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浙共体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学能诊断试卷

阅读

材料一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先生,走了…

总台记者获悉,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叶嘉莹先生是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她把一生献给了古典诗词的传播,她的生命也一直都与诗词有关。

一生多难,独以诗词解心

叶嘉莹的诗很美,但与这种美极不相对的,是她命运多舛、苦厄交杂的一生。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开始跟随长辈吟诵古诗词。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时值抗战,父亲随国民政府南迁,失去了音信。同年9月,母亲在伤病中去世。叶嘉莹将悲痛与后悔写进八首《哭母诗》。后来,她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虽生活艰苦,但她从未中断读书。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

1948年叶嘉莹随丈夫迁居台湾,在多所大学任教。她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人才,成长为著名专家、教授。此间,还有一批欧美学生从师于她,后成长为汉学专家。后来,她丈夫因“白色恐怖”被捕入狱,她只能带着年幼的孩子独自生活。《转蓬》一诗所写的,就是这段时间的漂泊: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年过半百,大女儿和女婿发生车祸与世长辞,她一口气写出十首《哭女诗》,字字泣血。

似乎叶嘉莹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与诗词紧密相连;她的每一段痛苦阴霾,也都是在诗词的支撑下走了出来。

【A】 ____。

教师,是叶嘉莹最珍视的身份。

20世纪60年代后,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1974年,她第一次回到北京探亲,看到幼时常去的西长安街的灯火,不禁感动落泪。1978年,她从报纸上得知国内恢复高考的消息,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长信,表示不要任何报酬,只希望能回国教书。从1979年开始,她每年假期都会从加拿大回到国内,辗转各地数十所大学讲学。上世纪七十年代,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授课,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场景:她的课被安排在南开主楼的阶梯教室里,没过两天,大家就闻风而来,不仅座位上,阶梯上、窗台上、窗户外面都是人,学生们“挂在那儿听”。2015年,南开大学为她新建了一栋古朴雅致的书院——迦陵学舍。这一年,她正式定居南开园。她说:“我的根是在中国。”

诗词养性,先生风骨明证

94岁寿诞之前,叶嘉莹宣布将个人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这些年,叶嘉莹已陆续捐赠3500多万元。

叶嘉莹说,她有一个愿望,“在有生之年,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后学者。”她坚持以传统声调读诵,为后人留下诗词原本动人的音韵。

若以此来观照叶嘉莹的一生,也许可以明白她是依靠何种力量――战胜人生中那些猝不及防的苦难。“我不想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提倡‘弱德之美’,但我并不是弱者。”

(选自“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材料二

记者问:最近您个人的旧诗词创作集——《迦陵诗词稿》再次出版。与当今其他学者不同,诗词已经不只是您研究的客观对象,还是您抒情达意的途径。请谈谈您自己创作诗词的亲身感受。

答:我最早作诗大约是在十一岁时,记得伯父当时给了我很多奖勉,但这首诗没有能够具体完整地保留下来。《迦陵诗词稿》最早收录的是我15岁时所作的《秋蝶》。很奇怪的是,我自己以现在的阅历和年纪再来反观这些诗,发现其中即已流露出一种忧伤的思致,你看当时我才十五岁,便在诗里说什么“三秋一觉庄生梦”,我想,一是我那时已认识到人生的空幻,再一个就是我从小就有种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事情、为了什么事情而执着的一种懵懵懂懂的愿望,或者说本能。这真的是人的本性,我对于生死,对于盛衰,从小就有一种思考,一种达观。

我常常对学生说,人生百年,你会有多少得失利害!而当你的人生面临着选择时,在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你应该保持怎样的持守?!所以我要说,古典诗词能够使得一个人超越小我的生命的狭隘和无常,把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并且给予你坚强的力量和坚定的信仰。

记者问:您前面说您“真的是为教书而活的”。我觉得,说得具体一些就是:您是为教授古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而活的。综观您的一生,我们会发现,您的确已经将您的整个生命融入到了这一伟大的事业之中。最后,请您谈谈这其中的动力源自哪里?

