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期末模拟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周易》认为,天地的根本功能是培育生命。天地的这种功能,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自然环境的功能。环境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狭义的环境指人居住的场所,这在地球上只占一小部分,这部分地方适合居住。而大部分地方不适合人居住,虽不适合人居,却与人有着密切关系,这些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蕴藏有丰富的供人生存与生活的资源。没有这些资源,人是无法在地球上生活的。所以,从广义来说,整个地球连同与地球有关系的宇宙均是人的环境。我们之所以称地球以及与地球相关的宇宙为人的环境,是因为它培育着人的生命。目前,在茫茫的宇宙中,我们还只发现地球这一个星球适合人居住。具有培育生命功能的天地,拥有两种重要的品格:

第一,生态的品格。《周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这“生”的概念,包含生命与生态两个方面的内涵。《周易》虽然将人的生命置于首要位置,但没有忽视别物的生命,而且总是将人的生命与别物的生命联系起来。它强调的生,是万物的生,而不是人这一物的生。无妄卦《象传》云:“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朱熹解释此句,云:“天下雷行,震动发生,万物各正其性命,是物物而与之以无妄也。先王法此以对时育物,因其所性,而不为私焉。”“对时育物”,按照时令培育万物,强调“时”对育万物的重要性。所谓“因其所性,而不为私焉”,就是要求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即“不为私”,尊重他物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即尊重“其所性”。重视生命以及重视生态是中国天地概念的精髓。

第二,神性的品格。《周易》中的“天地”具有神性。观卦《彖传》:“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天”在这里就是指天地,《周易》中常有用“天”代替“天地”的情况,所以说“天之神道”就是说“天地之神道”。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周易》说的“神道”含义比较模糊,可以理解为神灵之道,也可以理解为神奇之道。《说卦传》云:“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显然,这里的神意在“妙”。妙,既是奇之至,也是美之极!概而言之,《周易》说天地具有神性,这神性指的是天地的不可知性、无限性、神秘性、神圣性。

说天地具有神性的品格,不管这神是否具有人格神的意义,其意图是明显的,那就是对天地要有一种敬畏感。《周易》强调天地具有神性的品格,促使我们更好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这不仅能让人类更好地从自然界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而且能让人类更好地保护好建设好自己的环境——自己的家园。

(摘编自陈望衡《<周易>“天地”观念于环境美学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

在宋代道学家们看来,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基本内容包括:

其一,面对自然界时,要有下对上、卑对尊的敬畏之心。张载指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二程、朱熹等人也认为,“万物之成,父者我之所自生,帝者生物之祖,故推以为配而祭于明堂也”。宋代道学家把社会伦理的道德标准运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在承认人类也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即生态环境的产物的基础之上,肯定天地是孕育万物的“父母”。

其二,在依赖自然界时,要有“顺其自然”的平和愿望。宋代道学家们的环境意识告诉我们,人类要想依赖自然界正常地生存,就必须顺其自然,遵循自然界变化的客观规律。离开了这一点,人类的活动就会失度,故“人能顺其自然之理,乃为智也”。二程认为,“天地之道,至顺而已矣”,“观天地运化,阴阳消长,以达乎万物之变,然后颓然乎顺,浩然乎归”。

一般认为,道学是以传统儒学为主体,吸收、糅合了佛、道二家思想而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其中,由于佛、道二家比儒家更主张顺应天道,更热爱自然,更关注生态环境,因此,其哲学思想中表现出更浓厚的自然主义的倾向和更具有进步意义的环境意识。

其三,在利用自然界时,要有保护自然环境的合理措施。在思考如何利用自然界、如何利用自然界的生物资源时,宋代道学家们认为,“天只是以生为道”,“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四时行,百物生,莫非天理发见流行之实”。既然如此,就应“使万物无一失所者”,这既是“天理”,也是道德要求。因此,他们主张“本天道为用”“范围天用”,即把天之“用”与人之“用”统一起来,“天地与人,合而成德”,“尽人道而合天德”。

其四,在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时,不要以自然界的主人自居,要把人看作与自然万物平等的一员,承认自然界的生物享有与人类相似的权利和价值。二程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在他们看来,一切人与物都是天地父母所生的,人是天地间自然万物中平等的一员,在天地面前人与人都是同胞兄弟,人同物都是同伴朋友。

