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容易

【2025年春季】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驿路梨花》同步练习

对《驿路梨花》写作目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赞美梨花,因为标题叫《驿路梨花》,又多次写梨花。 B、赞美文中写到的所有的人,他们都做了好事。 C、赞美解放军,因为他们学雷锋修了小茅屋。 D、赞美梨花妹妹,因为她至今还时常来照料小茅屋。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

说“屏”

      ①“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②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③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④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⑤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阅读小说,回答问题

作家的父亲

申平

       ⑴作家的父亲不识字,他是一位老实厚道的农民。

       ⑵但是他的儿子不但识字,而且还能“码字”,他能写小说,也能写散文、诗歌。

       ⑶作家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发表作品了。当作家第一次把那叫作“文章”的东西拿给父亲看时,父亲不由得张大了嘴巴。他瞪大了一双牛眼,把儿子从头到脚看了一遍,再从脚到头看了一遍,从此便对儿子分外客气起来。

       ⑷原先,他动辄对儿子施以打骂,逼迫他去上山割草,下地干活,但自从儿子拿出了“文章”——准确地说,是发表在报屁股上的一篇小散文以后,他就再也不曾骂过他一句,戳过他一指头了。由于本该是作家干的活全部都分摊到了其他兄妹的头上,兄妹们便每每向父亲提出强烈抗议,但每次都遭到父亲的呵斥:他是文曲星下凡,你们呢?

       ⑸也许正是由于父亲给的这种优惠政策,使得作家的写作劲头更足了。于是他的文章便不断发表,当然也就越写越长。终于,作家大学毕业后先进了报社,后去了文联,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实小有影响的作家了。

       ⑹作家成名以后,理所当然住到了大城市里,而父母则随着兄妹住进了小城市里。作家有时间就回去看看,带回去几本他写的书。父亲很想知道儿子书里都写了些什么,就想叫儿子给他念一念。但是儿子却不肯——也许是由于谦虚,也许是出于羞涩,或许是由于他应酬太多,反正他一次也没有给父亲念过。父亲没有办法,只好请求孙女和外孙女给他念,老人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⑺后来,作家写的书就不那么容易出版了。特别是他的作品集,想出版只能自费。作家回家几次,都没有带书,父亲的神情便有点怪异。后来,作家就咬着牙开始自费出书了。

       ⑻这一次,作家又带书回去了。他带的不是一两本,而是几百本,他回去是为推销自己的书。然而家乡真是太穷了,作家虽在家乡久负盛名,但他的书卖得并不好。他的书只卖掉了一部分,剩下的就堆在父母的房间里。作家颓然而返。

       ⑼后来有一天,作家再次回乡,他忽然在街头看见了白发苍苍的父亲。父亲正蹲在车站旁和许多老头老太太一起卖瓜籽。与别人不同的是,老人的面前还摆了一摞书,只听见父亲在不停地吆喝:来看一看啊,这有我儿子写的书啊!

       ⑽作家的心颤了一下,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父亲会以这种方式来替他卖书。

       ⑾也的确有人过去看书,他们翻着书,看着书中作家的照片,赞叹着:哎呀,这是你儿子?真了不起。这时父亲的脸就笑成了一朵花,他说:我儿子是文曲星下凡哩!

       ⑿但是却没有人买书,他们看看书的价格,说:太贵了。就买一碗瓜籽走开。父亲有点失望,但他好像并不在乎,他继续吆喝着,继续听着人家的好话,脸上兀自挂满幸福的笑容。

       ⒀作家在一旁悄悄站了许久,也没见父亲卖出一本书,他的心中充满悲凉。此刻,他真想摇身变成一个大款,走上前说:老人家,你儿子的书,我全要了。

       ⒁如果那样,父亲该是何等的幸福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一天大家似乎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明天就请陈莲河。

    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洁,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结,中有千千结

李自强

①一根红绳左缠右绕,被赋予生命;一种祝福编结而成,被给予时代内涵。

②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的绳结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还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③从最初的缝衣打结,推至礼仪记事,再演变成寓意深刻、造型别致的装饰工艺,在漫长的文化积淀中,中国结被不断赋予新的人文和情感内涵。“结”与“吉”谐音,一编一织中,蕴含着人们对吉祥美好的向往。《诗经》中有关结的诗句“亲结其缡 , 九十其仪”,就是描写女子出嫁时,母亲为其编扎绳结,并嘱咐许多礼节的情景,这使“结缡”成为古代成婚的代名词。《楚辞。九章•哀郢》中则有“心经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用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

④作为装饰艺术的中国结,兴起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唐朝诗人孟郊所作《结爱》有云:“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人们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都被凝结在这小小的结上。明清时期,中国结广泛流行,每逢重大节日,红彤彤一片甚是喜人。

⑤中国结不仅是美的形式和巧的结构的展示,更是自然灵性与人文精神的表露。它有着复杂曼妙的曲线,却可以还原成最单纯的二维线条。中国结讲求一线到底,工艺多样,而且每一节都有名。很多商场和庙会里,都会看到制作中国结的师傅。在他们手中,一根红绳上下翻飞,绾、结、穿,绕、缠、编、抽,不多工夫,一个小巧精致的中国结就出现在眼前。

⑥今天的结艺,早已不是简单的传承,它更多地融入了现代人对生活的诠释。为了迎接国庆,北京天坛公园的“锦绣山河”花坛,便以传统的中国结为主景,运用花境的布置手法进行点缀衬托,整体利用飘带组成“山”“河”的轮廓,好似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中国结象征着团结美好、幸福平安,以此歌颂锦绣山河,表达对祖国的美好祝福。

