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十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同是鲁迅,在萧红和阿累笔下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萧红记叙了自己与鲁迅的一面之交,及其对自己的巨大鼓 和影响,体现出鲁迅对青年的热切关怀;阿累则通过在生活中对鲁迅的观察,表现了他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等,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鲁迅。(     )
(2)、在《呐喊·自序》里,“医病”的问题,成为鲁迅用于表述过去的一个基本线索。鲁迅由关注身体的病痛到关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他思想发展的进程。(     )
(3)、《示众》中使用最多的一个动词是“看”,它不仅仅是单向的,也不仅仅是双向的,而是包含了三种关系,也即围观的人看犯人、车夫撑倒、狗肚子;犯人看围观的人;围观的人互相看。(     )
(4)、《药》描写的是启蒙者(夏瑜)被启蒙对象(华老栓一家)活活吃掉的惨烈事实,其中的反思是单向的,旨在 批判华老栓一家以及看客们的愚昧、麻木与残忍。(     )
(5)、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农民,也没有启发他们的觉悟性和积极性,更没有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这

就注定了革 命的必然失败。在《阿Q正传》里,鲁迅对于农民的弱点方面的批评,同时也正是对于辛亥革命的一个严正的历史的评判。(     )

(6)、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不仅仅是通过狂人的话语传递启蒙思想,还很有远见地考虑到了启蒙者自身的处境,这正是《狂人日记》深刻且超前的地方。(     )
(7)、《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即将其加以点染、虚构(演),以传达某种历史和现实精神(义)。“新编”实际上是鲁迅对这些故事的再认识,一次重写,一次古人与今人的精神相遇与对话。(     )
(8)、以下插画出自鲁迅的小说《铸剑》。(     )

(9)、以下插画出自鲁迅的小说《非攻》。(     )

(10)、鲁迅的小说实际上是对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     )
举一反三
语言文字运用I

在我国,放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鲁班首创“木鸢”,这是最早的风筝。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期,李邺将竹哨绑在风筝上,放飞时风吹竹哨,声似筝鸣,十分悦耳,____,并沿用至今。那时很多人在放风筝时,都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名称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____,让纸鸢随风而去,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不幸、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因此,在古人眼中,____。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丫鬟发现一个大蝴蝶风筝断了绳,挂在了竹梢上。林黛玉的丫鬟(甲)想要去捡别人放掉的风筝,体弱多病的(乙)笑着劝阻说:“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又说:“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 稻香老农(丙)劝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住在怡红院的(丁)则说:“可惜不知落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它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罢了。”不难看出,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除难的手段,不能捡拾别人放的风筝,也是怕沾上晦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议。”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虽有嘉肴弗食不其旨也虽有至 , 弗学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敩学半。”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 , 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 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足以为师必也语乎力能问然之而不虽舍之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①敩xiāo,教导,使觉悟。后作“教”。②严:尊敬。③尸:祭主。④节:树的枝于交接处。目:纹

理不顺处。⑤丑:通“俦”,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