答:我之喜爱古典诗词,本不是出于要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的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积蓄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而我自己在从中受益的同时,也希望能用微薄的力量,去唤醒人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因为这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使我们这些生活在物欲奔流的社会中的人,可以找到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和精神家园的钥匙。

(选自胡静《叶嘉莹教授访谈录》,有删改)

(1)、“教师,是叶嘉莹最珍视的身份。”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同时被多所小学和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 B、1948年叶嘉莹迁居台湾,在多所大学任教,她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人才,成长为著名专家、教授。 C、20世纪60年代后,叶嘉莹先后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D、上世纪七十年代,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授课,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场景,正式定居南开园。
(2)、请在材料一的A处补拟一个小标题。
(3)、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说说你对其深层意蕴的理解。

若以此来观照叶嘉莹的一生,也许可以明白她是依靠何种力量―一战胜人生中那些猝不及防的苦难。

(4)、央视新闻公众号《“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先生,走了……》一文推出后,网友纷纷留言: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愿天堂也有诗词与您相伴。——广西网友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北京网友

还记得上学时排队听叶先生讲座,先生千古。——天津网友

请你也拟写一句留言送别叶嘉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乾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一小片。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 , 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⑪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目送》(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一百个婴儿同时啼哭,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了,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马路对面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我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选自龙应台散文集《目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会哭的人更健康

    ①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长期以来,传统观念一直教导我们,哭泣是软弱的表现,尤其对男人更是如此。然而,当我们强忍泪水,听凭痛苦和悲伤侵蚀身体时,其实是拒绝了一种健康的宣泄方式。

    ②哭泣自有其奥妙。美国的生化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批志愿者先看情感电影,等他们被感动得哭了,就将泪水收进试管。几天后,再利用切洋葱的办法让同一群人流下眼泪。结果显示,因悲伤而流的“情绪眼泪”和被洋葱刺激出的“化学眼泪”成分大不相同,在“情绪眼泪”中含有儿茶酚胺,而“化学眼泪”中却没有。这是大脑在情绪压力下释放出的一种化学物质,体内有过多的儿茶酚胺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甚至还会导致心肌梗死。所以,当我们落下“情绪眼泪”时,排除的是有可能致命的“毒”。

    ③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心情压抑时,体内还会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而哭泣时这些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也会随着泪液排出体外,这同样也会有效降低有害物质在体内的浓度。

    ④研究还发现,眼泪不仅能把有害物质带出体外,泪腺自身还能分泌出一种活性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对全身各部位伤口的修复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一个外伤病人,哭得越厉害,伤口便愈合得越快。反之,忍住泪水,压抑了泪腺工作,就会延迟伤口愈合。在这一点上,眼泪不再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而是加速伤口愈合的天然药物。

    ⑤可见,哭有其生物学意义。哭是对人体的一种安全保护。

    ⑥哭还是人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遭遇严重不幸时大哭一场,是人体对不幸的自然反应。人在哭泣后,其情绪强度一般也会降低40%,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哭后人的心情也会变得稍微舒畅。不情愿哭或哭不出来,身心可能就会出毛病。被抑制的紧张情绪若不能及时发泄出去,还会导致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风湿、冠心病或者其他与情绪有关的疾病发作。像神经性气喘等疾病,就与隐忍不发关系亲密。而偏头疼及许多无名病痛,如胸口发胀、咽喉肿塞、脑袋涨痛等,都可能与过度抑制情绪有关。还有男人大多没有女人长寿,重要缘由之一就是女人一般比男人爱哭。据考证,女性哭的频度为男人的5倍,女性平均每人每月至少要哭5次,而男人只有1次。看来,经常强忍眼泪等于慢性自杀绝非危言耸听。

    ⑦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或挫折、委屈郁闷的时候,实在没必要绷着脸强装出一副硬汉样。记住:会哭的人,才更健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养一朵听话的云

       在我刚刚辞职回家,还没有找到新的工作的那些日子,天总是阴沉沉的。虽是春日,但似乎也无甚春光。正如我困顿时期的心情,疲惫,不知道人生是否像书上所写的一样——阳光后总会有彩虹。

       我总是躲进书房里,去那些平日里被我束之高阁的书籍里引经据典,试图为自己的心开启一扇窗口。女儿常常来敲门,学着小品演员的腔调喊我吃饭。

       妻子和女儿,是我那黯淡时光中的最后一缕阳光。想起女儿,我不禁又酸楚起来,我已经很久没有给孩子礼物了,不仅因为囊中羞涩,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男人,一个父亲,我的事业遭到灭顶之灾,我所有的篮子都已空空如也。

       周末的时候,全家人蜷缩在家里,一起等阳光的出现。我照例躲进书房里,用颓废的窗帘把自己囚禁起来。灰黑的厚重的窗帘似乎一下子遮住了外面所有的光线。我突然觉得生活有些让人绝望。