(摘编自张全明《论宋代道学家的环境意识:人与自然的和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括地球在内的茫茫宇宙均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自然环境的唯一功能也是天地的功能,即培育生命。 B、在辽阔的宇宙中,唯有地球这个星球适合人居住,此星球拥有两种重要品格,即生态的品格和神性的品格。 C、《周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中,“生”这个概念包含生命与生态两方面的内涵,它强调“生”是万物之“生”。 D、张载认为“乾称父,坤称母”“万物之成,父者我之所自生”,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自然界要有敬畏之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行事,即所谓“与天地合其德”,这样才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 B、宋代道学家们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生态和谐思想,把和谐看作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普遍性原则。 C、道学是在儒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但它比儒学更主张顺应天道、关注生态环境,其环境意识更浓。 D、人类在利用自然界时要有保护自然环境的合理措施,把天之“用”与人之“用”统一起,尽人道而合天德。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周易》“天地观”范畴的一项是(   )
A、供人生存与生活的环境。 B、重视生命和生态。 C、“因其所性,而不为私焉。” D、“天地之道,至顺而已矣。”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周易》与宋代道学家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上有哪些共通之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47亿人、2亿人、2.45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8%,覆盖人口超13.5亿。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6年11月,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政府,褒奖中国“在社会保障扩面工作方面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为什么要颁给中国?协会秘书长康克乐伍斯基用两个百分比做了形象的解释,“如果不算中国,全世界社保覆盖面只有50%,算上中国就达到61%。”中国为什么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仅仅因为中国人多吗?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材料二:

    从企业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企业单一责任到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责任共担,从城镇到农村,从城镇职工到城乡居民,我国社会保障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覆盖群体较小,绝大多数劳动群众还不能享受基本社会保障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保障水平也从过去基于免除生存危机的“雪中送炭”式,提高到了保障所有人基本生活的“适度保障”水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在制度模式与实践方式上有很大差别,但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通过社会保障来保障与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并不断提升其生活质量的意志。

    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才使得社会保障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成为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性安排,托起亿万群众“稳稳的幸福”。

    (摘自新华网《中国为何能建成全球最大的社保网络?》)

    材料三:

    在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看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大社保覆盖面,并且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名列前茅,为社保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经济发展的“速度”,夯实了社保基金的“厚度”。

    

    注:五项社会保险是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持续15年不间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充分显示政府惠民的承诺不是摆在口头上,而且是实实在在做到位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社会部主任白天亮说。“因为有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政府财力的不断提高,才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施,使得中国政府能够如愿采取有力且有效的社保行动。”郑功成说。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我国社保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金保工程”建设,“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实施,有力推动了社保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老百姓办社保容易了,社保体系建设加速扩展。

    (数据来源: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开数据整理)

    材料四:

    70年前,苏联的劳动保险经验为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了大量借鉴。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学者和官员走出国门,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研…

    然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世界独一无二,怎样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在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走出一条为全体人民提供有效社会保障的道路,只能靠我们自己。

    利用公共财政实现社会保障兜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使得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强有力地覆盖最广大的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自2008年以来,我国大规模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建成世界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数千万贫困农民告别破旧的泥草房、土坯房,住上了基本安全房。让百姓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中国一直在探索有着鲜明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如郑功成所言,政府动用公共投入为职工之外的居民提供普享的基础养老金,并补贴低收入困难群体参加养老保险,才能快速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并实现老年人人人享有养老金的目标;政府为职工之外的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医疗保险筹资规模三分之二以上的财政补贴,才能使全民医保的目标快遠变成现实……

    正是通过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中国成为了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发展速度最快、覆盖人口规模最大、保障水平提升幅度最多的国家。

(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三次印发关于棚改的专门文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讲述主体(谁在讲述),故事主体(谁被讲述),接受主体(谁在观看)。互联网时代参与主体边界模糊、角色重叠,各民族、各群体、各阶层都在“讲述”“被讲述”,也都在“观看”“被观看”,多主体多元化传播已成现实。“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把握这一时代特征,并从以上三种主体入手,创新思维,调整策略,从分散失衡走向多元协同。

