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中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一句说的是人要像苍天刚健运行那样,勇往直前、奋力拼搏、自立自强。后一句说的是人要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以宽厚为德,包容他人,不求回报。这两句话是由梁启超和张岱年先生先后提炼和倡导的,精辟地揭示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层内核。可以联想一下,改革开放难道不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当代体现、和平发展难道不是厚德载物精神的现实表达吗?

【材料二】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标识。爱国主义精神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在历史长河中,民族精神世代相传。从屈原、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到林则徐、赵一曼、黄继光,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赴汤蹈火,为民族舍生取义。“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感天动地,至今仍是维系、激励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并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矢志奋斗,党的初心使命、群众路线和执政理念都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毛泽东同志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所以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和衷心拥护,才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材料四】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沧桑而不衰,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古文明。原因有多方面,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中华文明具有不断革新的精神,不断地调节、丰富和发展自己。可以说,革故鼎新的改革创新精神已经融入民族的血脉和基因,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和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领导人民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勇气,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锐气,不断开创新局面、开拓新天地。民族危亡之际,先进的仁人志士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的文化觉醒和思想启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推动李大钊等走上传播马克思主义之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上海石库门的旭日里、在嘉兴南湖的碧波中毅然起航。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迅速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国家和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经历了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中国自己的路的转变,独立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勇于推进创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的改革开放是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而和平发展则是厚德载物民族精神在当代的表达。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C、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沧桑而不衰,发展至今而没有中断,最主要是因为其具有不断革新的精神。 D、中国共产党正是靠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精神独立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开拓新天地。
(2)、【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中华民族精神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1——3题。

土豪卷土重来

①一个已经走进历史的词汇最近强势归来,该词是土豪,特指无脑消费的人。土豪已无昔日冷峻的阶级斗争色彩,多了很多戏谑和讽刺,可以理解为很土的富豪。

②土豪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一些先富者炫富、迷恋奢华、讲求面子的恶劣示范效应之外,家庭、学校教育的先天缺陷也不容忽视。

③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土豪现象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④江苏南通一位男子迎娶青岛新娘,用五百万现金拼成羊肉卷状作为聘礼;四川绵阳市盐亭县,新郎乘坐价值两千万的直升飞机迎娶新娘……土豪在个人消费方面一掷千金,奢华任性,令人咂舌。而某些官员在公务消费中也是挥金如土。住酒店要五星级,坐飞机要头等舱,座驾要用进口车。讲排场,搞攀比,浪费公共资源,滋生贪污腐败,败坏社会风气。另如在政绩观方面的消费,官员们为了政绩,在地方城市建设中的“大手笔”多如牛毛,五千万元建一座天桥,上百万元建一座星际公厕,几万元换一个路灯。这难道不是铺张浪费的“土豪”消费现象吗?

⑤逐渐滋生的“未豪先土”的消费现象,甚至有越演越烈的趋势。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今年国庆长假期间英国的高端品牌店内,随处可见中国游客的身影,他们大多年轻富有,花钱如流水。据调查,一名普通的中国游客,平均在英国消费一千六百英镑(合约一万五千元人民币),几乎是其他国家游客平均消费水平的三倍,被称为“猎杀中东土豪行动”。此类现象若不禁止,其危害同样令人担忧。

⑥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土豪们不管是贵贱贫富,如此肤浅粗鄙的行为,越来越被社会鄙视和摒弃,毕竟这个时代除了财富,还有更重要的平等、正义和尊严。愿卷土重来的土豪们,早日幡然醒悟。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读“死”书与读“活”书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
      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阅读王晓刚的《净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发帖、跟帖、评论、围观、“吐槽”等已经像我们的呼吸一样自然而然,不仅成了广大网民参与讨论社会公共议题的主要渠道,也成了我们自身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言论的大解放如影随形的是,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也随着“潘多拉盒”的打开而成泛滥之势。

    ②互联网无疑为人类的言论自由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使人类言论自由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对网络世界语言的乱象给予应有的关注也十分必要。进入网络世界,就会发现各种极端言论、偏激言论处处可见,而且越是“出格”就越容易赢得一片“点赞”叫好;对事件的争论也往往变得简单粗暴,乃至退化成偏激的人身攻击;各种粗俗言论将“国骂”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甚至将网络“骂战”发酵成网络“约架”。这难道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吗?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见到“网络版”的语言生态。在我们最朴素的道德判断中,也没有多少人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诸如此类的低俗语言,无论是对亲人、朋友、同事,还是对待陌生人,我们都希望保持基本的尊重、礼貌和教养。几乎没有人希望低俗的网络语言从“虚拟”变成自己所处的“现实”。然而,现实中的自律意识,一旦上网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④显然,人们对洁净的语言有着线下和线上的双重标准,而且到目前为止,网民们还没有像珍惜清洁的空气那样珍惜自己以及自己的父母、孩子、朋友共处的网络空间。而要深刻地改变这种观念,人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如果回顾大自然的“报复”和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深化和普及过程,我们也会坚信:网络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最终将会把网络环保意识强制性地灌输到网民的头脑之中。

    ⑤但我们不能坐等这种后果发生之后才姗姗来迟地觉醒,而要从现在起就付出努力,推动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正如德国学者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所言,每一种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是历经数百年心理积淀、规范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等待一种结果,只能付出努力去推动。

    ⑥“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如果我们从现在就开始付出努力,或许几十年后互联网世界将回馈给我们一片“蓝天”。要知道,我们在“十面霾伏”面前,可以把责任推卸给“排污大户”,但在网络世界,我们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都是形成网络语言生态的一分子。因此,要还网络语言环境的那一片“蓝天”,需要每个网友从自身做起,从管住自己的“嘴巴”做起。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14日,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谈自立

