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别让感恩教育变成了哭泣表演

郭展

    ①不久前,一则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在视频里,某小学的数千名学生在听了某教育家关于向母亲尽孝的煽情感恩演讲之后集体痛哭。上千网友众口纷纭的争议点是在这场感恩教育中体现的“道德绑架”和“道德作秀”。

    ②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就凭“我给了你生命,还把你养大”这一点,子女就绝对不能对父母说“不”。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抓紧机会对自己的儿女进行思想上的控制。那么,父母又为何如此重视来自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③答案十分实际。直截了当地说就是——价值。有学者提出,父母期待从孩子身上取得的价值分为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所谓经济价值更多是为了“养儿防老”;而精神价值更多是达到“父为子荣”。

    ④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不理解,难道孩子赡养父母不是义务吗?

    ⑤在我国,孩子赡养父母是义务,当孩子拒绝赡养父母时,父母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但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注意点:中国传统意义中的“老有所养”,在某种程度上比其他国家更加重视老人和子女的同居问题。如果子女将老人委托给养老院,或者只是有金钱上的支援却淡漠了人情上的冷暖,也会招之不孝的骂名。

    ⑥那么在其他国家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日本在20世纪70年前后就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社会福祉体系,其中的“年金制度”则较好地保障了大部分老人在退休后能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这使他们即便不那么依靠孩子也能过上相对不错的生活。同时日本的养老院制度也比我国相对完善。整体而言,赡养老人的职责由政府承担了一部分,这就使子女的负担相对减轻。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的家庭教育便不是那么重视“孝心反哺”了。

    ⑦而新加坡为了推动国家对老人进行支持和赡养从而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鼓励和政策。例如,当子女和老人在同一个家庭中共同生活时,政府会免除该家庭的一部分税金,以及部分面向高龄者的福利政策以家庭为单位实施,等等。这样的政策使得养老的责任被各个家庭所分担,也就是说,用政策来促进子女主动承担养老责任。

    ⑧然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制度仍在健全和完善中,加上民族极多、国土面积辽阔造成的地域社会意识上存在差异等原因,因此不能和上述国家一概而论。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目前只能相对加强关于孝顺的教育,用感恩的力量促使各个家庭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

    ⑨孝乃美德,孝本无错。只是如果社会以及父母过度重视将来能否得到孩子承担的反哺以及担忧老无所养,从而带有强迫性地对孩子实施“填鸭式感恩教育”的话,我们不得不对其有效性表示担忧。毕竟,孝不是体现于言辞与眼泪,而是付诸行动。所以,还是让孩子们和父母一起去公园吧,当小脑袋们在晴空之下绿荫之上,和父母充满温柔的目光对视的时刻,他们心中油然而生的“希望和爸爸妈妈一直这样幸福地生活下去”的愿望,一定比在高音喇叭下催出的泪更能长久地保存下去。

(选自2017《青年文摘》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的观点。
(2)、文章第①段用一则视频引起网友的争议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
(3)、文章⑥⑦⑧三段除了道理论证外,还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4)、阅读下列材料,你对第②段划线句子是如何理解的,谈谈自己的观点。

材料:国内,“感恩”更多的是一个单方面输出的过程。正如“专家”所说的“妈妈很伟大,但是有时很可怜,所以你们要懂得感恩!”国外,“感恩”源于宗教,比如:我感恩我的父母给了我生命,我感恩我的孩子让我成为一个新的父母,让我的骨肉有所传承。