从故事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中国普通人的故事。在权力、资本与眼球经济的驱动下,传播场域两极分化的现象仍很严重,国际传播秩序处于失衡状态。国内的普通人和弱势群体作为讲述主体的话语权和作为故事主体的存在感都过于弱化,尤其在被西方媒体遮蔽、忽略之后。更多地让他们发声、为他们发声,对高举人民性旗帜、秉持“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大国而言,是国际传播秩序再平衡的使命担当,这也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软实力巧实力的战略选择。

从接受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还要进一步明确中国故事的受众群体。我们要相应地调整方向,不囿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而采取“边缘突破”战略。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他们属于西方意识形态最顽固、对中国成见最深的受众群体。我们应该把战略重点从他们向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国家中的草根群体、非政府组织转移。就前者而言,我们虽然经常强调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增强话语权,而实际上常常“被议题设置”,围着西方媒体的议题打转,从客观原因来看,我们和西方存在软硬实力差距;从主现原因来看,我们不够自信,太在乎西方,且存在缺乏省思的战略失误,就后者而言,他们在发展阶段、发展诉求、价值观和利益点上与中国很接近,这使他们对中国故事有更多共鸣,他们的“中国观”也更具可塑性,相关调查报告印证了这一点。

从讲述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做到多方协作,一起来讲,讲述主体是最能动、最重要的要素,在讲述主体层面,有两个并行的趋势:一个是多主体多元化,一个是战略传播和整合传播,从多主体多元化角度看,政府不是国际传播中的唯一主体,非官方的传播主体以其更具亲和力的民间立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若要扩大与主导话语权,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不可替代,所以,从战略传播和整合传播角度看,国家需要高度整合内政外交、对外广播以及网络媒体等资源,联动合作。“讲好中国故事”,除了发挥非官方传播主体的作用,还要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以便发挥国家统筹协调的优势,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李成《抓住三个主体,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二:

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更重要的是把中国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传播给世界,争取文化上的领导权。但近年来,我国对外宣传力度很大,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基本停留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层面。要实现中国故事从“讲述”到“讲好”的转变,就必须认清讲好中国故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当今国际舆论格局呈现“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特征,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新闻舆论,控制世界传媒市场,外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主要是从西方主流媒体获得。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昔日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的辉煌已成遥远的过去,当前中国文化传播缺乏高超的传播技巧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此外,由于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相对有限,外国民众获得有关中国的信息不多,加上西方媒体给外国受众造成的先入印象,使得他们即使看到我们的报道也很难相信。

(摘编自李子祥《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

材料三:

李子柒能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必有其不寻常之处。作为真实的人,李子柒所选择的生活洋溢着中国风的美,满足了人们对传统中国、诗意生活的想象,有效缓解了工业化社会、高风险社会中人们的焦虑,特别能够绕开海外用户的心防。作为网红,李子柒有着明显服务于市场营销所需要的清晰“人设”,她活跃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并取得成功,这显然是有策略、有布局的。作为文化符号,李子柒已经在人们的接受过程中,被确认为可以代言中国文化的最新的、可能也是最具辨识度的符号,外国网友称李子柒为“中国的迪士尼公主”,央视称赞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成为话题后,李子柒一如既往,并没有急切地想要乘势做大,一飞冲天。这种“稳扎稳打”,其实就是内涵式发展,具有国际传播方法论意义。当然,没有中国发展成就的备受瞩目,没有中华文化吸引力在全球范围的重获认可,也很难想象李子柒的成功。她是“中国制造”在软实力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那一个。她的走红海外洋溢着新时代的气息,预示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走向新阶段。

(摘编自李习文《李子柒走红海外的国际传播逻辑》)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鲁迅小说中,看客群体始终是以模糊不清的群体方式存在的,他们更多的是无名无姓,无思想无意识的一群麻木不仁的人,甚至有时候他们仅仅只作为小说的背景或者人物生存的环境而存在,但却能够使人感到强烈的压迫,压抑,甚至“吃掉”“狂人”。这样的力量群体更多的是一个个象征性的符号,是一张张大同小异的面孔。鲁迅在描写他们时往往以他们身上的某种特征来作为他们的称谓,例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等。外在形象的模糊的原因更多的是他们内心的空洞苍白,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浑浑噩噩的生活使他们既可怜又可悲。而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描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外貌特征的勾勒描绘上,而是更注重从他们的内心深处来挖掘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内在灵魂的深处是愚昧无知,是精神极度空虚,是思想自私自利,不思进取。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几乎都是无知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知,所以他们的生活才会是百无聊赖,对周围事物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有着狂热的态度,对低级趣味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痴迷其中。因为无知,所以对别人的痛苦冷眼旁观,没有自己的思想判断,愚昧地实施着冷漠的语言和行动暴力。在鲁迅的作品《呐喊》中,围观的人虽然拥有着健壮的体格,但是他们却都是病态的,麻木的神情,无知的精神,把自己的同胞被杀头当作盛宴来欣赏。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认为只从身体上拯救国民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教育和拯救。