       因为又不能去公园玩了,女儿噘着小嘴,不停地埋怨着:“该死的云彩,把太阳都给遮住了,什么时候才能晴天啊?”妻子不想“火上浇油”,就耐心地劝着不开心的女儿:“这不是云彩的错,其实云彩很乖的,它能带来雨,有了雨庄稼才能生长,农民伯伯就有了好收成,我们才有粮食吃啊。”“是吗?云彩那么好啊!”小家伙有些疑惑地问道。“是啊,”妻子说:“它还能美化我们的世界,使空气更干净,你看它在天空上是不是像一块大手帕……”女儿果真趴到窗子上,认真“研究”起云彩来。

       妻子说:“云朵还会变呢!你想什么它就会变成什么。”

       女儿忽然间来了兴致,她风风火火地在书桌上摆满了画纸和画笔,妻子问她要做什么,她说:“我要画一朵云彩,把它养起来,像我养的那只猫一样听话,我让它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那样我想什么时候去公园就什么时候去,农民伯伯也会年年都有好收成啦。”

       养一朵云,多美好的想象啊!我在这个美好的想象里看到了女儿纯净的心灵,看到一颗善良的种子,在那里悄悄发芽。

       接着,我听到了她们让我感动的对话:“为什么要养一朵云?”“因为,它可以随时变成我想要的东西。”“那你现在想要什么呢?”“现在我要它把阳光变出来,我要带爸爸去公园玩,我还要它变成很多很多的礼物,我要送给爸爸,让爸爸开心。”

       一朵云,从怀念的心上,思念的眼底慢慢飘散,就这样一点一点在尘世积攒纯洁的诗篇,慢慢铺下一张幸福的白色床单。一朵云,带给我对人生的洗涤和过滤,让我在纯净中守住了自己的心灵。让我蓦然感到,我生命里的阳光并没有消失,只是在云彩里打着盹。

       我豁然开朗起来,是孩子为我指了路,为我开启了那扇窗子。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被云朵遮住阳光的时刻,关键是你要懂得如何驾驭这些遮住阳光的云朵,它们既是阻止你前行的障碍,也是人生路上难得的风景。我收拾好遍布阴霾的心灵,重新制作了我的简历,准备在明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去一家新的公司应聘。

                                                                                                                                              (选自《少年大世界•初中生》2011年第12期,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除夕情怀

冯骥才

       ①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最后一个夜晚,是一岁中剩余的一点短暂的时光。古人不是说过:“黄金易得,韶光难留”吗?所以在这一年最后的夜晚,要用“守岁”——也就是不睡觉,眼巴巴守着它,来对上天恩赐的岁月时光以及眼前这段珍贵的生命时间表示深切的留恋。

       ②除夕是中国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所以此时此刻一定要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团聚一起。首先是生养自己的父母。陪伴老人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再有便是和同-血缘的一家人枝叶相拥,温习往昔,尽享亲情。腊月里到火车站或机场去看看声势浩大的春运吧。世界上哪个国家会有一亿人同时返乡,不都要在除夕那天赶到家去?他们到底为了吃年夜饭还是为了团圆?

       ③此刻,我想起关于年夜饭的一段往事——

       ④一年除夕,家里筹备年夜饭,妻子忽说:“哎哟,还没有酒呢。”我说:“我忙得都是什么呀,怎么把最要紧的东西忘了!”

       ⑤酒是餐桌上的仙液。这一年一度的人间的盛宴哪能没有酒的助兴、没有醉意?我忙披上棉衣,国土围巾,蹬上自行车去买酒。家里人平时都不喝酒,一瓶葡酒——哪怕是果酒也行。

       ⑥车行街上,天完全黑了'街两旁高高低低的窗子都亮着灯。一些人家开始年夜饭了,性急的孩子已经辟辟啪啪点响鞭炮。但是商店全上了门板,无处买到酒,我却不死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顿年夜饭没有酒。车子一路骑下去,一直骑到百货大后边那条小街上,忽见道边一扇小窗亮着灯,里边花花绿绿,分明是个家庭式的小杂货锗。我忙跳下车,过去扒窗一瞧,里边的小货架上天赐一般摆着一瓶红红的果酒,大概是玫瑰酒吧。踏破铁鞋终于找到它了!我赶紧敲窗玻璃,里边出现一张胖胖的老汉的脸,他不开窗,只朝我摇手;我继续敲窗,他隔窗朝我叫道:“不卖了,过年了。”我一急,对他大叫:“我就差一瓶酒了。”谁料他听罢,怔了一下,刷地拉开小小的窗子,里边热呼呼混着炒菜味道的热气扑面而来,跟着一瓶美丽的红酒梦幻般地摆在我的面前。