举一反三
阅读《珍惜弱点》,完成小题。
                                                                                                         珍惜弱点
                                                                                                                姜维群
        ①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弱点不仅与生俱来,还要伴人一生。
        ②事物本身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据说海南岛的柏油路面很抗热,零上40摄氏度以上也不熔化;哈尔滨的柏油路面能抗寒,零下30摄氏度不会裂开。反过来说,海南岛的柏油路最不抗寒;哈尔滨的柏油路最禁不得热。这个事例说明什么呢?事物某方面愈强,它的反方面愈弱。
        ③同样,事物的某方面愈弱,它的反方面愈强。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谁都知道,一生太谨小慎微了,当年大将魏延曾提出偷袭长安的奇计,但被诸葛亮所否,魏延至死都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大失误。然而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摆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贸然进城,是诸葛亮凭借一生用兵谨慎的“弱点”赢得了这步险棋。可以这么说,弱点也是强点,所以弱点也需珍惜。
        ④任何一个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强中强。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祟祟,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牛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且数量多得惊人。
        ⑤世界万物无绝对的强点和弱点。弱点于人不是什么“肌瘤”。因为弱点在任何一个物种中,犹如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根本谁也离不开谁。性格急躁难免鲁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的人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世界上没有谁会有一个绝对的优势,也没有谁一点儿优势也没有,基于这一点我们任何人无须自卑,更不用自暴自弃。
        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学业上事业上都能进取。譬如大画家黄宾虹,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然而他凭借感觉绘画,反而开创另一境界,成一大家。
        ⑦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可弱点一旦被他人利用便不是好事了。像吕布好色的弱点被人掌握,一个美女貂禅便让他如木偶般任人摆布,最后英雄身首异处。珍惜自己的弱点,别让他人利用弱点,是缺憾之中的聪明。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学学胡弗
        ①鲍伯·胡弗是美国著名的试飞驾驶员,他在空中表演的特技,令人叹为观止。一次,他从圣迭戈表演完毕,准备飞回洛杉矶,可是,在距地面90多米高的空中,有两个引擎失灵。幸亏他反应机敏,技术高超,飞机才奇迹般地着陆。
        ②胡弗紧急着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飞机用油。正如他所预料的,他驾驶的那架螺旋桨飞机,装的却是喷气机用油。胡弗立即召见那位负责保养的机械工。年轻的机械工早已痛苦不堪,一见胡弗,便吓得直哭。因为他的过失险些送掉了三个人的性命。
         ③胡弗并没有像大家预料的那样大发雷霆,而是伸出手臂,抱住维修工的肩膀,信心十足地说:“为了证明你能干得更好,我想请你明天帮我的F一51飞机做维修工作。”从此,胡弗的F一51飞机再也没有出过差错,那位马马虎虎的维修工也变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④胡弗的故事给我们诸多启示,其中最大的一点是:胡弗对待马马虎虎的维修工采取了真诚的宽容的态度。其实,我们的教育何尝不需要真诚的宽容?
        ⑤是的,真诚的宽容与安慰是使受伤的心灵霍然而愈、起死回生的良药,它能让人在磨难中拼搏,从失败中奋起。在学生出现过失时,心地高洁的教师往往会自我克制,出人意料地说出宽慰学生的话语,使其在最短的时间恢复自信与自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和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不仅要容忍学生的精神个性,容忍学生对自己说“不”,还应容忍学生犯错误。因为只有教师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创造的原野。
        ⑥宽容是素质教育主体性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赞扬差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文明。"事实上,只要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赏识,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其分析症因,提出应对策略,就能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开发,而这种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定会进发出惊人的力量。
        ⑦相反,                                                     
        ⑧学会宽容,多一份宽容吧!因为宽容是智慧的善良,是悟透人间之难的觉醒,是对人类的爱和信心,是睿智,是勇敢,是寂寞冬夜里飘然降来的春风。让教学的百花园里多吹一些这样的春风吧!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 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 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作者:赵迎辉。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要有五识

      ①人要有“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知识来自于我们所受的教育,以及现实中的经验与教训。

      ②积累了一定书本与现实中得来的知识,你就应该拥有一定的“常识”了。一个普通人并不需要搞清登月火箭的燃料构成与DNA的结构图这样的知识,但他得知道基本的善恶与美丑这些常识。

      ③一个人只有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也不拒绝“常识”时,才能更上一层楼,成为一名有“见识”的人。这见识就是你自己看问题的观点,你的思想与世界观了。我常常遇到一些人,由于知识有限,连基本常识也分不清,一见面就想发表一通“高见”,显得他很有“见识”,弄得你不听也不是,听也不是。当然,更让人难受的是一些很有知识的学者,却一点“见识”也没有。

