑”同样也需要正视。

城市营销与其纠结于流量的追逐,不如想想在文旅大热潮中本地本土的优势和特色。比如:西安创新展示唐诗、秦腔等历史文化资源,重庆依靠长江索道、李子坝轻轨、洪崖洞等景观打造“8D魔幻城”形象,这些文旅目的地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放大自己优点、展现自己的长处,做到差异化发展。其次,要明白文旅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旅游业的直接拉动,更在于对城市产业的间接促动与提升。城市要“宏粉”更要“促产”,把文旅需求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延长相关产业链,形成良性互动、比如推动数字经济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为智慧旅游添动力;又如推动“文旅+”平台建设,依托大闸蟹、小龙虾等千亿级产业,实现生态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打响公共品牌。

(整理自人民网、《新华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①香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或浓或淡、时有时无的芬芳,可以立即唤醒沉睡的嗅觉,让人着迷。现代人用它衬托气质、提升情调,但很久以前,香水并不是精致生活的点缀,而是“遮羞除味”的生活必需品。

②如今,著名香水品牌多聚集在欧洲,但香水却并非起源于欧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当时古埃及人就懂得某些香精能起到消毒作用,也可用以治疗疾病,并广泛用于庆典和祭祀活动。埃及文化的扩张,使得芳香艺术传到地中海彼岸。古希腊人认为香水是众神的发明,代表着神的降临和祝福,狂热地从国外进口大量香精油,再混合香料粉末,制成了香水。到了古罗马时代,人们对香水的痴迷更甚,把整个房屋弄得香气四溢,甚至马匹、战旗上都要喷上香水。

③但中世纪的欧洲人喜欢把自己弄得香香的,真实原因令人瞠目结舌:他们不爱洗澡,便用香水来遮盖体味。14世纪中叶,欧洲黑死病大规模爆发,人们不知道得病的原因,又看到死掉的人接触过澡堂等地,就错误地认为洗澡会让病菌通过毛孔进入身体。按照这个逻辑,欧洲人认为,预防黑死病的方法就是——不洗澡。但长时间不洗澡,让欧洲人的体味很大,香水给了他们新的启发:用香水来遮盖体味。于是香水开始愈发盛行。

④当时宗教一统天下,医学几乎停滞不前,仍停留在古希腊时期“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一系列学说中,认为体液失衡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要保持身体健康,首先要保持体液平衡,而香料可以起到维护体液平衡的作用。

⑤对于“体液平衡学说”的迷信和滥用,让香水作为药物被广泛使用。中世纪早期编写的《叙利亚药典》中提到香料的作用:胡椒可治疗耳痛、麻痹、关节痛、排泄器官疾病、口疮、牙痛、牙变黑、失声、喉咙痛、咳痰等疾病。当时,人们还认为香料可以预防传染病和瘟疫。8世纪初,米兰主教圣本尼迪克·克里斯珀斯写道:丁香、胡椒和肉桂长期以来被用于防治瘟疫。1348年黑死病爆发时,最受称道的防疫手段是使用“香盒”。

⑥随着蒸馏提取技术的不断进步,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香水盛行起来,人们将“香味”这一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尽可能留存,不仅有效遮盖了体味,也给人带来无尽的嗅觉享受。这项当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发明创造,如今却成了时尚装扮和社交礼仪中的点睛之笔。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