精神世界的空虚造就了他们的无情和冷眼旁观。在他们的眼里,现实生活就是由一出出戏构成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对于他们来说都算是“好戏”。他们碌碌无为,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期待和向往,总是以别人的痛苦来当作自己的快乐。在生活中把别人的悲剧当作茶余饭后谈笑的内容,不停的嘲讽和讥笑别人使他们感到无比的快乐。在每一次的围观中,他们都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只需要看就行了,用不着参与,用不着付出,甚至还可以在高兴之余戏谑一下被围观的人,没有丝毫的人情味。《孔乙己》中的掌柜和民众完美地诠释了这些,他们在酒馆期待着嘲讽孔乙己,使一次次陷入困境的孔乙己也不能得到嘴上的饶恕。在平庸枯燥的生活当中,对他人生活中痛苦的窥探成为他们寻求消遣的方式,这种消遣又恰巧的建立在别人的悲伤和不适中。

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客自私自利,不思进取,是一群浑浑噩噩度日的可悲小人。他们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哪怕是别人的生命。看客自私的同时是他们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他们的眼里,只要能够有口饭吃,不会在街头冻死饿死就十分满足。看客们的生存环境即便不尽如意,但是他们从未想过改变,他们日复一日的沉溺于此,安于现状,在这种不思进取的思想指导下,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在面对复杂的人情世态时,看客们只是活着,快乐和痛苦在他们的心中留不下任何的烙印,转眼间都被自己所遗忘。

(摘编自《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材料二:

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经麻痹了群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不敢有这样高尚的权利,只能接受管理这一单一的义务。他们用无情冷漠的表情来掩盖自己的内心的恐惧与无助,生怕一个出格就要被抓去杀头。然而围观行为是不犯法的,甚至这是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少有的渠道之一,也就成为民众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了。

孔乙己、祥林嫂默然死去;狂人大喊“救救孩子”;阿Q盲目地要闹革命……这其中有多少“看客”明里暗里地推波助澜?他们也是千千万万的庸众之一,而直到今日,现实中仍然有他们的翻版,见人跳楼,观看者还鼓掌大叫“往下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态度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足见人情冷漠。这是在侵蚀着原本美好的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滋生蔓延!

怎么挽救这样一个病态的群体?鲁迅早年想通过学医济世救民,后来恍然发现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肉体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要改变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根本是要改变国民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使人们渐渐改变了思想,打开了心扉,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越来越受到推崇,“幼有所育,教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再遥不可及,社会环境是合众人之力营造出来的,只有每个人的道德都提升上来,以众人之高尚的人格成就高尚的国格,整个国家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

(摘编自谢彤《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 ,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风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 ”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 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体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萧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梦>景语》)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略谈数字媒介时代的____

徐粤春

①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推动了互联网、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媒介的高速迭代,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给文艺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在中外文艺史上,媒介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文艺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深刻改变了文艺的创作方式、产业形态和发展格局,带来了文艺生产关系的全新变革。在媒介的深度介入下,文艺评论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②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媒介只是文艺创作的工具或手段,是文艺作品的载体,而现在,媒介改变了人们对文艺的体验、感知和理解,从根本上改变了文艺发生和接受的心理机制,媒介成为文艺本身,逐渐具备了本体性特征,甚至一步步成为文艺创作的主体。以ChatGPT、GPT-4o、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现了人工智能超强的艺术制作能力,在诗歌、小说、图像、音乐、影视、动画等领域已有了广泛的应用,意味着人工智能作为文艺创作的主体已具备现实可能性。

