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期末模拟试卷
材料一:
《周易》认为,天地的根本功能是培育生命。天地的这种功能,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自然环境的功能。环境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狭义的环境指人居住的场所,这在地球上只占一小部分,这部分地方适合居住。而大部分地方不适合人居住,虽不适合人居,却与人有着密切关系,这些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蕴藏有丰富的供人生存与生活的资源。没有这些资源,人是无法在地球上生活的。所以,从广义来说,整个地球连同与地球有关系的宇宙均是人的环境。我们之所以称地球以及与地球相关的宇宙为人的环境,是因为它培育着人的生命。目前,在茫茫的宇宙中,我们还只发现地球这一个星球适合人居住。具有培育生命功能的天地,拥有两种重要的品格:
第一,生态的品格。《周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这“生”的概念,包含生命与生态两个方面的内涵。《周易》虽然将人的生命置于首要位置,但没有忽视别物的生命,而且总是将人的生命与别物的生命联系起来。它强调的生,是万物的生,而不是人这一物的生。无妄卦《象传》云:“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朱熹解释此句,云:“天下雷行,震动发生,万物各正其性命,是物物而与之以无妄也。先王法此以对时育物,因其所性,而不为私焉。”“对时育物”,按照时令培育万物,强调“时”对育万物的重要性。所谓“因其所性,而不为私焉”,就是要求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即“不为私”,尊重他物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即尊重“其所性”。重视生命以及重视生态是中国天地概念的精髓。
第二,神性的品格。《周易》中的“天地”具有神性。观卦《彖传》:“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天”在这里就是指天地,《周易》中常有用“天”代替“天地”的情况,所以说“天之神道”就是说“天地之神道”。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周易》说的“神道”含义比较模糊,可以理解为神灵之道,也可以理解为神奇之道。《说卦传》云:“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显然,这里的神意在“妙”。妙,既是奇之至,也是美之极!概而言之,《周易》说天地具有神性,这神性指的是天地的不可知性、无限性、神秘性、神圣性。
说天地具有神性的品格,不管这神是否具有人格神的意义,其意图是明显的,那就是对天地要有一种敬畏感。《周易》强调天地具有神性的品格,促使我们更好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这不仅能让人类更好地从自然界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而且能让人类更好地保护好建设好自己的环境——自己的家园。
(摘编自陈望衡《<周易>“天地”观念于环境美学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
在宋代道学家们看来,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基本内容包括:
其一,面对自然界时,要有下对上、卑对尊的敬畏之心。张载指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二程、朱熹等人也认为,“万物之成,父者我之所自生,帝者生物之祖,故推以为配而祭于明堂也”。宋代道学家把社会伦理的道德标准运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在承认人类也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即生态环境的产物的基础之上,肯定天地是孕育万物的“父母”。
其二,在依赖自然界时,要有“顺其自然”的平和愿望。宋代道学家们的环境意识告诉我们,人类要想依赖自然界正常地生存,就必须顺其自然,遵循自然界变化的客观规律。离开了这一点,人类的活动就会失度,故“人能顺其自然之理,乃为智也”。二程认为,“天地之道,至顺而已矣”,“观天地运化,阴阳消长,以达乎万物之变,然后颓然乎顺,浩然乎归”。
一般认为,道学是以传统儒学为主体,吸收、糅合了佛、道二家思想而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其中,由于佛、道二家比儒家更主张顺应天道,更热爱自然,更关注生态环境,因此,其哲学思想中表现出更浓厚的自然主义的倾向和更具有进步意义的环境意识。
其三,在利用自然界时,要有保护自然环境的合理措施。在思考如何利用自然界、如何利用自然界的生物资源时,宋代道学家们认为,“天只是以生为道”,“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四时行,百物生,莫非天理发见流行之实”。既然如此,就应“使万物无一失所者”,这既是“天理”,也是道德要求。因此,他们主张“本天道为用”“范围天用”,即把天之“用”与人之“用”统一起来,“天地与人,合而成德”,“尽人道而合天德”。
其四,在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时,不要以自然界的主人自居,要把人看作与自然万物平等的一员,承认自然界的生物享有与人类相似的权利和价值。二程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在他们看来,一切人与物都是天地父母所生的,人是天地间自然万物中平等的一员,在天地面前人与人都是同胞兄弟,人同物都是同伴朋友。
(摘编自张全明《论宋代道学家的环境意识:人与自然的和谐》)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