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学情检测试卷

史书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这突出地说明,商鞅变法(  )
A、没有改变土地制度 B、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C、严重缺乏群众基础 D、违反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四世纪,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④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⑤统一度量衡;⑥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⑧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材料二:对商鞅及商鞅变法,自古众说纷纭:

•秦朝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到: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到:“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写到:“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商鞅“无教化仁爱之本”。

材料三:

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表

改革名称

时间

内容

意义

公元7世纪

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19世纪 60年代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化开明”,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使日本拜托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材料四: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19世纪60年代),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材料五:

材料六: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

——习近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居五年,秦人富疆,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国统一“天下”的工作完成,出现了亘古未有的新政治局面。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到此乃有统一帝国的出现。在此以前,周室中央,对于诸侯国的内政,是无法过问的;到此集权的中央政府建立……没有任何人或任何势力,敢与中央抗拒……在此之前,“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摘自傅成乐《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经历了由夏、商外服制即邦联式统一走向周代分封制即联邦式统一,再走向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这样三个阶段。……与此相适应,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疆域也总是随着中华民族不断壮大而滚雪球式地向四方扩展,历史上后一个王朝的疆域一般而言总比前一王朝要大一些。

——摘自董恩林《问学求通:董恩林自选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