③相应地,与文艺创作相伴相生的文艺评论的主体、客体、受众、传播途径也已媒介化,媒介越来越成为评论者无法绕开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评论迎来了不同程度的媒介转向,媒介与评论正在互联网上合流。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在对文艺作品作出评论时,要考虑这四个要素。在数字媒介时代,文艺评论在这四要素之外还要增加“媒介”这个要素,成为第五要素。在很多时候,缺乏媒介要素的评论,是不完整的评论。文艺评论要素的重组势所必然。文艺评论的理论来源更加广阔,除了哲学美学、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等传统领域的理论成果和批评方法外,还要把网络理论、媒介理论等新兴理论资源纳入工具箱,如此,才能形成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文艺评论话语和方法。

④当下文艺评论的深刻变革,不只是表面上的从传统印刷时代过渡到网络时代的媒介和场域变化,更应该注意的,是隐含在其中的文艺评论机制的重建。传统建立在纸质书籍和报刊上的文艺评论,追求学理性、规范性和专业性,同时具有滞后性;评论文章的受众也相对小众,其关注度、辐射面和影响力大多局限在小部分与评论对象相关的人群之中。在当代,文艺评论的创作者开始不仅仅依赖于纸质书本或文章,而是随时随地在各种网站、客户端、公众号、APP等新平台上,通过留言、弹幕、图文、视频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呈现出即时性、低门槛、交互性、多样式、大众化等特点,能够迅速表达观点、唤起共鸣、影响创作。

⑤但与传统的文艺评论相比,新型文艺评论形态背后,其实隐含网络平台的资本逻辑与商业逻辑,容易陷入资本化、圈层化、粉丝化的危险,也更容易使原本学术意义上的观点讨论演变成网络舆论事件,变成一种派系之争、利益之战。在“流量即是财富”的时代,评论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特别是受到来自资本、粉丝、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影响更明显。在互联网平台,人人都是评论家,看似自由,实则每个人都受到媒介影响,受到资本无形裹挟。面对文艺评论运行机制的改变,保持清醒的认知非常重要。

⑥在当今的文艺领域,传统的文艺评论在体制性的支撑下依然有效运行,但它的话语权、引领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受到严重挑战。依托于数字媒介的新型文艺评论日益发展壮大,成为最具活力的文艺评论力量。2023年,网络文学作者规模达2405万,网文作品数量达3620万部,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5.37亿人。网络影视、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等数量呈海量增长。网络文艺在哪里,新型文艺评论就在哪里。如网易云音乐2022年乐评报告显示,平台月活跃用户数达1.82亿,近半用户听歌的同时会看评论区,日均产生64万条评论,已积累4亿条乐评。可以说,新型文艺评论已深度介入当代生活,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精神文化活动。

⑦从评论的主体看,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有着自己的审美旨趣和评论语汇,是网络文艺的创造者,也是新型文艺评论的写作者。文艺评论呈现明显的代际差异,新生代与“传统代”在评论场域、评论题材、理论资源、话语方式上有明显差别,如何加强对话,靠拢而不并拢,交融而不消融,保持艺术形态和审美追求的多样性和通约性,是文艺评论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在时代的现场,始终是评论的本质属性。如果数字媒介是时代场域的话,那么我们新生代在场,而传统代大多不在场。与此同时,新型文艺评论目前专业性还有待强化,与普通网民的大众评论同体共生,专业批评主体的建构还在路上。新生代进入批评主体的角色,传统代进入时代文艺的现场——这个“双向进入”,是数字媒介时代文艺评论生态重塑的主题。

⑧作为文艺评论工作者,我们已意识到,文艺评论的全方位变革已来临,我们应及时观察其生成过程,辩证看待其发展,更准确地把握当下文艺评论的新趋势新特征,提高驾驭媒介能力,主动迎接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要时时记得回望文艺评论的初心使命。文艺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文艺评论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自我确认,是人类自我表达的权利,是实现人类精神的完满的重要途径。这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人的本体功能和主体价值须臾不可忘却和丢弃。因此,不必害怕会被媒介取代,没有“人”的文艺评论也不能称之为文艺评论。文艺评论要做的,是担负起自己的文化责任,站在智慧山顶,鸟瞰文艺风云,擂起社会进步的鼓点,敲响人类文明的钟声。

(选自2024年11月4日《文艺报》,有删改)

3.以下填入文章标题空白处恰当的一项是(     )。

A.文艺评论的主体  B.文艺创作的主体  C.文艺评论的变革  D.文艺创作的沿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