       ⑦我付了钱,对他千恩万谢之后,把酒揣在怀里贴身的地方。我怕把酒摔了,然后飞快地一口气骑车到家。刚才把酒揣进怀里时酒瓶很凉,现在将酒从怀间抽出时,光溜溜的酒瓶竟被身体捂得很温暖。

       ⑧当晚这瓶廉价的果酒把一家人扰得热乎乎,我却还在感受着刚才那位老汉把酒“啪”地放在我面前的感觉。他怎么知道我那时为年夜饭缺一瓶酒时急切的心情?很简单——因为那是人们共有的年的情怀。

       ⑨于是我又想起,一年的年根在火车站上。车厢里人满为患,连走道上也人贴着人地站着。从车门根本挤不上去,有人就从车窗往里爬。我看一个年轻人,半个身子已经爬进车窗,车里的熟人往里拉他,站台上工作人员往外拽他。双方都在使劲,这年轻人拼命地往车里挣扎。就在这时候,忽然站台上的人不拉了反倒笑嘻嘻把他推上去。我想,要是在平时,站台的工作人员决不会把他推上去,但此时此刻为什么这样做?为了帮他回家过年。

       ⑩年,真的是太美好的节日、太好的文化了。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人无需沟通,彼此心灵相应。正为此,除夕之夜千家万户燃起的烟花,才在寒冷的夜空中交相辉映,呈现出普天同庆的人间奇观。也正为此,那风中飘飞的吊钱,大门上斗大的福字,晶莹的饺子,感恩于天地与先人的香烛,风雪沙沙吹打的灯笼和人人从心中外化出来的笑容,才是这除夕之夜最深切的记忆。

(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你知“羞”吗?

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不善言辞或羞于表现的人。在别人尽情享受社交的种种快乐之时,他们只 能静静旁观,表情显得木讷、呆板,甚至被人认为是“异类”。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 10% 的幼儿“生来害羞”。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谨慎和缄默。 

②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害羞就是一个人性格内向造成的。但是科学家通过行为研究、大脑扫描甚至是基 因测试,逐渐了解到,害羞是一种复杂的状态。 

③为了寻找害羞的原因,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小学生。让小学生们先回答调查问卷,然后根据他们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组。之后,又向孩子们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画,上面画的是表示高兴、生气和没有任何表情的脸,要求小学生识别这些脸。结果显示,害羞程度高的小学生,一直不能顺利地解读表示生气的脸。 

④当研究者用脑电图扫描的方式记录小学生的大脑活动时,他们又发现,在那些羞怯指数较高的孩子的大脑中,掌管人情世故的皮层活动能力较弱,而负责焦虑及警惕情绪的扁桃体部分则颇为活跃。所以,在参加社交活动时, 

一般的孩子能根据别人的面部表情变化做出相应的反馈;而那些害羞的孩子很可能不懂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无法做出相应的反馈,当他们面对难以辨识的表情时,就会变得很警惕,表现出来的就是害羞。 

⑤害羞孩子的大脑是如何被塑造成这样的呢?心理学家接着收集了这些小学生们的唾液样本,对其进行 DNA分析, 结果发现,害羞的孩子的基因中与大脑化学物质 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有一两个比别人更短,使得他们大脑 

内 5羟色胺浓度过低,导致他们交往不畅,最终可能产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比如焦虑、惊恐,最严重的是抑郁情绪,而这样的人通常比较害羞。因此,由于基因的差别,有些人生来就害羞。 

⑥心理学家曾对一批具有羞怯性格倾向的 2 岁儿童进行了长达 20 年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那些最初有羞怯倾向的人,虽然有 2/3 的人长大后仍是这种性格,但仍有 1/3 的人通过努力克服了这种害羞性格,变得开朗起来。 

⑦人们通常认为,害羞会影响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害羞的人更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但是心理学家发现,害羞的小孩更能强烈地体验积极的情绪,比如成就感,这能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另外,由于害羞的孩子交往空间相对狭小,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同时,他们涉及暴力犯罪或团伙犯罪的几率也更低。 

(选自《百科新说》,有修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