      ④有了上面三种“识”,你就是一个有学问、有点看法的人了。不过,大多数有学问的人,也就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无法上升到更高一级的那个“识”——胆识。

      ⑤“胆识”是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的气魄。一个人哪怕学富五车,亦有“见识”,可因为种种原因,却闷声发大财,到了该出手的时候,还是不敢出手,缺乏的就是“胆识”。

      ⑥我要强调一点,“胆识”可不仅仅是指大胆,更不是“有勇无谋”。一个无知的人,一个连常识都没完全搞清楚的人,一个人云亦云的人,他即便再“勇敢”,也不能称他有“胆识”。

      ⑦最后还要加一个好像同前面几个“识”关联不大的“赏识”。大家在人生路上踽踽独行,都有偶遇他人赏识的时候,请问,你是什么感觉?我相信,有时他人的一两句赏识,往往成为你继续走下去的动力,造就了你的一生。我这里强调的“赏识”,就是你是否懂得赏识他人。

      ⑧那些拥有了“知识”“常识”“见识”,尤其是“胆识”的人,不少都有高傲甚至目空一切的毛病,他们失去了“赏识”他人的能力。而不会、不能、不愿赏识他人的人,往往也就开始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这样的人能走多远呢?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底线

冯骥才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说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劝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17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男单决赛,天王费德勒以3比0战胜西里奇获得冠军。“天王”这个称谓,似乎已不足以表现费德勒的精彩人生。近36岁“高龄”,第8个温网冠军,第19次跃上大满贯之巅!在仰幕者心中,费德勒是神。

②回看来路,2003年温网首夺大满贯冠军之时,费德勒还正梳着马尾辫,留着络腮胡,有着牛脾气,失败时会怒摔球拍和失态痛哭,妥妥的一枚莽撞少年。十几年间,经历了高歌猛进与低迷落寞交替的起起伏伏,费德勒已经成长为能管控自己情绪,输得起也稳得住的成熟天王。而今,93座闪光奖杯,1亿美元奖金,拥有两对双胞胎儿女的温暖大家庭,他是人生的最大赢家。

③莽撞少年,也能成为“天王”?

④其实,莽撞并不可怕,它只是人生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初出茅庐,年少轻狂,想用不羁展示个性,用倔强表现勇敢,用特立独行刷存在感……也许因此会不断犯错,但别急,从长远看,这可能就是一种“试错”。莽撞可能会让少年偏激、急躁,但时间会让偏激变客观,急躁变平和,让少年学会尊重世界、尊重自我,心平气和地与世界携手共进。或许,莽撞的下一站就是成长。只是,莽撞让成长绕个弯,让成功慢一点,让少年在了解世界和懂得自我的路上走得越来越稳健。

⑤当然,莽撞少年不会自动进阶到天王,羽化成蝶需要有虚心听取他人劝诚、努力改变自我的勇气。《左传》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据《世说新语》记载,西晋周处少时脾气暴烈,爱与人打架斗殴,被视为乡中祸害而不自知。后来,当得知人们对他极端厌恶才幡然醒悟。在陆机的劝诫下,他改过自新,磨砺意志,发愤好学,终成西晋名臣。谁也不是先知,犯错在所难免,但以错为鉴,听人劝告,勇于改正,会带给你脱胎换骨的变化和意想不到的惊喜。

⑥莽撞到成熟不会在一瞬完成,它还需要有坚定的信念。莽撞,沉潜,腾跃……成长之路就像数轴上起伏的波浪线,让人在成败的波峰与波谷间震荡向前。2001年,费德勒在温网中挫败前朝天王,仿佛大器将成,但第二年在全英俱乐部的赛场上首轮即出局。祸不单行,挚友兼教练的意外离世,更让他经历断崖式的挫折与各种频废。后来,是他对于自身网球哲学的清晰定义——要倾尽全力以优雅的风格和气度去赢得比赛,让他从颓丧中艰难地走出来,支撑他跨越岁月的一道道屏障,实现了完美的蜕变。

⑦其实,莽撞的经历本身也是人生的磨砺,有多少磨砺,就会有多少成长。

⑧请相信: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