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浙共体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学能诊断试卷
材料一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先生,走了…
总台记者获悉,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叶嘉莹先生是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她把一生献给了古典诗词的传播,她的生命也一直都与诗词有关。
一生多难,独以诗词解心
叶嘉莹的诗很美,但与这种美极不相对的,是她命运多舛、苦厄交杂的一生。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开始跟随长辈吟诵古诗词。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时值抗战,父亲随国民政府南迁,失去了音信。同年9月,母亲在伤病中去世。叶嘉莹将悲痛与后悔写进八首《哭母诗》。后来,她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虽生活艰苦,但她从未中断读书。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
1948年叶嘉莹随丈夫迁居台湾,在多所大学任教。她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人才,成长为著名专家、教授。此间,还有一批欧美学生从师于她,后成长为汉学专家。后来,她丈夫因“白色恐怖”被捕入狱,她只能带着年幼的孩子独自生活。《转蓬》一诗所写的,就是这段时间的漂泊: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年过半百,大女儿和女婿发生车祸与世长辞,她一口气写出十首《哭女诗》,字字泣血。
似乎叶嘉莹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与诗词紧密相连;她的每一段痛苦阴霾,也都是在诗词的支撑下走了出来。
【A】 ____。
教师,是叶嘉莹最珍视的身份。
20世纪60年代后,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1974年,她第一次回到北京探亲,看到幼时常去的西长安街的灯火,不禁感动落泪。1978年,她从报纸上得知国内恢复高考的消息,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长信,表示不要任何报酬,只希望能回国教书。从1979年开始,她每年假期都会从加拿大回到国内,辗转各地数十所大学讲学。上世纪七十年代,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授课,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场景:她的课被安排在南开主楼的阶梯教室里,没过两天,大家就闻风而来,不仅座位上,阶梯上、窗台上、窗户外面都是人,学生们“挂在那儿听”。2015年,南开大学为她新建了一栋古朴雅致的书院——迦陵学舍。这一年,她正式定居南开园。她说:“我的根是在中国。”
诗词养性,先生风骨明证
94岁寿诞之前,叶嘉莹宣布将个人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这些年,叶嘉莹已陆续捐赠3500多万元。
叶嘉莹说,她有一个愿望,“在有生之年,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后学者。”她坚持以传统声调读诵,为后人留下诗词原本动人的音韵。
若以此来观照叶嘉莹的一生,也许可以明白她是依靠何种力量――战胜人生中那些猝不及防的苦难。“我不想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提倡‘弱德之美’,但我并不是弱者。”
(选自“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材料二
记者问:最近您个人的旧诗词创作集——《迦陵诗词稿》再次出版。与当今其他学者不同,诗词已经不只是您研究的客观对象,还是您抒情达意的途径。请谈谈您自己创作诗词的亲身感受。
答:我最早作诗大约是在十一岁时,记得伯父当时给了我很多奖勉,但这首诗没有能够具体完整地保留下来。《迦陵诗词稿》最早收录的是我15岁时所作的《秋蝶》。很奇怪的是,我自己以现在的阅历和年纪再来反观这些诗,发现其中即已流露出一种忧伤的思致,你看当时我才十五岁,便在诗里说什么“三秋一觉庄生梦”,我想,一是我那时已认识到人生的空幻,再一个就是我从小就有种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事情、为了什么事情而执着的一种懵懵懂懂的愿望,或者说本能。这真的是人的本性,我对于生死,对于盛衰,从小就有一种思考,一种达观。
我常常对学生说,人生百年,你会有多少得失利害!而当你的人生面临着选择时,在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你应该保持怎样的持守?!所以我要说,古典诗词能够使得一个人超越小我的生命的狭隘和无常,把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并且给予你坚强的力量和坚定的信仰。
记者问:您前面说您“真的是为教书而活的”。我觉得,说得具体一些就是:您是为教授古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而活的。综观您的一生,我们会发现,您的确已经将您的整个生命融入到了这一伟大的事业之中。最后,请您谈谈这其中的动力源自哪里?
答:我之喜爱古典诗词,本不是出于要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的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积蓄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而我自己在从中受益的同时,也希望能用微薄的力量,去唤醒人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因为这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使我们这些生活在物欲奔流的社会中的人,可以找到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和精神家园的钥匙。
(选自胡静《叶嘉莹教授访谈录》,有删改)
若以此来观照叶嘉莹的一生,也许可以明白她是依靠何种力量―一战胜人生中那些猝不及防的苦难。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愿天堂也有诗词与您相伴。——广西网友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北京网友
还记得上学时排队听叶先生讲座,先生千古。——天津网友
请你也拟写一句留言送别叶嘉莹。
试题篮