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测试
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
【材料一】
①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广西河流众多,共有1.8936万条,分属四大流域五个水系,大小河流呈树枝状纵横交错,形成一条条“母亲河”,养育着沿岸千百万八桂儿女。
②广西把治水作为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大工程来抓,实现了从“治一段”到“治全域”,从“单兵突进”到整体推动,从“就水治水”向系统治水,从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的一系列转变。广西水质持续4年领跑全国,并非朝夕之功,而是一场殚精竭虑、齐心协力的碧水保卫持久战。
③早在1637年,明朝徐霞客来到崇左市天等县向都镇百感通天岩,在《粤西游日记二十九》中赞道:“百感洞,雄邃宏丽,曲折窈窕,杳渺幽闭。”天等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天等通过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河湖岸线空间管控等水环境治理,治理河道沿岸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现象,促进重点源头流域水质提升,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筑牢了左右江流域水生态屏障。
④治水要追根溯源,也离不开对水源涵养林的保护。“红水河流经黔桂土山地带,山高坡陡、落差大、植被少,以前水土流失严重。去年,河池市植树造林38.48万亩,退耕还林262.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52.95%提升到2022年的71.57%,全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7.59%,连续两年排广西第一。”河池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河池在江河源头及红水河沿岸实施珠江防护林工程,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筑起了境内红水河流域的“绿色长城”,降低了雨水及红水河河水对两岸的侵蚀。
⑤近5年来,广西颁布实施总河长令5个,累计清理整治了河湖“四乱”问题1万余个,清退非法占用岸线1262.57公里,清除非法养殖网箱2700多万平方米……广西还建成南流江、九洲江、钦江流域污染防治三维地理信息系统,采集各类污染源数据2.87万条,实现了自治区、市、县三级协同联动,形成共管共治共享良好局面。
【材料二】
“十四五”时期,是推动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五年,对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广西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项目总投资4312亿元,“十四五”期间规划完成投资比“十三五”期间规划完成投资金额增长超过一千亿元。
项目投资规模
项目类型 | 规划项目总投资(亿元) | “十四五”时期完成投资(亿元) |
防洪减灾提升工程 | 1413 | 577 |
供水安全保障工程 | 1379 | 329 |
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 | 556 | 78.9 |
乡村振兴水利保障工程 | 857 | 436 |
智慧水利建设项目 | 48.6 | 14.9 |
水治理现代化项目 | 58.4 | 40.6 |
合计 | 4312 | 1476.4 |
【材料三】
广西新闻网兴安4月29日讯(记者 王建伟 通讯员 周顺国 肖帆)4月29日,灵渠“天下第一陡”开闸启航仪式在兴安灵渠举行。灵渠之灵,灵在设计。古时通过陡门的开启、封闭调节水位,保证灵渠上南来北往的船只顺利通行。灵渠的陡门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是一项对世界航运有着重大贡献的发明。
历经两千多年,灵渠仍然具备通航功能,并继续发挥着灌溉、排洪、漓江补水、文化旅游等作用,功能价值在不断延续和拓展。近年来,兴安县依托灵渠丰富的水系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坚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主线,深入开展灵渠文化研究,不断加大灵渠保护提升工作力度,持续推动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面增强灵渠的品牌影响力,丰富水文化内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