⑦中国结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文化面。它代表着质朴的人生,也蕴含着天地的哲学;它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也表达着对全人类一起向未来的美好希望。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伴随《欢乐颂》的旋律,在地屏呈现的彩色中国结里穿梭,与荧屏上借助AR技术呈现的空中巨型中国结交相呼应。中国结代表的美好祝福,联通世界各国人的心灵,更加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⑧“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中国结,让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中国结,使我们与世界情意相通。

(选自《阅读时代》)

【注释】①缡:古代妇女的佩巾。②蹇产:指思绪郁结,不顺畅。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回忆栾贵明先生二三事

陆文虎

栾贵明先生是我40年的良师益友。前不久,当他的学生田奕告诉我他去世的消息时,我完全不相信,确认后不禁悲从中来。栾先生是有开拓精神的古典文献研究学者,是钱钟书先生的弟子、朋友和事实上的助手,也是给了我许多帮助的好友。这些天,栾先生永远微笑着的鲜活形象似乎总在我眼前。

②有一次,在钱钟书先生家里闲聊,当谈到亲贵明时,钱先生说:“他是一个厚道实在的人,帮我做了许多事。”口吻中饱含欣赏和信任。是啊,我在钱先生家常常看到栾先生像家人一样出出进进,忙东忙西。他帮钱先生寄信、借书,以及查资料、复印文献等等。

③栾先生不仅是一个肯做事的人,还是一个能做成大事的人。198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要用计算机处理中国古籍,栾贵明接受了这项任务。他本是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出身,为了让计算机能够处理中国古代文史哲典籍的海量文献,他半路出家,从零开始学习编程、统计、大数据,最后竟成了文科电脑专家。在此期间,他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除了学术上的开拓创新、经费上开源节流等方面的问题之外,一些人为的阻挠、破坏甚至诬陷也给他和他的团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栾贵明、田奕等人越战越勇,完成了国家级水准的中国古典文献数字工程。利用这个平台,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从上古汉字产生以来至公元1912年以前6400年间全部古典文献的收录扫描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开拓万古的文化工程,包括:古来有史可稽的40万人的人名库、17亿字精校作品库、1000万字地名库、6500年日历库、3000万字的《中华语典》……目前已出版《中华史表》1部、“万人集系列”中的《黄帝集》《炎帝集》《子曰》《老子》《庄子》《禅宗六祖师集》《乐经集》等300部。其中,有的是古今中外古籍目录中从未著录、首次辑佚整理的“新古籍”,有的是虽有记载而轶失已久的经典,还有许多是对传世版本的大规模补遗。这些皇皇巨著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千年华夏古籍的旧有面貌。2014年7月,蒙栾先生之邀,我出席了《中华史表》和《老子》等书的新闻发布会,多位知名学术专家的发言让我对中国古典文献数字工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栾先生既能帮大学问家钱先生做大事,也能关心身边的小人物的小事情。我1982年从厦门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北京工作。此前在写硕士论文时,为了自己方便,编了《管锥编索引》。我的导师郑朝宗教授认为可能会对其他初读《管锥编》的人有用处,就推荐给中华书局。中华书局接受了书稿。但提出了修改意见,例如须将原来的按汉语拼音排序改为按四角号码排序等等。这时,我得到了栾先生的无私帮助,使之得到了大大完善。这件事完全可以印证钱先生给他的“厚道实在”评价。为此,我始终感谢栾先生对我的帮助。

⑤我在北太平庄住了20多年,栾贵明那时住在小西天,我去他家,骑车只需5分钟。因此,我们常常在他家里见面,或者向他请教什么,或者聊大天,或者取回钱先生叫他转交的信件或资料等等。后来,他退休成立了扫叶公司。那里犹如一处藏在京都繁华喧嚣之外的桃花源,门外朴实无华,宛若一进普通的民宅小院,进入后方知别有洞天,古色古香的书本图录和现代电脑完美共生,擘画全局的他和踏实工作的员工犹如师生般亲切相处,整个就是一种和谐默契的景象。我自己去过几次,孙立川先生来北京时,我也陪同去过几次,感觉非常好。我看到,在与北京、香港、台湾的同道谈古论今时,栾贵明完全陶醉在书香墨韵的氛围里,最操心的还是如何继续他心心念念的钱钟书研究,如何完成他的宏大的中国古典数字工程出版计划。

⑥栾先生办事沉稳有章法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我们陪杨绛先生护送钱先生遗体去八宝山火化那天的情景。我一大早赶到北京医院时,栾贵明早就到了。我们在他的带领下一起去八宝山。当时,有社科院领导、文学所的几个人和一两家媒体记者也到了现场。所有事情都井井有条地办完后,我们又陪杨先生回家。那天一切顺遂,没有出任何纰漏。杨先生对栾先生的操办也是比较满意的。

⑦与栾先生40年的交往,使我受教良多,获益良多。往事真是历历在目,栾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永远怀念他。衷心祝愿他在天国安息。

(选自《中华读书报》2023年03月08日07版,有删改)

【注】①辑佚(yì):把前人或今人通行的集子以外的散失的文章或作品收集起来编成书。②轶(yì)失:散失,失传。③擘(bò)画:筹划,布置。④纰(pī)漏:因粗心而出现的差错。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