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语文花开文言文阅读与名著阅读七年级上册 二、《论语》十二章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练习。

【甲】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 , 焉有屈洪流之量 , 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 此乃许、父所以慷慨 , 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 , 千驷之富 , 不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子路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矣。”

(选自《论语·卫灵公》)

【注释】①庞士元:庞统,为刘备中郎将。②司马德操:司马徽,字德操。汉末名士,曾向刘备推荐庞统、诸葛亮。③带金佩紫:带金印佩紫授带,指做大官。④洪流之量:江河般的志向气量,比喻才识气度很大。⑤伯成:指伯成子高,尧时贤人。禹为天子,他辞去诸侯之位回家种地。⑥原宪:孔子弟子。他宁愿过贫寒的生活而不为官。⑦许、父:许由和巢父。尧舜时期的两位隐士。尧曾经想把帝位让给他们,两人都没有答应。⑧所以:……的原因。⑨慷慨:感慨,感叹。⑩夷、齐:指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两兄弟互相让位,都不肯继承。⑪窃秦之爵:指吕不韦以诈谋得居高官显爵。⑫千驷之富:指有一千辆车,四千匹马的财富。齐景公有一千辆车、四千匹马的财富,可是死了以后,人们也不觉得他有什么德行可称赞。⑬穷:处境困难。

(1)、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方法,解释加点词的释义。

文言语句

提示方法

释义

子路见曰

课内迁移法:人不知而不(《〈论语〉十二章》)

小人穷斯

查阅字典法:①泛滥;②才不胜任;③过度,越轨;④失实。

(填序号)

贵也

成语联想法:不为奇

莫能

字形推断法: , 会意字,表示几只手一起把一个大盘高高举起。本义是“举起”。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知道邪恶的路更快,不考虑没道路的迷惑。 B、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考虑会不会迷路。 C、您是知道邪恶的道路,不考虑失去道路。 D、孩子知道邪恶的路更快,不考虑失去道路的迷惑。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4)、【甲】文中,司马德操是如何反驳庞士元的?
(5)、有同学想将上面【甲】【乙】两文与下面出自课文《〈论语〉十二章》中的一则放在一起,做一个黑板报专栏,请你根据这【甲】【乙】两文和【链接材料】的主题,帮他拟写一个四个字的栏目名称,并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举一反三
文学作品阅读能力考查。
                                                                                                流泪的蓑衣
                                                                                                    余君才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选自《散文选刊》)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