①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 。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 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 , 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文化之光:点亮青春梦想,书写不熄热望。

【材料一】

主旋律作品与年轻人“双向奔赴”

3月24日至26日,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在福州举办。在此次中国大学生电视节上,电视精品创作论坛以主题发言、圆桌论坛的形式进行,现场大学生展开思想碰撞与创作交流,为年轻创作者提供创新的思路和理念。

在年轻观众与主创之间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感知主旋律与年轻观众“双向奔赴”的路径越来越清晰。《山河锦绣》制片人杜伟介绍,“主旋律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年轻观众的认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要塑造丰满立体的典型人物,拉近与年轻人的心理距离;其次细节要足够真实,才能让观众有代入感;最后叙事角度要聚焦到平凡人的不平凡事中来”。

——《现实主义作品给予青年人前进力量》

【材料二】

新时代影视创作呼唤温暖现实主义

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直面社会现实问题,深刻挖掘社会生活本质并积极向上的优秀影视作品。因其抚慰人心、充满正能量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这样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需要用心、用情、用力,方能使作品获得应有的社会效应。

所谓用心,即心怀天下、心怀国家、心怀人民。诗人艾青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20世纪30年代写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如果没有对中华民族深刻的情感,是无法写出这样至今依然令人感奋的文字的。

所谓用情,意味着有深情、用真情。《守岛人》中王继才与父亲、妻子、女儿之间多次互动的场景,令观者无不为之动容泪目,这是主创者与拍摄对象之间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真诚流露。

所谓用力,指的是影视创作者要有艺术功力。他们拥有基于生活、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独特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获取素材,进行独特的艺术再造,从而达到艺术化的境地。

——《用心、用情、用力方能获得深远社会效应》

【材料三】

  微影像也能承担大主题

当前,微短剧、微综艺、微纪录片等“微”体量的影视作品逐渐走进观众视野,“短平快”的发展趋势将平台与市场引入了竞争新赛道,也为受众带来了视听新体验。

如微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第二季将东西方文明交融碰撞的宏大主题展示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在历史文化题材中探索突破,让纪录片得到更多年轻人的追捧。场景化综艺《毛雪汪》撷取朋友间真实的相处、有趣的瞬间,篇幅不长却将日常生活中的小幸福和小温暖体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治愈的力量。

但是,微体量影视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从选题上看,部分作品立意与格调不高,有庸俗、暴力等负面内容。微表达适应了碎片化的需求,但碎片化与思想深度之间如何才能达到平衡,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从制作上看,内容空洞、缺乏逻辑、原创匮乏等问题屡见不鲜,很多作品只“微”不“精”,距离大众选择、主流审美的标准相去甚远。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论交往

①人之生不能无群。人,具有突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社会交往之中。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固然是豪杰气概,但离群索居、落落寡合,却非世之所高。来而不往,非礼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直观表达。观其友,知其人。人之交往,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行修为和价值取向。

②交往须谨慎。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可以做到能动选择交往对象,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故君子寡忧,小人多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贤佞,影响个人品行,关乎人生成败,择友不可不慎。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慎其所与处者,是开展社会交往的前提。孔子云,友直,友谅,友多闻,乃益者三友;友便辟,善柔,友便佞,乃损者三友。益友往往正直、信实、博闻广见;损友常常曲意奉承、阳奉阴违、巧言令色。与益友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损友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与友交,熏渍陶染,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交友不慎,轻者累及名声,重者毁已一生。当今社会错综复杂,鱼目混珠、鱼龙混杂,善于识人交友尤为重要,察己观人、以人正己,多会有德之朋,远离无义之友,多交正直诚信之友,远离谄媚奉迎之友,以达交友匡己之不逮。

③交往贵交心。人生交契无老少之分,亦无贵贱之别,贵在知心。古有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为相知者终身不复鼓琴。唯有心意相通、志向相契、信念相合、德行相配者,才能成莫逆之交。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以志相交,亲密无间40载,马克思饥寒交迫,恩格斯倾囊馈赠、无私相助,受友人鼓舞,马克思矢志不休、勤奋钻研,皇皇巨著《资本论》才得以面世。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建党先驱为救国奔走,赤诚相交,进退与共,终成建党伟业,中国面貌发生巨变,中华民族因此迎来复兴荣光。古人云:“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宋代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盛气凌人,显赫一时;秦桧死后,曹咏极力撤清干系,亦被贬新州,不得善终,是所谓“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所以要冷静交友、从善交友、择廉交友,不以势交,不以权交,不以财交,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④交往常有道。一曰“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交是群而不党,因志趣趋同才能相与为友,因胸次浩大而能取长补短,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才是交往气量。二曰“度”,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淡而亲,甘而绝,水虽味淡,不加蜜糖,却足以止渴。交往需有分有度,愈是亲者熟者,愈不可越界相扰相抉。三曰“信”,人与人交往贵在诚信,交友无信,乃失立身之基,非处世长久之道。四曰“节”,交友当有不易之原则,枉寻直尺以求合群,不若坦荡自处以求心安,持节自守,毋倚年岁,毋倚富贵,毋倚权势,守节而不移,上交不必谄,下交亦不渎。五曰“省”,德不孤,必有邻,修己者能来人、能安人。行有不得时,常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于同行者处,见贤常思齐,见不善常内自省,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此乃“以友辅仁”之道。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